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1
世纪
儿童诗
创作
整体
观察
分析
湛娇娇
昆明学院学报 年 月第 期().,.,.作者简介 湛娇娇,女,安徽芜湖人,安徽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文学研究。通信作者 谭旭东,男,湖南安仁人,安徽大学讲席教授,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新世纪中国文学视域下儿童文学的新变”()。世纪儿童诗创作整体观察与分析湛娇娇,谭旭东(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摘 要 世纪后,学界关于儿童诗创作的研究取得了更丰富的成果。展开对 世纪儿童诗创作的系统性检视与探讨,具有拓宽儿童诗研究视野,为目前儿童诗创作提供可资借鉴与反思的积极效用。对 世纪儿童诗创作现状的整体考察,需要将儿童诗的宏观发展脉络与微观层面的儿童诗文本阐释相结合,运用文献研究、文本细读与比较研究法,综合儿童文学、儿童心理学、美学等多学科知识,才能充分把握 世纪以来儿童诗写作状貌。整体而言,世纪儿童诗题材内容的现实主义色彩较之以往更为浓郁,与当下时代儿童的精神生态紧密贴合。诗作透过日常化生活场景的审美提炼实现童心经验的智慧诠释,化用西方诗艺与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美学,并呈现出文体形式深度互渗的现象。世纪以来三代同台的儿童诗诗人的创作各具特色:老一辈诗人倾向蕴含宏大气质的意象,凸出诗语形态的格律化之美;中青年诗人注重择取个性化色彩鲜明的意象入诗,诗歌语言外在节奏同内在情绪节奏相协;更为年轻的诗人则善于调配流露现代气息的意象,追求口语写作。与此同时,囿于惯性的模式化写作与视域的偏狭化倾向构成儿童诗发展的艺术瓶颈。世纪的儿童诗应构架成人与儿童的精神对话、汇通本土与世界文化资源并正向结合网络传媒渠道,从而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关键词 儿童诗;童心世界;艺术探索;精神对话;本土性;世界性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儿童诗是切合儿童天性与审美心理,表现儿童生活并抒发儿童情感的一种独特的诗歌样式。关于儿童诗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新时期,如陈伯吹发表的 儿童诗与形象思维、柯岩发表的 漫谈儿童诗 与圣野的著作 诗的美学自由谈 皆对儿童诗创作规律与艺术特征进行了理论探讨。进入 世纪后,学界关于儿童诗创作的研究取得了更丰富的成果。其中,一些是针对儿童诗诗人及其诗作的分析研究,如周永芬的 童年生命的诗性书写 论王立春的儿童诗、姚洪伟的 表达母爱与追求本真 论傅天琳的儿童诗创作;还有一些研究侧重于儿童诗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例如刘芸的 当代中国儿童诗发展研究、杜传坤的 荆棘路上的光荣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论、曾庆江、张永健的 新时期儿童诗简论。此外,还有部分硕博论文着重探讨儿童诗的审美特征、艺术风格等领域,例如钱万成的 中国当代儿童诗歌的审美流变 系统分析归纳不同时代的儿童诗歌的审美取向与审美风格的变化;范秋菊的 论儿童诗意象的艺术呈现 以儿童诗的意象为切入点,从意象的选择特征、常见类型、外在呈现与内在呈现四大方面来展开对儿童诗艺术特色的探讨;罗玉亭的 论新世纪以来儿童写作的诗歌的艺术特质 将 世纪以来儿童写的诗作为研究对象,细致阐述孩子们的诗的独特艺术表现与价值。综上所述,目前儿童诗创作研究已取得不俗的成绩,但研究的视域仍不够开阔。大多数研究内容未覆盖至 世纪的儿童诗创作,仅有少数研究零星涉及,而专门针对 世纪儿童诗创作现状的整体考察还未进入学界的研究视野。进入 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呈迅猛发展的繁荣态势,儿童诗创作在多元化时代语境中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潜隐着不容忽视的创作问题,有值得进一步探讨湛娇娇,等:世纪儿童诗创作整体观察与分析文学的内在空间。本文将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梳理和分析 世纪以来儿童诗诗人创作呈现的整体艺术面貌,比较三代诗人在意象与语言呈现上的不同特质,并指出目前儿童诗写作存在的弊端,以进一步展望儿童诗未来的发展前景,为目前的儿童诗创作研究提供新视角。从改革开放至 世纪末的二十余年间,儿童诗创作的前进道路经历了两次鲜明的艺术转变过程,即 世纪 年代与 世纪 年代两个时段。