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业
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建设纪实_王志强主编;余敏明,申小蓉,祖庆军副主编
电子科技大学
清水河
校区
建设
纪实
王志强
主编
余敏明
申小蓉
祖庆军副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基业: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建设纪实/王志强主编.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6 ISBN 9787564721466 .基.王.电子科技大学概况.G649.287.11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13)第 301059 号 基业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建设纪实 主 编 王志强 副主编 余敏明 申小蓉 祖庆军 出 版: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成都市一环路东一段 159 号电子信息产业大厦 邮编:610051)策划编辑:周清芳 责任编辑:周清芳 主 页: 电子邮箱: 发 行:新华书店经销 印 刷:成都蜀通印务有限责任公司 成品尺寸:170mm240mm 印张 15.75 彩插 48 页 字数 300 千字 版 次:2014 年 6 月第一版 印 次:2014 年 6 月第一次印刷 书 号:ISBN 9787564721466 定 价:68.00 元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本社发行部电话:028-83202463;本社邮购电话:028-83201495。本书如有缺页、破损、装订错误,请寄回印刷厂调换。本书编委会 主 编:王志强 副主编:余敏明 申小蓉 祖庆军 编 审:徐守仁 张 娜 编 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 利 兰中文 邓长江 平 力 叶兴祥 左志宏 刘俊修 吕红胤 陈德利 陈学初 李泰峰 沈 江 张保华 杨俊辉 杨亚培 林德明 郝钦伟 胡皓全 饶 永 赵泽勇 唐坤宏 引 言(代序).1 第一章 决策.4 第二章 选址.10 第三章 征地.16 第四章 规划设计.24 第五章 规范招标.35 第六章 工程建设.44 第七章 节约型校园.68 第八章 绿色生态校园.82 第九章 数字化校园.96 第十章 财务保障.108 第十一章 审计监督.113 第十二章 廉政建设.120 第十三章 后勤“保卫战”.127 第十四章 搬迁.141 第十五章 清水河畔的幸福生活.158 尾 声.176 附录一 清水河校区建设大事记.179 附录二 清水河校区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组人员名单.182 附录三 清水河校区建设规章制度汇编(部分).186 后 记.247 1引言(代序)引言(代序)清水悠悠,主楼巍巍半个世纪前,电子科技大学的创业者在成都东郊沙河畔打下第一根桩基,建立起了新中国第一所电子信息高等学府。时光荏苒,电子科技大学又一批建设者在城市的另一端,在一条名为清水河的河岸旁,开始了百年基业的新奠基。历史证明,时代造就了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也始终心系国家命运,紧跟时代脉搏。20世纪50年代,在“三线建设”的国家战略指引下,成都东郊的沙河沿岸遍布着代表先进技术的电子工厂,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前身)是布局在此服务国家战略的电子技术高校。半个世纪后,清水河畔的成都高新西区是以电子信息及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内有英特尔、摩托罗拉、西门子、华为、联想等世界级IT巨头,这里成为以服务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为己任的电子科技大学建设新校区的首选之地。从1956年9月29日吴立人校长宣布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开学以来,每一个成电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把学校建设成为在电子信息学科领域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了这个梦想,一代又一代成电人,不懈努力和奋斗着!然而,一段时间以来,狭窄的校园空间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大学校园来承载,建设新校区,拓展校园空间,成为学校世纪之交面临的重大任务。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学校领导班子就提出了建设新校区的规划,在新都和郫县等地进行考察,与地方政府沟通,并初步达成协议。时针在时间坐标上走过一个个刻度,光阴易逝。没有过多的徘徊,新2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建设纪实世纪成电人秉承着老一辈成电人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开始了新的征程。2001年“不失时机地建设新校区”被列入调整充实后的学校领导班子的办学规划;2006年年初,清水河校区开工建设;一年后,在无数次的呼唤声中,在万千人的期盼中,清水河校区终于从规划蓝图变成了矗立在大地上的美丽校园!修建这样规模的大学校园,在电子科技大学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从国家立项到省市批复,从规划选址到征地拆迁,学校清水河校区得到教育部、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调研、规划、设计、开工、建设工作背后是学校领导班子的苦心筹划,是新校区建设者全身心、全天候投入的努力工作,是凝聚了成电人整整十余年的梦想、心血和坚韧奋斗的结果。谈到新校区建设,时任校长邹寿彬说,“从清水河校区校址的选定,到规划建设,我们都有清晰的目标,就是要建一所大校、名校,要体现电子科技大学大气、厚重的特色,本着对国家负责,对电子科技大学的未来发展负责的态度,谋划百年大计。”使命催人奋进,梦想凝聚力量。在使命和荣光的感召下,清水河校区建设者们艰苦工作,最终让清水河校区的建设从蓝图变成现实。在校区从纸上的规划到建设完工的过程中,不管是每一个主管部门的规划审批,每一次水电气以及公共交通设施配套的协调,还是每一栋建筑、每一面墙、每一个配件甚至每一块贴石,都是无数人用辛勤工作累积而成的。数十个同时开建的工程、数千名工人、数十亿元的预算,建设、审计、监察、档案、保障等部门都有条不紊,各行其责。新校区的建设者们以非凡的毅力、决心和智慧全心投入工作。自2006年年初入驻清水河校区以来,新校区建设办公室的成员在一期建设的600多个日子里几乎没有节假日,每天凌晨出门,深夜归家是家常便饭。建设者们说得最多的是:“学校的发展给了我们艰巨的任务,也给了我们一片广阔的天空,一片辽阔的土地,一个前所未有的干事业的舞台。重要的使命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是辛苦的,也是幸运的。在清水河校区这片白纸上,我们要尽自己的能力勾画最美的图景。”在这片希望的田野里,他们理解了3引言(代序)责任,书写着历史。一期工程竣工后的新校区全景图江水滔滔而过,许多的困难与波折,诸多的难忘瞬间,件件感人的往事,历历在目。清水河校区建设对每一个建设者来说都是一段丰富精彩的人生经历,也是建设者人生事业的宝贵经验!2007年8月25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历史时刻!5300余名电子科技大学新生走进了崭新的清水河校园。登高远眺,一幅厚重、典雅、大气的画卷逐渐展现在我们面前,一个全新的清水河校区拔地而起。