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的课程功能与实现策略_张伟.pdf
下载文档

ID:2355259

大小:1.72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国 当代作家 作品 研习 课程 功能 实现 策略
编者按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选择性必修课程的任务群之一,具有衔接必修课程“文学阅读与写作”和选修课程“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等任务群的课程功能。课标要求这一任务群重点研习中国现当代代表性作家作品,包括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从而培养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本期围绕这一任务群的教学实施策略,集中组织了三篇文章。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张伟在解析“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课程功能的基础上提出,教学时要以中国现当代社会变革为背景创设综合性的任务情境,以文学想象为大概念建构这一任务群的必备知识系统,以文学审美为能力主线设置研习任务,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供知识与能力支架。浙江省富阳中学于飞飞、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江南中学季丰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的选文、学习目标与考查目标、研习任务与测试形式三个方面,探寻高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教考衔接”的可行路径。福建省福州第十中学欧阳荣华、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冯晓云着眼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教学重难点内容提出,在设计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时要基于“学习者”视角,构建“学习者中心”课堂。希望这三篇文章对广大一线教师开展“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教学有所帮助。关关注注2023.04“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的课程功能与实现策略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张 伟【摘要】“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应主要发挥引导学生以文学法则解读文学作品、以文学审美破译中国百余年奋斗密码、以创造性迁移深化文学实践的课程功能。实现这一课程功能,需要以中国百余年的社会变革为背景创设综合性的任务情境,以文学想象为大概念建构本任务群的必备知识系统,以文学审美为能力主线设计学习任务群,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建立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知识、生活与意义的参照系,为达到本任务群的课程目标提供有效支架。【关键词】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课程功能;任务设计;指导重点学习任务群的课程功能,是指该学习任务群对实现语文课程总目标发挥的实质性作用。不同学习任务群在语文课程结构中处于不同位置,其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也会产生不同影响。课程标准强调任务群的课程功能,是为了更好地从课程的整体结构和总体目标入手,分析特定任务群所具有的资源优势与核心素养培育的最佳切入点,由此确定本任务群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与核心价值,以设置具有明确课程功能导向的核心任务。“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的课程功能,是把中国现当代优秀作家的典型作品作为课程资源,在提升学生研习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能力4DOI:10.16412/ki.1001-关 注GUANZHU等方面产生实质性影响。只有准确把握本任务群的课程功能,并在任务设计与过程指导中逐一落实,才能提高研习质量。一、课程功能:引导学生促进文学法则、文学审美与创造性迁移的螺旋式互生本任务群作为选择性必修课程,需要发挥衔接必修课程“文学阅读与写作”和选修课程“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等任务群的作用。在课程功能上,既要体现文学阅读与写作的一般要求,促进学生延伸、拓展和深化在必修课程中积累的文学知识与读写经验,也要引导学生促进文学法则、文学审美和创造性迁移的螺旋式互生,为选修课程中的专题研讨作好铺垫。1.引导学生巩固和深化以文学法则读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意识与能力以文学法则读解文学作品,是学生在必修课程中学习“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时达成的共识,并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本任务群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应用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读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但由于课标、教材推荐或选编的作品主要是小说和戏剧,这些作品多是叙事性较强的现实主义作品,内容大于形式,不少师生阅读时直奔其情节、主题等内容要素而去,“将表达内容的方式抛在一边”1,有的教师甚至运用阅读论述类或实用类文本的方法,引导学生讨论作品内容的科学性或真实性,忽略了文本的特性,偏离了文学文本阅读的重心,削弱了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以文学法则读解文学作品的课程功能。从文学作品的细读法则看,叙事性越强的作品,越需要以文学的眼光运用相应的文学法则,只有从叙事的形式进入文本内容,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叙事意图及匠心所在。研习本任务群时,要引导学生调用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中积累的文学知识和经验,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当成一种“修辞文本”2进行阅读,在语言文字、段落篇章、体裁样式等层面,研究作家分别运用了哪些文学法则,如何运用的,用这些法则创造的文学形式要表达什么内容,表达得如何等问题。在研究这些问题时,“对诸如语气、氛围、步调、体裁、句法、语法、韵味、节奏、叙事结构、标点符号、意义暧昧等统称为 形式 的元素,要分外留意”3,要用心研究。由此进入文本,才能以文学眼光和文学思维读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实现本任务群最为基本的课程功能。2.引导学生在文学审美中提高破译中国百余年奋斗密码的深度阅读能力以文学法则读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主要途径是文学审美。文学审美,是在遵循文学法则的前提下,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辨识美、评析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基本态度、思维方式和思想境界进入文本世界,深度探析文本世界的形式美、意义美,以及形式与意义相映成趣的整体表达之美、文本意义与现实意义相互转换的创造之美等,并据此来进行增强自身创造美的意识与能力等的读写活动。