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养玉新闻作品集上情怀·屐痕_薛养玉著.pdf
下载文档

ID:2353452

大小:30.99MB

页数:32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薛养玉新闻作品集 情怀·屐痕_薛养玉著 薛养玉 新闻 作品集 情怀 屐痕 薛养玉著
情怀屐痕 图书在版编目(C I P)数据 薛养玉新闻作品集/薛养玉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9.4 I SB N978-7-5604-4345-4 .薛.薛.新闻作品集中国当代.I 253 中国版本图书馆C I P数据核字(2019)第075299号薛养玉新闻作品集作 者:薛养玉出版发行:西北大学出版社地 址: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邮 编:710069电 话:029-88303059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印 装:西安华新彩印有限责任公司开 本:889m m 1194m m 1/32印 张:19.25字 数:323千字版 次:2019年4月第1版 2019年4月第1次印刷书 号:I SB N978-7-5604-4345-4定 价:86.00元本版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拨打电话029-88302966予以调换。作者简介薛养玉,1951 年参军,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 4 年,1960 年分配到陕西日报从事记者编辑工作。1984 年被评为全国首届优秀新闻工作者,出席了全国表彰大会。1988 年被授予高级记者职称。1986 年后主编新闻知识(大型新闻学术刊物),又任省新闻研究所副所长,省记协、省新闻学会常务理事,省新闻高级职称评审委员,省好新闻评选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并十多次担任全国和全省好新闻评选的评委。这期间至 1992 年退休后的一段时间,还为省委党校新闻大专班、陕报新闻大专班和欧亚学院新闻系讲授新闻写作课。薛养玉,2000年于西安 薛养玉工作照,1984年3月 薛养玉与夫人,2006年9月于北京中山公园 养玉于心有大气 薛养玉新闻作品序肖云儒 薛养玉是陕西上一代记者中十分著名的人物,是我大学高一年级的老同学,陕西日报的老同事,几十年的老朋友,一辈子的老兄长。文章开篇就说这个,当然是以他自豪,有点夸人而自夸的意思。的确,此公我素以兄长待之,内心暗藏着十分的尊重。养玉乃陕西人,去首都由北京大学转到中国人民大学,装了一肚子新闻学的墨水,又回到陕西来当记者,一辈子耕耘于陕西日报,一辈子写他的家乡,写他的父老乡亲。收到他这部上下两册的书稿,开卷尽是亲切。我们这一代共同经历过的那半个世纪的时代万象、百姓苦乐、人生风景、挚友情谊,一一储藏于文字之中。更有我们这些曾经的同道者交织着的记者生涯,那些挥之不去的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和熟悉的场面,无不被养玉的文字裹挟着,像长河般鲜活跳脱地在眼前展开。这哪里是易逝而又速朽的新闻?这是一段跃动 情怀屐痕着脉搏的人生和历史,被他的文字镌刻在了我们的心里。可叹我们这一代都已垂垂老矣,尤其是看到书中有些篇什最后注出的养玉的好些合作者,名字都打上了黑框,不由悲从中来,内心生千般愁绪、万端感慨。不由忆起我们曾一道为这张报纸殚精竭虑、熬眼跑腿、写酸了手的种种情景。国家在发展,世界在变化,传媒业在更新换代。一代老新闻工作者身体都还健旺吗?人生还顺畅吗?生命还鲜活吗?养玉的文字引发我多少剪不断的牵挂!这部作品集,从内容上看可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他自己的新闻作品,通讯、消息、评论,还有一些有分量的内参;另一部分是对新闻写作的研究和评论。这样,作者在书中便有了双重角色,前半部分是陕西日报记者、新闻作品的优秀写作者,后半部分是新闻知识杂志的主编和主笔、新闻作品的优秀评论者和研究者。这部书也就成为新闻实践和新闻研究的一个美妙的二重奏。书的这个结构也正是他人生的两个段落:前半生“名记”,后半生“名编”,成功的实践加成熟的理论;既有理论(指大学学到的专业知识)指导下的多年实践,又能将自己和他人的实践提升到新的理论层面(指在新闻业务刊物的专注研究评论),用理论回馈实2养玉于心有大气 践。这对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实在太难得了。