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A0716 [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王庆节译文字版商务印书馆2010).pdf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A0716 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王庆节译,文字版,商务印书馆2010 世界 学术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形而上学导论德海德格尔著熊伟王庆节译商務印書館2010年北京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形而上学导论/(德)海德格尔著;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ISBN978-7-100-01716-9 形海熊王形而上学-研究B081.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5)第019876号 所有权利保留。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形 而 上 学 导 论德海德格尔著熊伟王庆节译商务印书馆出版(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邮政编码100710)商务印书馆发行北京民族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印刷ISBN978-7-100-01716-91996年6月第1版开本85011681/322010年10月北京第5次印刷 印张65/8印数4000册定价:17.00元EINFHRUNG IN DIEMETAPHYSIK Von Martin Heidegger Viete,Unvernderte Auflage Max Niemeyer Verlag,Tbingen,1976 根据图宾根马克斯尼迈耶尔出版社1976年版译出,本书已取得中文版权。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说明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至1992年先后分六辑印行了名著二百六十种。现继续编印第七辑,到1997年出版至300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仍将陆续以名著版印行。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未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华,剔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多说。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好。商务印书馆编辑部1994年3月译者前言海德格尔一生都是在讲形而上学。因而他讲形而上学常有深刻的分析,描述,甚至批评。也常有人主要因其批评竟认为需要蔑视形而上学。这也多少有助于理解为什么现在一般人干脆认为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对立的概念。其实这根本不是海德格尔的想法。海德格尔在一次讨论班上先引读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中的一段话:“近代哲学的原则并不是淳朴空疏的思维,而是面对着思维与自然的对立。精神与自然,思维与存在,乃是理念的两个无限的方面。”(见中译本第4卷第7页)然后指出“无限的方面”并不是由黑格尔任意提出来的没有意义的主张。有限是片面,无限是对片面的克服。例如一方面椅子作为单纯的对象被提出来,另一方面思这把椅子的意识被一同提出来,那么片面性就克服了。对什么东西的思与被思的东西,如果只是片面地,有限地被提出,就不是在双方的本质中被掌握到。这足够说明海德格尔是经常处于辩证思维中的。海德格尔指出哲学的主导问题是追问在者的在,这也就是形而上学的问题。他还说:“关于这个主导问题,我自从发表存在与时间以来,在整个30年代,就力图发展这个问题,即不再是追问在者的在,而是追问在本身。”海德格尔还进一步指出,只要在就是在者的在,那么追问在本身的问题就等于追问在和在者的区别问题。而在此可见回溯到在和在者的区别后面去是如何地迫切需要。而且根本困难就在于,还能对此区别说些什么与说到什么深度,真是不容易呀。但是无论怎样困难,海德格尔又指出,形而上学的历史就是把区别遗忘的历史。而在此处的遗忘,并没有消极意义,其意思是:有抢救作用的隐蔽。真理,也就是无蔽境界,只有在有隐蔽的情况下才会有。在此无蔽境界中才出现在的澄明。在的澄明一出现,就分配给人。这样的分配就是在的天命。海德格尔在其早期开的一门课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注释中说过:“古的(历史的)须就其本真意义来掌握和理解,否则一无所获。”(全集第61卷第193页)他就是凭这种精神在分析古籍正文的时候总是把义理摆出来使其变成当今的感受。这也是海德格尔终其一生没有丢弃过的一着功夫。他也是据此而从哲学思想上认为形而上学是我们的历史。我们也是据此而译他的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目录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说明译者前言前言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追溯“在”这个词的语法和语源1“在”这个词的语法2“在”这个词的词源学追问在的本质问题对在的限制1在与形成2在与表象3在与思4在与应当前言本书是1935年夏季学期我在弗赖堡大学以同样的题目讲过的课,现经充分润色予以出版。讲课时已说过的话在出版物中就不再说了。为求完美,在没有改变内容的情况下,简化了冗长的句式,把一贯到底的文本作了诸多的分段,删去了重复的话语,补正了疏漏,澄清了含混。圆括号中的文字是在修改润色的同时添写的,方括号中的文字是随后年代增加的注释。要正确地思考讲课的标题中的“形而上学”这一名称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以及出自什么样的根由,读者首先必须充分体会透此课的全境。1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这是问题所在。这问题恐怕不是个普普通通的问题。“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显然这是所有问题中的首要问题。这个首要,当然不是时间序列上的首先。