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
同济大学工农预科
1958-1964_章华明,吴坚主编
青春
同济大学
工农
预科
1958
1964
章华明
主编
定价:110.00 元执行编委张凤舞,工农预科1958级金其寿,工农预科1958级吕美安,工农预科1959级吴寿岭,工农预科1959级徐亚平,工农预科1960级郁庆华,工农预科1960级当我们读到过去的故事,若非亲历,总觉得有距离感。而实际上,历史正是这样地曾经发生过。同济附中的发展与变化历程,正是这样地被创造、被记录。同济附中人曾在共和国发展史上用自己的热血做出贡献,激起过美丽浪花。如今,接力棒到了我们手里。同济大学附属存志学校成为同济附中已6年,培养了大量人才,硕果累累。在使国家变得更好、以民间方式推动教育改革、提升综合国力的路上,我们矢志不渝。今推荐致青春同济大学工农预科(1958-1964)一书,仅仅是为同济附中史研究所做贡献之发端,我们希冀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一辈了解历史、走进历史,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做更好的自己,为国家乃至全人类福祉做出更大贡献。同济大学附属存志学校董事长 李 懿1990级建筑管理专业定价:110.00 元执行编委张凤舞,工农预科1958级金其寿,工农预科1958级吕美安,工农预科1959级吴寿岭,工农预科1959级徐亚平,工农预科1960级郁庆华,工农预科1960级当我们读到过去的故事,若非亲历,总觉得有距离感。而实际上,历史正是这样地曾经发生过。同济附中的发展与变化历程,正是这样地被创造、被记录。同济附中人曾在共和国发展史上用自己的热血做出贡献,激起过美丽浪花。如今,接力棒到了我们手里。同济大学附属存志学校成为同济附中已6年,培养了大量人才,硕果累累。在使国家变得更好、以民间方式推动教育改革、提升综合国力的路上,我们矢志不渝。今推荐致青春同济大学工农预科(1958-1964)一书,仅仅是为同济附中史研究所做贡献之发端,我们希冀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一辈了解历史、走进历史,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做更好的自己,为国家乃至全人类福祉做出更大贡献。同济大学附属存志学校董事长 李 懿1990级建筑管理专业致青春 同济大学工农预科(1 9 5 81 9 6 4)章华明 吴 坚 主 编内 容 提 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大学工农预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教育领域进行的积极探索,其主要目的是尽快将工农子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同济大学校史研究“致青春”系列成果之一,本书共收录同济大学工农预科师生回忆文章百余篇,老照片3 0 0余幅,重点反映了同济大学工农预科教师的爱岗敬业,师生、同学之间的深情厚谊,工农子弟的勤俭淳朴、刻苦奋进、全面发展,以及朝气蓬勃的良好校风,表达了老校友们对党、国家和母校的感激之情,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由教育而社会而历史,本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中国,可读性与感染力强,具有较高的历史及社会价值。本书主要读者为在校大中学生、教育工作者、档案工作者、历史研究者及广大文史爱好者。图书在版编目(C I P)数据 致青春:同济大学工农预科:1 9 5 81 9 6 4/章华明,吴坚主编.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 0 1 9.1 1 I S B N9 7 8-7-5 6 0 8-6 9 3 5-3 .致.章吴.回忆录作品集中国当代.I 2 5 1 中国版本图书馆C I P数据核字(2 0 1 7)第0 8 3 2 9 5号致青春 同济大学工农预科(1 9 5 81 9 6 4)章华明 吴 坚 主编出 品 人:华春荣责任编辑:杨 艳责任校对:徐春莲封面设计:陈益平出版发行 同济大学出版社 w w w.t o n g j i p r e s s.c o m.c n(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 2 3 9号 邮编:2 0 0 0 9 2 电话:0 2 1-6 5 9 8 5 6 2 2)经 销 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建筑书店、网络书店排版制作 