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刊辑录_康欣欣编撰.pdf
下载文档

ID:2352628

大小:46.01MB

页数:222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辑录 欣欣 编撰
1 1医刊辑录海上医事近代上海中医文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编撰 康欣欣总顾问 严世芸 段逸山总编审 王 键总主编 黄 瑛 梁尚华海上医事近代上海中医文化 医刊辑录2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医刊辑录康欣欣编撰.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9 (海上医事:近代上海中医文化/黄瑛,梁尚华总主编)ISBN 9787547844236 .医.康.中国医药学 医学史 史料 上海 近代.R-09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73841号康欣欣 编撰海上医事近代上海中医文化医刊辑录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上 海 科 学 技 术 出 版 社出版、发行(上海钦州南路71号 邮政编码200235 )印刷开本 7871092 1/16 印张 14字数 160千字2019年 9 月第 1 版 2019年 9 月第 1 次印刷ISBN 978-7-5478-4423-6/R1836定价:48.00元本书如有缺页、错装或坏损等严重质量问题,请向工厂联系调换项目资助1.本丛书由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出版专项基金资助出版2.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科学技术史)资助3.上海自然而然中医药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 3本书收集从 1840 年至 1949 年在现今上海行政区划(2000 年)内出版和发行的中医药期刊 31 种,简要介绍它们的开办时间、发行周期、板块设置、创办者和出版者、期刊特点等,从中辑录有意义的文章,讲述期刊创办的前因后果、背后的人和事等。本书内容取材广泛,围绕期刊讲故事,以求展现近代中医药老期刊的精神风貌。内容提要医刊辑录 5总顾问严世芸 段逸山总编审王 键总主编黄 瑛 梁尚华副总主编陈丽云 梁慧凤编 委(以姓氏笔画为序)朱 音 宋欣阳 张雪丹 荆丽娟 康欣欣 章 原丛书编委会海上医事近代上海中医文化 1秋天的景意并未完全消尽,立冬踩着厚厚的落叶,披着清澈高远的蓝天,伴着纷乱的微寒粉墨登场,进入了一个万物收藏、育阴涵阳、为春季的勃发做储备的阶段。这几天,我或在灯光下,或在高铁行程中,用心地阅读着“海上医事近代上海中医文化”的书稿,回顾历史,联系当下,放眼未来,不由地引发了许多文化方面的思考。中医文化,源远流长。究其滥觞,可追溯至上古三皇时代。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黄帝传医道,不仅是中医文化之源,也是中华文明之源。唐律名例疏议释义曰:“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国。”言中华文明者,必言中华文化也。自中华大地诞生第一件陶器伊始,中华文化便与中华文明一起孕育、成熟、演绎、绵延。古代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文化哺育滋养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中医药学又以其独特的文化,熏陶和涵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人民。大约 6 000 年前,古代先民便已在上海西部腹地崧泽一带耕种生息,发崧泽文化之端绪,启海上文明之曙光。战国时期,领土不断兼并,人口频繁迁徙,吴越文化与楚文化、中原文化相继融丛书序言海上医事近代上海中医文化对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海上医事近代上海中医文化 医刊辑录2合,奠定海派文化之根基。深受崧泽、吴越文化之浸润的海派中医,肇始于唐代,兴起于宋元,鼎盛于明清。晚清开埠,百川汇流,一时群星璀璨、欣欣向荣。