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A1120
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诠释学、: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上、下卷修订译本洪汉鼎译,文字版,商务印书馆2010
世界
学术
名著
丛书
目录诠释学目录诠释学目录中译本前言1这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我感到极大的满意,我能在您访问海德堡期间与您认识,这对于我来说至今还是一件很罕见的事,一位像您这样很了解德国哲学的人曾把我自己的一些思考想法对您自己的国人开启。的确,我自己很了解人们彼此进行交往和联系的活生生的话语的优越性。但是在这样一个远方的并具有古老文化的国度,尽管我的先辈康德、黑格尔、尼采和海德格尔的全集尚未完成,我自己的思想却能介绍给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这确实是一种荣幸。我们深刻地感到一种毕生的使命,这一使命我们为了人类文化的共同未来必须完成。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2001年6月26日,海德堡注释12001年6月,我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卢茨盖尔德塞策(LutzGeldsetzer)教授陪同下拜访了当时已有101岁高龄的伽达默尔教授,在此次访问时,伽达默尔教授显得精神很好,足足谈了两个半小时。席间我请伽达默尔教授为真理与方法中译本写一序言,伽达默尔欣然允诺,并且一个多星期后就写出并寄给盖尔德塞策教授,请他转寄给我。从伽达默尔来信原件可看出,当时他还使用一台很古老的德国打字机,机械似乎不太灵活,字迹出现不清,而且有误。译者注中译本第1版译者序言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出版于1960年。自它问世以来,不仅西方哲学和美学受到它的重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迅速地波及西方的文艺批评理论、历史学、法学和神学等各人文科学领域。在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中,这本书可以说是继胡塞尔的逻辑研究(1900年)、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1927年)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经典哲学著作。正如本书副标题所示,真理与方法乃是阐明“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哲学诠释学”(die philosophischeHermeneutik)这一名称不仅意味着它与以往的诠释学相比有着根本的性质转变,而且表明了它是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向,以致我们可以用诠释学哲学(diehermeneutische Philosophie)来标志当代西方哲学人文主义思潮中的一个重要哲学流派。诠释学(Hermeneutik)本是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其最初的动因显然是为了正确解释圣经中上帝的语言。诠释学一词的希腊文词根赫尔墨斯(Hermes)本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信使的名字,他的职务是通过他的解释向人们传递诸神的消息,因此当教父时代面临旧约圣经中的犹太民族的特殊历史和新约圣经中的耶稣的泛世说教之间的紧张关系而需要对圣经作出统一解释时,人们发展了一种神学诠释学,即一种正确理解和解释圣经的技术学,而以后当这种理解和解释的学问被用于法律或法典时,便产生了相应的法学诠释学。但诠释学作为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系统理论,是由19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17681834年)和狄尔泰(18331911年)完成的。施莱尔马赫根据以往的圣经诠释学经验提出了有关正确理解和避免误解的普遍诠释学理论,从而使神学诠释学和法学诠释学成为普遍诠释学理论的具体运用。