中国现当代作品的文学审美,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形式之美中发现和评鉴其意义之美的阅读活动。“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产物”4,是“用新的思想、新的语言、新的样式”5描绘的中国百余年奋斗史。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形式之美中发现和评鉴其意义之美,实际上就是以文学审美的形式破译隐含在文本之中的中国百余年奋斗密码。中国百余年奋斗密码,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反抗黑暗、抗击欺凌的奋斗精神及其蕴含的文化基因。破译中国百余年奋斗密码,是以文学审美为主要形式,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所创造的文学世界中,发现、评析、欣赏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基因,以此激励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下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引导学生在文学审美中破译中国百余年奋斗密码,并据此提高深度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是本任务群的核心课程功能。研习这一任务52023.04群时,教师可以重点引导学生从表现中华民族奋斗精神与文化基因的视角出发,分析作家如何运用文学法则表现中国百余年的奋斗精神,表现了哪些奋斗精神,为何要表现这些奋斗精神,表现的效果如何,其艺术创新和艺术价值何在等,并围绕“奋斗”这一关键词赏析作品的形式美、意义美、形式与意义相映成趣的整体表达之美。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提高以文学形式表达新时代中国人民奋斗之美的能力。3.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研习活动中提高文学法则、文学审美与创造性迁移螺旋式互生的能力创造性迁移,是在新的文学实践情境中,灵活运用文学法则开展文学活动,完成新的文学实践任务的学习活动。文学法则、文学审美与创造性迁移的螺旋式互生,是在研习本任务群时,既灵活运用已有文学知识和经验读解、创作新的文学作品,也在阅读或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丰富文学知识,形成新的理解与新的经验,并将这些新知识、新理解与新经验运用到新的文学实践活动中去,推动文学实践与文学审美能力实现新发展。如此循环往复,就能较好地促进文学法则、文学审美与创造性迁移的螺旋式互生。这是本任务群的提升性课程功能,只有实现了这一课程功能,学生才能真正增强自主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动力和能力,并为积极选修“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创造条件。强调这一课程功能,既是由本任务群在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中所处位置决定的,也是由本任务群作品数量多、样式丰富、小说和戏剧篇幅较长等特征决定的。学生只有在运用文学法则进行文学审美的过程中提高创造性迁移能力,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研习数量和质量才能得到保障。二、任务设计:在综合性的任务情境中丰富文学想象知识,提升文学审美能力实现“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的上述课程功能,需要以中国现当代社会变革为背景创设综合性的任务情境,以文学想象为大概念建构本任务群的必备知识系统,以文学审美为能力主线设置研习任务。1.以中国现当代社会变革为背景创设综合性任务情境本任务群中的综合性任务情境,是把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作家和中国现当代百余年社会变革作为一个整体来创设文学实践情境。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既勾勒了中国百余年社会变革的发展概貌,也再现了中华民族反抗欺凌、战胜黑暗的斗争画面,同时也蕴含着作家个人的精神成长脉络。作家、作品和社会变革的不可分割性,要求本任务群在创设文学实践任务情境时,要有效整合这三方面元素,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创设情境、设计任务。创设实践情境时,可以重点强化三个层面。一是整合事实性材料创设实践情境。将作品描绘的文学世界、作家成长史与中国百余年的社会变革史结合起来创设任务情境,引导学生既在作品内部“走几个来回”,也在作品、作家和社会生活之间“走几个来回”;既思考作品本身表现了什么、怎么表现的、表现得如何等问题,也思考作品是如何以文学法则巧妙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社会中的变革与作品描绘的场景有何不同、为何会有这样的不同、这些不同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问题。二是在作品的元认知层面创设综合性任务情境。将作品的产生过程、作家的心路历程、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创设任务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作品的背后,研习作品产生的复杂背景,思考“这些作品是怎样诞生的、作家是在怎样的生活环境下创作这些文学名著的、作家的生活经验与创作之间构成怎样的关系”6等问题,由“是什么”到“为什么”,促使学生在文学审美中破译中国人民百余年的奋斗密码。三是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角度创设任务情境。可以把义务教育阶段建议阅读的朝花夕拾 繁星春水 艾青诗选 可爱的中国 革命烈士诗抄 骆驼祥子 红岩 等作品,关 注GUANZHU与高中阶段建议阅读的 呐喊 彷徨 家 四世同堂 边城 暴风骤雨 平凡的世界 屈原雷雨 茶馆 等结合起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及其形成的深层原因,把具体的作品阅读和自己的文学创作置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大潮中去,以读懂读深读透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2.以文学想象为大概念建构本任务群的必备知识系统文学创作是“作家有选择、有组织地表现生活经验的想象活动”7,文学作品的读解过程,就是以读者的想象破译作者想象的过程,“想象”是文学研习不可或缺的心理活动与认知过程。可以将其作为文学研习的大概念,根据其需要选用文学法则,建构本任务群高频使用的文学知识链条。一是重点选用有利于读解和展开想象的语言文字知识。例如,何种词性、色彩的词语最具想象空间?想象场景的描绘主要运用哪些词语搭配、词组、修辞,有利于触发想象的汉字字源字理知识等。二是有利于把社会生活转化为文学世界的篇章知识。如把社会生活转化为文学世界需要运用的想象方式与方法,表达和组织这些想象内容的线索、场景、情节、矛盾冲突、节奏结构,处理现实与想象的关系、分析想象特征与效果等知识。三是有利于整体把握不同文体的想象特征等知识。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不同文学样式分别依托什么展开想象,其表达想象的载体、方式、方法及效果,赏析的主要法则等。这些知识的选用和组织以文学想象的发生、发展和表达需要为依托,为研习文学作品提供了文学视角的知识支撑。设计研习任务时,可在以中国百余年社会变革为背景创设的综合性任务情境中,以文学想象的有效展开和表达为底层逻辑,分析完成相关任务需要运用的文学知识,建构本任务群的必备知识系统,提高知识选用的有效性。3.以文学审美为能力主线设计和组织研习任务以文学审美为能力主线设计和组织研习任务,是以中国百余年社会变革为背景创设的综合性任务情境作为审美对象,运用以文学想象为大概念选择的必备知识,根据具体作品的形式美、意义美、整体表达之美、意义转换的创造美等,设计的感受、体验、评析、欣赏和创造等学习任务。根据这一要求设计研习任务时,要强调三方面内容。一是审美的具体内容要兼顾作品、作家、社会三要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