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明翰
学派
受众
理论研究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伯明翰学派的受众理论研究/位迎苏著 郾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郾 8(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研究丛书/吴飞主编)ISBN 978-7-5657-0328-7玉郾 淤伯摇 域郾 淤位摇 芋郾 淤受众-理论研究摇 郁郾 淤G206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11)第 181118 号伯明翰学派的受众理论研究著摇 摇 者摇 位迎苏责任印制摇 曹摇 辉出 版 人摇 蔡摇 翔出版发行摇出版社社摇 摇 址摇 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 1 号摇 摇 邮编:100024电摇 摇 话摇 86-10-65450532 或 65450528传真:010-65779405网摇 摇 址摇 http:/www郾 cucp郾 com郾 cn经摇 摇 销摇 全国新华书店印摇 摇 刷摇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开摇 摇 本摇 670伊970 mm摇 摇 1/16印摇 摇 张摇 18郾 75字摇 摇 数摇 253 千字版摇 摇 次摇 2011 年 10 月第 1 版摇 2011 年 10 月第 1 次印刷书摇 摇 号摇 ISBN 978-7-5657-0328-7/G0328摇 摇 定摇 价摇48郾 80 元版权所有摇 摇 摇 翻印必究摇 摇 摇 印装错误摇 摇 摇 负责调换序|1摇 摇 摇 摇序茵 蒋晓丽摇 摇 20 世纪末,随着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理论逐渐被引入中国,并引发了中国学者研究的热潮。然而,目前国内对伯明翰学派受众理论的研究基本停留在零散翻译和简单介绍层面,还没有出现系统研究的专著,也缺少对该理论进行跨语境的比较研究和应用研究,因此,选取伯明翰学派的受众理论作为研究对象,显示了作者敏锐的问题意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书从文化研究和传播研究的结合入手,选取“受众研究冶的视角,对伯明翰学派的受众理论作了综合阐发,并以此为基点,对受众理论的知识脉络、方法论特征、经典案例和核心概念作了比较清晰的阐述。这些论述显示出作者较为扎实和全面的理论功底,并能够清晰把握文化研究的思想特征,在论述中,特别给予伯明翰学派的受众研究的方法论价值作了准确的论述,从而矫正了科学实证主义和管理学派对于受众研究方法论的话语霸权,这是很有见地和启发性的。作者将不同时期的不同理论取向的著述归结为四个方面:即被动性解读的受众研究、倾向性解读的受众研究、多样性解读的受众研究和抵抗性解读的受众研究,并分别展开论述,重点梳理伯明翰学派的受众理论在各个时期的发2摇 摇 摇 摇|伯明翰学派的受众理论研究展变化,挖掘该理论生成的社会语境和思想语境,探究该理论生成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同时对该理论与其他相关受众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揭示该理论的深刻内涵和价值及其在受众研究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彰显本研究的意义。由此可见,作者具备了清晰的理论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不同思潮的理论进行了整合,特别是将传播学的效果研究理论也纳入其背景视野,并且读来不隔,颇显功力。此外,作者关于威廉斯、霍尔、菲斯克诸人的理论建树的阐述,有相当的系统性和一定的理论深度,选取莫利和霍布森的案例分析典范,也是有见地的。这样详尽而有独特角度的关于文化研究学派的总结,目前在国内学术界是有价值的。伯明翰学派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至今已有 50 多年的历史,在回顾这段历史的过程中,需要将其纷繁复杂的理论进行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因此作者采用了结构主义的理论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在复杂的理论网状结构中揭示伯明翰学派和其他学派受众理论的异同,彰显了伯明翰学派受众理论的价值。同时,作者采用文本分析、个案研究的方法,借鉴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探究了伯明翰学派的理论著作的结构和内涵,综合考察了社会各因素对理论的生成和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这一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受众研究较有借鉴意义。如此娴熟、灵活的研究方法的应用,不仅保证了内容表述的生动性和系统性,而且显示了作者科学的研究态度和严谨的学术作风。在论述过程中,作者能够将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相结合,深入浅出,由表及里,显示了作者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和理论驾驭能力。(作者蒋晓丽,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2011 年 9 月前摇 言|1摇 摇 摇 摇前摇言本书立足于伯明翰学派的受众理论,从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受角度出发,将各个时期的理论归结为被动性解读、倾向性解读、多样性解读和抵抗性解读四种模式,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应该说,这一解读模式的区分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伯明翰学派受众研究的特点。不过,应该指出的是,这一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事实上,无论在哪一个时期,无论是哪一种媒体的受众,都存在着多种解读模式。伯明翰学派立足于英国社会的土壤、站在平民的立场上,以文化研究为基础,以历史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方法,研究了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探讨了大众媒介的意识形态功能及其对受众的影响、以及受众对媒介产品的接受状况,提出了媒介文本的多义性和受众解读模式的复杂性等相关理论。伯明翰学派作为批判学派的主要代表,其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弥补了经验学派的不足,对受众主体性和受众接收环境的关注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潮流,体现了社会的人文关怀,为世界传播学的受众理论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从而奠定了其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地位。伯明翰学派的大本营 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已不复存在,然而该学派的众多成员仍然活跃在文化研究领域,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依然在受众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中涉及到大量的国外学者的姓名,但其中文翻译不统一,如约翰菲斯克和约翰费斯克、雷蒙威廉斯和雷蒙德威廉斯、托2摇 摇 摇 摇|伯明翰学派的受众理论研究尼本内特和托尼贝内特等,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本书在参考文献和注释中沿用了各位译者最初的翻译,但在创作过程中统一为约翰菲斯克、雷蒙威廉斯、托尼本内特。