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旦园枫红复旦大学退离休教师“老有所为”纪实_复旦大学退休教职工管理委员会复旦大学退(离)休教师协会编.pdf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旦园枫红 复旦大学退离休教师“老有所为”纪实_复旦大学退休教职工管理委员会,复旦大学退离休教师协会编 复旦大学 离休 教师 老有所为 纪实 退休 教职工 管理 委员会 协会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旦园枫红/复旦大学退休教职工管理委员会,复旦大学退(离)休教师协会编/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ISBN:7-309-03781-2 价格:22:00 编 委 会 主 任 彭裕文编委会副主任 方林虎 沈文龙主 编 方林虎 沈文龙执行主编 陆士清 袁震宇编 委(按姓氏笔画为序)方林虎 王新民 王蕙仁 孙云媛 陈 勤陆士清 沈文龙 余赛妹 郑天心 金文英金邦秋 孟祥生 胡荣生 徐志伟 唐尚明袁震宇 黄全娣 黄建权内 容 提 要 本书生动地讲述了一批复旦大学退离休教师夕阳似金的生活和老有所为的精神风采。他们或退而不休,或离而不休,继续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他们中有的继续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有的进行科技项目攻关;有的著书立说;有的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有的参与社区公益事业;有的从事老龄工作为老服务等等。他们把自己从事的事业视为生命,孜孜不倦地追求,默默无闻地奉献。硕果累累,层出不穷,为复旦大学不断争得新的荣誉,为国家作出了贡献。他们的事迹是感人的,他们的精神境界是高尚的。他们是我们青年人学习的楷模。他们给我们以启迪,退离休教职工乃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要珍惜!夕 阳 似 金 旦园枫红 序彭裕文 正当复旦大学广大师生员工为迎接百年校庆,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满怀豪情,艰苦奋斗的时刻,由复旦大学退休教职工管理委员会和复旦大学退(离)休教师协会合编的 旦园枫红 复旦大学退离休教师“老有所为”纪实 一书与大家见面了。这本纪实性散文集,共有 77 篇短文,其中 55 篇来自邯郸校区,22 篇来自枫林校区。很有意思的是,这些短文排列的顺序,是按照文章所介绍的退离休老教师的年龄。第一篇介绍的是“年龄有老学无老,健在不休死后休”,今年 98 岁高龄,已经退休 17 年,曾经担任过复旦大学副校长的德高望重的蔡尚思老先生感人的晚年学术生涯;而排在最后的第 77 篇,则歌颂了在今年抗 SARS 的斗争中,“阻隔危险,传递关爱”的复旦大学非典隔离区负责人李德容老师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李德容老师今年才 56 岁,去年 5月刚刚退休,是退离休教师中的小妹妹。全书生动反映了复旦大学广大退离休教师,退而不休、离而不休,把自己从事的事业视为生命,毕生孜孜不倦的追求;介绍了他们在退离休以后,继续“老有所为”,继续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继续推动国家和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丰硕成果和精神风采。2002 年 9 月的一天,复旦大学退管会的沈文龙同志给我转来了一份署名“复旦大学退(离)休教师协会”三易其稿才完成的题为 夕阳仍辉煌 关于复旦大学退离休教师“老有所为”情况调查(即本书的代序二)的文章。我一口气读完了全文。原来,复旦大学许多退离休老教师离职不离岗,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关心下一代和社区公共公益事业等方面,依然在默默地无私奉献,新的硕果层出不穷,为复旦大学不断争得新的荣誉。我知道,复旦大学目前已经有退离休教职工 3 000 名,近年来,每年还有近二百名教职工加入退离休队伍,其中,不乏精神境界高尚、又有真才实学之士。他们在职的时候勤奋工作,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有功之臣,没有他们就没有复旦的今天;退离休以后还在继续默默奉献着硕果,真正显示出他们是学校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宝贵财富!在他们身上闪耀的,不正是复旦百年校庆要好好总结和大大发扬的复旦精神吗?这种精神的发扬和光大,一定会变 成无穷无尽的物质力量!于是,我做的第一件事,是把这份情况调查转给秦绍德书记和其他学校领导,让大家对复旦退离休老同志的“老有所为”情况有更深刻和具体的了解;第二件事是转给学校的宣传部门、校刊,希望他们满怀热情地去深入采访和大力宣传。沈文龙同志进一步提议,能否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一本反映复旦退离休教师“老有所为”丰硕成果和伟大精神的纪实性散文集呢?复旦大学退(离)休教师协会理事长、原复旦大学副校长方林虎教授当即表示大力支持。