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
世纪
历史
地理
研究
中华民族
概念
贡献
石硕
世纪历史地理研究对“中华民族”概念的贡献石硕“中华民族”是历史形成的,更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自 世纪“中华民族”概念诞生以来,我国学者从历史地理角度对全面认识此概念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对此进行了梳理和讨论,认为 世纪我国学者从历史地理角度对完善“中华民族”概念的贡献,突出表现于三个方面:第一,避免“中国本部”陷阱,从地理上完整理解“中华民族”;第二,打破长城区隔,赋予中华民族完整的地理空间;第三,中国历史地图集 廓清“历史中国”与“现代中国”的衔接,为认识“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完整地理依据。文章结合时代背景,对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指出 世纪前辈学者从历史地理角度对完善“中华民族”概念的贡献,充分说明民族与地理密不可分,只有将历史、民族、地理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及其地理基础。关键词:中华民族概念历史地理顾颉刚谭其骧作者石硕,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地址:成都市,邮编 。人类活动离不开两个要素,一是时间,二是空间。说直白些,前者指“历史”,后者指“地理”。年顾颉刚、谭其骧在 禹贡 半月刊 发刊词 中说:“历史是记载人类社会过去的活动的,而人类社会的活动无一不在大地之上,所以尤其密切的是地理。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这是对历史与地理关系的生动诠释。黑格尔也说:“助成民族精神的产生的那种自然的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所以,对历史的认识离不开地理环境。对“民族”的认识,也同样离不开地理环境。原因是,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什么样的生计方式,什么样的生计方式决定什么样的经济文化类型,什么样的经济文化类型决定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价值及思想观念。此种情形在前工业社会尤为突出。“中华民族”是历史形成的,更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历史地理是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概念不可或缺的重要角度。世纪自“中华民族”概念诞生以来,我国学者从历史地理角度对完善此概念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此,本文拟从历史地理角度,对 世纪我国学者对完善此概念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作一初步讨论。民族研究 年第期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专项项目“中华民族概念及历史脉络研究”(项目编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顾颉刚、谭其骧:发刊词,禹贡 半月刊 年第卷第期。德 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 年版,第 页。一、避免“中国本部”陷阱,从地理上完整理解“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概念产生于 世纪,此概念主要以现代中国为基础。那么,何谓“中国”?在一百多年前,这一问题尚有一定模糊性。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地理上影响“中华民族”认知的一个重要障碍,是“中国本部”概念。年梁启超发表 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正式提出和阐释“中华民族”概念。因该文是以“分宅中国本部诸族”历史源流来论叙“中华民族”的构成,得出的结论是:“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通俗称所谓汉族者。”但梁启超很快意识到如此阐释“中华民族”,背离了他以“民族”来整合中国社会,“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的初衷。故在 年发表的 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 中,经过深思熟虑和进一步研究,梁启超修正了他对“中华民族”的定义:“民族成立之唯一的要素,在 民族意识 之发现与确立。