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C0803
法奥古斯特·孔德-论实证精神黄建华译,文字版,商务印书馆2011
世界
学术
名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分科本)出版说明我馆历来重视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1981年开始出版“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在积累单行本著作的基础上,分辑刊行,迄今为止,出版了十二辑,近五百种,是我国自有现代出版以来最重大的学术翻译出版工程。“丛书”所列选的著作,立场观点不囿于一派,学科领域不限于一门,是文明开启以来各个时代、不同民族精神的精华,代表着人类已经到达过的精神境界。在改革开放之初,这套丛书一直起着思想启蒙和升华的作用,三十年来,这套丛书为我国学术和思想文化建设所做的基础性、持久性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集中体现了我馆“昌明教育,开启民智”这一百年使命的精髓。“丛书”出版之初,即以封底颜色为别,分为橙色、绿色、蓝色、黄色和赭色五类,对应收录哲学、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历史地理和语言学等学科的著作。2009年,我馆以整体的形式出版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珍藏本)四百种,向共和国六十华诞献礼,以襄盛举。“珍藏本”出版后,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读书界希望我们再接再厉,以原有五类为基础,出版“分科本”,既便于专业学者研读查考,又利于广大读者系统学习。为此,我们在“珍藏本”的基础上,加上新出版的十一、十二辑和即将出版的第十三辑中的部分图书,计五百种,分科出版,以飨读者。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以更加虚心的态度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研究和学习各国发展的有益经验。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任重道远。我们一定以更大的努力,进一步做好这套丛书的出版工作,以不负前贤,有益社会。商务印书馆编辑部2011年3月出版说明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是实证主义创始人,也是最早提出“社会学”一词,并对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及其重要意义进行了探讨的人。他从巴黎综合工艺学校毕业后,主要从事哲学教学、研究和撰稿工作。他长期与法国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社会改革家圣西门进行合作,并在其刊物上发表文章,因而深受后者的影响。他的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教程(六卷)和实证政治体系,其他著作还有科学等级等等。论实证精神是孔氏的一部重要著作,出版于1844年,在该书中,作者简明扼要地重述了在实证哲学教程中曾明确提出的“关于人类整个认识演变的重大规律”,认为人类思辨的发展先后经过三个阶段,即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在神学阶段,世界和人类的命运主要借助于上帝和神灵来解释,这个阶段虽然不可缺少,但它始终是临时的和预备的阶段。在形而上学阶段,人类的认识虽然有所进步,用本质、最后原因和其他抽象观念来说明世界和人类命运,但这种说明还不是符合外在世界的科学说明。因此这个阶段只能是过渡阶段。在实证阶段,人类认识才达到正常状态,即观念和客体的统一。而与这三个认识阶段相适应的,在宗教上则是拜物教、多神教和一神教,在哲学上则是神学哲学、形而上学哲学和实证哲学。据作者解释,就“实证”一词的词义而言,它包含四层意思,一是与虚幻对立的真实,二是与无用相对的有用,三是与犹疑对立的肯定,四是与模糊相对的精确。所谓实证精神,就是按照实证词义的要求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作审慎缜密的考察,以实证的、真实的事实为依据,找出其发展规律;所谓实证哲学,就是把实证精神推广到哲学研究上去。