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城镇
背景
下欠
发达
区域
农村
空间
格局
演变
影响
因素
夏兴
书书书第 卷 第期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月 ()城镇化背景下欠发达区域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夏 兴,乔家君,徐 洋,张二申,王 伟(河南大学 地理与环境学院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南 开封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夏兴(),男,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乡村地理与乡村振兴通信作者,:摘要:以欠发达平原县 兰考县为研究区域,在域内自然因素近乎无差别分布的基础上,分析兰考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 运用景观格局分析、核密度分析及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 年兰考县农村聚落的空间演变特征;运用回归分析法研究欠发达平原区社会经济发展与农村居民点的相关性及耦合关系,以期揭示欠发达区域农村聚落演化的特殊规律 研究发现:年兰考县农村居民点数量减少了,而用地规模增加了 ,居民点数量减少和规模扩张在 年阶段更为显著;兰考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集聚性加强,但斑块间形状差异增大;受城区影响,居民点空间分布规律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具体表现为“近城规模大数量少且集中、远城规模小数量多且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兰考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受交通、城镇辐射、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等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显著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城镇化;距离衰减效应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引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现象是现阶段最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中共中DOI:10.15991/ki.411100.2023.02.008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第 卷第期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中明确提出“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居民点是农村人口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最基本组织单元,承载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向城镇大量集聚,城乡发展格局正经历重大的转型过程,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聚落形态 及发展规模 发生了深刻转变,其功能转变直接关乎城乡融合发展进程 我国地域辽阔,各区域间自然和社会环境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地形、地貌及经济发展水平下,乡村聚落发展规律不尽相同,对不同发展基础的农村居民点进行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格局与自然条件、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政策制度等密切相关,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我国现有的农村居民点多数是基于新中国成立前的聚落基础上形成的 相关研究从初期的对农村居民点的分类、空间分异和空间演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的分析,逐步深入到对不同自然条件 、不同社会背景 及不同研究尺度视角下,农村聚落的发展探究从不同研究尺度视角来看,周扬发现在全国尺度下,农村居民点整体呈现“南多北少、南聚北散”“东多西少、东聚西散”的空间格局;杨凯悦通过分析黄土高原乡村聚落用地的土地利用图,指出自 年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农村居民点的斑块数量和用地规模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李冬梅、吴俊、师满江 及林金萍 等以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分别对丘陵和绿洲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演变进行了探究从村落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来看,除强调自然条件差异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社会生产力背景下的聚落空间演化做出了大量实证分析 韩非对我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的形态演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的演变主要受城市辐射与扩散效应、乡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影响;谷晓坤立足经济发达地区,研究 年以来农村居民点的用地变化及驱动机制,认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和县域发展是重要的经济驱动力;李进涛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剖析我国城镇化进程对农村发展的作用机理,并发现城镇化率、产业结构及建成区比例是影响农业农村振兴的重要因素;韩冬分析了快速工业化区域的乡村发展差异,提出城市发展、经济水平及地理区位等是影响乡村性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 相较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内人口、信息和资源等要素流通较为缓慢,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受外部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没那么剧烈,农业资源与地理区位是影响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城镇化的影响仍不容小觑综上来看,学术界对于农村居民点的研究已十分丰富,从自然地貌角度区分,研究区域涵盖山区、高原和丘陵,对平原地貌区的研究案例相对较少社会经济背景下,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或乡镇工业发展强盛等非农产业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的关注度较弱兰考县起伏度约,平均坡度约 ,全县在温带季风气候影响下,各乡镇年平均降雨和年平均气温差异不大,相比自然因素,居民点的发展更易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系统分析兰考县农村聚落的空间格局及演化机制,可丰富地理学在平原地区、欠发达地区的研究内容,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实践经验 基于此,本文选取欠发达平原县 兰考县为研究区,基于“距离衰减效应”,从聚落规模、聚落形态和空间结构三维度,探讨 年兰考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而分析、总结欠发达平原区农村聚落发展的规律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研究区域概况兰考县是位于河南省东北部的省直管县,地处豫东平原西北部,现辖个乡、个镇及个街道,含 个行政村(社区),如图所示 年全县总人口为 万,其中农业人口占比 ;农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 个百分点 域内自然因素差异性较小,地形平坦、农业资源丰富,有利于精准剖析城镇化与农村发展的内在关系兰考县自 年以来,城镇化率年均增速保持在以上,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以上 