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先秦
思想
一种
背景
资源
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古“语”有之:先秦思想的一种背景与资源 俞志慧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思想丛书)古 俞 先秦哲学研究 中国版本图书馆 数据核字()第 号古“语”有之 先秦思想的一种背景与资源著者俞志慧策划编辑王海项目编辑刘佳审读编辑朱妙津装帧设计卢晓红出版发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址上海市中山北路 号邮编 网址狑 狑 狑 犲 犮 狀 狌 狆 狉 犲 狊 狊 犮 狅 犿 犮 狀电话 行政传真 客服电话 门市(邮购)电话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路 号华东师范大学校内先锋路口网店犺 狋 狋 狆:?犲 犮 狀 狌 狆 狋 犪 狅 犫 犪 狅 犮 狅 犿?印 刷 者江阴市天海印务有限公司开本 开印张 字数 千字版次 年 月第版印次 年 月第次书号 犐 犛 犅 犖 犅 定价 元出 版 人朱杰人(如发现本版图书有印订质量问题,请寄回本社客服中心调换或电话 联系)目录前言上篇:综合研究第一章作为一种文类的“语”之成立第一节 国语楚语上 申叔时对楚王问释证第二节前人对“语”内涵的界定述评 第三节“语”的体用特征析论 第二章“语”的存在形式 第一节“语”的存在形式之一:言类之“语”散见部分释证 第二节“语”的存在形式之二:言类之“语”成篇 结集部分综览 第三节“语”的存在形式之三:事类之“语”及其成立之证明 第三章言类之“语”研究 第一节散见言类之“语”的渊源 第二节言类之“语”的流传、变异及其思想史意义举隅 第四章事类之“语”研究 第一节事类之“语”中言的作用及两种“语”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事“语”与寓言的区别及事“语”的历史故事特色 第五章作为教材之“语”的成立及其对后世训诫类读物的影响 第一节作为一种教材的“语”成立之证明 第二节作为教材的“语”对古代训诫类读物的影响 第三节古代训诫类读物与儒家思想的互动 结语:“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启示和意义 下篇:个案研究 一、国语 研究 (一)国语 的文类及八 语 遴选的背景 从“语”的角度的研究 (二)国语周、鲁、晋、郑、楚语 的结构模式及相关问题研究 二、论语 研究 论语 与古“语”关系疏证 三、出土文献研究 (一)秦简 为吏之道 的思想史意义发微 从其集锦特色谈起 (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用曰 的编联 兼论其文体史意义 附录:先秦文献中散见的言类之“语”汇编 主要征引文献 后记 古“语”有之 先秦思想的一种背景与资源前言十年以前,为了对春秋诗学有一个具体深入的了解,我将 左传、国语 及其他先秦文献中引诗、赋诗、诵诗、议诗的内容逐条抄录、排比,在这个过程中,我意外地发现,先秦士人在言谈和著述中除了大量征引 诗、书 外,还同样喜欢引用先贤时哲具有精警特色的嘉言善语,这些嘉言善语以“语云”、“言有之”、“古语有之曰”、“谚有之”、“闻之”等形式出现,有时与 诗、书 并提,有时单独出现。为了明确那一个时期究竟引用了多少以及哪些嘉言善语,引用过程中有些什么规律,从中又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社会风气,这些嘉言善语本身的内在意涵,它们是否有着时代和学派的倾向,我索性又做了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一边广泛阅读,一边做笔记,结果在先秦文献中统计出凡 多条散见的嘉言善语(文字完全相同者不重复统计,只在注解中提及),这就有了本书“先秦文献中散见的言类之 语 汇编”部分。先秦文献征引 诗、书 的统计工作已有了相当丰富的前人积累,关于先秦文献中征引当时和前人嘉言善语的统计工作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光靠一个人的阅读经验,去从事全部先秦文献的相关“语”料统计,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即便如此,凭已经统计所得的这个数据就足以昭示出这样一种信息:当时人对嘉言善语的重视程度并不下于对 诗、书 的重视程度,而且,引用嘉言善语的风气广泛地存在于先秦各家著述中,而引用 诗、书 则相对集中于儒家著述中。