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 我中国人也 之一观念浮现于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以“中国人”作为“中华民族”民族意识及认同之基础,摆脱先前受“中国本部”影响对“中华民族”的狭隘认识,是一个重大进步。可见,“中华民族”概念产生之初,明显受到“中国本部”一词的影响和干扰。那么,“中国本部”概念由何而来?据学者研究,该词是从西文“”翻译而来,原是西方学者为了解中国历史、地理与政治传统而创造的词汇。据学者由中西文献所清理“”一词的翻译史,此词是从欧洲到俄国,再到日本,后经由梁启超所办 时务报 清议报、维新派的 知新报 所刊翻译文章而进入中国。据黄克武考证,该词首次进入中文世界是 年 时务报 上的 中国边事论:“盖新疆地方,距中国本部离隔颇远,悬军万里,其不利可知,蒙古一带之地,荒野苍茫,介于我西伯利亚与中国本部之间,土地不毛,人烟稀薄,苟从军政上起见,此处颇为要地矣。”这是一篇译自日文的翻译文章,原文为 东邦协会会报 第、两期()所刊 俄国对于清朝边备的攻守论,译者是古城贞吉。日文“中国本部”一词原文为“支那本部”,译文改为“中国本部”,故黄克武认为“该文的译者古城贞吉的将日文中 支那 改为 中国 而有 中国本部 一词的出现”。事实上,从诸多迹象看,不能排除一种可能性,把“支那本部”改为“中国本部”是 时务报 编辑所为。有两个线索可做旁证:该译文的日文原文是 俄国对于清朝边备的攻守论(淸國邊備對露國攻守論),时务报 发表时将其变为 中国边事论,并未使用日文原文的题目。这说明 时务报 刊发此文时对文章进行过编辑处理。同为维新派报刊的 知新报 清议报 均直接沿用“支那本部”一词。故将“支那本 世纪历史地理研究对“中华民族”概念的贡献黄克武:词汇、战争与东亚的国族边界:“中国本部”概念的起源与变迁,复旦学报 年第期。该文将历史上“分宅中国本部诸族”划分为八个民族,即“苗蛮族”“蜀族”“巴氐族”“徐淮族”“吴越族”“闽族”“百粤族”“百濮族”,在梳理这八个民族的变迁与历史源流后,梁启超指出:“前所论列之八族,皆组成中国民族之最重要分子也。”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十一,中华书局 年版,第页。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三,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梁启超: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十二,中华书局 年版,第页。陈波:“中国本部”概念的起源与建构 年代至 年,学术月刊 年第期。黄克武:词汇、战争与东亚的国族边界:“中国本部”概念的起源与变迁,复旦学报 年第期;陈波:日本明治时代的中国本部概念,学术月刊 年第期。日 古城贞吉译:中国边事论,时务报 年第 期。梁启超:论支那独立之实力与日本东方政策,梁启超全集 第册,北京出版社 年版,第 页。部”改为“中国本部”,究竟是译者所为,还是 时务报 编辑抑或梁启超本人所为,目前尚无法确定。倘若是后者,这极可能是梁启超接触“中国本部”一词并以此论叙“中华民族”的一个端倪。世纪初,“中国本部”一词开始为中国知识界所用。辛亥革命前后在反清排满的氛围下,此词遂与汉地“十八省”发生衔接,成为指称汉地的一个地理名词。在 年代,一些人将“中国本部”作为地理名词使用时,或许并未意识到该词存在的重大隐患与漏洞。深谙中国国情和中文之奥妙,且虎视眈眈觊觎中国领土的日本帝国主义,却发现“中国本部”概念乃是蚕食和肢解中国的绝佳托词,遂蓄意利用“中国本部”概念来分裂和攫取中国满蒙地区。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给昭和天皇奏章中明确称:“兹所谓满蒙者,依历史非支那之领土,亦非支那特殊区域。我矢野博士尽力研究支那历史,无不足以证满蒙非支那之领土,此事既由帝国大学发表于世界矣。”世纪以来,日本在中国东北、蒙古、新疆、西藏进行大量所谓“调查”活动,其图谋正是要利用“中国本部”概念来蚕食和肢解中国。正如顾颉刚所指出:“自从明治天皇定下策略,打算征服中国,必先攫夺满蒙,便硬造出 中国本部 这个名词,析出边疆于 本部 之外,拿来欺骗中国人,骗世界人,使得大家以为日本人所垂涎的只是 中国本部 以外的一些地方,并不曾损害了中国的根本。”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据中国东北,年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这一阴谋更加暴露无遗。年,深具历史地理眼光和素养的顾颉刚与谭其骧在创办的中国首份历史地理专业刊物 禹贡 半月刊 发刊词 中,尖锐指出:“民族与地理是不可分割的两件事,我们的地理学即不发达,民族史的研究又怎样可以取得根据呢?不必说别的,试看我们的东邻蓄意侵略我们,造了 本部 一名来称呼我们的十八省,暗示我们边陲之地不是原有的,我们这群傻子居然承受了他们的麻醉,任何地理教科书上都这样地叫起来了。这不是我们的耻辱?”