民国期间,欧风东渐,大医先贤们,一方面弘扬国粹,容纳新知,积极探索中医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在传统医学危机存亡之际,勇于挺身而出,坚决捍卫中医地位与尊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极为重视,海派中医迎来了久违的春天,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承载着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在这种背景下,“海上医事近代上海中医文化”系列丛书的出版,极具现实意义,可谓适逢其时。“海上医事近代上海中医文化”丛书由梁尚华和黄瑛领衔编写,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多位专家参与,是集体研究成果的结晶。该丛书内涵丰富,从不同角度考察了近代上海中医药文化的表现形式,极具文化、学术和史学价值。约略言之,其主要内容如下。一、医政医事斟民国之医政,酌当今之得失医政医事辑录了民国时期上海实施或颁布的与中医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公布后所产生的社会反响和相关重大事件。旧唐书魏徵传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民国之医政为镜,可知兴替而明得失。现代医政制度肇始于民国时期,然而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医之政令频繁变动、朝令夕改,从最初之“漏列否定”,到后期之“自治管理”,均未能给中医教育一个合理地位,导致在上海创办的多所中医学校在纷乱的政令中风雨飘摇、3举步维艰。此外,当时的医政制度基本仿照西方,罔顾中国实际,导致水土不服、文化冲突。从这些特色政令与事件中,既可看出当时国民政府对传统医学的冷漠与摧残,亦可看到中医前辈为维护中医地位与尊严而做出的不懈努力与不屈抗争。二、讲稿选萃研名师之讲义,究岐轩之奥赜讲稿选萃辑录了民国时期上海中医教育名家丁甘仁、包识生、恽铁樵、程门雪、章巨膺、秦伯未、承澹盦、钱今阳、许半龙的各科讲义,按医经、诊断、临床各科排序,还节录其中能反映名家教育思想和临床特色的内容,并配以教材图片。“讲义”一词,原指讲经说义,后亦指讲经说义之稿。唐代羊士谔在郡斋读经一诗中谈其读经心得,道:“息阴惭蔽芾,讲义得醍醐。”先贤论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丁甘仁等前辈之讲义,乃其毕生心血所凝聚,岐轩之奥赜、仲景之义理,无不蕴涵其中。如能细心研读、悉心揣摩,必能登堂窥奥,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如春雨润物、沁人心扉。三、名医传芳述名医之生平,传杏林之芳馨近代上海,名医荟萃、学术交融。他们创社团、建医院、办学校、印报刊、编书籍,留下许多佳话,在近代中医史上描绘出浓墨重彩的华章。尚书君陈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近代中医先贤们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追忆先贤往事、缅怀其鸿轩凤翥之风,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感悟为医之道。本书收集、整理了丁甘仁、王仲奇、张骧云、朱南山、蔡小香、恽铁樵、严苍山、章次公、顾筱岩、程门雪、秦伯未、陆瘦燕等五十余位近代上海中医名家的生平事迹、医事活动、医学成就,并简要介绍其学术特色,使读者既可了解医家其人其事,亦可略晓近代上海中医的发展历程。丛书序言海上医事近代上海中医文化 医刊辑录4四、名家方案读名家之医案,钩治病之良方近代著名思想家章太炎先生曾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清代医家周学海亦云:“宋以后医书,唯医案最好看,不似注释古书之多穿凿也。每部医案中,必有一生最得力处,潜心研究,最能汲取众家之所长。”医案是前辈医家治疗经验的如实记录,亦是其一生行医最得力之处,用药之道,治病良方,靡不具备。如能悉心挖掘,钩沉索隐,必然大有裨益。名家方案辑录了晚清至民国期间上海中医名家的医案著作,选录何鸿舫、陈莲舫、汪莲石、丁甘仁、曹颖甫、朱南山、陈筱宝、张山雷、恽铁樵、曹惕寅、王仲奇、陈无咎、祝味菊等名家医案,并从医者、疾病、患者等角度进行简单评述,使读者从这些医案著作具体鲜活的临床诊治个案中,了解近代中医医家的医学观点、医疗方法,近代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医学实践中的人文情怀。五、医事广告搜医事之广告,揽医林之胜景“广告”一词,顾名思义,广而告之也。中国的广告文化,渊源流长。灯笼、酒旗、对联、匾额,皆为广告的雏形。唐代杜牧有诗云,“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即是对酒肆广告的一种描述。医事广告,古已有之,而且数量颇为可观。