因为后来儒家学说在中国思想世界中长期处于主流地位,所以 诗、书 也就升格为经典著作,而这些嘉言善语则相对处于附庸的地位。因此之故,作为整体的嘉言善语,它们被关注的程度就没法与儒家经典相比,这与先秦时期这些嘉言善语的数量及受重视程度明显不成比例,当然,后来的学者们对于它们的学术热情和由此而来的研究成果也远不能与前者相比 如果从全面系统研究的角度而言,甚至可以说它还是一个研究的盲点。为了弥补以往研究中的这个缺环,我就顺着这个路子继续走下去,慢慢发现,除了这些散见于各家著述中的嘉言善语外,先秦时期还有大量或成篇或结集的嘉言善语,它们共同拥有一个名称:“语”。在当时,这种“语”还是一种文类 尽管在今天看来作为那一阶段的成果,拙文 春秋诗学经典命题释证 已发于刘东主编的 中国学术 年第辑(总第九辑),商务印书馆,年月,第 页,后收入本人所著 君子儒与诗教 先秦儒家文学思想考论,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第九辑,北京三联书店,年月。外延过于宽泛。它们无论是散见的,还是成篇或结集的,都有一个共同的体用特征:明德。围绕这样的体用特征,其形式主要地呈现为嘉言善语。因为有着这样一个体用特征,“语”于是被用来作为教材,尽管这样的教材,其外延的规定也并不像今天那样严格,但在当时是有着明确的使用记载的,楚庄王(前 前 在位)时期的楚大夫申叔时已提到用“语”教育太子,到汉文帝时的贾谊(前 前 )自编 礼容语、修政语(一部分还保存在其所著 新书 中)教导梁王、长沙王,最保守的估计,“语”的存在至少也有四百年之久。在进一步阅读和研究的过程中,我又发现,“语”这一文类不仅仅只有记录格言、警句的形式,也有内涵“明德”功能的历史、传说、故事等以叙事为主体的那一部分,国语 中的 晋语、吴语、越语 以及 战国策 的底本之一 事语,贾谊的 新书礼容语 和目前已佚的东汉荀爽的 汉语 等即是,这些事语在内容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大多来自历史和传说故事,所谓“采取成败”是也。所有这些当时流传的或记言或叙事的嘉言善语,无论其内容还是形式,在整个先秦时代并不是呈现出同样的面貌的。从内容上看,它在不同的时代有着各不相同的特色,那些数量众多的“语”与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气、思想潮流呈现出互动的态势。横向地看,一方面,丰富的嘉言善语作为当时人们经验的结晶、生活的指南,成为包括先秦诸子在内的全社会一般的思想资源、共同的知识背景、行为准则和话语平台;另一方面,人们对这些数量宏富的嘉言善语还是有取有舍的,进而又开展出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思想境界。由此一端,我们可以藉由他们的表达与那些嘉言善语的关系,去追溯他们思想的形成过程,这给我们了解和研究那一段思想史、学术史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角度,同时又恰好可以呼应葛兆光先生所提出的通过当时社会一般知识和思想去研究思想史的研究方法。说到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伊始,就碰到一个如何对古“语”的概念进行界定的问题,虽说前贤就这个问题也有一些讨论,但那都是在传注中的随文释义或者讨论其他问题时偶尔涉及,因而不可能做到 我们也不便苛求 严密和周延,我们只能视古“语”有之 先秦思想的一种背景与资源在讨论有关往圣先贤的学问时,在概念的把握上自然必要引进今天相应的逻辑限定,但若是完全以今律古,就有可能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譬如,若是严格用今天西方舶来的“哲学”、“逻辑学”概念去衡量先秦时期的相应学科,那么先秦就没有“哲学”和“逻辑学”。关于先秦是否有文学,虽然还不会成为问题,但显而易见的是,先秦文学的概念与后代文学的概念(譬如 文选 关于“文学”的理解)特别是西方对于 的理解在逻辑上肯定不能完全重合 反过来,若是话语权在孔孟老庄或者李杜手上,西方是否有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和文学也在不可知之数。因而,讨论往昔的命题必须充分尊重那个时期人们的理解习惯,视“语”为一种文类和教材同样也得有这样一种心理准备。之为随机的、临时的和部分的解释。既然没有一个现成的解释可以套用,在研究方法上自然不能借助演绎的捷径,而不得不回到归纳法安身立命的本分,即从大量的具体材料出发。笔者正是从大范围、长时段中考察这种文类和教材的存在形式、体用特征,并使之尽可能地充分展开,这样做的好处是除了有可能恢复这种古老文类和教材的原貌外,还能重建它历时态的发生、发展、变化历程 这正是本课题的两大目的。