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文明史简编(第四版).pdf
下载文档

ID:2360253

大小:3.12MB

页数:36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世界 文明史 简编 第四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世界文明史简编 陈钦庄等著 版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ISBN 世 陈 世界史:文化史 K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第 号世界文明史简编(第四版)陈钦庄 詹天祥 计翔翔 著责任编辑 陈丽霞文字编辑 殷 尧出版发行 浙江大学出版社(杭州市天目山路 号 邮政编码)(网址:http:www zjupress com)排 版 浙江时代出版服务有限公司印 刷 杭州余杭人民印刷有限公司开 本 mm mm 印 张 字 数 千版 印 次 年 月第 版 年 月第 次印刷印 数 书 号 ISBN 定 价 .元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印装差错 负责调换浙江大学出版社发行部邮购电话 ()目 录导 论()第一章 文明的起源()一 人类、文化、社会的产生()二 文明产生的背景和条件()第二章 古代埃及文明()一 古埃及文明简单编年()二 古埃及文明的再发现和文字的产生()三 法老统治()四 宗教()五 金字塔和神庙()第三章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一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再发现()二 苏美尔()三 巴比伦()四 亚述和新巴比伦()五 波斯()六 文字、宗教()第四章 古代印度文明()一 印度概述()二 哈拉巴与摩亨佐 达罗文化()三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四 印度奴隶制社会()五 古代印度的婆罗门教与佛教()六 古代印度文化()第五章 古希腊文明()一 古希腊概述()二 爱琴文明()三 荷马时代()四 城邦与移民运动()五 希波战争 东西文明的分水岭()六 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七 城邦的衰落和希腊化时代()八 文学艺术()九 哲学、史学和自然科学()十 古希腊文明特点()第六章 古罗马文明()一 罗马共和国()二 罗马帝国()三 罗马文化()第七章 希伯来 犹太文明()一 犹太人简介()二 犹太宗教与习俗()三 犹太教各支派()四 希伯来文明的历史地位与影响()五 希伯来文化()第八章 古代美洲文明()一 美洲的发现()二 玛雅人()三 阿兹达克人()四 印加人()第九章 西方中古文明()一 基督教简介()二 西方中古文明简单编年()三 耶稣、十二使徒与保罗()四 东西教会的分裂()五 西欧中世纪的习俗()六 城市兴起与市民文化的产生()七 宗教改革()八 文艺复兴()第十章 拜占廷与俄罗斯文明()一 拜占廷文明()二 俄罗斯文明()第十一章 阿拉伯 伊斯兰文明()一 阿拉伯简介()二 阿拉伯 伊斯兰文明简单编年()三 伊斯兰教()四 阿拉伯国家的统一与扩张()五 哈里发制和伊斯兰教的派别()六 阿拉伯 伊斯兰文化()七 当代伊斯兰教()第十二章 印度中古文明()一 印度中古文明简单编年()二 印度教文明()三 印度中古文化()第十三章 日本中古文明()一 有关日本文明的讨论()二 日本简介()三 日本社会与制度()四 日本文化()第十四章 近现代文明发展的突出标志 科学革命()一 第一次科学革命()二 世纪的进步()三 第二次科学革命()第十五章 近现代文明发展的坚实基础 产业革命()一 工业化前的工业化 原工业化()二 第一次产业革命()三 第二次产业革命()四 第三次产业革命()第十六章 近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表现 政治变革()一 英国()二 法国()三 美国()四 德国()五 意大利()六 日本()第十七章 近现代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 走向全球化()一 全球化的起步()二 全球化的发展()三 世纪的全球化历程()主要参考书目()后 记 ()序世界文明史简编一书即将出版,钦庄同志嘱我写篇序。我虽从教 余年,但对世界文明史却缺乏深入研究,因此迟迟未敢应命。眼看钦庄约定的交稿时限已到,再推辞未免不恭,我只好从命写上几句,权当作序。我总认为,要办成一流的大学,应该具备三个要素。一是必须有一流的教师;二是必须有一流的学生;三还必须有一流的教材。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这里我只谈教材。所谓一流的教材,就我的理解,其内容必须是科学的、创新的、前沿的。所谓科学的,即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来解释历史现象,给学生以科学的知识;所谓创新的,即指所编教材决不应人云亦云,更不是东拼西凑,而是有新资料,并提出新观点;所谓前沿的,即教材内容必须反映国内外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站在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当然,编写这样的教材是很困难的,但必须努力去做。