时至近代,伴随着报刊等新型广告载体的涌现,现代意义上的广告才真正出现。近代上海医药广告,林林种种,蔚为可观,无疑是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本书对晚清开埠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百年间的医药广告,进行纵向梳理、分类编撰。其中既有五花八门的各种医药广告载体,也有形形色色的医药广告内容;既有海上名医的广告趣闻,5丛书序言也有中药老字号的广告生意经;既有国货运动中的医药广告,也有医药广告领域的传奇事迹。阅览此书,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去认识和了解上海近代医疗文化的丰富和多姿。六、医学交流记医学之交流,录海上之风云 晚清以降,世事变幻,风云激荡,西学东渐的思潮席卷中华大地,传统医学首当其冲。在异域文化的强势攻击面前,国人茫然无助者有之,颓丧失意者有之,屈膝投降者有之,然而更有高瞻远瞩之士,积极交流、多方沟通,探索中医发展之路。无论是西医的“强势闯入”,还是中医的“自信走出”,都离不开上海这一政治、文化、经济、医学等诸多方面的荟萃之地。医学交流辑录了 1840 1949 年间上海医学的对外交流情况,由展会、书籍、技术、药物、疾病、教育、人物、机构等内容组成,涵盖了沪上药物贸易、医药交流展览、医技传播、医界医事、医校医院、各类译本等诸多方面的基本情况,使读者可以领略近代上海医学交流的风云画卷。七、医林闻趣载医林之轶事,瞻先贤之雅趣医林闻趣将近代上海中医药领域的一些著名医家的临诊特色、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人际交往、雅趣嗜好等方面的趣闻轶事,编撰成可读性较强的叙事性故事,以重现当时海派中医鲜活的医人事迹。全书分为“医人趣闻”“医事闻趣”“药事闻趣”“名人与中医轶事”四部分,就像多棱镜一样折射出这一时期上海滩各路医家多姿多彩的临床特色和包容扬弃的医学文化氛围。八、药肆文化鉴药肆之文化,观国药之浮沉药肆文化主要介绍了近代上海国药业的情况。上海自开埠以后,国药业进入了繁荣时期,著名的“四大户”“八大家”“四大参号”及粹华、佛慈等药厂纷纷建立,上海国药业亦组成了国药业同业会及国药业职工会等组织,参与了近代上海的救国运动。海上医事近代上海中医文化 医刊辑录6本书通过对药肆文化的记述,向读者介绍了近代上海国药业许多不为人知的一面,以此纪念那个风云动荡的年代,国药业与之沉浮的动人故事。九、医刊辑录溯期刊之往昔,忆国医之峥嵘 寻访老期刊,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揽胜之旅。然而,回顾中医药的老期刊,更多的是一趟文化苦旅。翻开这些泛黄的册页,满目触及的是战斗的檄文、激烈的辩述,还有深刻的反省。历史上的中医药从未如此窘困,也从未如此澎湃。本书收集 1840 1949 年上海行政区划内出版和发行的中医药期刊 30 余种,从中发掘有意义的文章、期刊背后的故事、创办的前因后果等,并简单介绍期刊的开办时间、发行周期、板块设置、创办者和出版者、期刊特点、重要文章等。内容取材广泛,围绕期刊讲故事,以求展现近代中医药老期刊的精神风貌。十、医家遗墨品大师之遗墨,赏儒医之风骨古人云,闻弦歌而知雅意,而赏医家之翰墨,更能领略其儒者之风范,高雅之情操,恬澹之心境。海上中医大师们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多擅长笔墨丹青。例如,寓居上海的一代名医王仲奇先生,不仅以新安王氏内科的高明医术饮誉海内外,而且学问造诣深厚,医案文采飞扬,常引经据典,且工于书法,故深得著名画家黄宾虹赏识,黄氏曾称赞其处方:“笔墨精良,本身就是书法艺术品。”又如,海派名医程门雪多才多艺,有诗、书、画“三绝”之誉。国画大师王个簃称其“不以诗名,而境界高雅,时手鲜有其匹”。医家遗墨介绍近现代上海中医名家的著书手稿、处方药笺、题署序跋、诗画文墨等,图文并茂,并联系社会文化背景,稍加释读,使读者感受当时医家的笔墨文化。7丛书序言结语传统是从过去传延到今天的事物。凡是被人类赋予价值和意义的事物,传延三代以上的都是传统。传统的功能是保持文化的连续性,为社会带来秩序与意义。传统是人类智慧在历史长河中的积淀,是世代相传的行为方式,是规范社会行为、具有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而传统的特色又往往是其生命力之所在。纵览全书,“海上医事近代上海中医文化”有以下特色。文化立意,钩深致远。一个民族的复兴或崛起,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承载着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国医大师”裘沛然曾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