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银汤匙
日中勘助
汤匙
中勘助
版权信息书名:银汤匙作者:日中勘助译者:林皎碧ISBN:9787508671659中信出版集团制作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没多久她便不哭了,好像很想知道谁在帮她的忙,于是从袖子缝隙看到我。当我们四目交接时,她开心地微笑,长长的睫毛因为眼泪而沾湿,漂亮的大眼睛闪闪发亮。序一银茶匙(节选)周作人在岩波文库里得到一本中勘助(Nakakansuke)的小说银茶匙(Ginnosaji),很是喜欢。这部小说的名字我早知道,但是没有地方去找。在铃木敏也所著文艺论抄废园杂草中有一篇描写儿童的近代小说,是大正十一年(1922)暑期讲习会对小学教员所讲的,第六节曰幼时的影,这里边说到银茶匙,略述梗概之后又特别引了后篇的两节,说是教员们应当仔细玩味的部分。铃木氏云:现今教育多注全力于建立一种偶像,致忘却真实的生命,或过于拘泥形式,反不明了本体在于那边,这些实是太频繁的在发生的问题。总之那珂氏(案此系发表当时著者的笔名,读音与中相同。)这部著作是描写儿童的近代小说中最佳的一种,假如读儿童心理学为现在教员诸君所必需,那么为得与把握住了活的心灵之现实相去接触,我想劝大家读这银茶匙。但是银茶匙我在以前一直未能找到,因为这原来是登在东京朝日新闻上的,后来大约也出过单行本,我却全不清楚。关于中勘助这人我们也不大知道,据岩波本和辻哲郎的解说云:中氏在青年时代爱读诗歌,对于散文是不一顾视的。最初在大学的英文学科,后转入国文学科毕业。其时在日本正值自然主义的文学勃兴,一方面又是夏目漱石开始作家活动的时候。但中氏毫不受到这两方面的影响,其志愿在于以诗的形式表现其所独有的世界,而能刺激鼓动如此创作欲的力量在两者均无有也。中氏于是保守其自己独特的世界,苦心思索如何乃能以诗的形式表现出来。可是末了终于断念,以现代日本语写长诗是不可能的事,渐渐执笔写散文,虽然最初仿佛还感着委屈的样子。这样成功的作品第一部便是银茶匙的前编。时为明治四十五年(1912)之夏,在信州野尻湖畔所写,著者年二十七岁。最初认识这作品的价值的是夏目漱石氏。漱石指出这作品描写小孩的世界得未曾有,又说描写整洁而细致,文字虽非常雕琢却不思议地无伤于真实,文章声调很好,甚致赞美。第二年因了漱石的推荐,这篇小说便在东京朝日新闻上揭载出来。在当时把这作品那么高的评价的人除漱石外大约没有吧。但是现在想起来,漱石的作品鉴识眼光确实是很透彻的。银茶匙的后篇是大正二年(1913)之夏在比睿山上所写。漱石看了比前篇还要高的评价,不久也在同一新闻上揭载出来了。中氏是这样一个古怪的人,他不受前人的影响,也不管现在的流行,只用了自己的眼来看,自己的心来感受,写了也不多发表,所以在文坛上几乎没有地位,查日本文学大辞典就不见他的姓名,可是他有独自的境界,非别人所能侵犯。和辻氏说得好:著者对于自己的世界以外什么地方都不一看,何况文坛的运动,那简直是风马牛了。因此他的作品也就不会跟了运动的转移而变为陈旧的东西,这二十五年前所作的银茶匙在现今的文坛上拿了出来因此也依然不会失却其新鲜味也。(廿五年十二月十七日)附记近日从岩波书店得到中氏的几本小说集,其中有一册原刊本的银茶匙,还是大正十四年(一九二五)的第一版,可见好书不一定有好销路也。(廿六年二月二十日再记)1937年1月刊青年界11卷1号,署名周作人收入秉烛谈1.即“银汤匙”。此为原文节选,不含原文中周作人翻译银汤匙的部分译文。序二夏目先生和我日中勘助我就读高中一年级的时候,我们的英语老师辞职了。也不知是谁打听来的小道消息,说这次的新老师比之前更为严厉。终于到了跟老师见面的日子,那个人就是夏目老师。我从高中时就有一个听课习惯,喜欢一边看向窗外,眺望着远方的天空,一边听着课。这对我来说是最放松、最愉快的姿势,但老师并不知道这些。他曾满怀疑虑地把目光转向窗外,想知道我到底在看些什么。后来老师说过这样的话:“有人上课老看外面,我以为他没有听讲,其实他却是听了。”我这样听着课,当遇到不理解、难懂的内容时,我几乎是下意识地歪一下头。这时,老师一定会重新加以讲解。