南京文脉图文设计制作有限公司印 刷 浙江广育爱多印务有限公司开 本 7 1 0 mm1 0 0 0 mm 1/1 6印 张 3 1.2 5字 数 6 2 50 0 0版 次 2 0 1 9年1 1月第1版 2 0 1 9年1 1月第1次印刷书 号 I S B N9 7 8-7-5 6 0 8-6 9 3 5-3定 价 1 1 0.0 0元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印装问题 负责调换编委会顾 问:宋必信 徐一天主 任:谢 约 胡迪生副 主 任:张凤舞 吕美安 徐亚平执 行 编 委:张凤舞 金其寿 吕美安 吴寿岭 徐亚平 郁庆华编 委:张凤舞 金其寿 胡静娟 沈中其 赵幢生 徐文山周云祥 胡迪生 戴龙武 范德修 王 卫 严鑫泉黄根妹 沈志明 沈增元 季 聪 李玉兰 李思明王文佩 徐麟生 林学言 陆培德 吕美安 吴寿岭陈近新 周德忠 黄金祥 王国明 叶渭川 张静之程 成 郁年发 王渭璋 宋小才 徐亚平 郁庆华唐为民 酆 璞 毛积芳 万凤高 朱世芗 何国成韦彦复 左异源 贾沛璋 唐年生 陈忠尧 郎嘉康吴有余 周宝才 徐英才 金榴锋 王澄华 徐鹤杰毛君富 郑环意 茅以芳 潘庆云 夏正祥 贾蕴超郑晓蕾 周 玮 薛秋珍 莫伟平 吴 坚 章华明周黎萍主 编:章华明 吴 坚副 主 编:莫伟平2 序 但凡在同济大学学习和工作过的人,都会为这所大学的悠久历史、办学水平和鲜明特色感到骄傲与自豪。1 1 0年历史中,校名“同济”一直保持不变,变化最大的是校址、学科乃至附属中学。当然,有些附属机构已经彻底消失。同济校址的变化和两次世界大战直接关联。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和德国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同济迁至吴淞,原址办起了中法通惠工商学校,即后来的国立中法工学院,今为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战全面爆发后,同济被迫从吴淞辗转西迁,最后落户四川李庄。抗战胜利后,同济从李庄“复员”到上海。就学科而言,以医为起点,医、工、理、法、文兼具的同济,服务于新中国高等教育布局战略调整和人才培养之需,在2 0世纪5 0年代全国范围内院系调整中,从一所综合性大学转型为以土木建筑为特色的工科大学。改革开放后,以李国豪校长倡导的“两个转变”为契机,同济又逐渐发展成一所世界知名的综合性大学。作为同济大家庭的一分子,附属中学的历史最为复杂。实际上,同济附中在大规模院系调整之前的1 9 5 0年就已经从母体分离,这就是今天仍然存在的、和同济同根同源的位于政立路上的上海市同济中学(1 9 0 7)。周祖翼同志在同济工作期间还曾撰文,对同济中学和同济大学之间的历史渊源发表了一番感慨。在同济附中从母体剥离出去后,同济校园内另办起了一所中学,即附设工农速成中学,简称“速中”(1 9 5 41 9 5 8)。这 所 学 校 后 又 相 继 改 制 为 工 农 预 科(1 9 5 81 9 6 3)、附 属 中 学(1 9 6 31 9 7 0),“文化大革命”中被停办、解散。今天同济的几所附属中学都是进入2 1世纪后经过改组加盟同济大家庭的。这些学校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构成了同济特色的1 9 6 3年1月,根据上海市高等教育局、教育局联合通知,同济大学工农预科改制为同济大学附属中学。3 “附中系统”。多年来,同济附中系统的校友都希望学校有关部门能够编辑出版一本系统反映同济附中历史的作品,但始终未能如愿。几年前,同济档案(校史)馆工作人员在访问同济中学之后,曾就编辑出版同济附中史事,和速中、预科、附中等校友分会负责人商量,准备启动这项工作。2 0 1 6年5月,致青春 同济大学学生文工团(1 9 5 21 9 7 0)正式出版发行,再度激发了附中系统尤其是工农预科校友们的热情。然而历史过于复杂,全面推动难度较大,但是分步实施,各个击破,未尝不是一种选择。于是,在同济档案(校史)馆的支持与指导下,同济工农预科校友会成立了编委会,相关工作正式启动。今天的年轻人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学预科教育比较陌生。实际上,这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转型期的一个符号,是新中国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全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将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进行衔接的一种尝试。当然,这种尝试也是在“以俄为师”、全面向苏联学习的背景下进行的。