因此,这种实证主义与神学的神秘主义和经验主义不同,它不进行抽象推理,也不以感性经验作为判断事物的依据。它以真实事实为依据,既肯定过去,更重视现在,既承认精神,也承认物质,因而它能对过去和现在、精神和物质作出公正的评价,并能使观念与运动、进步与秩序得到基本的协调。然而,作者认为,尽管实证主义精神有着它的许多优点,但是在现存政治制度的统治下,由于神学的余威,它仍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推广。为此,他要求在学校开设实证主义课程,举办实证主义讲习班,成立实证主义教育自由协会,对普通民众、特别是工人群众进行实证主义教育,以便为精神重建准备物质基础,并为人们的精神解放创造条件。综合以上所述,可以说本书基本阐述了孔氏的实证主义思想。就实质而论,这些思想无疑是属于资产阶级哲学思想体系的范畴,其中不乏主观唯心主义,用精神来解释客观世界。但是同时也应看到它所包含的历史主义观点,某些唯物的因素,观察问题的辩证方法,以及一定的进步倾向性。所有这些在当时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实证哲学教程中译本出版之前,本书是研究孔氏实证主义的最好著作。商务印书馆编辑部1996年2月论实证精神关于真正哲学精神的性质及使命的基本见解;当前主要实证主义著作广泛传播所表现的极其重要社会意义的简要评述;实证原则在天文科学中按照其真正百科地位的特殊应用。一迄今为止,全部天文学知识一直是孤立地考察的,今后它必须成为全部哲学 1 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个哲学由于近三百年所有重大科学成果的自然汇集而逐渐形成,今天终于达到了真正抽象的成熟阶段。按照这种现在仍鲜为人知的内在关联,如果这篇必不可少的序言不是主要用来界定实证哲学的真正基本精神,本著作的性质和目标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归根结底,实证哲学的普及化应当成为此项教育的基本目标。由于实证哲学从历史观点或社会观点而言都主要以逻辑性和科学性的一贯优势而著称,因此,为了更好地说明其特点,我必须首先扼要重提一下在拙著实证哲学教程中曾明确提出的关于人类整个认识演变的重大规律。而且,我们下面的天文学研究1还将经常运用这一规律。据此基本学说,我们所有的思辨,无论是个人的或是群体的,都不可避免地先后经历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通常称之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此种称谓足可以表明其性质,起码对于那些了解其真正普遍意义的人来说是如此。第一阶段,虽然从各方面来看都是不可缺少的,但今后应始终将其视为纯然是临时性的和预备的阶段。第二阶段,实际上只是解体性的变化阶段,仅仅包含单纯的过渡目标,由此便逐步通向第三阶段。最后这一阶段才是唯一完全正常的阶段,人类理性的定型体制的各个方面均寓于此阶段之中。我们的一切思辨的第一次飞跃必然是神学性的。在此阶段中,我们全部思辨都本能地对那些最不可解决的问题、对那些最无法进行任何根本性探索的问题,表现出特殊的偏爱。由于反差作用,人类智慧就在那连最简单的科学问题尚未能解决的时代,便贪婪地、近乎偏执地去探求万物的本源,探索引起其注意的各种现象产生的基本原因(始因与终因)以及这些现象产生的基本方式,一句话,就是探求绝对的知识。这种反差,今天初看起来似乎不可解释,其实是与当时我们智力的最初的真实状况完全相符的。这种原始需要,就其可能得到满足的范围内,自然得到了满足,因为我们都有此倾向:拿我们自己所制造的现象与所有任何现象相比拟,从而将人类的模式到处移置。这样一来,我们凭借着对各种现象的即时直觉,便开始以2为对这些现象有了相当的认识。此种纯粹的神学精神,是这最初阶段日趋系统发展的结果。我们眼下从最先进民族中所见的是其行将结束的最后历程。为了真正了解它,就不应该局限在这一历程之内来加以考察,那远不是最富于代表性的;而必须通观其整个自然进程,以便从依次为其所特有的三个主要形式来识别其基本特征。最直接、最明显的形式就是拜物教本身,主要是将一种与我们基本类似的生命赋予一切外部物体,而外部物体的作用通常都较为强大,这生命也就总是具有更强的活力。早期神学阶段的最高程度以崇拜天体为特征;开始时,这个阶段与高等动物所达到的精神境界相差无几。虽然,这种神学哲学的初期形式在所有社会的智慧史中一再明显地见到,但今天只在构成人类的三大种族的少数人中才居于直接的支配地位。