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
南方
神仙
道教
文学
图书在版编目(C I P)数据 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赵益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1 9.9 (江苏文库.研究编)I S B N9 7 8 7 2 1 4 2 3 9 8 2 2 .六.赵.道教-研究-中国-六朝时代道教-关系-中国文学-研究-六朝时代.B 9 5 9.2 I 2 0 6 中国版本图书馆C I P数据核字(2 0 1 9)第2 0 6 6 3 3号书 名 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著 者 赵 益出 版 统 筹 韩 鑫责 任 编 辑 强 薇特 约 编 辑 苏晓敏责 任 监 制 王 娟装 帧 设 计 姜 嵩出 版 发 行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社地址 南京市湖南路1号A楼,邮编:2 1 0 0 0 9出版社网址 h t t p:/w ww.j s p p h.c o m照排 江苏凤凰制版有限公司印刷 苏州市越洋印刷有限公司开本 7 1 8毫米10 0 0毫米 1/1 6印张 2 5.7 5 插页4字数 3 6 6千字版次 2 0 1 9年1 0月第1版 2 0 1 9年1 0月第1次印刷标 准 书 号 I S B N9 7 8 7 2 1 4 2 3 9 8 2 2定价 8 8.0 0元(江苏人民出版社图书凡印装错误可向承印厂调换)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总主编娄勤俭 吴政隆学术指导委员会 主 任 周勋初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冯其庸 邬书林 张岂之 茅家琦 郁贤皓周勋初袁行霈蒋赞初程毅中戴 逸编纂出版委员会 主 编 王燕文 王 江副 主 编 赵金松 孙真福 樊和平 莫砺锋编 委(按姓氏笔画排序)王 江 王卫星 王华宝 王建朗 王燕文双传学 田汉云 朱玉麒 朱庆葆 全 勤刘 东 刘西忠 江庆柏 许益军 孙 逊孙 敏 孙真福 李 扬 李贞强 李昌集佘江涛 沈卫荣 张乃格 张伯伟 武秀成范金民 尚庆飞 罗时进 周 琪 周 斌周建忠 周新国 赵生群 赵金松 胡发贵胡阿祥 钟振振 姜 建 姜小青 贺云翱莫砺锋 徐 俊 徐 海 徐之顺 徐小跃徐兴无 陶思炎 曹玉梅 章寿荣 彭 林蒋 寅 程章灿 傅康生 赖永海 熊月之樊和平分卷主编 徐小跃 姜小青(书目编)周勋初 程章灿(文献编)莫砺锋 徐兴无(精华编)茅家琦 江庆柏(史料编)左健伟 张乃格(方志编)樊和平 刘德海(研究编)出版说明江苏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文化经典与历史文献层出不穷,典藏丰富;文化巨匠代有人出,彪炳史册,在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为了在新时代里科学把握江苏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彰显江苏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的贡献,增强文化自信,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组织全省首个大型文化发展工程“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通过工程的实施,梳理江苏文脉资源,总结江苏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再现江苏历史上的“文化高地”,为当代江苏把准脉动,探明趋势,勾画蓝图。组织编纂大型江苏历史文献总集 江苏文库,是“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的重要工作。文库 以“编纂整理古今文献,梳理再现名人名作,探究追溯文化脉络,打造江苏文化名片”为宗旨,分六编集中呈现:(一)书目编。完整著录历史上江苏籍学人的著述及其历史记录,全面反映江苏图书馆的图书典藏情况。(二)文献编。收录历代江苏籍学人的代表性著作,集中呈现自历史开端至一九一一年的江苏文化文本,呈现“江苏文化”的整体景观。(三)精华编。选取历代江苏籍学人著述中对中外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在文化学术史上具有经典性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整理。并从中选取十余种,组织海外汉学家,翻译成各国文字,作为江苏对外文化交流的标志性文化成果。(四)方志编。从江苏现存各级各类旧志中选择价值较高、保存较好的志书,以充分发挥地方志资治、存史、教化等作用,保存江苏的地方文献与历史文化记忆。(五)史料编。收录有关江苏地方史料类文献,反映江苏各地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艺术、社会生活、风土民情等。(六)研究编。组织、编纂当代学者研究、撰写的江苏文化研究著作。文献、史料、方志三编属于基础文献,以影印方式出版,旨在提供原始文献,以满足学术研究需要;书目、精华、研究三编,以排印方式出版,既能满足学术研究的基本需求,又能满足全民阅读的基本需求。