他的新闻作品,姚文华先生的附于作品后面的评论,都做了很中肯的评价,无须我再赘述。总的来看,养玉的新闻写作和研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点,一是求新求变,一是气象开阔。求新求变,从新闻题材的捕捉,到新闻视角的选取,再到观点的提炼、细节和场面的铺排,直至表述的细斟慢酌,都可以看出养玉是个不满足生产大路货的人。他写每一篇稿子都很动脑子,不抓到新闻内容和新闻对象内在的特质不轻易下笔,不找到自己的角度和写法不轻易下笔。这使他成为一个一读稿子便知道作者是谁的风格记者、个性记者、有创新精神的记者。尽管新闻类写作以陈述事实为第一要务,养玉却不是那种止于就事论事的人。他常能以较为开阔的眼界、辐射性的思维坐标和理论观照,将所报道的新闻事实置放到一个更大的时空中来描述,也便启发读者在更开阔的境界中接收他所传递的具体信息,从而引发阅读中触类旁通的感受。任何事物都存在于众多的关系之中,内里又常常呈现着类型性的结构。一个记者须臾不离开事物的真实状态,却努力通过对事实的描述,去揭示事物的关系性存在和结构性存在,可以称为新闻写作的“典型化”手法。这种大空间大3 情怀屐痕情怀使养玉的新闻写作透出一种大气。没有相当功力是做不到的。坚定地弘扬正能量,播扬真善美,是我们时代所有新闻工作者的追求,尤其是老一代新闻工作者终生的执守和坚持。养玉这一代记者致力继承发扬延安时期群众日报与人民群众那种“铁关系”和创新精神,与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现实相结合,在新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例如,要从改革开放全局出发来改进经济报道,从人民群众的福祉出发来改进民生报道,要用新观念写好新闻人物,反映他们的精神世界。例如,提倡探索预测性报道,要有组合传播意识,要写好社会新闻、反映鲜活的社会行为,要重视横切面写法和现场目击,提倡刀下见菜的短新闻,甚至提倡在新闻中尝试一下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那种幽默的情趣,等等,无不表现出充沛的创新激情和创新自觉。这位新闻战线的老兵,在职业岁月的后半段,通过自己主编的新闻知识,简直是手把手地帮着一代又一代新闻新兵成长。他执笔的佳作评论和评奖综述,总是结合具体作品,从选材、标题、导语到背景、内容、结尾,不厌其烦地分析点评,恰如一位乡村老教师对自己的弟子在兹念兹的唠叨叮咛,耳提面命的悉心指导。所有这些,都会点点滴滴地润泽到年轻人的文4养玉于心有大气 心和文笔中去。养玉在自己的新闻评论和新闻写作中敢于提问题,敢于直抒己见,敢于提出也可能不是所有人都能赞同的见解。评论别人的作品,谈优点谈得切实,能帮助作者提高;谈缺点谈得诚恳,能感觉到内心的温度。他的各类题材的新闻写作,不干巴,少套话,有个人生命的投入。在准确、简洁的白描中,有时渗入些许文学元素和生命情趣,可见综合功力之深。总之,这本书虽然不是专著,却可以当作新闻写作的教科书来读。甚至于比一般的教科书更给力,更有实际运用价值。因为书里所有的内容,都是一个人乃至许多人从五十多年的亲自实践、亲自体验中涓涓滴滴蒸馏、结晶出来的。养玉兄集切实、勤奋、才气于一身,好令我羡慕。若有遗憾,可能倒是种种外在的原因使他还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和实现。对于他这种认准了目标便穷其一生往前奔的人,我是畏惧着,也尊敬着。回想自己的一生,跨行太多,摊子太大。但不管在什么岗位上、什么行当里,早年那一段新闻工作的影响常常萦怀于心。我离开新闻岗位很久很久了,离它已经很远很远了。但那些岁月给予我的勤奋、快捷、敏锐,还有对完美的追求,都让我终生受用。就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心头仍有余音,手上仍有余香。5 情怀屐痕有一种看法是,新闻敏感常常与老年人无缘,记者不是老年人的职业。读了养玉的书,我想你会悟到:其实记者才真正是个不老的职业,因为它终生与新闻同在,与新生的事、新生的人、新生的情绪同在。养玉兄以这本书、以他的一生告诉我们,正是记者这个不老的职业,让他有了不老的生命,让他永葆着对新生事物那种年轻人的敏感。祈愿养玉和我们这一代人永远年轻,永远像新闻那样鲜活。2018年8月4日 西安酷暑(肖云儒:当代著名文化学者)6附新闻知识人物专访他为党报添光彩 记陕西日报记者薛养玉姚文华记者采访记者17 世纪英国启蒙诗人杨格说过:“创造性的作品就是这个春天最美的花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开笼罩在神州上空残存的乌云,中华大地春光明媚。在这百花竞妍的春天里,我们党的报纸也越办越活,色彩纷呈。