老师经常说:“看来有些不好理解”然后把话再重复讲一遍。那时我跟以前不同,已经习惯坐在后排,但当我不知道老师引用的英文单词而滞笔时,老师总是把拼写特意说一下。有一次老师还说:“这样的单词不会可不行。”我觉得老师是个好老师。自从老师开始在朝日新闻上连载小说,就是从那时开始,我的两三个朋友开始经常出入老师那里。于是,在跟朋友的交谈中,关于老师的话题自然被反复提起,不知不觉我竟也觉得跟老师熟识起来。我曾毫无缘由地托朋友送给老师一个物件,那是一个虽不值钱,却精巧可爱的裸体玩偶。据说这个玩偶入了老师的法眼,老师对它评价很高,专门把它摆放在一处。我大学毕业那年春天,老师第一次胃溃疡发作,我用电报发了慰问信。几天后,得知老师情况良好,我给老师寄了一个虽有几分庸俗,但是色彩斑斓的蝴蝶形的工艺盒子,里面放满了用各种色纸折的东西。老师看了说:“这里面中君亲手做的大概也只有一两个吧。”的确那里面也许只有莲花和鹤是我折的,至今我也只会折这两种而已。那之后第三年的夏天,我在信州湖畔写完了银汤匙的前篇。我把写好的银汤匙原稿寄给了老师。我记得第一次是跟安倍一起去的老师的家。老师板着脸端坐着,一副刚起床的模样,然后打量了我一眼,平静地说:“中君一点都没变呀。”第二次陪我同去的是野上。已经有一位客人比我们先到,在书房坐着,老师面朝书桌,好像在读稿件。我以为那人是来请老师审读稿子的。过了一会儿,老师读完稿件后跟客人一起到客房来了。老师有些突兀地说:“那个不错。”原来是因为我提前知会了要来,老师让客人等在一边,把没有读完的原稿赶着给读完了。我从内心感到惶恐,老师表扬了银汤匙,令我感到意外。老师说写法很沉稳,叙述语气把握非常好。当我说文章是不是有些带着稚气的时候,老师流露出自己认为正好相反的语气。老师还说写得很坦诚,老师说银汤匙是平面式的,在走马灯式的人物和事件的流转中,主人公的性格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第二年的春天,我因为稿子的事去了老师那里。银汤匙经由老师推荐,已经定于在朝日新闻上连载。老师除了对作品提出意见之外,为了我自身着想,提醒了我很多事。听朋友说,在那段时间,老师对于大家对银汤匙的各种质疑,一一进行了反驳。我想,或许老师比我自己还要喜欢银汤匙。老师还问我是否有意把银汤匙出版成书,甚至带着一种对自己是否越格的顾虑,犹豫着表示自己可以为书作序。银汤匙前篇面世后的第二年夏天,我在叡山写完了后篇,寄到了老师那里。回京后收到老师来信。里面不仅表扬了我的原稿,居然对我使用了“尊敬”的字眼。老师还说起,把自己小时候的事情写成小说的有汤姆布朗坏男孩等,但写的角度跟银汤匙都不同。他说,像银汤匙这样的作品他从来都没见过。他说,很美。他说,描写很细腻。他还说,很有创意。我想这是我自大学时代以来,第一次听到“创意”一词。老师说,尽管进行了那样的粉饰雕琢,却丝毫不损害其真实性,真是不可思议。另一次拜访时,老师说银汤匙中流露出的我对自然的感情,连他也不是很明白,几乎要认为是经过了粉饰了的。然后问我,那处“回音之峰”的叙景,是否进行过润色。我说,是写生。老师说,很难想象是写生。安倍说,或许以前是那样的罢。老师听了后,说:“别开玩笑了,那里可是我的地盘!”原来老师对那里很熟悉。我想说:的确,如果是让现在的我来看,我也会不觉得那是写生。但作为一个孩子,当时在我眼中的风景的确是如此的。我由于自身的性格,没能像自己所期望的那样亲近老师,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的疏远。但对不喜与人交往的我来说,老师属于我最喜欢的那部分人中的一人。不仅是对我这个人,老师对我的创作态度以及我的作品都给予了最大的理解和支持。银汤匙与“奇迹教室”在日本一家专收复读生的末流中学里,教师桥本武带领学生用银汤匙代替语文教材,用三年时间精读,把近三分之二的学生送进了日本最高学府东京大学。这间学校一跃成为“东大升学率”连续多年全日本第一的顶级名校。多年以后,桥本武老师的学生成长为日本政经文教各界的领军人物:东京大学总长、日本最高法院事务总长、日本律师联合会事务总长、国会议员、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电视台主持策划、著名作家、医生、医学家、文艺评论家因此,桥本武老师的教学法在日本社会引起了关于“精读慢读教学法”的广泛讨论,被称为“奇迹教室”。