“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工作委员会江苏文库研究编编纂人员主 编樊和平 刘德海副主编 徐之顺 姜 建 王卫星 胡发贵 胡传胜 刘西忠一脉千古成江河 江苏文库研究编序言樊和平“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是江苏文化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个浩大工程。与当下方兴未艾的全国性“文库热”相比,江苏文脉工程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全面系统的整理;二是“整理”与“研究”同步;三是以“文脉”为主题。在“书目编文献编精华编史料编方志编研究编”的体系结构中,“研究编”是十分独特的板块,因为它是试图超越“修典”而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一种学术努力。“盛世修典”之说不知起源于何时,不过语词结构已经表明“盛世”与“修典”之间的某种互释甚至共谋,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复杂文化心态。历史已经表明,“修典”在建构巨大历史功勋的同时,也包含内在的巨大文化风险,最基本的是“入典”的选择风险。四库全书 的文化贡献不言自明,但最终其收书的数量竟与禁书、毁书、改书的数量大致相当,还有高出近一倍的书目被宣判为无价值。“入典”可能将一个时代的局限甚至选择者个人的局限放大为历史的文化局限,也可能由此扼杀文化多样性而产生文化专断。另一个更为潜在和深刻的风险,是对待传统的文化态度。文献整理,尤其是地域典籍的整理,在理念和战略上面临的最大考验,是以何种心态对待文化传统。当今之世,无论对个体还是社会,传统已经不仅是文化根源,而且是文化和经济发展的资源甚至资本。然而一旦传统成为资源和资本,邂逅市场逻辑的推波助澜,就面临沦为消费和运作对象的风险,从而以一种消费主义和工具主义的文化0 0 2 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态度对待文化传统和文献整理。当传统成为消费和运作的对象,其文化价值不仅可能被误读误用,而且也可能在对传统的消费中使文化坐吃山空,造就出文化上的纨绔子弟,更可能在市场运作中使文化不断被糟蹋。“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的“整理工程”以全面系统的整理的战略应对可能存在的第一种风险,即入典选择的风险;以“研究工程”应对第二种可能的风险,即消费主义与工具主义的风险。我们不仅是既往传统的继承者,更应当是未来传统的创造者;现代人的使命,不仅是继承优秀传统,更应当创造新的优秀传统,这便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真义。诚然,创造传统任重道远,需要经过坚忍不拔的卓越努力和大浪淘沙般的历史积淀,但对“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而言,无论如何必须在“整理”的同时开启“研究”的千里之行,在研究中继承和发展传统。这便是“研究编”的价值和使命所在,也是“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在“文库热”中于顶层设计层面的拔群之处。一 倾听来自历史深处的文化脉动2 0世纪是文化大发现的世纪,2 0世纪以来西方世界最重要的战略,就是文化战略。2 0世纪2 0年代,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文化密码,这就是“新教伦理”及其所造就的“资本主义精神”,由此建构“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的所谓“理想类型”,为西方资本主义进行了文化论证尤其是伦理论证,奠定了2 0世纪以后西方中心论的文化基础。2 0世纪7 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贝尔的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最深刻的矛盾不是经济矛盾,也不是政治矛盾,而是“文化矛盾”,其集中表现是宗教释放的伦理冲动与市场释放的经济冲动分离与背离,进而对现代西方文明发出文化预警。2 0世纪7 0年代之后,亨廷顿的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将当今世界的一切冲突归结为文明冲突、文化冲突,将文化上升为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国家战略的高度。以上三部曲构成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国家文化战略,0 0 3 一脉千古成江河正如一些西方学者所发现的那样,时至今日,文化帝国主义被另一个概念代替 “全球化”,显而易见,全球化不仅是一种浪潮,更是一种思潮,是西方世界的国家文化战略。文化虽然受经济发展制约甚至被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但回顾从传统到现代的中国文明史,文化问题不仅逻辑地而且历史地成为文明发展的最高最难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文化自信才成为比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更具基础意义的最重要的自信。