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华
经典
必读
老子
庄子
内 容 提 要老子又名道德经、五千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对世界哲学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庄子又名南华经,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与老子如双峰并峙于道家典籍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本书将老子和庄子合为一册,可以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道家思想的深邃博大。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老子/(春秋)老子著.庄子/(战国)庄子著.-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11(中华经典必读)ISBN 978-7-5064-9059-7.老庄.老庄.道家.B223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198481号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发行地址:北京东直门南大街6号 邮政编码:100027邮购电话:01064168110 传真:01064168231http:/E-mail:北京凯达印务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2012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开本:7871092 1/16 印张:20字数:422千字 定价:29.80元凡购本书,如有缺页、倒页、脱页,由本社图书营销中心调换策划编辑:曲小月 赵晓红 责任编辑:赵晓红特约编辑:张 予 责任印制:储志伟老子 庄子五十章.五四五十一章.五五五十二章.五六五十三章.五七五十四章.五九五十五章.六五十六章.六一五十七章.六二五十八章.六三五十九章.六四六十章.六五六十一章.六六六十二章.六七六十三章.六八六十四章.七六十五章.七一六十六章.七二六十七章.七三六十八章.七四六十九章.七五七十章.七六七十一章.七七七十二章.七八七十三章.七九七十四章.八七十五章.八一七十六章.八二七十七章.八三七十八章.八四七十九章.八五八十章.八六八十一章.八七内篇.九逍遥游.九齐物论.九七养生主.一一一人间世.一一四德充符.一二七大宗师.一三六应帝王.一五外篇.一五七骈拇.一五七马蹄.一六一胠箧.一六五在宥.一七天地.一八刻意.一九五秋水.一九九至乐.二一三达生.二二山木.二三二知北游.二四三杂篇.二五六庚桑楚.二五六徐无鬼.二六六寓言.二八一盗跖.二八六说剑.二九七渔父.三列御寇.三六庄子目录二老子老子 庄子一 章题 解老子一书,重在论道。本章开宗明义,提出了“道”这个概念,并对“道”的特点进行了纲领性的阐述。“道”是老子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其所蕴涵的内容宽泛而丰富,老子认为“道”是非常玄妙幽深的,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由“道”支配着,是恒久的,也是普遍的。但是人们对“道”并非生而知之,而是通过后天的探索和认知才有所了解和领悟的,因此说“道可道”。而人们对“道”的了解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时间全面彻底地了解“道”的真谛,所以说“道可道,非常道”。同样,“道”本无名,由于“道”变幻莫测,人们只能就“道”的某一特征来命名,但都不足以概括“道”的内涵与外延,即“名可名,非常名”。本章中老子对“道”的描述,以及他对宇宙万物的独特理解和深刻体悟,都源于他对自然界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些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原 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注 释 道可道:第一个“道”是名词,是老子提出的一个哲学术语,但它包含的意思很丰富,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既指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又指宇宙万物发生、发展的规律,还指人类社会中的准则和标准。此处是指形而上的永恒的存在,即宇宙万物的本原。第二个“道”作动词用,是阐述、描述的意思。常:恒久不变。名可名:第一个“名”是名词,也是老子提出的一个哲学术语,它指对“道”的称呼。第二个“名”为动词,是表述、称谓的意思。蒋锡昌说:“管子心术,名者,圣人之所以纪万物也。又七发注,名者,所以命事也。此名乃世人用于事物之名,其所含意义,常为一般普通心理所可了解,第一名字应从是解。第二名字用为动词。常名者,真常不易之名也,此乃老子自指其书中所用之名而言。老子书中所用之名,其含义与世人习用者多不同。老子深恐后人各以当所习用之名来解老子,则将差以千里,故于开端即作此言以明之。”始:开始,开端。妙:微妙的意思。道经老子道经二老子 庄子老子 庄子 徼(jio):边际,边界。玄:原指深黑色,此处形容“道”的含义玄妙,深不可测。苏辙说:“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极也。”吴澄说:“玄者,幽昧不可测知之意。”众妙之门:门,源头,本原的意思。此句指宇宙万物玄妙变化的源头。译 文可以用言语阐述的道,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能够用文辞表述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的开端;有,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所以,从常无中领悟道的微妙;从常有中观察道的端倪。这无和有二者,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都可以称为玄妙深远。玄妙而又玄妙,正是宇宙万物玄妙变化的源头。二 章题 解本章主要讲述了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道理,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鲜明地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低、音与声、前与后等自然现象的对比,阐述了世间万物都存在其对立面,而且两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指出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第二层次则将辩证法运用到社会生活中,通过描述圣人掌握了这一法则后,能用无为的观念来处理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来施行教化;一切应该顺应自然的发展,而不要加入自己的意念,体现了老子的自然主义思想。而且有功业成就却不自我夸耀,达到了功勋永在的效果。依据老子的思想指出“无为”与“有为”,“不言之教”与“有言之教”都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提醒人们做事必须顺应自然、循序渐进。原 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注 释 斯恶已:就显露出丑陋了。