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城市
河道
景观
空间
发展
探索
建设
实践
幸畅
居 舍景观物语1432022年12月(中)1 城市河道空间的演变向水而生的空间衰败与景观复兴机遇城市河道空间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始终起着重要作用,它的演变映射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哪里有水,城镇聚落便开始在哪里出现,人们便依托河流繁衍生息。从农耕时代,河流的交通功能被用于从事各项社会活动的形式在滨水空间发生,促进区域的经济、文化向前发展,在这个时期城市河道空间作为人们重要的商业、生活场所,人与河流的关系在这一时期变得紧密,随着工业时代的发展,工厂、码头在城市水岸的相继建立,河流空间成为重要的生产聚集地,人类居住空间由沿河分布退至城市腹地,人们远离河流,传统水岸场所精神瓦解,人与自然河流的关系开始背向而行。中外各国都有过城市传统滨水区伴随水运衰落而退化的经历,滨水空间在近代常呈现出萧条景象,码头和堆栈随着水运地位的丧失成为废弃之地,针对这种情况,人们往往在滨水区开发商业和住宅,以谋求其复兴,但由于片面注重经济利益,滨河复兴走过一段曲折道路1。在河道黑臭水体消除的背景下2,河流空间的发展也在传统滨水景观的基础上掀起一场新的滨水景观空间的复兴,广东省万里碧道规划也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孕育而出。碧道的建设是一项生态工程、民生工程、经济工程,是重塑水城生态关系,是联络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与水关系的重要举措,是奏响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中的重要音符。2 河道景观空间的再发展广东省万里碧道的时代蓝图如今的滨水空间复兴不再是单一功能的简单置换,而是通过公共交通、公共空间及景观体系,将滨水空间重新纳入整个城市的生长与更新体系中,形成一种渐进的、综合的开发模式3。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河道内视角而忽略城市、产业等水岸发展的因素,滨水空间应致力于城市与生态的协同发展4。我国传统河道景观的建设主要体现在河道两侧沿岸腹地的打造上,与传统河道景观相比,碧道的建设则是一项偏综合性的工程,以河流型碧道为例,它在设计中融入了更多要求和内涵。在建设范围上碧道提出了三个区域:“碧道建设核心区、碧道建设拓展区、碧道建设协调区”。在传统河道景观建设中主要依托河道蓝线范围进行设计,即“碧道建设核心区”,极少会突破蓝线范围,主要涉及建设权责的划分,但碧道建设在原有蓝线作为碧道建设核心区的基础上,还增加了“碧道建设扩展区”,以核心区范围线向外侧延伸至沿河第一街区,实现水陆联动、水岸统筹,另外增加了“碧道建设协调区范围”,以核心区范围线向外延伸500m 范围作为碧道可协调区域,通过有针对性地对设计范围的纳入,将加大河道与周边的城市要素更多地衔接。摘 要城市河道作为城市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在城市发展背景中潜藏着巨大价值,建立在以河道为基础的河道景观空间碧道,以其特有的景观功能,成了囊括城市基础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人文教育建设、休闲宜居建设的重要推手。以深圳市茅洲河碧道试点段(宝安段)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为例,从城市河道景观空间的演变和发展、项目的解读、探索碧道景观实践等多角度,解读和总结了生态文明思想下新一轮的城市河道景观空间的发展方向,希望能为广东碧道建设及河道景观空间的理论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关键词水岸复兴;碧道建设;河道景观空间;水城联动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900(2022)35-0143-05城市河道景观空间的发展探索以深圳市茅洲河碧道试点段(宝安段)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为例幸畅(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433)作者简介:幸 畅(1995-),男,汉族,广东梅州人,助理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为景观设计。