此大声疾呼,正是要唤醒国人对日本利用“中国本部”肢解中国图谋的警惕,这也是他们创办 禹贡 刊物、推动历史地理研究的初衷。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顾颉刚更加迫切地感到“中国本部”一词的巨大危害。为进一步警醒国人,年完成西北考察的顾颉刚在公开演讲中,对日本利用“中国本部”的阴谋进行了如下揭露:“日本人在我国地理上,公然给我们创出 中国本部 的名称来。我们在古史上从未见过 本部 这一名词,秦汉时我国的版图最大,南到安南,东到朝鲜,至于元时之疆域,横跨欧亚两洲,虽在中央政府有十一个行中书省,但并无本部的名 民族研究 年第期 时务报 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年月日由梁启超、黄遵宪、汪康年等在上海创办,旬刊,梁启超为主笔,是中国人办的第一个杂志,也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如陈天华的 狮子吼 第回:“话说天下五个大洲,第一个大洲就是亚细亚。亚细亚大小数十国,第一个大国就是中华。本部一十八省,人口四万万,方里一千五百余万。连属地算之,有四千余万,居世界陆地十五分之一。”邹容、陈天华:革命的火种,邹容、陈天华选集,台北文景书局 年版,第 页。年月 日,蒋介石在致廖仲恺函中称:“俄共殊无诚意,其对中国之唯一方针,乃在造成中国共产党为其正统,决不认为可与吾党合作。至其对中国之政策,则在使满、蒙、回、藏诸部,皆为其苏维埃之一,而对中国本部,亦未始无染指之意也。”参见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 卷,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年,第 页。日 田中义一:田中密折,虞和平编:中国抗日战争史料丛刊 第 册 政治日本侵华,大象出版社 年版,第 页。曹雯:日本早期的对华策略: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对东北地区的调查状况,江海学刊 年第期;房建昌:日本兴亚院蒙疆联络部与蒙古善邻协会西北研究所始末及其对西北少数民族的调查研究,西北民族研究 年第期。顾颉刚:“中国本部”一名亟应废弃,益世报星期评论 年月日。顾颉刚、谭其骧:发刊词,禹贡 半月刊 年第卷第期。称,这完全是日本人利用这一些名词来分化我们的毒策。”值得注意的是,年初顾颉刚在其主编的 益世报 连续发表两篇文章,一是“中国本部”一名亟应废弃,发表于月日;二是 中华民族是一个,发表于月 日。两篇文章发表时间前后仅间隔 余天。据 顾颉刚日记,“中国本部”一名亟应废弃 是 年 月 日写成,次年月日刊出。撰写 中华民族是一个 则是收到傅斯年的信,信中告知“今日本人在暹罗宣传桂、滇为泰族 故居,而鼓动其收复失地”。顾颉刚深感事态严峻,出于对中华民族高度的责任与使命感,在接到傅斯年的信后赓即撰写 中华民族是一个。也就是说,“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与地理上抵御日本“中国本部”阴谋及邻国蚕食中国领土的态势之间存在明显的内在关联性。黄克武认为“年代本部之争是中华民族讨论的一环”,虽然“本部之争”一词并不准确,但“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与避免日本“中国本部”陷阱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却是不争的事实。顾颉刚在 中华民族是一个 中谈道:“日本人假借了民族自决名义夺取了我们的东三省而硬造一个伪满洲国。德王在内蒙起先提倡高度自治,继而投入日本人的怀抱,出卖民族与国土,然而他的口号也说是民族自决。”这表明,揭露日本分裂中国满蒙之阴谋,是“中华民族是一个”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意义与价值,不仅是要在民族危难之际凝聚全国人民为一体,另一潜在含义,则是要用“中华民族”的整体性来抵御和化解“中国本部”陷阱及邻国蚕食中国领土之态势,通过强调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以此捍卫和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所以,“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兼具凝聚中国各民族及从地理上维护中国领土完整的双重内涵。这是我们今天回顾历史,尤不能忘记前辈学者在民族危难之际对完善“中华民族”概念及从地理上捍卫中国领土完整做出的重要贡献。二、长城内外:赋予“中华民族”完整的地理空间 世纪上半叶,另一个影响“中华民族”认知的因素,是传统的“华夷之辨”和地理上用长城将中国分割为“内”“外”的思维模式。年孙中山提出十六字政治纲领中,前两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将“鞑虏”与“中华”置于对立和排斥状态。辛亥革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