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华
四大名著
三字经
中华蒙学四大名著轻阅读人文手卷 典藏版画本(宋)王应麟著 麟麒编译三字经Z H O N G H U A M E N G X U E S I D A M I N G Z H U S A N Z I J I N G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华蒙学四大名著三字经(宋)王应麟著;麟麒编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轻阅读人文手卷)ISBN 978-7-04-033812-6.中.王 麟.汉语古代启蒙读物.H194.1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255963号轻阅读人文手卷 典藏版画本中华蒙学四大名著 三字经出 品 著 者(宋)王应麟编 译 麟 麒策划编辑 龙 杰责任编辑 廖肇源装帧设计 路炳男排版制作 闫晓玉 马 丽责任印制 朱学忠出版发行 高等教育出版社社 址 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 邮 编 100120印 刷 北京威远印刷厂开 本 8501450 1/64印 张 2字 数 80 000版 次 2012年3月第1版印 次 2012年3月第1次印刷定 价 20.00元购书热线 010-58581118 咨询电话 400-810-0598网 址 http:/ http:/网上订购 http:/ http:/本书如有缺页、倒页、脱页等质量问题,请到所购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物 料 号 33812-00WWW.TANGMARK.COM所谓蒙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三字经与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合称为中华蒙学四大名著。其中三字经是我国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古代童蒙读物之一,被誉为千古第一奇书。三字经相传为宋儒王应麟所作,从南宋至清末民初,一直被广泛用做蒙学教材。它结构严谨,文字简练,以三字或三字倍数成句,句句谐韵,朗朗上口,流畅有趣。全书内容涵盖面极广,涉及伦理道德、名物常识、经史子集、朝代次第等多方面内容,历来备受赞誉,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启蒙读物,堪称蒙学之冠。三字经中的许多语句,如养不教,父之过,勤有功,戏无益等都已成为妇孺皆知、世代传诵的名句。中华蒙学四大名著三字经前言前言前言古人云: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三字经是启蒙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著作,它能够开启人生的智慧,能够触及一个人心灵的最深处,更有助于培养一个人优雅的性情和敦厚的性格。在快餐文化充斥社会的今天,历经千年沉淀的国学营养能够给人沉静的力量,帮助我们更好地寻找自我。为此,编者将原版三字经用原文、译文对照排列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并在译文后加上解读,以期帮助读者拓展思路,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三字经2初:开始,这里指人刚出生的时候。性:天性,指人的本性(个人先天具有的素质和性情)。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善良的,但是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区别。解读这里讲的是教育之初要研究和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也就是“性”和“习”的关系。“性善论”是孟子提出的,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他认为这四种心是人的天赋和本性,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性相近,习相远”,说的就是人的本性相近,只是因为生长环境不同,所以时间一长,就有了好坏之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1三字经2苟:假如。迁:变化,这里指变坏。译文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为了不使孩子变坏,专心致志地教育孩子是最重要的。解读“苟不教,性乃迁”,说明了教育对于人性塑造的重要性。如果不进行教育或者不接受教育,个人原本善良的本性就会改变。“教之道,贵以专”,讲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专”。教育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方法就要专一,内容也要精当,只有能够专于一门并一直坚持下去才可以有所成就。学习的人自己也要专一,不要看着什么新鲜就学什么,要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并且是自己乐于学习的,才能专心地学好。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教之道,贵以专3三字经4译文昔日孟母为了给儿子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三迁其家。有一次,孟子不好好学习,逃学归家,孟母当场将织了 一半的布剪断,以此向孟子讲述学习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解读孟母断机杼教子,是说孟母在得知孟子逃学的事情后,当着孟子的面,拿起剪刀把已经织好一半的布匹剪断,并对孟子说:“你荒废学业,就如同我剪断布匹。布要一线一线地织才能连成一寸、一尺、一丈。学习也要日积月累,只有坚持不懈,勤学苦读,方能成才。你今日如若半途而废,就如同这被剪断的布匹,都只能成为无用的东西。”孟子听后,猛然觉醒。他羞愧之余,发奋苦读,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世尊为“亚圣”。择邻处:选择邻里相处。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被后世尊为“亚圣”。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子不学,断机杼5三字经6 6窦燕山:窦禹钧,五代后周人,他聘请名儒做儿子的老师,后来五个儿子都考中了进士。义方:教育孩子的好方法。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的五个儿子经他教育很有成就,都考中了进士。窦燕山,有义方解读这里是对“教之道,贵以专”的具体诠释,也是对窦燕山教育子女经验的总结。窦家教子很有方法,他的家庭之礼都遵照古礼进行,家中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耕女织,家庭和睦。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方法,这样才能培育出真正的人才。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7养:抚养。过:过错。严:严格。惰:懒惰,这里指失职。译文仅仅是抚养儿女,却不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父亲的过错。虽然教育他们,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失职了。解读这里说的是进行教育不能只是片面的师教或者家教,而是应该将二者结合,这样才能培育出好的人才。对于孩子来说,接触最多的是父母,所以父母必须为孩子做好表率,才能让孩子走好人生之路。相比较于家教来说,师教也很重要。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思想的教育者和道德的示范者。教师不仅要令学生敬佩,还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为师者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够不误人子弟。