狄尔泰在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诠释学理论设想的基础上试图为精神科学方法论奠定诠释学基础。按照他的看法,诠释学应当成为整个精神科学区别于自然科学的普遍方法论。不过,不论是施莱尔马赫,还是狄尔泰,他们的诠释学理论都没有超出方法论和认识论性质的研究,他们只属于古典的或传统的诠释学。哲学诠释学正是在把传统诠释学从方法论和认识论性质的研究转变为本体论性质研究的过程中产生的。诠释学这种根本性转变的发动者乃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通过对此在的时间性分析,把理解作为此在的存在方式来把握,从而使诠释学由精神科学的方法论转变为一种哲学。按照海德格尔的“事实性诠释学”,任何理解活动都基于“前理解”,理解活动就是此在的前结构向未来进行筹划的存在方式。伽达默尔秉承海德格尔的本体论转变,把诠释学进一步发展为哲学诠释学。按照他的看法,诠释学决不是一种方法论,而是人的世界经验的组成部分。他在真理与方法第2版序言中写道:“我们一般所探究的不仅是科学及其经验方式的问题我们所探究的是人的世界经验和生活实践的问题。借用康德的话来说,我们是在探究:理解怎样得以可能?这是一个先于主体性的一切理解行为的问题,也是一个先于理解科学的方法论及其规范和规则的问题。我认为海德格尔对人类此在的时间性分析已经令人信服地表明:理解不属于主体的行为方式,而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本书中的诠释学概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它标志着此在的根本运动性,这种运动性构成此在的有限性和历史性,因而也包括此在的全部世界经验。”1正如康德并不想为现代自然科学规定它必须怎样做,以便使它经受理性的审判,而是追问使近代科学成为可能的认识条件是什么、它的界限是什么,同样,哲学诠释学也不是像古老的诠释学那样仅作为一门关于理解的技艺学,以便炮制一套规则体系来描述甚或指导精神科学的方法论程序,哲学诠释学乃是探究人类一切理解活动得以可能的基本条件,试图通过研究和分析一切理解现象的基本条件找出人的世界经验,在人类的有限的历史性的存在方式中发现人类与世界的根本关系。很显然,这里哲学诠释学已成为一门诠释学哲学。真理与方法全书的基本内容和线索可以用伽达默尔自己在该书导言中的话来概括:“本书的探究是从对审美意识的批判开始,以便捍卫那种我们通过艺术作品而获得的真理的经验,以反对那种被科学的真理概念弄得很狭窄的美学理论。但是,我们的探究并不一直停留在对艺术真理的辩护上,而是试图从这个出发点开始去发展一种与我们整个诠释学经验相适应的认识和真理的概念。”2这也就是说,伽达默尔试图以艺术经验里真理问题的展现为出发点,进而探讨精神科学的理解问题,并发展一种哲学诠释学的认识和真理的概念。与这种思考线索相应,真理与方法一书分为三个部分:1)艺术经验里真理问题的展现;2)真理问题扩大到精神科学里的理解问题;3)以语言为主线的诠释学本体论转向。这三个部分分别构成三个领域,即美学领域、历史领域和语言领域。艺术经验里的真理问题按照现代科学方法论,艺术经验乃是一种非科学的经验,因此艺术经验里的真理即使不说是非真理,也是一种很特殊的非科学的真理。但是按照伽达默尔的看法,这乃是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偏见。事实上,科学认识乃是我们认识世界许多方式中的一种,我们决不能以近代自然科学的认识和真理概念作为衡量我们一切其他认识方式的标准。他在本书导言中写道:“本书探究的出发点在于这样一种对抗,即在现代科学范围内抵制对科学方法的普遍要求。因此本书所关注的是,在经验所及并且可以追问其合法性的一切地方,去探寻那种超出科学方法论控制范围的对真理的经验。这样,精神科学就与那些处于科学之外的种种经验方式接近了,即与哲学的经验、艺术的经验和历史本身的经验接近了,所有这些都是那些不能用科学方法论手段加以证实的真理借以显示自身的经验方式。”3因此,艺术经验的真理问题的探讨就自然成为我们深入理解精神科学的认识和真理的出发点。正如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分析以游戏为出发点一样,伽达默尔探讨艺术真理的入门概念也是游戏(Spiel)。按照通常的理解,游戏的主体是从事游戏活动的人即游戏者,但按伽达默尔的看法,游戏的真正主体不是游戏者,而是游戏本身,游戏者只有摆脱了自己的目的意识和紧张情绪才能真正说在进行游戏。所以游戏本身就是具有魅力吸引游戏者的东西,就是使游戏者卷入到游戏中的东西,就是束缚游戏者于游戏中的东西。游戏之所以吸引和束缚游戏者,按照伽达默尔的分析,正在于游戏使游戏者在游戏过程中得到自我表现(Sich-ausspielen)或自我表演(Sichdarstellung),因此伽达默尔说:“游戏的存在方式就是自我表现。”