河南城市发展报告()蓝皮书指出,兰考县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高于全省直管县(市)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平均水平,年兰考县入选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 以兰考县作为研究对象,可为相似类型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典型经验数据来源本文采用的数据主要有空间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年和 年空间分辨率 土地利用夏 兴,等:城镇化背景下欠发达区域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 图研究区位置图 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兰考行政区划来源于黄河下游科学数据中心;各乡镇人口、耕地面积、农业总产值及乡镇工业产值等数据由兰考县统计局提供研究方法景观格局分析法农村的景观分布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 景观格局高度浓缩景观信息,可以表征景观的空间分布、结构和密度空间斑块是研究景观分布的基本单元本文选取农村居民点斑块总面积()、斑块个数()、斑块占景观面积比例()和平均斑块面积()表征兰考县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以斑块面积标准差()、形状指数()和平均斑块分维数()表征兰考县农村居民点形态特征;以聚集度指数()和平均最近距离()分析兰考县农村居民点的集聚特征核密度分析法本文采用核密度分析法计算兰考县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密度,刻画农村居民点空间数量特征 其具体原理如下:以每个待观测农村居民点(,)为样点中心,通过核函数计算出每个样点在指定半径范围内(宽度)各个栅格单元中心点的密度贡献值,搜索半径范围的栅格单元中心点,距离样点越近,则密度值越大其表达式如下:(,).()式中:(,)表示农村居民点(,)的密度值;为农村居民点斑块数量;为带宽;为核函数;为(,)居民点位置距第个居民点观测位置的距离 核密度值越大,表明农村居民点斑块数量越多,分布越密集;反之斑块数量越少,分布越稀疏全局聚类检验和局部聚类检验法本研究采用全局聚类检验分析农村居民点的用地规模特征,即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呈现高值集聚或低值集聚 采用局部聚类检验判定在局部研究区内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是否为显著的高值或低值集聚区 其数学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第 卷第期式如下:()(),()()().()式中:()和()分别是全局聚类值和局部聚类值;代表居民点和之间的距离权重;和代表居民点和的观测值;是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的斑块数量,当()时,则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为高值集聚;当()时,判定为低值集聚运用以下公式分别对()和()进行标准化处理:()()(),()()()().()式中:()和()为()和()标准化处理后所得值;()和()分别为()和()的数学期望值;()和()分别为()和()的数学方差若(),则判定为居民点用地面积高值集聚的“热点区”;反之则为低值集聚的“冷点区”兰考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及演变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演变对兰考县农村居民点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结果如表所示从居民点用地规模来看,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在逐年增加,由 增长到 ,增长了 ;农村居民点斑块面积占全部景观面积比()由 增加到 由此可推断,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扩张速度相较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更明显农村居民点面积增加的同时,农村居民点数量()由 个下降到 个,下降了,这可能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和居民点迁并密切相关 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和数量变化呈现不同步性,这导致农村居民点平均面积()由 上升到 ,斑块面积标准差()在个时期内也呈现明显变化 由两项指标的变化趋势可推断,各斑块面积发生了显著变化,而农村居民点总用地面积具有增长趋势,这表明影响兰考县农村居民点总用地面积扩增的直接原因是居民点斑块向外拓展 综上所述,年兰考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良好,居民点斑块显著扩张,用地规模显著增加表 兰考县农村居民点规模变化 指标名称 ()(个)()()()农村居民点形状特征演变本研究主要选取农村居民点景观形状指数()和平均斑块分维数()等分析农村居民点斑块形态特征 其中,指数表征斑块形态规则性,值越接近表示形状越接近圆形 在本研究中,指数较夏 兴,等:城镇化背景下欠发达区域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 接近且逐年远离,这说明在研究时段内,居民点斑块形状演变逐渐呈现不规则发展的趋势;指数取值范围为 ,该指数表征农村居民点边界形状复杂性,年 指数略有上升且接近,表明随着居民点的向外拓展,整体景观格局规则性降低,复杂性增强,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显著 结合聚集度指数()的小幅度增加和斑块面积标准差()显著上升可总结出 年农村居民点总体集聚趋势略有增强,但各斑块形态发展各异,差异性加强 一方面,兰考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推动农村聚落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多元化发展,农村居住用地面积显著增加;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点多为自发建设,未经统一规划和布局,村庄用地无序扩张导致村庄整体布局散乱农村居民点集聚特征演变由景观格局分析结果可知,聚集度指数()由 提升到 ,表明 年兰考县的农村居民点分布更为紧凑、集聚,这与农村居民点在个时间节点内的扩张方向与方式有关,需结合核密度和空间自相关结果进行讨论,结果如图所示图兰考县农村居民点数量、规模统计图 农村居民点数量演变分析本研究将核密度搜索半径设定为,以便更清晰呈现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形态 由核密度分布图(图)可知:年核密度高值区域明显缩小,这与部分区域农村居民点数量减少有关,个乡镇中城关乡、张君墓镇等个乡镇居民点数量显著减少,三义寨乡、南彰镇等个乡镇居民点数量整体不变或略有增加 研究时段内,兰考县城镇化率由提高至 ,城区面积扩大 倍 原因可能是部分农村居住用地转换为城市建设用地,另有村庄经济基础较好,其农户沿村庄外围重新建房,村庄向外扩张,相邻斑块逐渐合并,从而呈现“斑块数量减少,总用地面积增加”的空间演化特征 年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不变,呈现“远城密,近城疏”的特征 年兰考县农村居民点核密度的空间分布呈现“多核集聚”,到 年受城镇扩张的影响,原本居民点稠密的城关乡出现了居民点数量减少的现象,到 年除兰考县县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第 卷第期城所在地外,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在空间分布上更趋向于均匀分布,区域间居民点数量差异有减少趋势这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兰考县各区域间乡村聚落密度的空间异质性逐渐下降 年,居民点斑块数量、总用地规模及密度值等空间分布指标变化明显,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间物质交流日益密切,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大大加速农村居住用地空间演化进程 年 年间,兰考县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基本稳定,表明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农村聚落由粗放型发展逐渐向内涵发展模式转变图 、年兰考县农村居民点 密度分布图 农村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