薛养玉同志采写的不少意新旨深、风格独具的新闻作品,犹如朵朵鲜花,为我们党报增添了新的光彩。在此期间,他有六篇新闻作品获陕西日报社的年度奖,四篇作品被推荐送往全国记者协会参加好稿评比,其中两篇被评为全国受表扬的好作品。其本人更是报社连续三年(1980 年至 1982 年)的先进工作者,1983 年度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做了三十多年记者,却没有写过自己的同行。从筹办新闻知识时起,就打算写写薛养玉同志,我同 情怀屐痕他虽然在一个单位里工作,也详细看了一些资料,又找与他工作有联系的一些同志谈过,可在三个多月里,约了好多次,实际上只同他本人长谈了一次。伏天的一个夜晚,在我的办公室里,两个人对面而坐,电扇替我们送风驱热。我笑着说:“记者采访记者,这在我还是头一回!”他接着幽默地笑道:“大半辈子采访别人,今天才尝到作为被采访对象的滋味,也不怎么好受哩!”话匣子打开,一谈就是近三个小时。读者评价作品刘少奇同志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说:“你们是为读者服务的。看报的人说好,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那么就让我们先看看一些读者在新闻业务刊物上,是怎样评价薛养玉同志的新闻作品的吧:从窄胡同走出来了 记调整中的汉江机床厂这篇通讯“提炼了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时期特征的主题”,“结构和写作手法颇有特色,读后使人耳目一新通讯的结尾和开头紧密呼应,不落窠臼”。一粒“米”上 万千世界“是一篇富有特点的人物通讯。特点之一是注意运用生动的情节和细节来刻画人物”。“另一个特点是注意根据描写对象的自身特点,表现其个性特征。”“第三个特点是放得开,8他为党报添光彩 收得拢,布局巧妙,结构严谨。”“此外,这篇通讯还有知识性较强、语言自成风格等特点。”读者刘曰庆在风格独特 感染力强 评通讯张宏忠的法宝一文中写道:这篇通讯“只是从他(张宏忠)生活的浪花中掬出三件小事,而这三件事都是张宏忠检查的事。这样利用反衬手法来描绘先进人物的精神面貌,揭示人物的思想境界,使得人物既平凡又伟大,是具有独到之处的,也是作者选材奇特,匠心独具的具体体现”。这篇通讯“语言精练、准确、朴素、自然,加之技巧之妙,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陕西日报编辑部的同志公认薛养玉是位有自己风格的记者。他写的文章精深新巧,即使不署名,也能被比较准确地识别出来。风格来自创新同薛养玉一起工作过的同志对他突出的印象是:他在新闻写作中不愿踩着别人的脚印走,喜欢独辟蹊径,以创新为贵。对报纸过去那副面孔(假、大、空、呆、冷)深以为憎,总想着破“框”而出,在采访稿件中也有所崭露。但等着他的常常是软的硬的钉子,说他故作怪奇,标新立异。有时稿子被改得面目全非。对这种做法,他至今仍耿耿于怀。9 情怀屐痕在新闻写作中走创新之路,养玉同志在认识上坚定不移,在实践上始终不渝。这恐怕是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有自己风格的记者的根本原因吧。他认为:新闻记者接触的是最新鲜、最活跃而又千姿百态的事物,出现在报纸上的文章却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这既败坏读者的胃口、束缚读者的思想和手脚,又不能有效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他说:新闻本姓新,新是新闻的性格和特点;记者应开社会风气之先,创新是新闻写作之道。不论是数千字的通讯,还是几十个字的消息,他在写作中都力求不一般,力求找出别人考虑不到、掂量不出的问题。而且是从主题的提炼、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力求有所创新。薛养玉在采写桃园血鉴 铜川矿务局桃园煤矿死亡事故记略时,震惊中外的“渤二”事件的报道余波未息。血鉴揭露了六起死亡事故,在写法上自应着力于考虑诸事故间和诸种关系间的内在联系,以采用逻辑顺序叙述为佳,但他见报道“渤二”事件的主干通讯也是这样结构的,而且得到好评,便决心另辟一径。薛养玉反感相同模式竞相效尤的现象。他说:“不能只想着在一棵树上吊死。文无定法,有理便佳,即使同一事物,也能写出不同风格的作品来。”他顺便指出朱自清和俞平伯在同游秦淮河之后,写出的同一01他为党报添光彩 题目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均是中国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