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硅谷
中关村
人脉
网络
本书封面贴有清华大学出版社防伪标签,无标签者不得销售。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侵权举报电话:010-62782989 13701121933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王德禄,赵慕兰,张浩 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4 ISBN 978-7-302-28274-7.硅 .王 赵 张 .高技术产业科学工作者生平 事迹中国现代高技术产业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国 .K826.1 F127.9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12)第 040616 号 责任编辑:张 颖 高晓晴 封面设计:周周设计局 版式设计:康 博 责任校对:蔡 娟 责任印制:出版发行:清华大学出版社 网 址:http:/,http:/ 地 址:北京清华大学学研大厦 A 座 邮 编:100084 社 总 机:010-62770175 邮 购:010-62786544 投稿与读者服务:010-62776969,c- 质量反馈:010-62772015, 印 刷 者:装 订 者: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 开 本:180mm250mm 印 张:17.5 字 数:309 千字 版 次:2012 年 4 月第 1 版 印 次:2012 年 4 月第 1 次印刷 印 数:15000 定 价:48.00 元 产品编号:导 言 iPhone4S、iPad3、Facebook、twitter不仅是今天我们身边最流行的产品,也见证着科技创新对人类生活越来越大的影响。人们注意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均来自美国硅谷。硅谷有什么样的魔力产生了这么多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新产品和一个又一个影响世界的大公司?我们,来自中关村的高技术产业的观察者,结合自身持续多年的思考和研究,带着这样的问题对硅谷地区进行了深入的走访调研,凝练出了你眼前的这本书。我们希望,不论你是刚刚毕业正在寻找工作的大学生,还是怀着改变世界梦想的创业者,或是谋划着区域崛起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政府官员,抑或是对硅谷和中关村好奇的读者,都能从本书中获得启迪。本书第 1 章是从历史的视角,介绍了在硅谷地区崛起过程中华人曾发挥的作用。波士顿 128 公路地区是欧洲人登陆美国的地方,硅谷是华人登陆美国的地方,新经济在硅谷取得成功,华人及其文化影响功不可没。硅谷从开拓之日起就迎来了第一批华人移民的到来,此后又先后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留学生、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台湾留学生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大陆留学生所形成的三波中国人留美高潮,在硅谷产业崛起的同时,也形成了硅谷华人的人脉网络。通过这些人脉网络,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杰出的人物,他们通过创业,打破了华人在硅谷发展的玻璃天花板。第 1 章出现的李信麟、李信培、陈五福、藏大化、龚行宪、杨骏龙,以及后文介绍的朱敏、邓锋、陈宏、谢青、金海平等人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实际上,人脉网络本身就代表了硅谷创新模式中最核心的部分之一。本书第 2 章从理论的视角介绍了硅谷这种以人脉网络为核心的创新机制,包括大学在创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怀揣着改变世界梦想的创业者;帮助创业者实现梦想的天使投资人;原创性新兴产业和影响世界的大企业的诞生。发达的人脉网络是硅谷创新土壤的基础,它是连接大学实验室、创业者、天使投资人和风险投资机构的纽带,促进了整个区域内的创新人 IV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 才、技术和创新资本的快速流动和循环,促进了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的诞生。本书第 3 章着重介绍了以跨区域创业者为主体的人脉网络所创造的硅谷辐射模式。硅谷是一个对外国技术移民吸引力很高的地区,来自中国、印度、以色列等地的外国技术移民也形成了本族裔的人脉网络,从中产生的跨区域创业家促成了硅谷模式向全球范围内的创新区域的扩散。