世界文明史简编的三位作者,在成书之前是下过苦功夫的。首先,他们对这一领域的诸多问题颇有研究,先后出过一批研究成果;其次,他们教授过多年的世界文明史,而且教学效果颇佳,在浙江大学各校区内,均受到普遍欢迎,选修人数年年达到 人以上。一门公共选修课能如此广泛地受到欢迎,在浙江大学尚不多见。现在,三位先生在认真钻研和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又经过辛勤劳动写成这部教材,应该说他们认真负责的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是值得称道和提倡的。就此而论,这部教材也是值得推荐的。事实上,在我国,除了近年出版过几部翻译过来的世界文明史和一部由国人所编的已被认定为“前所未有的抄袭之作”外,还没有出版过一本像样的世界文明史。所以,我由衷地庆贺世界文明史简编这部教材的公开出版。世界文明史是一个十分庞大的课题,其内容可谓无边无际,不论在内涵和外延上都难以界定,故谁也无法用三言两语说清楚。正如法国年鉴派巨匠、著名史学家布罗代尔所说:“世界文明史无疑是一个广阔无垠、难以划界的历史领域;根据不同史学家和评论家,它的内容曾不断地有所变更,并继续在这变更中。很难为文明史下个定义,即使下了也不免牵强(文明史几乎等于人类历史)。”另一位法国史学家基佐,早在 多年前就说过:“文明就像海洋,它构成一民族的财富,该民族的生命的一切要素、支持它的存在的一切力量,都集中并团结在它的内部。”正因为文明史的内容无所不包又难以界定,所以,长期以来,我国学界一直未能达成共识。诸多学者还将文明史与文化史相提并论,认为文明史即文化史。依个人所见,文明史与文化史还是有区别的,文化史只能是文明史中的一个分支,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这一点,我国学者胡适早有论述,他说:“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凡是一种文明的形成,必有两个因子:一是物质的,包括种种自然界的势力与质料;一是精神的,包括一个民族的聪明、才智、感情和理想。凡文明都是人的心思智力运用自然界的质与力的作品,没有一种文明单是精神的,也没有一种文明单是物质的。”我赞成胡适的话,一部完整的文明史就是人的发展史和奋斗史,它应该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几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两种文明不断变革、发展和延伸的历史。它是一个过程,而且永远不会终结,从远古文明直至近代文明、现代文明 总是在不断地演进。自然,要在一部文明史中同时反映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这简直是不可能做到的。三位先生就其中的一个方面,即从精神文明的层面,构建了这部世界文明史简编的骨架,又撷取了人类精神文明发展中的精彩部分,将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简明扼要又重点突出地反映出人类自远古直至今天所追求的精神文明之历程,包括人类起源、世界六大文明的发端、世界三大宗教的产生及其相应的文明,近代文明、现代文明以及对未来社会文明发展之展望等等。用较少的篇幅让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阅读,对世界文明史的发展脉络与当今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我认为,这样的安排是妥帖的。尽管本书还会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但是,作为大学非历史学专业的公共选修课的教材还是比较合适的。它必定会受到文科学生的欢迎,同样也会受到理、工、农、医和金融专业大学生们的喜爱,当然也将得到社会上一切文明史爱好者的重视和欢迎。文明还很年轻,世人还难以估量它的整个历程。在通往文明的道路上,世界上所有民族都在努力寻求互惠、相依的发展道路。任何拒绝、排斥都是行不通的,照搬照抄也是不行的。在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各民族之间既有输出,又有吸纳和扬弃,每个民族都在吸纳和扬弃中得到借鉴,并促使自身文明的发展,形成各自的文明特色。人类就是这样在吸纳和扬弃中,在弃恶从善的搏击中得到发展和进步,以达到更高层次的文明。所以,一个民族如果物质生活是富足的,而精神生活却陷入麻木、呆滞和空虚之中,这怎能算文明,又何来富足呢?文明必须是双全的:既有物质文明又有精神文明。我们应该认真总结世界文明史,为更高层次的两个文明的建设而努力,为实现全人类的幸福去奋斗。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没有理论思维的民族,不能站上科学的最高峰。”文明史需要时间和理论去总结。在学习世界文明史时,不应该只停留在简单地了解和复述文明史中的某些历史片断,而必须对种种历史现象进行认真的探索,进行理性的思维,理性地去汲取世界文明史中的一切有价值的合乎规律的积极面,从而激励自己投身实践,信心百倍地去创造今天和未来的文明。