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国马文化
马政卷_刘炘主编
中国
马文
马政卷
主编
马政卷刘 炘 主编王 东 著中 国 马 文 化读 者 出 版 社铜奔马中国旅游标志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001马政卷总 序扬鞭策马神州行,天马行空正当时。在主编、作者、学者、编辑、画家、摄影家等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马文化丛书历时三年之久,终于付梓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了。中国马文化丛书的编撰出版,填补了中国古代马文化研究的空白。这对于揭示马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精神意蕴,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文化价值。这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的一份宝贵财富,是献给伟大祖国70 周年华诞的一份贺礼。一、一马腾空惊世界四海瞩目古凉州武威,是天马的故乡,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位于武威城北的雷台观,因明朝中叶人们曾在此供奉雷神而得名,现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是在这里,一个偶然的事件,引发了一件震惊世界的事情;一件绝世珍宝的发现,使一座千年古城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这座千年古城,就是甘肃武威,因汉武帝为彰显骠骑将军霍去病“武功军威”而命名的城市。这件绝世珍宝,就是在雷台观下的墓葬中出土的一匹铜奔马。这,是怎样的一匹马?它凭什么被称为中国艺术的最高峰?它为什么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它留给世人怎样的启迪和思考?1969 年 9 月 22 日,为落实“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原武威县新鲜公社新鲜大队第十三生产队的社员们在雷台观的台基下面开挖防空洞。当他们挥动镐头和铁锹不断向前挖土时,眼前出现了002中国马文化一堵用青砖砌成的墙壁。墙壁里面竟是一座砖砌的墓室。于是几个大胆的社员怀着既恐惧又好奇的心思进入墓室,发现了满地摆放的器物,其中大部分都是满身绿锈的小车马。凭借经验,他们知道这些都是铜器,于是,在组长同意后,他们将其中的各种文物装了三麻袋,拉到生产队仓库,准备卖铜后给生产队买匹马。发现古墓的消息很快被上级得知,甘肃省博物馆派两位考古人员对出土文物进行了收缴登记,并对墓葬进行了勘查清理。该墓虽遭多次盗掘,但遗存尚多,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漆、石、陶等器物 231 件,古钱币两万多枚,堪称一座蕴藏丰富的“地下宝库”。后经专家考证,它应该是东汉晚期一名张姓将军之墓,是一座十分罕见的汉代河西地区墓葬。在这众多的文物中,最突出的是 99 件铸造精致的铜车马武士仪仗俑,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尊铜奔马。这尊铜奔马,宽 34.5 厘米,长 45 厘米,重 7.15 公斤。马体形矫健,身势若飞,喷鼻翘尾,昂首嘶鸣,鬃毛飞扬,三蹄腾空,一足踩踏飞鸟。那鸟在展翅飞翔中,惊愕回首,成为奔马凌空的支撑点。其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造型创意十分独特,成为巧妙地利用力学原理与失蜡法铸造技艺完美结合的产物,塑造了风驰电掣的天马形象,一展“天马行空”的雄姿。当年,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这批文物,又被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库房,有待新的关注。1971 年 9月17 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郭沫若同志在陪同外宾访问西北时,忙里偷闲抽空到甘肃省博物馆参观馆藏文物,见到了这匹铜奔马。郭老一时惊叹不已,赞不绝口,连声说:“太好了,太美了,真有气魄。”真可谓:伯乐一句话,天马出尘寰。铜奔马于是年冬被选调进京,参加了全国出土文物展览。1972 年 2 月,举世无双的铜奔马走出国门,先后在法、英两国展出,一时轰动全球,出现“四海盛赞铜奔马”的热潮。英报称“铜奔马已成了一颗引人注目的明星”,英国观众说铜奔马“简直是艺术作品中的最高峰”。海内外人士纷纷发表文章,高度评价铜奔马是“无价之宝”,是“绝世珍品”!003马政卷1983 年 10 月,铜奔马因造型精美、构思奇妙、世人瞩目,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毫无疑问,这件铜奔马所体现的天马行空、无所羁绊、乘风驰骋的雄姿,象征着古老灿烂文化的精髓,将吸引全世界旅游者的目光。1985 年,铜奔马被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武威的城标。1996 年,国家文物局组织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在对文物名称审核时,认为“铜奔马”定名规范,并将其鉴定确认为一级甲等(国宝)文物。