通过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和跨区域创业者,产生了新竹科技工业园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奇迹;靠着印度的跨区域创业者,班加罗尔的软件外包产业得以崛起;而犹太移民则帮助了以色列特拉维夫的高技术产业腾飞。北京的中关村,虽然在发展路径上与新竹、班加罗尔等区域不同,但同样受益于硅谷的辐射。本书第 4 章详细地追溯了这一过程。中关村的诞生得益于科技人员效仿硅谷创办企业;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中,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政府官员,都有意识地引入硅谷模式,并形成了多样化的产业种类和产业链条;而新浪网的成立则开启了中关村和硅谷产业直接合作的先声。本书第 5 章介绍了中国大陆留学生在硅谷创业成功的代表者,他们在硅谷的成功为其后来回国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由于有相当数量的硅谷留学生归国创业,中关村里出现了一批跨区域创业者,使硅谷和中关村之间有了更加直接和丰富的人脉和产业联系。本书的第 6 章介绍了以邓中翰、李彦宏为代表的留学生创业者,在中关村创业并成长为中国新兴产业领头羊的经历。第 7 章介绍了朱敏、陈宏等硅谷成功创业者回到中关村转变为投资人,直接利用硅谷的创新资源、创新模式来组织、培育中国的高技术产业。中关村凭借其在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领先地位和在产业发展模式上与硅谷的对接,逐渐成为了亚洲版的硅谷。本书第 8 章总结了硅谷中关村间跨区域人脉网络的重要特点。创业成为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的核心功能,在这一跨区域人脉网络的支撑下,创业者进行跨区域创业活动,并逐渐成为中关村地区新兴产业的组织者。尽管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的形成尚处于发展阶段,但它已经开始显现出一种社会网络内在的规律性,本章对此作了适当的分析与总结。第 9 章进一步探讨了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的全球化意义。本章把全球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贸易与生产全球化。在这一阶段,资本等生产要素都向着低成本方向流动,围绕着物质商品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和传播。近年来全球化进入了第二阶段,即创新 V 导 言全球化。在这一阶段,以人为核心的创新活动成为全球化的新主题,技术、资本都围绕着高端人才的全球流动而转移。在创新全球化阶段,人与人之间的人脉关系所形成的网络成为创新全球化的最新组织形式。新的组织模式也带来了全球创新版图的变迁,中关村、新竹园区、班加罗尔等新崛起的创新区域同全球产业密切联系,参与全球产业竞争,他们生动地诠释了创新全球化时代,由人脉关系网络推动链接全球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硅谷与中关村之间人脉网络的建立,是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从被动到主动的一个重要转折。我们相信,创新全球化的浪潮给中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而通向世界创新新版图的快车道,就是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序 言 北京的中关村地区坐落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许多研究所,长期以来是中国高等教育及科学研发的中心。1978 年我第一次访问时,这些研究机构刚刚从“文革”中开始恢复。在那时,预期中关村将成为今天这样一个国际创新网络中的重要节点,简直近于幻想。但是,在那一年,中国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发布了科技发展的长期规划,并签署了一系列与美国开展科技合作的有关协议。这些协议帮助一批又一批中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来到美国的主流大学和创新中心,其中就包括硅谷。在 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中国的决策者和科技工作者努力克服各种困难,试图建构一个国家创新体制,以服务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达成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所制定的现代化宏大目标。从“文革”前的经验出发,当时的主导思想特别重视由上而下的发展规划和中央制定的研发方向。但是到了 1980 年,对美国创新体制的新接触,促使物理学家陈春先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更加强调科技工作者的创业精神,并提倡政府培育这些由研究单位衍生出的科技企业。