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语言
文化
杨德爱著
书 书 书前 言作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语言与文化”这门必修课的同名教材,本书既有语言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关照,又结合了我们十七年来教过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学汉语、担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多门专业课教学的工作实践,力图通过理论结合案例来呈现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换言之,本教材在让理论说话的同时,多举例说明,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将来站在讲台上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做好汉语言与以汉文化为主的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储备。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贯穿着这门课的一个教学理念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整本书不求面面俱到,不是纯理论著作,而是以“交际即文化”为关照,以专题的形式,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来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某个主题话题为一个教学单元进行教学,为学习者提供拓展阅读的相关篇目,布置一些思考题等,让学生践行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内容而言,紧扣语言与文化这一核心,本书选取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话题进行专题探讨,如龙与中国文化、姓名与文化、汉语面称语的语用得体性(因篇幅较长,分两章来学习)、言语交际、非语言交际、双语与多元文化交际等。本教材的行文表达力求通俗易懂,并尝试把语言学和人类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习语言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呈现语言背后蕴含着的丰富文化意涵。我们把总学时为学时的一门课以每章学时为一个教学单位进行编排,因此,本书的体例,一个专题为一章,每章都按照教学惯例即导入(用相关的名人名言作为引文)、思考题、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正文、注释(参考文献以脚注的形式标明)、阅读书目等来编写。有些章节还配有趣味阅读、拓展阅读的内容。每章均为一个独立的版块,整本书可以打乱编排顺序来学习。为了不断修改、完善本书,也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我们在本书的附录中设计了以下内容:(一)本教材使用信息反馈表(学生填写):()您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明显的内容及编校错误?如果有,它们是:();()您对本书的内容方面(知识点)有什么(哪些)建议?()。(二)教学反思(教师填写):()。如同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一本书得以成书也常常要经历十几年的成长历程。“假如我这一次尝试能够有些许贡献,那就是可以给语言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搭起一个桥梁来。”年,在准备考语言学硕士研究生时,罗常培先生在 语言与文化一书的第一章“引言”中写的这句话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为笔者后来转向攻读人类学博士埋下了伏笔)。攻读硕士期间,笔者系统学习了“语言与文化”这门课的相关课程,积累了一些语料。年笔者硕士毕业后到高校从事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很想给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学、泰语等专业的本科生讲“语言与文化”这门课,但自知功底不足、学识太浅,就边学习边开设了方向选修课。课前课后,笔者默默地坚持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积累日常生活中的语料、断断续续地写读书笔记。年,笔者在准备考人类学博士研究生时,重新认真阅读罗常培先生的语言与文化。“假如我这一次尝试能够有些许贡献,那就是可以给语言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搭起一个桥梁来,”紧接着,罗先生写道,“这在国外本不足为奇的,萨丕尔以语言学家晚年转向人类学,马林诺夫斯基()以人类学家晚年转向语言学,便是很好的例子。”由此,笔者找萨丕尔、马林诺夫斯基的相关著作来读,并延伸阅读更多的人类学书籍、论文等。还找来了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现代汉语词典的前期主编之一和我国第一部语法词典 现代汉语八百词的主编)翻译的三本人类学的书(即.的 人类学、.的 初民社会和 文明与野蛮),通过阅读我发现了自己的浅薄 学了这么多年语言学,居然不知道语言学与人类学之间的缘分如此之深啊!后来,笔者读到潘蛟教授写的 火把节纪事:当地人观点时,立刻就被文章的内容及写作风格深深吸引,特别渴望成为潘老师的博士生。幸好,如愿以偿。年月至年月,笔者在中央民族大学全脱产学习三年,师从潘蛟教授学习文化人类学。博士毕业后,笔者年月回原单位承担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的“语言与文化”这门本科必修课的教学工作,至今,已连续教这门课七年了。同时,在“文化人类学”“中国文化专题”等全校通识选修课中,我们也把“语言与文化”作为一个知识版块进行教学,选课设限人一个班,在两个校区都开课,选课率年年都高且教学效果较好,我们深受鼓舞。同学们对“语言与文化”这门课很感兴趣,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要想做到语言与文化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还有些困难,而人类学让人着迷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总是“变熟为生”,从新的角度把司空见惯的东西展示给人看,使人从“推人及己”中引发思考,受到启示。因此,本书在编排时侧重于通过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其承载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阐述文化是如何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来体现的,并在相关章节中举例说明如果缺少对文化的了解、理解,就会在语言交际中产生误解甚至冲突。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不是一本关于语言与文化的理论性著作,而是一本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力求理论结合实际的、通俗易懂的教材。本书聚焦于“语言学与人类学的桥梁”这一目标,以“交际即文化”为关照,注重的是知识面的广阔性和通识性,而非文化理论的深刻性和系统性。因此,我们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并没有在理论上展开较多的阐述,更多的是结合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学等学科特点进行专题式的探讨。作为与同名必修课相对应的教材,我们针对的教学对象主要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等文科类的学生,当然,本书的使用对象也可以是选择“语言与文化”“语言人类学”及相关课程作为通识选修课的大学生或者是想要了解语言与文化相关知识的普通读者。本书以汉语与中国文化为主展开探讨,也有一些英语例子,偶尔有一两个白族语及白族文化的例子。我们希望学习者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能大概了解、理解并掌握语言与文化的一些相关知识,并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在日常生活、学习及工作中能理解并恰当地运用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为学生们以后从事该专业及其相关工作打基础,做知识储备。