居 舍景观物语1442022年12月(中)从功能性上,传统河道景观空间与碧道建设也存在差异,传统河道景观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休闲活动的建设中,如步道、儿童活动场的建设等,其具有单一景观性,部分如生态、土地价值有部分应用,但在整个河道景观项目中不具有主导性。碧道在功能上除了休闲活动的岸上工作外,深圳市碧道总体规划还提出“安全的行洪通道、健康的生态廊道、秀美的休闲漫道、独特的文化驿道及绿色的产业链道”五大系统来指导滨水景观打造为主的碧道景观空间。3 深圳市茅洲河碧道的景观实践3.1 场地解读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意见强调:深圳将从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和可持续发展先锋这五大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5。广东省为加快推进万里碧道建设取得实效和积累经验,广东省委、省政府围绕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开展1个大湾区碧道和10个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碧道共11个(“1+10”)省级碧道试点建设。茅洲河碧道试点段(宝安段)的建设响应广东省万里碧道建设试点工作及万里碧道建设深圳行动方案,是深圳市首个碧道项目。项目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设计范围从广深公路至南光高速沿河两岸,作为改造项目,场地主要分为堤外、堤内、沿河城市界面三大部分,堤外河面较为开阔、水域条件较好,生态基底良好,堤内则以闲置绿地空间为主,沿河城市界面则被大量城中村及村属工业区所占据,所处区域周边业态未得到发展,使用人群上则以务工人群和居住人群为主。图1 茅洲河碧道试点段(宝安段)建设项目总平面3.2 理念和结构3.2.1 设计理念在设计理念上茅洲河碧道的建设围绕深圳市碧道总体规划提出的“安全的行洪通道、健康的生态廊道、秀美的休闲漫道、独特的文化驿道及绿色的产业链道”五大系统构建,践行“治水、治产、治城”的设计理念。在河道景观的建设中去关注水体空间、河岸产业、城市衔接之间的统筹关系。3.2.2 规划结构项目基于各区段的资源禀赋、现状基础与发展诉求,实施分段引导,通过功能复合、空间统筹、特色营造等手段,构建“一轴两带五区”的空间结构。一轴为碧道生态与人文体验轴,该轴以水为动线,缝合与组织两岸各个区段的功能体系,两带为滨水景观带。五大功能区分别为科创水岸功能区、碧道客厅功能区、魅力产城功能区、活力走廊功能区和高科智谷功能区,其中科创水岸功能区、碧道客厅功能区、魅力产城功能区在本次项目案例内。3.3 先进理念及技术在本项目的探索与实践3.3.1 安全通道建设作为碧道项目,水安全的提升和建设是碧道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碧道建设的重要保障。茅洲河防洪标准已达到100年一遇防洪要求,作为防洪已达标项目,在碧道总体建设上具有较良好的基础,故本案例在水安全建设上主要集中于对原有防洪设施和行洪要求的持续贯彻上。茅洲河作为重要的行洪通道,在涉及水安全的亲水挑台、桥梁、码头等均未在河道中涉及打桩、立柱等影响行洪安全的建设,通过利用结构的优化,实现碧道建设与防洪系统的有机平衡。在河道景观建设中不可避免地与防洪体系有交叉工程,如驳岸形式的改造、防洪挡墙的改造,河道抛石滩涂的建设等这类涉及水安全的设计,在设计中过程中需考虑河道安全的保障,以河道安全为前提开展河道景观空间改造。3.3.2 生态廊道建设(1)海绵城市,良性循环在城市景观环境中,碧道建设需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注重与城市功能、人群需求相匹配,因地制宜,通过统一规划、整体实施,塑造一个集水清、岸绿、堤固、村宜、景美于一体的生态河涌6。在项目建设中应充分贯彻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愿景,在6.1km 茅洲河碧道试点段(宝安段)中建设了3处生态湿地、十多处雨水花园、10.1km 长的生态植草沟,以湿地为主题,以生态为原则,对场居 舍景观物语1452022年12月(中)地进行低影响开发,保留和营造了大片具有郊野气息、避免人为过多干预的湿地景观,一方面利用河流空间本生的水生植物,对水体进行循环净化,另一方面则又促成营造了丰富的植物群落,发展河流空间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在场地中充分融入海绵城市理念,从广场、园路、堤顶路等硬质区域的建设均遵循海绵城市优先原则,采用透水混凝土、透水陶瓷砖等材料,减少沿河场地的地表径流,缓解内涝,补充地下水,进而消纳、调蓄和净化场地内的雨水,减少雨水外排量。