“与其灌输注入,不如引泉自出”。银汤匙以及“奇迹教室”为学生们打开了通向未来新世界的门。“奇迹教室”中的桥本武老师和学生们。桥本武老师手拿银汤匙在“奇迹教室”。桥本武老师银汤匙授课笔记。前篇1我书斋里的书箱内有一个抽屉,收藏着各种不值钱的小玩意。很久以来抽屉里一直放着一个软木制的小盒子,每个接头上都贴有牡丹花样的绘纸。听说小盒子原本是装外国香烟的。由于软木的颜色虽然不鲜艳,一点都不漂亮,可是手感很柔软,合上盖子时会发出“嘭”的轻柔的响声,至今仍是我所喜欢的东西之一。盒子里有子安贝、山茶花的果实以及小时候经常玩的玩具等各种小玩意。其中最无法忘怀的就是一支形状罕见的银汤匙。那是一支短柄、微微弯曲约一点五厘米长的银汤匙,看起来像一只小小的盘子。因为质地厚重,以手指拈起,感觉有些沉甸甸。我时常从小盒里将它拿出来,细心擦拭后,目不转睛地凝视着。那是我在很久以前,无意间发现的一支小银汤匙。原本我家有个放碗盘的橱柜。在我小时候,小到得踮脚才能触及那个橱柜的时候,经常喜欢打开橱柜或拉开抽屉,好奇地把抽屉一个接一个打开,东翻翻西翻翻橱柜里的物品,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橱柜抽屉的两个把手是玳瑁材质,其中一个状态很不好,以我当时小孩子的力气,无论怎么用力也拉不开。因为拉不开,反倒让我对它抱着更强烈的好奇心。有一天,我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成功地拉开那个抽屉。我很高兴地把抽屉里的东西全部倒在榻榻米上,发现有风镇、有印笼的吊饰等,其中有一支银汤匙,不知为何我就是想占为己有,于是马上拿着它跑去央求母亲:“这个银汤匙给我,好不好?”母亲戴着眼镜正在茶间缝缝补补,露出有些意外的表情说:“那你要好好保存这支银汤匙。”出乎我的意料,母亲轻易就把银汤匙给了我,让我在开心的同时,也觉得有些泄气。原本我家从神田搬到山手时,那个抽屉就坏掉拉不开了,所以连母亲都忘记那支有一段故事的银汤匙。于是,母亲一边拿着针线工作,一边把银汤匙的由来说给我听。1.风镇为挂在字画卷轴下方,避免字画被风吹起的镇石,通常将玉、石制成的镇石以绳子打成类似“中国结”的模样,便于垂挂。2母亲在生我的时候,因为难产而备受折磨,连当时很有名的产婆也放弃了她,于是家人请来中医师东桂照顾她。不过,母亲就算喝下医师配的中药也不见效力。脾气暴躁的父亲愤怒地责骂东桂医师,让他感到非常困惑,只得一边把汉方药书上的相关部分读给父亲听,以证明他的配方并无错误;一边等待母亲生产的征兆出现。母亲就这样辛苦地把我生下来。当时困惑不已的东桂医师,一边以手指头沾口水翻开一页又一页的药书,一边从药箱里把药草抓出来。这情景后来成为把我养大、生性诙谐的大阿姨经常模仿的一出“喜剧”,并且大受欢迎。我一生下来就身体孱弱,出生不久又饱受肿疱的折磨。母亲形容我是“好像松果般”的丑八怪,从头到脚都长满肿疱,所以得继续让东桂医师诊疗。东桂医师为阻断肿疱进入皮下,每天都搓乌黑的药丸,调配乌犀角的药剂给我服用。听说那时候很难用一般的汤匙将药喂进还那么小的孩子嘴里,所以大阿姨四处寻找才买到这支汤匙,从此每天就用它来喂我吃药。虽然我并不知道这件事,但在不知不觉中却对这支银汤匙有种怀念感,也许只能说是跟这件事有关吧。听母亲说,我因为全身长满肿疱而搔痒到无法入睡,所以母亲和大阿姨轮流用装着红豆的米糠袋来“咚咚咚”地敲打我身上的肿疱,等我感到舒服些才能入睡。后来我长大了,因为身体还是很孱弱而有些神经过敏,加上三天两头就头痛,母亲经常用米糠袋敲我的头,所以家人总喜欢说,我的脑袋是被敲坏了。母亲这般辛苦地生下我,自己身体也变得虚弱而需要有人帮忙,因此除了哺乳之外,我都是由当时刚好寄居在我家的大阿姨照料。1.依据作者年表,此人为作者母亲的长姊,因家境困苦前来投靠。3听说大阿姨的丈夫叫总右卫门,是个身份不高的地方武士。夫妻俩为人亲切却不善营生,在明治维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