面对昔日的原野、今天孕育科技和人才的港湾,我们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要去收集建设者艰苦奋斗撒播的汗水和心血,要去描绘建设者们宽广开阔的胸怀和气象万千的建设蓝图,更要去记录电子科技大学二次创业的开启。让我们一起,穿过大气恢弘的主体建筑,穿过葱郁参天的银杏林,去感受清水河校区规模之宏大、规划之精心、建设之迅速,去追寻建设者“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的精神,去感受成电人五十年奋勇争先精神在今天的激昂震荡!这是用智慧和心血写下的伟大篇章!这是用汗水、勇气和决心铸就的光荣历程!这是一段永恒的历史记忆!一朝回顾十年历程,百年建树千秋基业!4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建设纪实第一章决策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形势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来说,1999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到2010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春天,开启了中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高校扩招始于1998年,199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为1022所,年招生人数为180万人,1999年扩招比例高达47%,其后三年分别以25%、17%、10%的速度增长,到了2005年,高校年招生人数已达到530万人,高校在校学生人数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在短短五六年中,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高等教育已不再是少数人才拥有的“奢侈品”,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我国也完成了从人口大国到教育大国的转变。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院校的建设规模与此同步增长,仅1999年到2001年的3年中,全国普通高校新增校舍建筑面积1亿多平方米,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校舍建筑面积总量的一倍多。为了解决校园空间的问题,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兴建“大学城”的热潮。据相关部门统计,从2000年起,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已有50多座大学城拔地而起。在没有修建大学城的地方,各地高校也都在修建新校区。校园空间狭窄在电子科技大学的发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校园空间狭窄的瓶颈,严重制约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在改革开放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学校的各项基础设施都处于超负荷状态,捉襟见肘,无论是教师办公室、职工住宅,还是学生教室、图书馆以及宿5第一章决策舍都十分拥挤,无法满足广大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要求。随着学生规模的扩大,教室、宿舍、食堂等教育资源的超负荷运转,基础设施老化、校舍面积尤其是教学、实验用房和学生宿舍严重不足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学校只好将部分学生安排在校外租住,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生活带来诸多困难。年纪稍大些的成电人或许记得20世纪八九十年代老校园的模样。教学区仅有二、三、五系楼,新教学楼和主楼,共五栋教学楼;校区中间散布着形态各异的砖瓦房,有青年教师宿舍、综合制造厂、实习工厂、学生宿舍、澡堂、自行车棚等;简陋的风雨棚,碳渣的运动场更是“大风起兮尘飞扬”;南院和东院大多是建校初期修建的多层砖瓦房宿舍1998年,学校约有土地800余亩,分为教学区、南院、东院、新村、九里堤几大块。这些土地是学校建校后历时近30年,分近十批次征用到的。其中,只有400余亩的教学区担负了近11000多名学生教学、实验、运动和食宿。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校区(沙河校区)全景图从1997年开始,学校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和改造现有校舍,同时在老校区周边整理出的有限土地上增建教学实验设施、学生生活设施和教工住宅。1997年新建1618栋学生宿舍;1998年新建科技实验大楼;1998年新建教授楼和青专楼;1999年新建青年教师公寓;2000年新建体育馆;20016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建设纪实年新建新村学生宿舍5、6栋,学生食堂,学生浴室等;2001年开始改造图书馆、运动场;2002年开始改造主楼,新建第一、二教学楼;2003年与社会力量合作新建万人学生公寓,新建八里小区教工住宅;2004年新建逸夫楼和九里堤综合实训楼。这8年的大规模基础建设,是学校自建校以来老校区的又一次建设高潮期。然而,“小敲小打”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校园空间狭小的问题,另觅地块兴建新校区迫在眉睫!1999年前后,王明东书记、刘盛纲校长等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审时度势,为改善办学条件,开始积极谋划新校区建设。1999年下半年开始,征地建设新校区正式提上议事日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学校新校区建设并没有很快得到推进。机遇稍纵即逝!再也容不得半点迟疑!2001年初,学校完成了新一届领导班子调整充实,胡树祥、邹寿彬从武汉调任电子科技大学担任党委书记和校长。上任伊始,他们就把新校区建设摆在了新一届班子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提出“不失时机地建设新校区”。“建不成新校区我们将成为学校的历史罪人”,邹寿彬掷地有声地说,“建设新校区,既是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也是对全体电子科技大学人负责。”设立新校区建设机构2002年5月23日,学校党委常委扩大会决定:加快新校区选址等前期工作进度,成立电子科技大学新校区筹建领导小组。校长邹寿彬亲自担任组长,副校长罗正祥担任副组长,学校党委书记胡树祥、副校长韩春林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处理新校区筹建的日常工作,成员包括后勤管理处、基建处的相关负责人等。根据新校区建设进程以及尽快启动新校区建设的需求,2004年3月25日学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成立新校区建设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邹寿彬校长担任组长,余敏明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胡树祥书记、罗大玉副书记,以及学校办公室、基建处、计划财务处、国有资产与实验管理处、后勤管理处、审计处、监察处等部处主要负责人。新校区建设领导小7第一章决策组下设八个部门:新校区建设办公室、总工程师办公室、工程部、数字化部、财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