在这个项目中,总体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标率为88%95%,达到了控制目标。(2)因地制宜,绿色保护在河道空间改造过程中,场地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河道空间内地形、河流走向、河道两侧腹地大小、植被生长情况均不相同,在进行河道空间改造的过程中应始终贯彻因地制宜的建设原则。本案例中对河道堤内外两侧的现状植物进行最大限度地保留,依托现有植被、地形等场地条件,在设计中对空间和尺度进行重新审视,利用现有条件创造出交通流线合理、场地空间舒适、富有变化的河道景观空间。在本次碧道实践中,也通过设计架空的金属格栅栈道和挑台,使通道底部留有足够的覆土利于河道两侧植被的生长,贯彻对河道两侧生态性保护。(3)废物利用,助力可持续发展作为景观改造项目,不可避免地在实践中会对原有构筑物进行拆除,本案例实践中对原场地拆除的建筑混凝土碎块进行思考,在施工建设中进行回收和再加工,并在设计中重新利用建筑废料,做成石笼挡墙、坐凳、装饰物等,形成具有标志性及象征意义的特色构筑物和城市家具,也让河道景观空间的改造助力可持续发展。3.3.3 休闲漫道建设图2 挑台结构形式图3 栈道做法详图居 舍景观物语1462022年12月(中)(1)活力植入,多样水岸河道空间的建设往往在城市范围内进行,本项目案例中部分节景观点地处学校、社区、敬老院等不同功能区域交界处,场地无法满足周边居民对丰富休闲文化活动的需要。在实践中,通过打造多彩的户外场地,建成儿童活动场、成人康体运动场、亲水区、龙舟看台等,为周边居民创造了一个丰富的户外活动空间,为河道景观注入新的活力,引导人们重新回到滨水空间聚集,为河道注入新的活力,进而提升滨水空间的价值。(2)滨水复兴,功能叠加随着我国对河道安全的重视,河道中普遍存在水利设施诸如水闸等构筑物,这些水利设施往往呈现出过于生硬的造型和单一功能性,这些设施在河道景观改造过程中也是景观需处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改造思路主要集中于对外观的装饰美化上,在本案例的实践过程中,茅洲河水闸的改造带来了新的改造思路,通过建筑思维方式,对主体进行外立面格栅装饰美化,同时对水闸上部空间进行功能植入,打通、组织、串联起水闸上层空间,使原有水闸在防洪等功能基础不变的情况下,转变为一个开放的、可供人参观游览的景观构筑物,从单一、枯燥的大型水利设施,转变成茅洲河碧道试点段一处登高眺望点,与场地有机融合,为有限的河道空间增加了一处休闲游玩的好去处。图4 洋涌河水闸改造后照片3.3.4 文化驿道建设(1)文化凝练,设计融入本项目案例通过提取场地周边的文化要素和文化需求,利用天然笔直的河道,策划了茅洲河龙舟活动,选取了条件较好的河段成为龙舟赛道,对端午龙舟赛的需求在场地中体现,也将龙舟的形态要素与风景园林设计要素7相结合,变成场地内龙舟形态的绿岛,打造场地特有的龙舟文化形象,与龙舟文化相辅相成,为保存和继承端午节龙舟赛这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也为周边的居民带来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它也是激发碧道活力的一簇星星之火。(2)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在河道景观空间的改造中,要充分利用场地的特性,不光是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也应该立足于区域特色,发展新时代背景下的优质文化,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亮点。场地在设计的时候围绕水文化为主题打造水文科普教育场地,通过建筑专业、室内专业、展陈专业及景观专业多学科的配合,在场地中建成了茅洲河水文化展示馆,通过讲述当代人在治水历程上的艰难险阻,展示了茅洲河两岸几代人围绕着“水”的治理、“水”的生态、“水”的可持续发展所共同做出的努力。3.3.5 产业链道建设(1)功能植入,激发升级碧道的建设不光要着眼于场地内的设计,也要善于发现场地周围可挖掘的价值,茅洲河水文化展馆前身为底泥加工厂,在城市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厂区处于荒废状态,为贯彻碧道“水、产、城”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对分隔厂区与沿河空间的封闭围墙进行拆除,把厂区重新向河道打开,对原本废弃的底泥加工厂进行改造,植入水文科普功能、办公功能、书吧咖啡吧等休闲娱乐功能为一体的功能形式,将茅洲河水治理的全过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