4但是,游戏者要在游戏中达到自我表现,需要观赏者,或者说,游戏是“为观看者而表现”,游戏只有在观赏者那里才赢得其自身的完全意义。事实上,最真实感受游戏、并且游戏对之正确表现自己所意味的,正是那种并不参与游戏、而只是观赏游戏的人。所以“在观赏者那里,游戏好像被提升到了它的理想性”。5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同样也可以说观赏者和游戏者一同参与了游戏,游戏本身乃是由游戏者和观赏者所组成的统一整体。按照语词史,游戏(Spiel)一词迅速把我们带到了观赏游戏(Schauspiel)即戏剧一词。戏剧是文学作品本身进入此在的活动。文学作品的真正存在只在于被展现的过程(Gespieltwerden),这也就是说,作品只有通过再创造或再现而使自身达到表现。伽达默尔通过绘画概念来阐明这一点。绘画(Bild)涉及原型(Urbild)和摹本(Abbild)。按照柏拉图的理念论,原型和摹本的关系乃是第一性东西(理念)和第二性东西(现象)的关系,原型优于摹本。但是按照伽达默尔的看法,绘画与原型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完全不同于摹本和原型的关系,因为绘画乃是一种表现,原型只有通过绘画才能达到表现,因此原型是在表现中才达到自我表现,表现对于原型来说不是附属的事情,而是属于原型自身的存在,原型正是通过表现才经历了一种“在的扩充”(Zuwachs an Sein)。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伽达默尔的现象学方法,即颠倒了以往形而上学关于本质和现象、实体和属性、原型和摹本的主从关系,原来认为是附属的东西现在起了主导的作用。伽达默尔由此得出结论,艺术作品只有当被表现、被理解和被解释的时候,才具有意义,艺术作品只有在被表现、被理解和被解释时,它的意义才得以实现。他写道:“艺术的万神庙并非一种把自身呈现给纯粹审美意识的无时间的现时性,而是历史地实现自身的人类精神的集体业绩。所以审美经验也是一种自我理解的方式。但是所有自我理解都是在某个于此被理解的他物上实现的,并且包含这个他物的统一性和同一性。只要我们在世界中与艺术作品接触,并在个别艺术作品中与世界接触,那么这个他物就不会始终是一个我们刹那间陶醉于其中的陌生的宇宙。”6任何艺术作品的再现不论是阅读一首诗,观看一幅画,还是演奏一曲音乐,演出一场戏剧在伽达默尔看来,都是艺术作品本身的继续存在方式,因此艺术作品的真理性既不孤立地在作品上,也不孤立地在作为审美意识的主体上,艺术的真理和意义只存在于以后对它的理解和解释的无限过程中。他写道:“对艺术作品的经验从根本上说总是超越了任何主观的解释视域的,不管是艺术家的视域,还是接受者的视域。作者的思想决不是衡量一部艺术作品的意义的可能尺度,甚至对一部作品,如果脱离它不断更新的被经验的实在性而光从它本身去谈论,也包含某种抽象性。”7按照伽达默尔的看法,这就是一种过去和现在之间的沟通,艺术的真理和意义永远是无法穷尽的,而只存在于过去和现在之间的无限中介过程中。精神科学的理解问题但是,真理与方法并不停留在对艺术真理的辩护上,而是试图从这个出发点去发展一种与我们整个诠释学经验相适应的认识和真理的概念。正如在艺术的经验中我们涉及的是那些根本上超出了科学知识范围外的真理一样,在精神科学中我们涉及的也是这样一些类似的真理的经验。精神科学研讨各种历史传承物,我们对历史传承物的经验经常居间传达了我们必须一起参与其中去获得的真理。任何理解和解释都依赖于理解者和解释者的前理解(Vorver-stndnis),这是海德格尔在其存在与时间一书中就指出过的,他在那里写道:“把某某东西作为某某东西加以解释,这在本质上是通过先有、先见和先把握来起作用的。解释从来就不是对某个先行给定的东西所作的无前提的把握。如果像准确的经典释文那样特殊的具体的解释喜欢援引有典可稽的东西,那么最先的有典可稽的东西无非只是解释者的不言自明的无可争议的先入之见。任何解释一开始就必须有这种先入之见,它作为随同解释就已经被设定了的东西是先行给定了的,也就是说,是在先有、先见、先把握中先行给定了的。”8对于这一点,伽达默尔通过对启蒙运动关于前见的成见的批判在这方面,他认为启蒙运动对前见的批判,本身就是一种前见,因而他要求为权威和传统正名得出结论说“理解甚至根本不能被认为是一种主体性的行为,而要被认为是一种置自身于传统过程中的行动,在这过程中过去和现在经常地得以中介”,9因此“一切诠释学条件中最首要的条件总是前理解,正是这种前理解规定了什么可以作为统一的意义被实现,并从而规定了对完全性的先把握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