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A0905 [德]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文字版商务印书馆2009).pdf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A0905 德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文字版,商务印书馆2009 世界 学术 名著 丛书 A0905 海德格尔 路标 孙周兴译 文字 商务印书馆 2009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路标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商務印書館2009年北京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路标(德)海德格尔(Heidegger,M.)著;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ISBN 978-7-100-02868-4路海孙海德格尔,M.(18891976年)哲学文集B516.54-53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1999)第18251号所有权利保留。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路标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出版(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邮政编码100710)商务印书馆发行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印刷ISBN 978-7-100-02868-42000年11月第1版开本85011681/322009年7月北京第5次印刷印张181/4定价:35.00元Martin HeideggerWEGMARKEN2.,erweiterte und durchgesehene Auflage 19783.,durchgesehene Auflage 1996Verlag Vittorio Klostermann GmbH,Frankfurt am Main 1967本书根据德国维多里奥克劳斯特曼出版社1996年第三版译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说明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至1998年先后分八辑印行了名著三百四十种。现继续编印第九辑。到2000年底出版至三百七十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仍将陆续以名著版印行。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未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华,剔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多说。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好。商务印书馆编辑部2000年6月纪念库尔特鲍赫我们相互参加对方的艺术史和哲学方面的讲座和讨论班,由此建立和证明了我们的深厚友谊。由一种专心致志的共同的追问之思带来的要求,促使我把本卷论文集那是在这一个存在问题的行进途中的一系列逗留献给我的这位已故的友人。马丁海德格尔目录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说明纪念库尔特鲍赫前言评卡尔雅斯贝尔斯世界观的心理学现象学与神学最后一次马堡讲座节选形而上学是什么?论根据的本质论真理的本质柏拉图的真理学说论 的本质和概念。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第二卷第一章形而上学是什么?后记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形而上学是什么?导言面向存在问题黑格尔与希腊人康德的存在论题说明编者后记人名对照表译后记前言本书把我的一些已经公开发表过的文章(参看书后之“说明”,第562页)串在一起,意在让读者对一条道路有所体察;这条道路只在途中向思想显露出来既显示又隐匿。也许,这乃是一条通向对思想之实事的规定的道路。这种规定并不带来什么新鲜东西。因为,它乃在老中最老者之前进行。它要求那种在持续地被寻求的同一者之同一性中的逗留。通向这种逗留的道路,不许人们像描写某个现成事物那样去描写它。对力图踏上这条道路的人来说,有所助益的只有持续不断的用力,努力去探讨(即在其位置上去寻找),“存在”(sein)这个词语一度作为有待思的东西已经揭露了什么,这个词语有朝一日也许作为被思的东西将掩蔽什么。凡踏上思想之道路者,极少知道:是什么东西作为规定性的实事推动他仿佛从背后战胜了他走向这个实事。凡投身进去,向着在老中最老者中的逗留行进的人,都要服从一种必然性,就是他以后必然会受到不同的理解,受到一种与他本人所认为的自我理解不同的理解。1不过,这种必然性建基于那种可能性中,即:依然还有一个自由的运作空间满足历史性传承的要求。也有可能是这样的情形:历史与传承被拉平了,被平整为对信息的均匀贮存,并且作为信息被用于不可避免的、为一种受操纵的人性所需要的规划。是否这样一来,就连思想也已然在信息装置中一命呜呼,或者,是否对思想来说,一种进入庇护的沉落(einUnter-Gang in den Schutz)是由它那个对它本身遮蔽着的渊源决定的,这依然是一个问题。现在,这个问题把思想指引到在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这一边的地带之中。1967年初夏记于弗莱堡2评卡尔雅斯贝尔斯世界观的心理学【1】讨论伊始,我们必须承认,从现有的当代科学和哲学认识的状况中,我们找不到一个“适当的”的方向,借以对雅斯贝尔斯眼下出版的这本著作做一种积极的启发性的批判。这种承认或能恰如其份地显明这份成果的独立性和意义。这里,对一种符合并且追踪内在意图的批判的途径和要求的广度做一种先行思考而不是对各种可能的方法作某种无益的讨论,应能有助于我们把评论对象的特性刻画出来。这部著作起于作者雅斯贝尔斯为谋求心理学整体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参看该书,第5页),作为整体的心理学应该让人认识到“人是什么”(同上)。