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不乖:哈佛导师的自我突破心理学
加藤谛三
哈佛
导师
自我
突破
心理学
不乖:哈佛导师的自我突破心理学/(日)加藤谛三著;巫文嘉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8ISBN 978-7-5594-2015-2.不.加巫.人生哲学-通俗读物.B821-49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090429号著作权合同登记 图字:10-2018-150JINSEI NO HIGEKI WA YOIKO NI HAJIMARUCopyright 1994 by Taizo KATOFirst published in Japan in 1994 by PHP Institute,Inc.Simplified Chinese translation rights arranged with PHP Institute,Inc.through Bardon-Chinese Media Agency本书译文由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授权使用书名不乖:哈佛导师的自我突破心理学作者(日)加藤谛三译者 巫文嘉责任编辑黄孝阳 王青出版发行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社地址 南京市中央路165号,邮编:210009出版社网址 http:/发行 北京华景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83638551印刷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开本 880mm1230mm 1/32印张 8字数 135千字版次 2018年8月第1版 2018年8月第1次印刷标准书号ISBN 978-7-5594-2015-2定价 45.00元(江苏凤凰文艺版图书凡印刷、装订错误可随时向承印厂调换)序言 幼年的心理创伤,支配人们的一生第1章 为什么“乖孩子”是问题某个“乖孩子”的悲剧“做好事、得褒奖”的陷阱“我都做到这种地步了”隐藏的神经质爱情索求开朗又温顺的乖孩子是精神上的自杀者不安罩顶而无法自拔,所以扮演“乖孩子”企图把孩子当“精神奴隶”的父母持续背叛自己会对生命绝望乖孩子核心里的“厌恶”情感由于“应该表现出的自己”而失去自我放弃自我渴求,实现父母愿望第2章 过剩的爱与支配欲孩子沦为父母精神纠葛的牺牲品过剩的爱,是爱情饥渴的强迫行为占有、支配才是爱?迁怒到孩子身上忧郁症患者年幼时也是“乖孩子”双重束缚的沟通第3章 不安所引发的心理疾病不安的三种基本性格与母亲的关系缺乏信赖比起被遗弃的恐惧,宁愿选择服从借由迎合对方来自我保护对人不信任的后果将憎恨与敌意压入潜意识“酸葡萄”与“甜柠檬”第4章 表面上的“适应”闪避与人对立的原因转移到自身的怒气为了实现自我,“利己”是必要的表面上的“适应”重要的是,拥有“选择自己所信仰”的勇气当深藏不露的负面情感爆发时顺其自然的孩子与刻意适应的孩子“认真大好人”压抑着敌意第5章 隐藏在“另一个自己”背后的欲望压抑导致对己对人紧闭心扉当察觉到对父母的憎恨时“乖孩子”无预警地成了家暴者孩子期望被父母疼爱二次压抑与纠葛的折磨夫妻失和导致孩子精神扭曲玩乐不足酿成问题儿童第6章 自我消灭与爱情渴求深藏心底的真正动机神经质爱情索求者付出的亲切等同于请款单致力于给人好印象,吃力不讨好夹在“不准存在”与“给我死命工作”的两难绝境“我最好消失”的自我印象对自己灰心丧气者眼中的世界第7章 无私的父母与乖孩子构筑的枷锁千错万错,都是别人的错!以自我为中心者缺乏自我“必须得到他人需要的人”乖孩子罹患“母爱缺乏症”“无私父母”的利己主义忽视他人期待,一味吸引关注矛盾心态不愿被束缚,又离不开父母第8章 追寻自我确立“不安的鞭子”驱使孩子乖乖念书关怀与温柔的背后,都有着不安虎视眈眈“真实面貌的自己”遭拒所引发的自卑感父母失望的叹息让孩子沦为奴隶升迁忧郁症、搬家忧郁症的机制服丧之人犯罪的缘由支撑老顽固的“规范意识”只能扮演乖孩子过活的孩子们没有确立自我,成了“表面高手”缺乏某物就活不下去的成见紧紧抓牢拒绝自己的对象遭到“去势”的乖孩子亲子关系会深深影响到恋爱能否顺遂结语 父母给孩子最棒的礼物序言 幼年的心理创伤,支配人们的一生遭父母弃之不顾的恐惧孩子心中怀着各种恐惧,其中一种就是害怕被父母遗弃。