世纪 年代是一个开始受到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影响的时代,形成了较为安稳开放的社会环境。诗人们纷纷突破旧有思维模式,不再以传达空洞概念化的政治意识、彰显宏大而统一的时代主题为创作的价值取向,取而代之的是对儿童日常生活与心灵世界的切近。告别 世纪 年代的激情探索,行至 年代的儿童诗创作经历社会经济文化转型,不少诗人仍执着于自身的艺术追求与个性表达,贡献出一些富于人文内涵与美学品质的佳作,为儿童诗创作带来不竭的活力。正如蒋风所总结,新时期的儿童诗总体态势呈现出了“由过去的单一的 教育性 到艺术审美的飞跃”。经过两次发展转变期后,儿童诗逐步冲破了教育工具论的枷锁,展现出更为多样的美学追求,逐渐回归到肯定文学性与儿童性的创作正轨上来。然而,新时期儿童诗也面临了值得关切的艺术问题。与呈迅猛发展态势的儿童小说、童话等体裁相比,当时的儿童诗创作整体的艺术走向又逐渐陷入了相对沉寂与冷清的境地,流露出“立意、构思及表现手法过平,难以引起小读者的兴趣”等一些亟待解决的弊端。进入 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面向的是充分市场化、信息化的多元时代语境。儿童诗作为儿童文学涵纳的一种重要文体样式,在 世纪儿童文学艺术发展迈入新进程之际,扎根社会土壤,紧扣时代脉搏,实践着多样化的自我演进路线。在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中,由三代同台的儿童诗诗人带领的儿童诗创作队伍自觉地“秉有童心主义与世界主义旨向”展开创作,将童心世界作为基本观照对象,汇成一股实践童心主义的浩荡潮流。随着创作探索与实践此起彼伏地上演,儿童诗迎来了多元纷呈的崭新发展气象。一、世纪儿童诗创作整体概貌随着 世纪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稳步推进与市场经济的加速运转,促成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在此背景之下,进入 世纪的中国新诗生态“无论是在观念、语言,还是形式、美学等方面,都有着令人欣喜的进步和拓展”。随着信息科技高速跃进、市场经济的加速拓深、消费文化氛围与多元价值观全面渗透,童年与社会、成人、电子媒体等文化生态呈现更为复杂紧密的交互现象。世纪的儿童观内涵表现为持存并践行童心、助力儿童精神生命成长,并促使成人在“发展儿童的过程中,将自身融入其间,以保持和丰富人性中的可贵品质”,彰显出更为深厚的人文精神与价值关怀。当下的儿童诗诗人怀有的是更为鲜明的读者意识,他们以求变求新的先锋姿态不断摸索着儿童诗创作能够适应社会变迁与时代发展的生长点。从整体上观察,世纪儿童诗创作普遍呈现出了不同以往的新面貌。(一)题材旨向的拓展与赋新在中国儿童文学历经沧桑的百年发展道路中,“直面少年儿童的现实生存状态,紧贴中国土地”是重要的创作传统。来到 世纪后,为适应当下不断丰富与深化的童年文化现实,儿童诗的题材内涵同样与时俱进,持有了更为鲜明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不少儿童诗诗人们立足更为宏阔的创作格局,在取材上与时代情境密切呼应,并更为贴近当下儿童所面对的新的生活现实与不断更新的复杂生命经验。世纪以来的市场经济大潮兴盛,城市化成为不容忽视的普遍社会现象,当下城市儿童与乡村儿童生存的新问题也成为儿童诗诗人关注的焦点之一。邱易东的 城市孩子的幸福与孤独 便将目光投向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儿童:“城市孩子在幸福的鸟笼里 飞翔着他的孤独。”诗人睿智地将现代文明产生的“幸福”与“孤独”境况反复地并置对比叙写,体现失去自由天地的儿童的心灵挣扎,在强烈的冲突效果蒋风 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曾庆江,张永健 新时期儿童诗简论 淮海工学院学报,():谭旭东 童心艺术的生长与收获:当代儿童诗发展考察 江淮论坛,():王士强 消费时代的诗意与自由:世纪诗歌勘察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朱自强 儿童文学论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王泉根 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 重庆:重庆出版社,:昆明学院学报 年 月第 期()中传达对失落的童年生态、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忧虑。以当代农村为背景,大量涉及留守儿童群体等特殊社会现象的儿童诗也是 世纪儿童诗一大收获,儿童诗诗人们深入洞察了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的日常生活与心理状态。