恶,是丑陋的意思。此处是老子的辩证思想,有“美”的观念产生,就说明同时有“丑”的观念产生,否则就无所谓美了,这是事物存在对立统一的 关系。有无相生:有无,此处指事物的存在或者不存在的现象。与第一章中的“有”、“无”意思相同。相生:互相转化。老子道经三老子 庄子 形:衬托,补充。盈:充盈,增益,补充。原文作“倾”,据1973年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甲本(简称帛书甲本)改。音声相和:音和声互相调和。和,和谐,调和。圣人:与儒家提到的“圣人”不同,此处指拥有道家倡导的顺应自然,蔑视一切政教礼法,摒弃一切束缚心灵的教条、规则等特点,能够与“道”融为一体的人,是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道家的理想与儒家的理想在主要方面是根本相反的,老子一书中的“圣人”的概念,译者一律以“有道的人”、“得道的人”或“有道的圣人”翻译。处:帛书甲、乙本作“居”,处理世事的意思。无为:顺应自然,不恣意妄为的意思。“无为”是老子使用的特定概念,并非指什么事也不做,而是指不做违背本性、背离自然意志、束缚心灵、异化人性的事。在老子看来,儒家所追求的礼制,世人所热衷的功名利禄,都是违反自然人性的东西,都是使人异化的东西。“无为”不但是老子和道家所提倡的生活态度,也是老子的一个哲学观,被他运用于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如政治上的“无为而治”等。行:实施,施行。不言:就是不颁布文件、不滥用政令的意思。行不言之教,即要求统治者不要硬去发布许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命令和条规去管理、约束百姓,而要用亲身实践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百姓。“行不言之教”与“处无为之事”是同一种意思,都是希望统治者能“无为而治”,遵循自然法则。万物作而弗始:王弼本作“万物作焉而不辞”。此据郭店简本(“万物作而弗始也”)和张松如老子校读改。始、辞,都读作“司”,主宰的意思。生而弗有,为而弗恃:此两句中的“弗”王弼本作“不”,今从帛书甲、乙本。有,占有,据为己有;恃,自恃。居:自我夸耀。是:指示代词,此处指功勋。去:消逝,失去。译 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显露出丑陋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显露出不善了。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相辅相成,长和短互相衬托,高和低互相补充,音和声互相调和,前和后互相依随,这是永恒的。所以圣人用无为的观念来处理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来施行教化。任凭万物生长发展而不强为主宰,促成万物的产生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的生长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为圣人不居功,因此他的功勋不会消逝。老子道经四老子 庄子老子 庄子三 章题 解本章继续讲“无为”的思想,讲“无为”与政治的关系,进一步阐述了老子的治国方略。老子的这一思想与当时社会现状有很大的关系。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天下大乱,诸侯互相征战、兼并,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况。而各诸侯国为了维持自己的霸权地位,纷纷招揽贤才,从而形成了一股“尚贤”的风气。招揽贤才本是为了选拔贤能,但是一些具有野心的人,打着“尚贤”的旗号,竞逐名利,抢占财物,激起了人民的占有欲和追逐欲,使得一时之间民心紊乱,盗贼四起。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子提出了与当时风气截然相反的观点不尚贤,他认为“不尚贤”并不是贬低人才、否定人才,而是要杜绝不良的、偏激的“尚贤”之风。希望统治者不要给贤才过分优越的地位和权势,这样很容易使“贤”的功名成为一种诱惑,引起不必要的纷争。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素朴的,圣人治理天下,只需要关心百姓的需求,削弱百姓的精神意志,就能使人人都回归纯洁的、无知无欲的自然本性。这是老子历来鼓吹的愚民思想,其实是反对现实社会的物欲横流和道德沦丧,主张消除奸诈智慧和贪婪欲念,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情形下,“无为而治乃大治”只是脱离实际的幻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原 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注 释 不尚贤:尚,推崇、看重。贤,有才能的人。“尚贤”帛书甲、乙本作“上贤”。“尚贤”本是先秦诸子百家共同的主张,也是战国时期一种强盛的用人风气。老子虽然没有否定贤才的意思,却一反当时的主流,主张“不尚贤”,是因为他认为“尚贤”固然是好事,能使拥有才干的人得到重用,但是“尚贤”之风很容易让人们追求名利,得到特殊权势地位的贤才会挑起人们追逐的欲望,从而违背了人们的自然本性。河上公注:“贤,谓世俗之贤,去质尚文也。不尚者,不贵之以禄,不贵之以官。”释德清注:“尚贤,好名也。名,争之端也。”不争:不争夺功名利禄。老子认为不尚贤,不给予有才能的人特殊的权势和地位,人们便不会萌生争求功名利禄的想法。贵:用作动词,以为贵,重视。不见(xin)可欲:见,同“现”,是显示、显耀的意思。可欲,指能诱发人贪欲的东西。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淳朴的,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可欲”的事情扰乱了人心,老子道经五老子 庄子使人们滋生了争抢名利、盗取财物的心理。虚其心:虚,与下文的“实”相对应,为使动用法。此句的意思是,使人们的内心得到净化。下文的“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与此句的结构相同。释德清说:“断妄想思虑之心,故曰虚其心。”为无为:前面的“为”字是动词,是做、实行的意思。此句的意思是,按照“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世事。译 文不推崇有才能的人,使人们不争夺功名利禄;不珍视稀罕的器物,使人们不成为盗贼;不显耀那些能够诱发人贪欲的东西,使人们的内心不被扰乱。所以圣人治理天下,要使人们的内心得到净化,肚腹得以安饱,意志变得柔弱,体魄变得强健。这样能够使人们没有狡诈的心智、没有贪得无厌的欲望。使一些自以为很聪明的人不敢肆意妄为。这样按照“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世事,就没有不能解决的事情了。四 章题 解在本章中,老子通过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论述了“道”的内涵。老子认为,“道”是若隐若现、虚无缥缈的,人们视而不见、触而不着,只能依赖于意识去感知,而“道”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道”蕴涵着物质世界的创造性因素,这种因素极为丰富,极其久远。老子又从时间和空间上论述了“道”的无限深远和博大精深,说明了“道”是确确实实客观存在的,而且作为万物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