2002 年,铜奔马被国家文物局列入 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铜奔马,挟带历史辉煌和民族自豪,从 1973 年 4 月至 1975 年 8 月,先后到法国、英国、罗马尼亚、奥地利、南斯拉夫、瑞典、墨西哥、加拿大、荷兰、比利时、美国等 14 个国家巡回展出,就像“一颗引人注目的明星”,扬名世界,已成为中华腾飞的精神象征。二、纵论千古驰大骏徽帜从此应更盛铜奔马一“鸣”惊人,立即引起了学术界乃至全社会的强烈反响。面对这件融动态美、力度美于一体的天才杰作,人们表现出了空前的关注和欣赏。多年来,来自考古学、历史学、文物学、养马学等各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聚焦一座墓、一匹马,围绕墓葬年代、墓主人、铜奔马及其后蹄所踩的飞鸟展开热烈的讨论,兴起了“天马文化热”。我国古代社会铸造了许多形态各异的铜马,就现有资料看,铜马的用途主要有四个:一是铜制的容器,二是随葬用品,三是相马用的“马式”,四是为纪念名马而制作的马像。武威雷台墓出土的铜奔马,是经过雕塑家精心设计制造出来的一件巅峰之作。那么,它是冥器,是马式,还是马像?“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马何以名,一鸟何以名。铜奔马出土以来,围绕有关铜奔马及马文化的学术争论至今不休。据统计,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铜奔马,目前称谓就有“铜奔马”“马踏飞燕”“马超龙雀”“紫燕骝”“飞廉并铜马”等近 40 多种。一件珍贵国宝没有一个确定的名称,既是文物研究的一大遗憾,更是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可见铜奔马所蕴含的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信息。004中国马文化和铜奔马一起出土的,还有各种铜俑 45 件,车 14 辆,牛 1 头,马 39 匹,是迄今国内发现数量最多、规模最宏伟、内涵最丰富、气势最壮观的汉代车马仪仗铜俑队,被人们称为“地下千年雄师”。车、马、俑以其独特的造型风格、完美精湛的制作技术和隽永的艺术魅力蜚声中外,充分显示出我国汉代以来的青铜铸造工艺的杰出成就。后汉书舆服志上说:“一器而群工致巧。”铜车马仪仗俑队真实地再现了古代“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盛况,同时也勾起了人们对那个“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时代的无尽遐想。但是,人们更多的在问,在沉睡千年的古墓里,这些人、车、牛、马,它们原本是怎样的一种组合呢?而这一永恒的瞬间,怎么又会被定格在武威的古墓里呢?相约古凉州,揭秘铜奔马,纵论马文化,驰骋新征程。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商埠重镇、军事要塞、人文之都,武威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汉书地理志中记载,自武威以西,“习俗颇殊,地广民稀,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另据 汉书记载,汉武帝为了远征匈奴,开拓疆土,极渴望好马。听说大宛产良马,便命贰师将军李广利发兵西域,进行了长达四年的征伐。于太初四年(前 101 年),汉朝从大宛国引进大宛马,深得武帝爱惜,特赐名为“天马”。汉设河西四郡后,通过大规模的移民屯田开发政策,这里出现了“河西殷富”“牛马布野”“凉州之畜为天下饶”的景象。汉武帝在河西等地广设牧场,养马驯骥,培育了大批良马。到魏晋时期,凉州畜牧业进一步发展,马被广泛用于骑乘、役使、运输、军事等各个方面。晋书张轨传记载,公元 308 年,凉州铁骑参加洛阳保卫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坊间一时盛传“凉州大马,横行天下”的美名。没有水草丰茂的环境,天马不会在这里驰骋。没有保家卫国的征战,这里就没有天马的舞台。武威大地,是骏马的疆场;石羊河两岸,是骏马向往的家园。而今天的武威,又成为人们建功立业的热土,奋进驰骋的天地。三、探轶索隐成系统龙马精神闻足音铜奔马,是奋发进取、交流融合、开放包容的象征。005马政卷铜奔马,是龙马精神、中国力量、中国创造的象征。铜奔马,这件千年的艺术精品,以丰富的想象、精巧的构思和高超的技艺,淋漓尽致地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浪漫情怀。形与体的天成,力与美的融合,赋予了“天下第一马”蓬勃昂扬的生命张力和一往无前的磅礴气势。举世瞩目的铜奔马,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毫无疑问,铜奔马是中国古代马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天马的形象大使。一马当先,万马奔腾。武威市深度挖掘和广为传播中国马文化,责无旁贷,任重道远。2017 年 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2017 年,武威市提出努力打造文化旅游名城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以“弘扬凉州文化 传承丝路精神”为主旨,积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其中,深入阐发中国马文化精髓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首要任务。