比如钟代华的 留守孩子 中,描写与在外打工的父母两地分隔的孩子只能“独自在屋檐下 呆呆凝望黄昏的云霞 深夜醒来 静听一阵山风星语”,将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灵世界充斥的孤寂与渴望跃然纸上。刘泽安的 孤独的少年与村庄 立足乡土生活经验,塑造出一位呼唤阳光、风雨、父母的少年,最后少年“飞出窗棂 抓住孤独甩进梦里”,扎根宽厚土地的少年形象折射出童年生命自我成长过程显示出的坚韧意志力,传递出乡村留守儿童能够穿透现实苦难的精神魄力。儿童命运的问题与整个人类社会文明息息相关,世纪儿童诗深切关注儿童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源于外部世界造成的种种烦恼。由学业压力、父母教育、家庭环境等现实因素组成的童年生存阴霾大量涌入儿童诗题材的表现范畴,如钟代华的 忧伤的小花、林乃聪的 雨伞 等诗作以真实细腻的情感抒发,将儿童不满僵化的约束、向往自由与爱的情感诉求淋漓地呈现出来,传达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对失落的童年的深切关怀。与此同时,儿童诗诗人们不囿于书写童年生活体验的寻常题材,而是由儿童身处的家庭、校园、自然周边环境向着社会、历史、文化等阔大的空间版图持续扩伸。诗歌的书写维度穿透了历史与现实的隔膜,联结起儿童个体生命与时代的整体气象。例如商泽军的诗集 飞翔的中国 紧密关切新中国的民族记忆、时代精神与未来畅想,是 世纪儿童富有浓郁社会参与感的生动体现。刘泽安的创作紧密连接时代现实,他的儿童诗 蔚蓝色的中国梦 以少年对中国梦的美好畅想为契机,凸出时代特征浓厚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这同样也是包括儿童文学在内的世界文学所共同关切的重要话题。谭旭东以汶川地震事件为创作背景,抒写下以抗震救灾现实事件为题材的诗集 生命的歌哭。诗集凝注在对儿童自我成长的精神力量的积极刻画与导引上,如 黑暗中的两只小手:“两个小小的生命 以树一样安静的姿势 传递独特而内在的坚韧”,诗歌用浸润韧性的童心与诗思浇灌着深沉而悲悯的人文情怀,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另外,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儿童诗诗人们亦高扬现实关怀意识,写下诸多以抗疫为题材的儿童诗,收录在 春天不会迟到 我们去童话里吧 等代表性诗集中。这些童诗真挚讴歌抗疫工作者的无私付出,积极引导儿童直面严峻的疫情挑战,充盈慰藉心灵、振奋精神的情感力量。尼尔波兹曼在 童年的消逝 中曾说过:“儿童是我们发送给一个我们所看不见的时代的活生生的信息。”表明儿童命运的问题与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样态息息相关。世纪儿童诗诗人们以更为深入的洞察力与思考力探入社会现实内部,打开了童年生活的丰富度。诸多题材内容因凸显出对当代社会文化与文明问题的关注与反思,承载着更为深沉的思想价值与社会意义。(二)日常化写作策略成为主流文学与时代紧密联结,世纪乃是网络电子媒介迅速广泛蔓延的新媒体信息时代,身处此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儿童的眼界得以不断开阔。而与此同时“商品化趋势的强力渗透,使我们社会的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界限日益模糊甚至消失,诗意存在 的空间被大幅度缩减自己的地盘。”英国社会学家费瑟斯通在此般消费社会背景下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诗意栖居的审美理念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世纪的诗人“在表达策略上注重生活经验向诗性经验的转化”,其中儿童诗与新诗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走势相贴合,产生出内涵丰富的日常审美经验。区别于成人思维的理性与固化,儿童拥有直观感性的原始意识。世纪儿童诗便运用儿童敏锐的心灵感知,发现并建构丰富景物的日常之美。儿童诗从日常经验进入诗性经验而获得对童年精神的诗意发现,从而能构筑起阔大的艺术空间。高洪波笔下,星期天是什么天 透过小狗“大咖”的拟人化视角思波兹曼 童年的消逝 吴燕莛,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汤锐 世纪儿童文学走向的思考 王泉根 新时期儿童文学研究 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罗振亚“乱象”中的突破及其限度:世纪诗歌观察 天津社会科学,():湛娇娇,等:世纪儿童诗创作整体观察与分析文学考了星期天的概念:“星期天是什么天 白云白,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