在时间性的历史进程中,个人也好,民族也好,询问的东西很多很多。因此,在遇到“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这个问题之前,已经有多种多样的东西得到了昭示、探究和考察。不过,绝大部分人根本就不会遇上这个问题,因为所谓遇上这个问题,并不仅仅意味着这问题作为问句被说出来让人听见和读到,而且是说,对此问题提问,亦即:使问题得以成立,使问题得以提出,迫使自己进入这一发问状态中。然而,每个人都会,甚至或许还会不止一次地,为这个问题晦蔽着的威力所掠过,却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譬如,在某种完全绝望之际,当万物消隐不现,诸义趋暗归无,这个问题就浮现出来了。也许只出现一次,犹如一声浑沉的钟声,悠然入耳,发出缓缓的回音。在某种心花怒放之际,这个问题就来临了,因为这时,所有的一切都变了样,仿佛就像它们是第一次出现在我们周围。这时,仿佛我们更可能把握的是其所不是,而不是其所是及其如何是。在某种荒芜之际,这个问题就来临了。这时,我们既2非绝望也非狂喜,但在者冥顽地习以为常扩展着某种荒芜,在这荒芜中,在者存在或不存在,这对我们似乎都无所谓。于是,问题就以独特的方式重又振聋发聩: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但是,这个问题有可能被真正地提出,也可能鲜为觉察,就像一阵风,袭过我们的此在就突然了事,也可能死死地纠缠着我们,也还有可能被我们以任何一种借口重新遗弃和遮蔽。反正它从来不是一个在时间上要首先问及的问题。不过,它却是在另一种意义上就其地位而言的首要问题。这个首要可以有三重含义。“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我们说这个问题在地位上具有首要性首先指它是最广泛的问题,其次,它还是最深刻的问题,最后,它也是最原始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最广泛的问题。它不会为任何一种在者所制限。这个问题涵括所有一切在者,即是说,不仅涵括最广义的、现在的现成存在者,而且涵括以往的曾在者和未来的将在者。这个问题的区域仅以非在者和绝不存在者,即以无为界。一切非无者,都落入这个问题,甚至最后包括无本身,这并不因为由于我们谈到它,它就成了某物,成为在者,而是因为它“是”无。我们的问题广泛到不可能再广泛了,我们所询问的既不是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按位序逐个询问全部在者,而是辟头就询问在者整体,或者,从后面将要讨论的奠基问题着眼,我们说:询问如此这般的一个在者整体。3这个如此这般最广泛的问题因而又是最深刻的问题:究竟为什么在者在?为什么,这就是说,根据是什么?在者由何根据而来?在者处于何根据之上?在者照何根据行事?这个问题不在在者身上询问这,询问那,询问它一向无论在这里还是在那里是什么?有何性质?由于什么而变动?有何用处?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此一追问是只消在者存在着就要为在者寻求根据。寻求根据,就是说:奠基,追溯到根据处。然而,既然还成问题,那么,下列问题就都还悬而未决:是否这根据真正起奠基作用,设立根基,是元根据(Ur-grund)?是否这根据舍弃了根基,成为深渊(Ab-grund)?是否这根据既非此也非彼,而仅仅是伪装成根基的某种或许必然的假象,从而是一种非根据(Un-grund)?无论是上述何种情况,总之这个问题要在根基上起决定作用,要为在者作为它所是的这样一个在者在起来建立根基。为什么的问题并不为在者寻求原因,寻求与在者本身同属一类并处于同一水准之上的原因。这个为什么的问题不浮荡在任何一种表面和表层,而是要渗入到奠基性的区域,并且直至极限;它离弃所有的表面和浅层,而深入底层,所以,这个最广泛的问题同时也就成为一切深刻问题中最深刻的。这个最广泛且最深刻的问题最终又是最原始的问题。我们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呢?设若我们就对之发问的东西的最广泛的程度,即存在者整体本身来思考我们的问题,无疑在提问之际,我们就会完全撇开各种特殊的、个别的,这样或那样的在者,我们说的是在者整体,没有任何特别4的偏爱。不过,惟有一种在者,即提出这一问题的人,总是不断在这一追问中引人注目。然而,在问题中,至关重要的并不是任何一种特殊的和个别的在者。问题的区域是无限广阔的,因此,任何一个在者都处于同等地位。印度原始森林中的任何一头大象与火星上的任何一种化学反应过程以及随便什么诸如此类的东西都是同样存在着的。因而,如果想要就“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这个问题的本来意义展开这个问题的话,我们必须摒弃所有任何特殊的、个别的在者的优越地位,包括人在内。因为这个在者有什么希奇!让我们设想一下处于广阔无垠的黑暗宇宙空间的地球吧,它犹如一颗微小的沙粒,与另一颗最近的沙粒相隔不下一公里。在这颗微小的沙粒上,苟活着一群浑噩卑微的、自问聪明而发明了认识一瞬的动物。(参见尼采:论道德外的真理与谎言,1873年,后记。)在千百万年的时间长河中,人类生命的延续才有几何?不过是瞬间须臾而已。在在者整体中,我们没有丝毫的理由说恰是人们称之为人以及我们自身碰巧成为的那种在者占据着优越地位。但是,只要在者整体进入了上述问题,那么,这一发问与在者整体、以及在者整体与这一发问之间便有了一种独特的、因而也就是特殊的关系。因为,通过这一发问,在者整体才得以作为这样一个整体,以及向着其可能的根基展开并且在发问中保持其展开状态。这一问题的发问涉及在者作为这样的在者整体,这样的发问不是在者范围之内随意发生的一种事件,譬如落下的雨点之类。这个“为5什么”的问题仿佛直面在者整体,仿佛从这一在者整体中脱出,尽管决不是完全脱出。它的特殊地位恰恰就是由此而获得的。由于这一发问迎向在者整体,然而它又并未与这一整体完全脱离,这样,这一问题所询问的东西就返冲到问题本身上。为什么有这个为什么?这个为什么的问题本身如此胡搅蛮缠地对在者整体的根据提问的根据何在?这个为什么不仍旧还是在询问进一步的根据吗?这样下去,所询问的根据者不还总是在者吗?然而,如果就存在问题的内在等级和它的演变而言,这一最先问出的问题不就在等级上是第一的吗?的确,提出还是不提出“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这个问题根本就不会麻烦在者自身。不提这个问题,星球照样按照它的轨道运行;不提这个问题,万物照样生机勃勃地成长。但若问题确被提出,若发问确已进行,那么,就必定会从被询问的与向之询问的东西那里生发出一种向着问题自身的反冲。这一发问因此也就根本不是什么任意的过程,而是一种特殊的事件。我们称之为历事(Geschehnis)。这个“为什么”的问题在所有直接植根于它的问题中扩展自身,它是任何其他问题都无法与之比拟的。它探求它自身的为什么。从外表上乍一看,这个“为什么有这个为什么”的问题,犹如一种戏谑,陷入了“为什么”的无穷递推之中,又好似一种关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