于是,编委会迅速组成,编委和退教协的理事们与两个校区许多退离休老教师们,都积极热情地忙碌起来,投入了此书的编写和出版工作。他们不管年老体弱,不管还有许多不得不亲自忙碌和操心的事,人人怀着一颗热情跳动的童心,夜以继日认真地工作着。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在今年抗 SARS、战高温的日子里,他们都没有停止一天。在本书终于与读者见面的时刻,我向全体作者和本书的编委,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诚挚的祝贺!2旦园枫红 在本书所描述的一个个老教授们面前,我是一个晚辈。阅读了本书以后,我首先为我们的老前辈们“宝刀未老”,在退离休以后的日子里,还作出了如此辉煌的成果而感到喜悦和骄傲。98 岁的蔡尚思老人,耄耋之年还挤公共汽车去上海图书馆,查阅资料,完成了 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论 和中国礼教思想史 等重要学术著作;96 岁的我国法医界老前辈陈康颐教授,鞠躬尽瘁,奋斗不息,1995 年以来竟然陆续出版了 应用法医学总论、应用法医学各论 和 现代法医学 等三大部我国法医学的最新著作;还有许多老教师继续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研究生,继续潜心于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全身心投入关心下一代和公益事业真是“夕阳无限好,晚霞灿若虹”。我还深深地感到,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高尚和伟大的精神,比起他们在退离休以后做出的辉煌成果,更加令人震撼和感动,更加值得我们光大和发扬。我想,这大概就是世世代代传下来,又一定会世世代代传下去的复旦精神吧!通读全书,在这些老教师身上,最集中表现出来的,我看有四种精神:一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中文系的贾植芳教授,早年投身革命,但一生坎坷。尤其是胡风事件,使他受尽委屈和打击。平反以后,他努力工作,无怨无悔。近十年中,奋发著述,出版回忆录、专著和教材十余部。2002 年 5 月,他获得了“上海市第五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提名奖”。他深情地说:“鲁迅和胡风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一生的成就也无非就是做到了像他们那样,把一个 人 字写得还算端正。”历经风雨的贾植芳教授一以贯之追求真理的精神和作为我党诤友的豁达心境,不能不使我深受感动。今年早春,“非典”突如其来爆发,首先在我国广东凶猛传播,不少患者和医务人员一个个相继被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已经退休十年的我校公共卫生学院李子华教授,突然在家里接到国家卫生部领导亲自从3夕阳似金广州打来的电话。因为在衣原体研究方面,他是我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电话要求他立即赶往广州,参加关于“非典”病原体的重要讨论。当时,中国疾病控制中 心(CDC)已经公开发布信息:中国工程院院士洪涛认为“非典的病原体基本可以肯定是衣原体”。李子华教授想,目前已知的三种致病的衣原体即使引起肺炎都有症状不重、抗菌素治疗效果非常好和不会使人致死等特点。于是,他明确表态:衣原体不可能是这次非典的元凶,我们应该从病毒的方向去寻找真正的病原体。后来的事实应验了他的观点。二是艰苦奋斗、挑战困难的精神。我们的退离休老教师大部分都是从我国计划经济时代走来,家境一般都不宽裕,有的还相当困难。但是,他们视事业为生命,艰苦奋斗,锲而不舍。如管理学院的徐业基老师,老伴卧病,儿子残疾,本人患有全身性银屑病,其痒难忍,家庭经济也相当困难,真可谓是贫病交加。然而,在李大潜院士和管理学院领导的热情帮助下,他追求事业的意志不衰,坚持从事管理预测理论的研究,在核心期刊上连续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他说:“我要像写电视剧一样,一集一集写下去,使预测理论系列化、完整化。”我校公共卫生学院的女教授陆培廉,身患高血压、乳腺癌、腰背痛和轻度脑梗塞等多种疾病,她老伴又三次中风,生活已经完全不能自理。惟一可以依靠的女儿,又患乳腺癌而动手术。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曾使她陷入苦闷和彷徨。但是,她没有被压倒,没有在困难面前屈服。在巨大的困难面前,她重新振作起来,投入工作,充实生活,参与教研室的许多工作,参与编写、审阅和审校了不少教材和著作。在奉献中她忘却了烦恼和痛苦;在对事业的追求中,她达到了心理的重新平衡。三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退休已经 15 年的著名政治经济学教授蒋学模老先生主编的 政治经济学教材,前后共修订了 12 版,发行超过了一千八百万册。每次修订的过程,就是他不4旦园枫红断坚持和追求真理,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过程。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从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一不怕守旧,二不能守旧。”