同时,这种文类和教材并不是外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话语世界的,相反,它们是作为人们的一般知识和思想资源而存在,作用于人们的思想,指导着人们的行动。于是,这些文献资料就具有了 诗、书 等经典文献无法替代的思想史意义,恢复这种文类和教材的原貌也是从一个角度和层面恢复当时人们的一般知识和思想、话语资源,尤其是能恢复“轴心时期”(犃 狓 犻 犪 犾 犘 犲 狉 犻 狅 犱)思想家们的知识背景和思想、话语平台,使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在时间上再往前回溯,在内容上更扎实也更丰富,这是本课题的第三个目的。本书中 论语 与古“语”关系疏证 和 秦简 为吏之道 的思想史意义发微 从其集锦特色谈起 两篇论文是这方面研究的个案,孔子自称是一个“述而不作”者,孟子奉之为“集大成”者,但我们通常都把孔子看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这一点当然不错,问题是如何把一个学派的创始人与“述而不作”、“集大成”等命题联系起来考虑,特别是对像孔子这样的思想文化大家,在研究方法上,作一番“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思想寻根,对了解轴心时期的中国思想和文化应该很有启发意义。几年前,饶宗颐先生针对老子研究有过“先老时代”的提法,本书的 论语 与古“语”关系疏证 则是想通过在 论语 中反映出来的孔子对前人思想的接纳与提升,看一看“先孔时代”或者说“前儒家时代”的思想世界及其对孔子的影响,这对孔子的“述而不作”说、孟子的“集大成”说也算是一个合理的安顿,甚至对于中国思想史研究,是否可以说是往源头处再前进了一小步呢?秦简 为吏之道 公布后,关于其思想基调曾经引起过一阵讨论,学术界一方面注意到了这份新材料的格言谚语集特色,但另一方面又本着学派站队的思维习惯,认认真真地给它贴上学派标签,于是有了法家思想说、儒家思想说、道家思想说。前者唯政治运动马首是瞻,离开文本胡乱指派,无学术研究的严肃性可言,可以不论;后二者虽然不难从文本中找到理据,但又没有很好地解释它在那个法术思想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出现的原因。本人换一种思路,从当时社会的一般知识和思想出发,取古“语”为角度,将一般知识和思想与官方意识形态特别是最高统治者的行为区别开来,解释它出现的社会思想背景,发掘其中的思想史意义。其实,对后来的诸如弟子规、学规、家训、族规、行规、官箴、女诫等等,作为一种思想文化现象,我们也不妨从这个角度去观照,而前言不是用政治站队的方法简单化地贴上标签了事,也不是用官方实际上操作的那些东西去衡量,更不要被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表面上的标榜与号召所蒙蔽。为吏之道 的儒道思想与秦代法术思想的主旋律明显不一致,这又引出了一个思想史话题。近年学术界重写思想史的呼声很高,甚至有一部分学者,在掌握大量新材料的基础上提出要动摇原有的思想史大厦的基石。然而,掌握材料是一回事,如何处理这些材料又是另一回事,譬如就秦简 为吏之道 而言,其中所提倡的确实是儒道思想,至少主体上是如此,但是,我们不能平面地看待这种现象,要注意这份材料的针对性,它是针对下层官吏的,对于中下层官吏,自然不能教他们学会法术家的阴术和独断,阴术、独断之类只能是君王的一己之私,需要中下层官吏遵循的依然是靠社会自然秩序长期积累下来的优秀思想,如正直、忠信、恭敬、孝慈、爱民,这些已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学派和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学派所继承并发扬光大,秦王朝的大小官吏若不是实用主义地从儒家、道家思想中吸取,似乎也别无选择。但是,我们不能将 为吏之道 视为秦代思想世界的简单化约,专制者自身的荒淫无度、残暴成性并不影响他们要求民众乃至广大官员忠孝仁义、恭俭庄敬,古往今来,在上者自身之无良与对于在下者之诛求无厌通常是一个钱币的两面,小民勒紧裤带克勤克俭往往是在上者纵欲挥霍的前提,在下者之驯良甚或愚鲁又是专制者恣意玩弄阴术的必要条件。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为吏之道 的出现不仅没有可能动摇原先的思想史框架,而且还会起支持和丰富的作用,因为它补充了一般知识和思想的视角。提供一个思想史研究的新视角,正是本课题的又一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