工农预科,顾名思义,当然是为了将工农子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由新中国的性质所决定的。作为国内知名大学,同济工农预科本身也是上海地区的一面旗帜,她的师资队伍、教学水平都为上海地区大学工农预科教育之翘楚,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人才。这一切,也都和今天的工农预科校友十分怀念的老校长、上海市特级教师叶懋英紧密相关。我在同济工作多年,对这所学校是有很深感情的。所以,当工农预科老校友希望我能为这本书写几句话时,我很高兴地答应了。我很希望同济附中系统的历史研究,能够以此为基础,稳步推进,渐次展开,让完整版的同济附中史早日面世。更希望同济在自身历史文化研究领域能够多出成果,为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推进文化育人乃至一流大学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2 0 1 7年3月4 绪 言章华明 同济附属“中学部”沿革德文科(1 9 0 71 9 2 3)附属中学(1 9 2 3-1 9 3 3)附设高级中学(1 9 3 31 9 5 0)脱离同济,今上海市 同济中学(1 9 5 0 )附设工农速成中学(1 9 5 41 9 5 8)工农预科(1 9 5 81 9 6 3)附属中学(1 9 6 31 9 7 0)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原上海市鞍山中学)(1 9 6 0 )同济大学附属存志学校(原上海市控江中学 初 中 部、上 海 市 民 办 存 志 中学)(1 9 5 3 )同 济 大 学 附 属 上 海 市 科 技 高 中(2 0 1 7)和伟大的祖国同呼吸,共患难,同济大学的历史虽跌宕曲折,但本正源清,人才辈出,历清末、民国而今,终成正统,世界知名。要了解同济大学工农预科,就必须先了解同济大学“中学部”或是“中学系统”的历史。这里之所以说“中学部”,是因为:作为同济大学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济附中曾数度停办又数度续办,名称也几度变更,其历史错综复 杂。其 中 就 包 括 同 济 工 农 预 科(1 9 5 81 9 6 3)。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本书编委会很晚才联系上1 9 6 1级工农预科生,本书最后也未能收入1 9 6 1级 工 农 预 科 生 的 相 关 回 忆 文 章,但 尊 重1 9 6 1级工农预科生意见,同时也考虑到1 9 6 1级工农预科生确具有双重身份(毕业时系1 9 6 4届附属中学 学 生),所 以 本 书 的 研 究 时 限 确 定 为:1 9 5 81 9 6 4。后文除特别需要外,不再说明。苏联大学曾附设工农预科历史地看,和部分大学一样,同济“工农速中”改为“工 农 预 科”这 一 名 称 和 性 质 上 的 变化,和2 0世纪5 0年代初开始的“向苏联学习”有关。5 苏联也曾设置工农速中和工农预科。十月革命后,俄国改革高等学校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改变招生制度。与过去高等教育只面向上层子弟不同,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即开始实施高等学校向工农开门措施。1 9 1 8年8月颁布的 关于苏俄高等学校的招生问题 指出:在高等教育中“不允许有产阶级享受任何法律上的和实际上的特权。首先应该无条件地招收无产阶级和贫困农民出身的人,并普遍地发给他们助学金”。文件明确提出要改变大学生的社会成分,最大限度地吸收劳动青年进入高等学校。根据这一精神,考虑到劳动青年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弱,俄国高等学校招生规章还规定:“一切年满十六岁的公民都有可能成为高等学校的学生,不需要什么考试,也不需要缴什么毕业证书。”因此,俄国废除了入学考试、翻译考试和国家考试。俄政府还意识到,为尽快付诸实施,重要的问题是要为工农青年补足一定的文化知识,使之能够顺利进入高校学习。为此,1 9 1 9年,莫斯科商学院率先成立了工人系(又译“工人进修学校”),主要招收工人学员。同年9月,俄国颁布 关于组织大学附设工人系的决定,要求各高校附设工人系,并指出其目的是为了“在短期内培养工人和农民,使他们能够升入高等学校”。工人系后来发展成为“工农速成中学”。1 9 2 0年9月,列宁批准 关于工农速成中学的法令,规定年满十六岁的青年、工人、农民经过工厂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