世界观的心理学(Weltanschauungspsychologie)是这个整体的一个具有特殊形态和作用的部分,它意在检视“心灵生活的限界”,并因而为心灵提供一个清晰的总体视界。进一步,这种对限界的检视就是一种通盘清理和审视,亦即对在其实质的总体性中的人类精神存在的最终位置的通盘清理和审视。这就意味着一种“对我们眼下抽象地拥有的那个区域的标划”(第6页)。世界观的心理学只是我们藉以赢获“支3持”而得以把握心灵整体的一条道路。另一条道路则出现在“普遍的心理学”(原理学说和范畴学说、心理学认识的方法论)中。正如雅氏在这部著作中所做的,这是一种对作为一个整体的心灵精神生活的基本力量和倾向的审视性理解和明察。在还没有就其真正的目的对之作出评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说,这样一种理解和明察本身,对精神病学以及各门精神科学来说,是具有某种促进认识的意义的,因为它丰富了“自然的”心理学的理解,使这种理解变得更为敏感、更为活泼,使之对心灵存在的细微之处、各个维度以及各种层面差异更有感受力。不过,作为谋求心理学整体的努力,作为谋求为心理学赢获原则性的视界和区域的努力,这部著作的具体倾向,已然可称为“哲学的”倾向了。虽然世界观的心理学并不想阐明和强求任何一种实证的世界观,但它却是要通过对心灵的位置、过程和阶段的理解性清理和审视,提供出“作为(世界观的)自我沉思之手段的那些澄清和可能性”(见该书“前言”)。因此,前面提出的任务方向(即赢获心理学之整体)才包含着它的最终的目标设定。第一组任务的实行方式,同时就是第二组真正的和哲学的任务的完成途径。而且另一方面,以一种确定地被刻画出来的哲学思考为目标的倾向,又为围绕心理学问题的努力提供了一个根本性的向导。批判应击中要害。这就是说,批判不应面向秩序模式的确定的内容特性、个别片段,诸如对之作出修正,用其4他特性和片段来替代它们;批判的意图并不是对内容作补充性的添加,补上一些未被注意的“类型”(Typen)。对这种哲学批判工作的方式,需要着眼于它的基本态度并且联系于它企图解决的难题来加以规定。随着这样一种规定,批判工作的要求的作用范围也就同时得到了界定。在基本态度上,批判应开放出雅斯贝尔斯这部著作的真正倾向;恰恰凭着这种开放,批判要把处处居于支配地位的问题的特征方向及其基本动机更鲜明地突出出来,并且要确定:以何种方式,任务的开端、在实行过程中方法手段的选择和应用种类,是真正符合于这些倾向本身及其显著表现的;着眼于试探性的哲学思考的基本方向,是否完全足以获得这种动机和倾向本身。以此种方式,任何一种有确定取向的标准批判(Mastab-Kritik)都不起作用了。这就是说,批判工作并不是要迫使雅斯贝尔斯的思考面对一种已经成形的、在其方式上得到可靠奠基的哲学,也不是要就其与哲学问题域的一个已得到贯彻的实质性体系的距离来估价雅斯贝尔斯的思考。同样地,我们也不应按照方法上的科学哲学的严格性的某个凝固理想,来衡量雅斯贝尔斯的这些思考。当这些标准在本己的哲思(Philosophieren)中已经变得可动用之际,这样一种标准批判就不仅可能是合理的,而且也可能是迫切的了;而当所议论的著作被接受为令人不安的、煽动性的和挑战性的著作时,情形尤为如此。但是,即便这种探究并不是按照诸如“绝对的真理效用”、“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之类的5理念而受评判的,一种标准批判也还应当被排除掉。之所以要停止这样一种衡量,乃是因为我们的评论恰恰是想增强良知,以便有朝一日重新去追问这样一些哲学上的认识理想之设定所具有的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历史的”、意义发生学的原始动机,并且重新去查明,这些哲学上的认识理想之设定是否符合哲思的基本意义,或者,它们是否不如说过着一种隐居生活,亦即过着一种在漫长的正在向虚假脱落的传统中固定下来的、久已缺乏源始居有的隐居生活。【2】在此始终活生生的乃是这样一个信念:凭着一个“新的”哲学纲领的“发明”,这样一种良知之增强并没有得到完成,而且真正说来,根本就还没有开始;相反,它必须完全具体地实现在一种具有确定方向的、精神历史上的对传统的解构(Destruktion)中。这种解构任务相当于那种阐明,即对于哲学的基本经验从中源起的那些给出动机的源始情境的阐明而前述的那些理想设定必须被理解为哲学的基本经验的理论构成。在这里,“理论”本身的意义特征是专门为其本原而设置的(参看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关于这一任务的意义和规模的“观念”乃是这样一个“观念”,即:这一任务不能轻易地被高估,而毋宁说,恰恰是由于局限于这一任务,在有意识地抛弃掉某种“创造性”哲思的那些流传下来的、在历史上却是有所依赖的抱负和野心的情况下,人们才能具体地看到那个“亟需的东西”。这就是说,我们愈是确定地撇开一种意图,即共同去6测定那些已牢固地构成、但确凿地缺乏彻底占有的方向,则对所有放纵的、以无约束性和假源始性为前提的“生命哲学”的怀疑就愈加强烈。正是这种“生命哲学”受到了怀疑,而且,这种哲学是从下面这一点上得到分析的,即:何种哲学上的基本动机,何种没有为这种哲学本身所看到的、并且尤其对它来说由于其贫乏的占有状况而不可把捉的哲学上的基本动机,恰恰在这种哲学中即便是在完全脱落了的形态中起着反应。放弃一种在提供固定的方向标准意义上的批判,这决不意味着不加批判地支持一种悬而未决的、无视差异的、调解一切的混合主义。也有一个固定的方向包含在我们这里要贯彻的基本态度中,而这种基本态度的要旨恰恰就显示在那种坚持方式中。在任何时候,批判性倾向的这种方式都隶属于某种解构性的自我更新的居有(eine sichdestruktiv erneuernde Aneignung)。批判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现象学批判。这种批判是“无前提的”,但这里所谓“无前提的”,却不是在下述的恶劣意义上来讲的,即:人们把那种在本己的客观精神历史处境里径直“在手边现成”的东西扩大开来,扩大到“实事本身”(Sache selbst)的自在(das An-sich)之中,而无视于这样一个固有特性:一切直观之实行,都发生在某个确定的方向和某种预先取得区域的先行把握(Vorgriff)之中,而且,一种直观(Anschauen),一种想避开那些与实事格格不入的建构观点、仅仅在这个方面关心其直接性的直观,只是太过7容易地耽于那种盲目,就是对于本己的、说到底并非源始的动机基础的盲目。源始性(Ursprnglichkeit)之意义并非一个外在于历史的或者超越于历史的理念,不如说,此种意义显示在这样一回事情上,即:无前提性本身唯有在实际地以历史为取向的固有批判中才能被赢获。那种连续的为赢获其本身的关心之实行恰好构成了它本身。在这里,所谓“历史的”(historisch),是在某种意义上被理解的,而这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