本书是 2010 年度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成果,在毕业论文基础上进行补充与修改而成。我在四川大学求学期间,从论文的选题、开题到初稿和定稿,蒋晓丽教授的悉心指导使我受益匪浅;尹韵公研究员的指点令我茅塞顿开。他们的学术思想成为我享之不尽的源泉。感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欧阳宏生教授、冯宪光教授、阎嘉教授、蔡尚伟教授、张立伟研究员等各位师长,他们在本论文开题和答辩期间提出了宝贵意见,使我终身受益。蔡开松主任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付出了心血,对此表示感谢。河北师范大学对本书予以专项基金出版资助,对此表示感谢。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及借鉴了其他专家的著作和论文,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在参考使用过程中尽量予以标注,但难免存在疏漏,还望海涵。由于本人学术研究尚浅,学术视野仍欠开阔,理论积淀及驾驭能力不够,在论述时仍停留于表面现象的探讨,未能进一步深入展开。对于本书中存在的纰漏,诚请各位专家指正。位迎苏2011 年 9 月目目录CO N T E N T S 1 前 言 1 第一章 伯明翰学派研究概述 3 第一节 伯明翰学派的界定 6 第二节 受众研究的取向和传统 13 第三节 伯明翰学派受众理论的基本观点 19 第四节 伯明翰学派受众理论研究现状综述 31 第二章 伯明翰学派被动性解读的受众理论 32 第一节 伯明翰学派早期受众理论形成的社会语境 41 第二节 从“鲜活”文化到“庸俗”文化 48 第三节 整体的文化观念与民主的传播体制 74 第四节 “自下而上的”工人阶级历史研究 82 第五节 “单向度”的受众与“驯服”的受众104 第三章 伯明翰学派倾向性解读的受众理论105 第一节 一位杰出的文化理论家107 第二节 编码与解码理论118 第三节 信息传播的倾向性与隐蔽性128 第四节 霍尔受众理论的生成语境143 第五节 霍尔受众研究的意义2伯明翰学派的受众理论研究 148 第四章 伯明翰学派多样性解读的受众理论 149 第一节 多样性解读受众研究的生成语境 156 第二节 多样性解读的民族志受众研究 175 第三节 多样性解读的受众研究的贡献 188 第五章 伯明翰学派抵抗性解读的受众理论 191 第一节 “金融经济”与“文化经济”196 第二节 “符号的民主”与“受众的自由”207 第三节 菲斯克受众理论的文化解读实践 214 第四节 菲斯克受众理论生成的思想语境 223 第五节 对菲斯克受众理论的评价与思考 236 第六章 对伯明翰学派受众理论的反思 236 第一节 伯明翰学派受众理论的建设性 244 第二节 伯明翰学派受众理论的局限性 253 第三节 伯明翰学派受众理论的发展前景 261 第七章 伯明翰学派受众理论在中国 261 第一节 伯明翰学派受众理论在中国的研究 266 第二节 伯明翰学派受众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276 结 语 277 参考文献第一章摇 伯明翰学派研究概述|1摇 摇 摇 摇第一章摇伯明翰学派研究概述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化研究热潮在欧洲迅速兴起,作为文化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 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theBirmingham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简称 CCCS),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在该中心从事文化研究工作的学者以及与该中心在学术上有渊源的学者被统称为“伯明翰学派冶。伯明翰学派自 20 世纪 50 年代末以来,在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oggart)、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等人的带领下,在文化研究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特别是威廉斯对“文化冶的界定为文化研究领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此外,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该学派在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对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及媒介的受众和效果进行研究,在论证媒介的意识形态功能、受众对媒介产品的解读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雷蒙威廉斯从文化学和社会学的立场出发,对广播电视的文化特性和技术特性进行了综合论述,提出了“戏剧化社会冶、“电视的流程冶、“流动的藏私冶等重要概念,阐释了电视作为一种技术的发展历史,通过对拉斯韦尔传播模式的分析再现了电视的意识形态特性。威廉斯的电视理论加速了电视研究的进展,树立了电视研究的里程碑。理查德霍加特对广播、电视等新媒介对大众的影响持悲观的态度。通过对 20 世纪 50 年代大众对媒介产品的使用状况以及媒介2摇 摇 摇 摇|伯明翰学派的受众理论研究产品给大众生活、思想、观念带来的变化状况的审视,霍加特对当时“堕落的冶大众文化产品进行了批评,指出其为迎合大众的品味而产生的低俗化倾向。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斯图亚特霍尔接管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持中心的日常事务,成为中心的实际领导人。作为伯明翰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霍尔几乎成为文化研究的“代名词冶。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伯明翰学派把阿尔诸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和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引入文化研究当中,同时运用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对社会权力的运作方式进行了深入分析,使英国的文化研究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媒介研究领域,霍尔等人通过对媒介产品制作过程的分析,再现了媒介产品是如何发挥意识形态功能的;此外,霍尔对不同解读模式的研究也开拓了受众研究的新视野。在此基础上,多若希霍布森(Dorothy Hobson)和戴维莫利(David Morley)等人使用民族志研究方法,通过亲身访谈,揭示了受众解码模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中,莫利对全国新闻的受众研究、霍布森对广播节目和肥皂剧节目的女性受众研究,莫利对“家庭电视冶的受众研究,凸显了伯明翰学派民族志受众研究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成为该研究领域的风向标。同时,莫利等人还对女性受众在媒介产品接触中所遭遇的性别歧视进行了揭露,从而推动了英国女权主义的进展。伯明翰学派的另一个代表性人物约翰菲斯克(John Fiske,或译为约翰费斯克),无论是他的归属问题还是他的理论研究,都颇具争议性。严格说来,他并不是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但他却是该中心学术活动重要的参与者,与中心有着很深的渊源。另一方面,他的研究与中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