对孩子来说,这是相当不得了的。这样的惧怕之心会使得孩子违背本性,更给往后的人生留下难以治愈的后遗症,彻底支配着这个人。幼年时期曾经有过如此恐惧的孩子,即使长大成人也不容易摆脱阴影。举例来说,这类人总是不断揣测他人心思,想方设法让对方把注意力停留在自己身上,或者总是替对方当牛做马。这样的人就算拼了老命,还是会陷入不安、忧烦无限的泥沼里。到后来,他们时时刻刻都得绷紧神经,原本应该办得到的事也变得无能为力,无法发挥出自己原有的能力。遭到遗弃是非常可怕的,所以他们老是紧张兮兮地怕被抛弃,这样的情绪让他们全身紧绷。当面对一个全新环境时,这类人不会尝试发掘自己的可能性,反而对新环境充满担忧。重压在心灵深处的恐惧在幼年时期相对严重,因为对孩子来说,是可能真的会遭到抛弃。无论事实上真的被抛弃与否,关键是孩子本身感受就是如此。父母可以辩称自己抓狂的行为是一时情绪反应,不过孩子却无法这样理解。怀抱着“恐怕遭到遗弃”这种想法的孩子,心理随时处在不安定的状态,总是跟有朝一日会被抛弃的不安感对战。人的内心越是不安,越是牢牢抓住对方不放。越是这样的人,对于对方的言谈举止就越敏感。对方单纯的一句话或小动作,都会令他怀疑自己是否被讨厌。不安与恐惧越是强烈,越容易把对方的言行认定是对自己不利的,并感到自卑。怀着自卑感的人,之所以会过度在意自己的弱点,不安的情绪是其根源。当内心背负着可能遭到抛弃的不安,对方的无心之言都会被他解释成针对自己弱点的责难。一旦与对方发生些许摩擦,他会立刻与自己的缺点联结,害怕自己可能会被抛弃,内心局促。相对地,成长过程中没有遭遇到可能被抛弃、没有这些不安的人则内心强大,什么都不畏惧。我个人的笔记本里,记录了一些关于孩子恐惧的文字,篇幅多达230页。可惜这些内容的出处都不太确定,因为这些是我为了加强印象所记录下来的,例如以下这段。因此,能够很幸运地生于一般的良善之家,在相爱的双亲身边成长,这种人非常清楚谁是可以给予自己支持、安慰与保护的人,也知道在哪里发现这样的人这样的经验让他确信,当自己陷入困境时,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有一双值得信任的手援助自己,这种深信几乎接近潜意识。顺带一提,据说圣经里最常出现的金句就是:“不要恐惧。”无法信赖自己,并轻视自身的苦楚恐惧是一大心理课题,世上有些人能够解决这道难题,也有人终其一生仍无法摆脱。能够无所畏惧地表现自己的人,便能体会到活着的快乐;与人面对面也敢呈现自我的人,心底会涌出一股强而有力的力量。相对地,一个害怕遭人抛弃者无法打心底信赖自己,因此会不知不觉地绷紧全身肌肉。我会在后面文章提到,父母流露出不悦的态度,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拒绝”信号。我的父亲老是板着脸,在我心中深深烙印下恐惧,害怕随时可能被抛弃。心怀畏怯,也等于无法信任对方。一个无法相信他人者,其实也无法信任自己。“信任自己”与“信任对方”是同时发生的。当一个人不相信对方的好意,就算对方是信任自己的,但他心中仍时时担忧对方会变心。无法信任对方,也表示内心充满自卑,仿佛在对自己说:像我这样的人根本不值得被信赖。然而,一个能信任自己的人,从内心就能感受到力量,也能自信地与他人互动,不会感到畏惧。在恐惧的笼罩下,人的心智会被削弱,遇到拒绝便会受伤,而为了逃避伤害,他的心灵采取被动的姿态。这样的人同时也会丧失驱动对方的能力。其实,迎合、怀柔、阿谀谄媚等并不是驱动对方的行为,而是为了保护自己。这本书主要讨论原生家庭的问题,同时希望通过这些讨论与大家一起思考,如何实现自己的潜力。如果忽视自己幼年时期留下的心灵创伤,一定会觉得生命空虚且没有意义,被自卑感纠缠不清,就因为心灵创伤会支配一辈子。我也曾为此忧烦不已。有些人小时候深信当个“乖孩子”是幸福的条件,所以不断违背本性。为了这样的人们,我将在本书跟大家一起思考:对人而言,什么才是最佳的生活方式?第1章 为什么“乖孩子”是问题某个“乖孩子”的悲剧“做好事、得褒奖”的陷阱“我都做到这种地步了”隐藏的神经质爱情索求开朗又温顺的乖孩子是精神上的自杀者不安罩顶而无法自拔,所以扮演“乖孩子”企图把孩子当精神奴隶的父母持续背叛自己会对生命绝望乖孩子核心里的“厌恶”情感由于“应该表现出的自己”而失去自我放弃自我渴求,实现父母愿望某个“乖孩子”的悲剧纽约的精神分析医师温伯格1(George Weinberg)在其著作中提到一位名叫伊蕾娜的女性的故事。