我相信,本书的出版,必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而在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大显身手,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楼均信 年 月 日于杭州体育场路寓所导 论为了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世界文明史”课程,我们编写了世界文明史简编这一教材。希望这本教材有助于学生了解文明的起源问题和各国文明的发展简史,有益于学习、借鉴、继承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创造的文明财富。学习文明史,首先要弄清楚文明究竟是什么,要了解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化与文明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内涵和应用常常容易被混淆而导致模糊不清。在西方,文化()一词从词源上讲,来自拉丁文的 ,它的主要意思是指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出来的事物,是与自然存在的事物相对而言的。文明()一词来自拉丁文的 ,是“城市国家、公民的、国家的”意思。在我国,文化一词古代就有。周礼中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含有“文化”的意思;汉朝刘向说苑中有“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实际上是指文治教化的意思,是与武功相对而言的。这与现代所讲“文化”的概念不同。我们今天常用的文化一词,其意义显然与古代的不一样,它是 世纪末,通过日文转译从西方引进的。当时,对这个词没有下定义,人们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来使用文化一词。文化有通义和学义的不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社会生活中也经常用到这个词,例如,有无文化、文化人、学文化、文化活动、文化娱乐、文化修养、文化工作者等等。通义的文化有高低、雅俗之分,学义上的文化则是另一回事。文化一词真正学科的意义,是 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学、人类学的发展而赋予的。许多学科都把文化现象作为研究的内容,不仅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社会心理学把文化作为重要的观念,而且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教育学、法学、神学、文学、艺术学以及建筑学、生态学等也都在某种意义上使用文化的概念。不同的学科由于专业的差别,对文化的概念认识不一,从 世纪以来,关于文化的涵义、内容、分类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过,而且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于 年写了一本书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书中统计从 年至 年 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有 种之多,足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有学科体系的不同、方法论上的分歧,也有政治视野上的差别,还有各国、各民族语言表示方式上的问题。学义上的文化,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是纯粹精神创造的成果,如哲学、科学、文学、艺术、道德、宗教等方面的内容,是一种观念形态。广义的文化是人类一切精神创造和物质创造的总和。文化起源是从人类能够制造工具时开始的。人类能够用劳动创造工具,也就创造了自己的文化。文明,有人把它视作文化的同义语。也有人专指精神文明,尤其是思想、品德和情操的修养。我们指的文明,是达到一定阶段、程度的文化。文明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进步状态,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或程度的表现,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并不断发展变化,它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既然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那么文明出现的标志又是什么呢?不同学者,对文明及其表现形式有不同见解和界定。美国学者克拉克洪提出文明出现的三个表现是:(一)存在一系列人口至少在 以上的永久性城镇、集镇或城市;(二)已发明、使用文字;(三)已有纪念性的公共建筑和进行礼仪庆典活动的中心场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