第二个主要阶段是真正的多神教阶段,现代人常常将它与前一阶段混同起来。在这个阶段中,神学精神明显地代表想象力的自由空灵的思辨,而在此之前,本能和感觉曾在世人的理论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初期哲学,就其总的际遇所容许的范围内,经历了极其深刻的变化,终于不再把生命赋予实在的物体,而是神秘地将其转移至通常肉眼看不见的各种虚构的存在物上,而后者的不断有效介入,从此便成为一切人间现象的直接源泉。这一富于特色的阶段,今天人们重视不够。而要考察神学精神的话却主要在这个阶段上;神学精神在其间获得充分的均匀的发3展,后来那就不可能了。从各方面来看,这段时期是它发展的高峰时期,无论精神和社会状态都是这样。今天人类的大多数尚未脱离这种状况,三大种族的大部分人依然如此,只有黑种人的精英、白种人的落后部分除外。在神学的第三阶段,即名副其实的一神教阶段,初期的哲学不可避免地开始衰落。这种哲学长期保持着巨大的社会影响,虽然其影响不过是表面多于实在。从此,由于富有特色的简化进程的自发结果,初期哲学的精神迅速减退。在这一进程中,理性越来越限制想象的先前支配地位,同时,视一切自然现象必然服从于不变规律的普遍感觉则逐渐发展起来,原先这种感觉几乎是微不足道的。这种初期状态的最后模式,仍以极其多样的甚至彼此根本不相容的形式,存在于大多数白种人当中,尽管它们更易于观察,但今天个人定见本身却常常妨碍准确判断,因为缺乏与前面两个模式进行相对合理而且公平的比较。不管这种探讨方式今天看来如何不完善,但重要的是将目前阶段人类精神状况与其原先各阶段的整个情况密切联系起来,同时适当承认这种方式在长时间内是必不可缺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这里只限于作单纯的理性评价,首先强调非本意的倾向是毫无必要的;即便在今天,一旦我们要直接探求某种现象出现的基本方式的玄机妙理,尤其是面对我们尚不知其真正规律的现象的时候,上述倾向就明显地把我们所有人引导到本质上是神学解释的方面去。于是,杰出的思想家也会发现自己趋于单纯拜物4教的自然倾向,这时无知与某种明显的欲念就暂时结合在一起了。因此,一切神学解释在现代西方人当中之所以受到进一步的断然废弃,那仅仅是因为它所追求的神秘研究根本不为我们的智慧所接受而愈来愈被排斥之故;我们的智慧日益习惯于代之以更有效的、与我们的真正需要更相符的研究,而且一发而不可逆转。真正的哲学精神面对简单现象以及处理如碰撞基本理论那样的简易问题已经占了上风;而即便在这样的时候,每当人们试图追溯某一事件的始因的时候,马尔布朗什 2 的难忘例子还总是提醒人们必须求助于超自然作用直接而经常的介入。然而,另一方面,这种试图今天看来虽然似乎幼稚不过,但的确已成为决定人类思辨持续发展的早期的唯一方法,从而自然而然地使我们的智慧摆脱深度的恶性循环。在这一循环中,我们的智慧首先必然被两个同样迫切而却又根本对立的条件困住。因为,虽然现代人不得不明确宣布:除非有充分的适当观察作为辅助,不然就无法建立起任何坚实的理论,但同样不容置疑的是:如果缺乏某种既定的思辨观念作一贯的指引,那么人的才智就绝不可能组织、甚至不可能收集必不可缺的材料。因此,这些原始观念显然只能出自于这么一种哲学,这种哲学就其性质来说,没有经过任何长期酝酿,而又是能接受的,简言之,它只是在直接本能的推动下就自发地产生的,虽然这种缺乏任何真实根据的思辨显得多么虚幻。这就是神学原则的独到之处。没有这些原则,人们就定会确信,我们的智慧永远无法摆脱最初的混沌状态,而唯有神学原则,通过对思辨活动的指5引,才能够逐渐准备更为完善的逻辑体系。再者,这种基本倾向也因为人的智慧对不可解决的问题的特别偏好而得到大大地促进。原始哲学是特别追溯那些无法求解的问题的。我们只有充分运用自己的精神力量之后才能对其作出衡量并由此而明智地规定其使命。然而,这种不可或缺的运用,如无此类研究的强有力推动,则不可能加以确定,在自然功能最弱的方面尤其如此。而在研究当中,许多智力开发不足的人则仍然坚持对日常直接应用的问题寻求即时的全面答案。为了大大克服我们天生的惰性,甚至曾经需要长期求助于这种哲学自发地引起的强烈幻想,即关于人的能力可以随自己的意愿改变世界几乎是无所不能的幻想。当时的世界被理解为基本上按照适应人的用途而安排,而且任何重大规律都不能使之摆脱超自然力量至高无上的专横影响。仅仅三个世纪之前,在人类精英当中,星相学和炼金术的期望,即原始智力的最后科学遗迹才实际上不再用于逐日积累的相应观察上,正如开普勒 3 与贝托莱 4 所分别指出的那样。如果本论的性质能让我充分说明社会的高度需要造成不可抗拒的影响,那么,上述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