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7三字经8译文孩子不肯好好学习,这是不应该的。如果一个人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无知识,又不懂做人的道理,能有什么用呢?解读说完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中的作用,这里针对受教育的孩子,讲的是孩子自己也要把握住最佳的学习时间也就是十三岁以前。也许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够做到时时督促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但是有智慧的父母会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去吃苦,从中磨炼他们的意志,这样,以后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他们都能够勇于承担,才能够成大器。子:儿女。宜:应该。何为:即“为何”,做什么。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琢:雕刻玉石。器:器物、器具。义:做人的道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译文玉不经过打磨雕刻,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也就不能够成才。解读这里说的是人要通过不断学习,磨砺自己,从而成就一番事业。父母对孩子也应该从小时候抓起,严格要求孩子,磨砺其意志,帮助其学习成才。岳飞在自己孩子小的时候便注意对他们进行磨砺培养,长子岳云十二岁就进入父亲的部将张宪的队伍中,当一名小军士。一次,岳云在练习骑马下坡时,没有注意到坡陡路滑,结果连人带马翻进沟里。岳飞一见,非常生气,下令按军法处治。岳飞要求岳云平时刻苦训练,战时冲锋在前,做大家的榜样。岳云也不负父望,很快成为一位武艺超群、英勇善战的小将。9三字经10译文做子女的,从小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到更多为人处世的礼仪和知识。解读这里讲的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敬师亲友,这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学习的。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教育源远流长。“礼”是中国文化的代名词,这几句中“礼”指的是狭义的“礼”,也就是指社会秩序,特别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准则,包括法律、法规、政策等内容,是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仪轨和规范。礼的作用在于和,孔子的学生有子在论语学而篇中说过:“礼之用,和为贵。”这样才能达到儒家“仁”的境地。少时:年幼的时候。亲:亲近,尊敬。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亲师友,习礼仪11三字经12香: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北)人,博通经典,官至尚书令。执:指应该做的事。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应该做的事。解读这里举例说明了孝道的必要性。中华民族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孝文化起源于尧舜时代,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舜二十岁以孝闻名。中国二十四孝“孝感动天篇”中也记述:舜的父亲是个盲人,后母顽固,同父异母弟弟象,为人桀骜不驯。他们想谋害舜,舜却恭顺地行事,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尧帝得知舜仁孝,以女嫁之。舜接尧帝位后,以德、孝治国,社会歌舞升平,万民丰衣足食。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弟:同“悌”,弟弟敬爱哥哥。知:明白、清楚。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解读这里写了家喻户晓的孔融让梨的故事,说明了行悌道的道理。孔融四岁的时候,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梨,那个大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说:“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更应该让给他。”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孔融的家乡,并一直流传至今。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13三字经14译文为人处世首先要学的就是孝悌人伦,其次才是增长见识,学习知识,认知数理,理解文义。解读这里讲了学习的次序和学习的内容。“首孝弟,次见闻”说的是学习的次序。做人最根本、最首要的就是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其次才是增长知识,拓宽视野。“知某数,识某文”说的是学习的内容。古人习文,主要研读四书五经。除此之外,古人还学习六艺。六艺涵盖文武、艺术等各个方面,且有小艺和大艺之分。书、数为小艺,是必学之基础技艺;礼、乐、射、御为大艺,可视个人爱好和天赋选学。首:首先。弟:同“悌”,指敬爱兄长。次:其次。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数之始。而:及、与,是承上启下的连接词。译文从一数到十,十个十是一百,十个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如此累计,数无穷尽。解读“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这句承接上文,由“知某数”之“数”展开。数字从一开始,十个十是一百,十个百是一千,十个千是一万,这里用的是十进制计数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制计数法的国家。据考证,至迟在殷商时期,我国古人就开始用十进制计数法。研究现已出土的商代陶文和甲骨文,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已经能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十三个数字,计十万以内的任何自然数。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15三字经16三才:指天、地、人。三光:太阳、月亮与星星,都是地球上的光线来源,称为“三光”。译文三才指天才、地才、人才,三光指日光、月光、星光。解读这里分别讲了“三才”和“三光”,“三才”、“三光”可以看做从大自然角度入手,讲世界的组成。太平经说:“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为元气,“二”为阴气和阳气,“三”为天、地、人“三才”。“天地人”中,“天”指世间万物生存的空间,“地”指万物生存的依托,“人”指世间万物之灵。“日月星”,是自然界的三种光源。古人看到日、月、星均能发光,认为是神的力量。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译文三纲指君臣之间讲道义,父子之间讲亲情,夫妇之间讲和顺。解读“纲”者,纲纪也,原意为网口的总绳,这里指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具有支配权和统治权,而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只有服从的义务。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撰写春秋繁露一书,正式提出了“三纲”思想。董仲舒认为:“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所以西汉当务之急是重建纲常伦理,使天下人有所遵循,这样才能避免像秦朝亡国那样的悲剧。于是,董仲舒将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