“有人喜新厌旧,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 旧 抛弃,我一定要坚持,决不动摇;但是,我们又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僵死的教条,对于那些已经被实践证明是过时的传统观点,我们一定要抛弃,代之以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他还自豪地说:“有人自称是 死不改悔的马克思主义者,而我是 不断改悔的马克思主义者。”93 岁的顾学箕教授,从进入医学院读书之日起,就立下了“一生为人群服务”的远大志愿。1987 年退休以后,坚持实践自己的志愿,继续在预防医学教育和职业卫生领域辛勤耕耘,不断开新花、结硕果。国家卫生部在 2000 年授予他“全国职业卫生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高分子系的于同隐教授在 70 岁退休以后,又为高分子学科开辟了新的重要研究方向 生物大分子,而且在蚕丝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张薰华教授今年 82 岁,还在指导博士生。60 岁以后,他先后出版了九本专著,发表了一百多篇论文。他说,他的成果大多在 60 岁以后产生,“60 岁还是下午三四点钟的太阳,离晚霞还早呢!”四是胸怀宽广、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在复旦大学退离休老同志中更是处处可以见到。姚桂根教授爱生如子、刘启鼎老师无微不至照顾老同志、林敏先生热情服务社区,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老人们谁有困难,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热心于我校退教协工作的潘玲娣、袁震宇和王蕙仁等老同志。为了填补国内的空白,阮刚、汤庭鳌、章倩苓和包宗明四位教授在退休后,共同翻译出版了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萨支唐教授的 固态电子学基础 一书。萨支唐教授激动地发来电子邮件:“知道这个消息非常高兴,这个中译本是属于平均年龄 66 岁的你们四人的。多么了不起啊!”还说:“应该将此告诉年轻人,你们是年轻人的榜样。”萨支唐教授说得真好,我们一定要发扬复旦大学5夕阳似金退离休老同志胸怀宽广、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我们的青年教师和广大学生,更加奋发有为地投身于科教兴国的伟大事业中去。复旦大学的广大退离休老同志为什么能这样奋发向上,积极有为?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长期教育下,他们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治民主,思想自由;看到复旦大学的绝大多数老同志衣食无虞,有了困难也可以得到社会和学校应有的帮助。他们深深地感到,躬逢盛世,应该把自己的晚年,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投入到毕生热爱和为之奋斗的事业中去。只有“老有所为”,才有“老有所乐”。复旦大学党委坚决贯彻党中央制定的老龄工作政策,复旦大学退管会的同志们和各基层单位都认真、全面地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党中央确定的“六个老有”的正确方针,也帮助复旦大学的老同志们创造了能够“老有所为”的条件。当然,老同志们高尚的奉献精神是首要的。今后,在复旦大学的退离休工作中,我们应该更加努力落实好“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理解和执行好“六个老有”的正确方针和党的老龄工作政策,为复旦大学老同志们的“老有所为”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我们也深切地希望,退离休老同志的“老有所为”,一定要量力而行,老同志们第一位的任务是健康长寿。最后,衷心祝愿复旦大学的退离休老同志们健康长寿,老有所为,生活愉快,晚年幸福!6旦园枫红夕阳仍辉煌(代序二)关于复旦大学退离休教师“老有所为”情况调查复旦大学退(离)休教师协会 为了配合校退管会进一步做好退管工作,进一步落实退离休人员的“六个老有”,我们对全校退离休教师最近两年“老有所为”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我们的调研工作是从今年 3 月 份开始的,前后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普遍发动,全面调查。3 月中旬,根据理事会的要求,各基层小组通过发放调查表,或逐个询问,对会员的“老有所为”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其中 491 名会员对调查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占会员总人数的 42%),40 个小组提出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