在全球化背景下,文脉整理与研究具有重大的国家文化战略意义,不仅必要,而且急迫。文化遵循与经济社会不同的规律,全球化在造就广泛的全球市场并使全球成为一个“地球村”的同时,内在的最大文明风险和文化风险便是同质性。全球化催生的是一个文化上的独生子女,其可能的镜像是:一种文化风险将是整个世界的风险,一次文化失败将是整个人类的文化失败。文化的本质是什么?梁漱溟先生说,文化就是人的生活的根本样法,文化就是“人化”。丹尼尔贝尔指出,文化是为人的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以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据此,文化的同质化,最终导致的将是人的同质化,将是民族文化或西方学者所说地方性知识的消解和消失;同时,由于文化是人类应对生存困境的大智慧,或治疗生活世界痼疾的抗体,它所建构的是与自然世界相对应的精神世界和意义世界,文化的同质性将导致人类在面临重大生存困境时智慧资源的贫乏和生命力的苍白,从而将整个人类文明推向空前的高风险。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和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国家战略,“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是整个中华民族浩大文化工程的一部分和具体落实,其战略意义决不止于保存文化记忆的自持和自赏,在这个全球化的高风险正日益逼近的时代,完整地保存地方文化物种,认同文化血脉,畅通文化命脉,不仅可以让我们在遭遇全球化的滔滔洪水之时可以于故乡文化的山脉之巅“一览众山小”地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和文化根据地,而且可以在患上全球化的文化感冒甚至某种文化瘟疫之后,不致乞求“西方药”来治“中国病”,而是根据自己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命理,寻找强化自身的文化抗体和文化免疫力之道,其深远意义,犹如在今天这个独生子女时代穿越时光隧道,回首当年我们的“兄弟姐妹那么多”0 0 4 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和父辈们儿孙满堂的那种天伦风光,不只是因为寂寞,而且是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文化安全和对未来文化风险的抗击能力。“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是以江苏这一特殊地域文化为对象的一次集体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与其他同类文化工程相比,其最具标识意义的是“文脉”理念。“文脉”是什么?它与“文献”和文化传统的关系到底如何?这是“文脉工程”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庞朴先生曾对“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两个概念进行了审慎而严格的区分,认为“传统文化”可能是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一切文化现象,而“文化传统”则是一以贯之的文化道统。在逻辑和历史两个纬度,文化成为传统都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历史上发生的,一以贯之的,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发挥作用的。传统当然发生于历史,但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从 道德经 论语 到女人裹小脚,并不都成为传统,即便当今被考古或历史研究所不断发现的现象,也只能说是“文化遗存”,文化成为传统必须在历史长河中一以贯之而成为道统或法统,孔子提供的儒家学说,老子提供的道家智慧,之所以成为传统,就是因为它们始终与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相伴随,并成为人的生命和生活的文化指引。然而,文化并不只存在于文献典籍之中,否则它只是精英们的特权,作为“人的生活的根本样法”和“对付生存困境”的解释系统,它必定存在于芸芸众生的生命和生活之中,由此才可能,也才真正成为传统。论语 与 道德经 之所以成为传统,不只是因为它们作为经典至今还为人们所学习和研究,而且因为在中国人精神的深层结构中,即便在未读过它们的野夫村妇身上,也存在同样的文化基因。中国人在得意时是儒家,“明知不可为而偏为之”;在失意时是道家,“后退一步天地宽”;在绝望时是佛家,“四大皆空”,从而建立了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相匹合的自给自足的文化精神结构,在任何境遇下都不会丧失安身立命的精神基地,这就是传统。文化传统必须也必定是“活”的,是在现实中依然发挥作用的,是构成现代人的文化基因的生命因子。这种与人的生活和生命同在的文化传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