伊蕾娜是家中的第一个孩子,尤其受到父亲宠爱。在她5岁的那年,弟弟出生了。突然间,大家不再像以前那样凡事以她为主,年幼的伊蕾娜眼睁睁看着父母的关注都转移到弟弟身上,让她惊愕不已。虽然伊蕾娜感觉很受伤,但仍百般尝试,想挽回父亲的爱与注意。首先,她用发脾气来吸引注意力,但父亲对伊蕾娜的无理取闹,态度还是相当严厉。接下来,她摆出一副病恹恹、虚弱无力的娇态,不过这一招也没有奏效。于是,她改变作战方针,化身为一个热心帮忙的乖孩子。结果如何呢?这次父亲终于对她展露出微笑。这就是伊蕾娜开始扮演“乖孩子”的过程。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历经各种尝试,找出一套方法能让自己得到想要的事物。人类行为的动机由两个要素所构成:“目的”与“信念”。以伊蕾娜的状况来说,她的目的是“获得父亲的认同”,信念则是“自己能够帮上忙”。一开始她用恶作剧来凸显自己存在,或者大声哭闹,跟弟弟争风吃醋。然而,伊蕾娜采取的这些手段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她终于发现一个能够接近父亲的方法:变成一个对父亲有帮助的“乖孩子”。对人类来说,从孩提时代养成的形态是很容易维持下去的。因此,幼年时期一旦选定了某种行为模式,即使成人后也不会改变。以伊蕾娜的例子来看,她就成了一个替男性当牛做马的女子。20岁时,伊蕾娜与一名男性陷入爱河,但她却满怀恐惧,害怕失去男友。因为,她打心底认为,自己是个毫无价值的人,所以丝毫不敢跟男友唱反调,也不敢有任何抱怨,甚至对男友要求些什么都做不到。但她每天晚上都勤奋地为深爱的男友洗手做羹汤,或者帮男友将稿子输入计算机。她与男友的互动,套用了幼年时期自己跟父亲的相处模式。伊蕾娜若不做些有益于恋人的事,便会觉得自己可能会被抛弃。于是,她便往自己身上添加了负担。伊蕾娜对男友掏心掏肺、鞠躬尽瘁,但两人不久后还是步上分手一途。在那之后过了几年,某一天她梦见了前男友,她对着他大声怒骂,还气到转醒。她最震惊的发现是,原来过去她从不容许自己对前男友发火,即使那个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很草率,她也不敢大发雷霆。后来,她有了新男友,而这次她发誓,一定要尽己所能地满足男友需求。就这样,伊蕾娜被男人轻视、沦为钓饵,当作俎上肉来消费。这个案例出自温伯格如何改造自己(Self Creation),日文版为加藤谛三翻译。“做好事、得褒奖”的陷阱请试着回想自己小的时候,大家应该都曾帮忙做家务,受到大人夸赞,或者帮爸妈照顾弟妹而得到称许,以及打扫庭院获得褒奖等经历。满足父母虚荣心时,孩子也能得到父母的好脸色。同样的道理,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父母就会开心;在运动会上拿到冠军,就能取悦父母。只要孩子能让父母自傲,就会得到疼爱。不过,这种模式却暗藏危机。由于孩子只有在帮助父母时、满足父母虚荣心时才会得到赞美,孩子便会认为,要是自己不做这些,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孩子们也会误解成,如果自己一无是处,无法为父母带来骄傲,就不会被父母所爱。因此,孩子会不断努力使出取悦父母的花招,想获取认同与疼爱。这种倾向会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越来越严重。为了得到他人的爱,这样的人被迫去满足对方的虚荣心,而且还先入为主地误认自己必须有助于对方。他完全无法理解,其实只要彼此能够在一起就是有意义的。他随时都觉得内心无法平静且满怀歉意。这种人面临的罩门就是:深信只要自己能够建功立业,就可以俘获对方欢心。孩子若年纪尚小,问题还不大。麻烦的是,当他长大成人,周边的人事环境都改变了之后,故步自封,以为要得到他人喜欢,只要自己帮上忙就万无一失,结果便一头热地为对方奉献牺牲。然而,话说回来,对方可不一定都希望你为他当牛做马。“我都做到这种地步了”举例来说,有些人因为小时候经常帮助做家务而得到大人赞美。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