因此,本书体现了教授该门课的初衷 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我们希望学习者无论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还是在将来从事跟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中,都要明白并积极付诸行动:学习一种语言,就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与该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我国著名学者吕必松先生指出:“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就必须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因素。”对外汉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同时又是文化教学。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统一性,是对外汉语教学一个特别重要的特点。这早已是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及从业者们的共识。年,罗常培先生出版的 语言与文化一书是国内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开山之作,搭起了语言学与人类学的第一座桥梁,也一直是我们学习的蓝本。时至今日,有关语言与文化的著作不断涌现,它们各有千秋,从语言学与人类学生前 言发开去,天地宽阔。语言学、人类学紧密相连,学习语言学、人类学,最大的受益者首先是作者本人,作者获取了语言学、人类学的精华,然后再努力把自己从语言学、人类学中汲取的养分播散到“语言与文化”这门本科必修课的教学中,并不断调整、完善,教学相长,从而形成本书。因此本书的内容兼顾语言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还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不足、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帮助笔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杨德爱年月日语言与文化目 录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文化是什么()第二节 语言是什么()第三节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第二章 龙与中国文化()第一节 龙是什么()第二节 从“龙”看中国文化之“合和”()第三节 语言、翻译与文化:从“龙”的英译谈起()第三章 姓名与文化()第一节 姓、氏、名、字、号()第二节 姓名称谓与文化()第三节 起名与文化()第四章 汉语面称语与语用得体()第一节 概 论()第二节 得体性理论的必要阐释()第五章 从语境、语旨与语效看汉语面称语()第一节 从语境看汉语面称语的语用得体性()第二节 从语旨看汉语面称语的语用得体性()第三节 从语效看汉语面称语的语用得体性()第六章 言语交际()第一节 言语是什么()第二节 言语交际()第三节 言语交际与文化()第七章 非语言交际()第一节 非语言交际是什么()第二节 非语言交际的作用()第三节 非语言交际与文化的关系()第八章 双语与跨文化交际()第一节 双语及其相关概念()第二节 跨文化交际()第三节 语言翻译跨文化交际()后 记()附:本教材使用信息反馈调查表语言与文化第一章 绪 论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萨丕尔()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帕默(.)每种语言都体现着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思考题 .文化的定义、特征。.语言的定义、属性及主要功能。.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要点提示【教学内容】.文化是什么?.语言是什么?.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教学要求】.掌握: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熟悉:文化是什么?.了解:语言是什么?第一节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什么?”这是文化研究、文化比较、语言人类学及文化人类学等研究领域都需要面对的元命题。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文化”这个似乎时常挂在嘴边、运用自如的普通术语的定义、阐释却是众说纷纭,难以给出定论。正如美国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克鲁伯()和克莱德克拉克洪()在 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中所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以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其成份无穷无尽;我们不能描述它,因为其形态千变万化。当我们要寻找文化时,它仿佛是空气,除了不在我们手中以外,它无所不在。”那么,“文化”的定义有多少种呢?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莱德克拉克洪对文化概念进行了专门探讨,于年出版了 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述评一书,书中梳理了从泰勒提出文化定义的年到年这年间西方学者关于文化定义的诸多文献资料,共收集到文化的定义个。从那以后直至今天,各种新的定义有增无减、不计其数。“这一方面说明人们对文化内涵的认识与研究尚在不断深入,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人类的文化现象本身的涵盖太广,它似乎无所不在,无穷无尽,人们常常只能从某一特定的层面或角度来对它加以把握和研究,不然将由于对象过于宽泛而难以着手。”因此,为了便于表述,我们把“文化”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我们先从语义分析入手,对文化的多重含义与特征进行梳理,借此寻找一个切入点来理解狭义的“文化”定义,继而阐释广义的“文化”。一、“文化”的狭义定义汉语中的“文化”一词,由“文”和“化”组成。“文”是象形字,“化”是会意字。查 说文解字,说文文部说:“文,错画也。象交文。凡文之语言与文化 美阿尔弗雷德克鲁伯、克莱德克拉克洪著: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转引自张仁福主编 大学语文中西文化知识,云南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徐行言主编: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属皆从文。”意思是:文,交错刻画(以成花纹)。像交错的花纹的样子。大凡文部属都从文。可见,“文”的本义是各色交错的纹理,查阅文献,我们会发现,用这个本义的如 周易系辞下里的记载:“物相陈,故曰文。”又如 礼记乐记中写道:“五色成文而不乱。”在此基础上,“文”又有多个引申义。我们参考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 中国文化概论的“绪论”来看,“文”的引申义如下: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尚书序所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论语子罕所载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是其实例。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所以 尚书舜典疏曰:“经纬天地曰文。”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这便是 礼记乐记所谓“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尚书大禹谟所谓“文命敷于四海,袛承于帝”。我们再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