逐渐地,新公司开始出现在中关村的街头,而高科技创业文化的种子也随之播撒开来。1987 年,我在主持(中美)学术交流委员会北京办公室的工作时,从这许多家小公司中的一家购置了办公室的电脑,而这家从中科院衍生出来的小公司,后来就发展成了今日的联想。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发展,对于中国的国家创新体制的重建和重新导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在 1988 年确立中关村为高新技术产业试验区的决定,就是认识到这一价值的结果。很快,中关村经验吸引了其他城市的注意,大量的高新技术区在中国各地建立起来。而更重要的是,这种高科技创业精神也随之扩散,使中国能在今天参与到国际创新网络中来。在我第一次访问中国 33 年后的今天,中关村已经成为一个兴旺发达的科技研发中心和科技创业基地,并还将继续成为一处制度改革的实验场。中关村已经成为一处磁极,IIII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 吸引着海外工作的华裔科学家和工程师,也吸引着国际高科技企业安家落户,成为中国近 30 年来科学技术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的辉煌象征。现在,在一定意义上,这一循环已经建立:硅谷的成功启发了中关村的建立,中关村的建立扶助了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而这一产业现在正与硅谷和其他国际创新中心开展竞争与合作。在这些发展的表层之下,是一个有着丰富社会学内涵的以太平洋两岸华裔科学家工程师受到硅谷高科技创业文化所提供的机会的吸引,建构起一个社会网络的历程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学故事。而这本书鲜活地叙述的,正是这个故事。王德禄和本书的其他著者,对于中关村的发展有着长期而直接的观察,对于这一过程中的重要决策者也提出过重要建议,这使得他们成为著述本书的不二人选。因而,能够由他们来讲述中关村的发展经验,讲述中关村与硅谷的重要互动,以及在这互动下的社会网络构建,并且提出他们对中关村经验的更广泛的国际意义的评估,我们应当感到十分幸运。理查德萨特迈耶 美国俄勒冈州大学政治学教授 第第 1 章章 开拓:华人在硅谷的历程开拓:华人在硅谷的历程.1 1.1 被遗忘的硅谷早期华人开拓史(1848 1945).2 1.1.1 金山、华工和排华法案.2 1.1.2 硅谷是在“中国城”上建起来的.4 1.1.3 硅谷:果园里长出的高科技摇篮.6 1.2 硅谷电脑与华人(1950 1980).7 1.2.1 仙童分裂和半导体时代的到来.7 1.2.2 改变世界:个人电脑时代从硅谷开始.8 1.2.3 华人科技创业的起步.10 1.2.4 个人电脑给华商带来的机会.12 1.3 硅谷华人创业梦之队:橡子园.13 1.3.1 陈五福:事业有陈,五福临门.14 1.3.2 臧大化:大而化之谓之道.16 1.3.3 龚行宪:大道行也,以垂宪象.17 1.3.4 王大成:有容乃大,地平天成.18 1.3.5 朱伟人:居功至伟,百年树人.20 1.4 华人三代留美高潮.21 1.4.1 作为美国少数族裔的华人.21 1.4.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留美高潮.23 1.4.3 打开国门后的中国大陆留学生.25 本章参考文献.27 第第 2 章章 创新:中国学者眼中的硅谷创新:中国学者眼中的硅谷.29 2.1 多维透视硅谷模式.29 VIII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2.1.1 数字硅谷.29 2.1.2 硅谷优势:斯坦福学者如是说.30 2.1.3 戈登摩尔:创业者的观点.32 2.1.4 我们对硅谷模式的新看法.34 2.2 系列创业家、天使与风险投资.35 2.2.1 硅谷的系列创业家.36 2.2.2 点燃创业引擎的天使投资.37 2.2.3 作为“创业导师”的天使投资人.39 2.2.4 沙丘路:风险投资集聚地.41 2.3 新兴产业改变世界.43 2.3.1 硅谷:新兴产业的策源地.43 2.3.2 改变世界梦想的创业者.44 2.3.3 用商业模式改变世界.46 2.3.4 那些改变了世界的大企业.51 2.4 一流大学:硅谷创新力量的来源.52 2.4.1 斯坦福大学与加州伯克利分校.53 2.4.2 硅谷产学研的创新循环.55 2.4.3 硅谷大学衍生企业.57 2.4.4 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57 2.4.5 大学支持创新创业的制度和氛围.58 2.5 中关村距世界第一有多远.59 2.5.1 自主创新:核心是产权制度改革.59 2.5.2 中关村的产业原创能力不足.60 2.5.3 大学:重新走进“象牙塔”.62 2.5.4 天使投资:中关村原创新兴产业缺失的一环.62 2.5.5 中关村管委会:美国次一级政府应该学中国.64 本章参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