武威市立足本地历史文化资源,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以铜奔马为标志和旗帜,深度挖掘、归纳、引领中国马文化的研究和普及,发掘中国马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形态体系。在这一大背景下,大型历史文化丛书 中国马文化应运而生。丛书编委会邀请首届甘肃省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甘肃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刘炘担任主编;聘请热心于中国马文化研究与传播、具有相当写作实力的作家姬广武、张成荣、柯英、寇克英、王东、王万平、王志豪、赵开山、孙海芳、崔星、徐永盛和王琦,完成了 中国马文化驯养卷 中国马文化役使卷 中国马文化驰骋卷 中国马文化马政卷 中国马文化交流卷 中国马文化神骏卷 中国马文化文学卷 中国马文化绘画卷中国马文化雕塑卷和 中国马文化图腾卷等 10 卷的撰写工作;邀请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甘006中国马文化肃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边强,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甘肃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李并成,敦煌研究院历史文献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李正宇,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胡自治,甘肃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刘可通,兰州大学中文系原主任、甘肃省文联原副主席、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张文轩,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尹伟先,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理事、甘肃农业大学农史与农耕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胡云安,甘肃省档案馆 档案杂志原主编姜洪源,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汪玺等多位在文物考古、文史研究、民族风俗、畜牧养马等方面治学严谨、颇有造诣的专家学者担任学术审定。还聘请了一批编辑、画家、摄影师和技术人员参与其中。中国马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参与编撰的历史文化学者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和学术观,以有史可鉴的传世典籍、出土文物和传说故事等为依据,融系统性、知识性、文献性、可读性于一体,有史料,有载体,有故事,有观点,形成了丛书忠于事实、显于学术,长于普及、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的丰厚承载量和严谨的学术依据、通俗的语言解读、引人入胜的视觉冲击等鲜明特点,实现了对中国马文化深入阐发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国马文化以新的表达形式和人文内涵。万马奔腾,华夏强盛。万载永续,龙马精神。知马知史,爱马爱国,以龙马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在“一带一路”擘画的伟大蓝图上,华夏儿女将继承天马追风奔月、勇往直前的雄姿和气势,传承奋发向上、豪迈进取、和谐团结、包容创新的自信和勇气,开始更远的征程,更快的奔跑,以达辉煌之期颐。武威市 中国马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二一九年三月001马政卷序面对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当我们审视人的能量时,也许会忽视一个重要因素:一个给国人力量的伟大物种,那就是马。当我们用这一视角审视历史时,就会发现:马与我们的先民、马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与军事力量的博弈、马与历史兴衰的进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由此心生感慨:马,始终伴随着前人,参与了几千年波澜壮阔的时代嬗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马之本身,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不可忽略的角色。马之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构成。马之精神,是中华民族意识深层的一种情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