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平等——观察与思辨.pdf
下载文档

ID:2349403

大小:1.50MB

页数:28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平等 观察 思辨
论 平 等 观察与思辩毛德操 著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论平等:观察与思辩 毛德操著畅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畅 ISBN 畅 论 畅 毛 畅 平等 研究 畅 D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第 号论平等 观察与思辩毛德操 著责任编辑 樊晓燕封面设计 刘依群出版发行 浙江大学出版社(杭州市天目山路 号 邮政编码)(网址:http:www zjupress com)排 版 杭州中大图文设计有限公司印 刷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盛元印务有限公司开 本 mm mm 印 张 字 数 千版 印 次 年 月第 版 年 月第 次印刷书 号 ISBN 定 价 元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印装差错 负责调换浙江大学出版社发行部邮购电话()目 录引 子一、人类的平等意识二、平等意识的二重性三、结果平等四、机会平等五、人的利己性六、平等与权利七、平等与自由八、平等与博爱九、平等与民主十、平等与公平正义十一、平等与效率十二、平等与社会和谐十三、结果平等与计划经济十四、机会平等与市场经济十五、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十六、平等与社会主义十七、不平等问题种种十八、人性与普世价值十九、和谐社会参考书目后 记1引 子回顾人类社会迄今的历史,真正说得上划时代的事情其实很少,但是发轫于启蒙运动、以美国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民主革命无疑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在这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形成了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和要求,这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大解放。不过,在这些观念和要求中,民主是从后面这三者,特别是从平等派生出来的,因为民主实际上只是政治权利的平等,所以真正本质的东西还是自由、平等、博爱。事实上,西方启蒙运动所传播的口号就是“自由、平等、博爱”,无论是美国革命还是法国革命,亮出的旗号也是这三者。这是因为,有了这三者,民主就是合乎逻辑的发展。进一步,在此基础上后来又发展出人权的观念,并逐渐形成现在称为“普世价值”的自由主义价值观。所以,自由、平等、博爱这三项基本的观念和要求既是民主革命的基础,也是普世价值的核心。没有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和要求,就不会有民主革命,也形不成普世价值。反之,有了自由、平等、博爱,则民主、人权,乃至普世价值的全部内容,就都可以从中推导出来,就都是合乎逻辑和必然的了。在这三项基本的观念和要求中,我后面将要说明,处于核心位置的是平等。尽管有人争论,说自由和平等之间存在着冲突,因而“原教旨自由主义者”们视自由重于平等,而温和自由主义者们以及其他一些什么主义者们(例如社群主义者们)则视平等重于自由。但是我后面将要论述,大量的自由问题其实也是平等问题,所谓争自由实际上往往只是在争权利的平等。另一方面,人的平等要求有二重性,既要求平等又要求超越,所1论 平 等以平等的问题又包含了允许不允许人们(通常是能力比较强的人)打破平等、追求并实现超越的问题。如果不允许超越,人类社会就会渐渐进入一种均匀的状态而不再有发展。所以自由的问题本质上大多可以归结为平等的问题。那么博爱呢?博爱的基础是人的同情心,同情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先天的、一生下来就有的,尽管可以因后天的教育而得到增强或抑制甚至泯灭,但是绝大多数人的性格里总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同情心。而博爱,就是要提倡并光大同情的深度与广度。如果说自由和平等更多地属于人类的欲求,那么人类的同情心,从而博爱,则更多地属于客观存在,而且这种客观存在使平等更有可能实现。这是因为,正是因为有同情心,人们在看到别人受不平等的对待而处于悲惨的境地时,就会“仗义执言”甚至“拔刀相助”。处于不利境地的人有可能既是弱者又是少数,但仗义执言甚至拔刀相助的人却可能既是强者又是多数。而且,弱者的处境愈是悲惨,就愈能得到多数人的同情。这就使得作为少数的弱者在争取平等的斗争中有了同盟军,从而更有可能达致平等。所以,自由、平等、博爱这三者的核心在于平等,并且缺一不可,其中博爱促进平等,并使平等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证,而自由则使因旧有的平等格局而形成的平衡得以打破,然后通过对平等的追求又在新的高度上达到新的平等格局,形成新的平衡,使人类社会得以不断发展。这个道理,启蒙运动和法国革命、美国革命的先贤们显然是清楚的。美国的枟独立宣言枠中说:“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里说的就是平等,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在内的各项权利之所以不可剥夺,说到底就是因为人人生而平等。反过来,人人都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则又体现了人人生而平等。枟独立宣言枠中“人人生而平等”的原文,是“All men are createdequal”,如果直译可以是“所有的人都被创造成平等(相等)”。那么是谁创造的呢?当然是“造物者”、“创造者”,那显然是指上帝。这里的“造物者”不可能是指生下孩子的父母,因为父母本身是否能与别人平等还成问题。要使生下来的儿女跟别人平等,父母就得有相当的权威和能力才行,没有这样的权威和能力又如何能使生下的儿女跟别人平等?所以,在美国枟独立宣言枠的语境中,能够使所有人生而平等的必然是上帝,只能是上2引 子帝。另一方面,“生而平等”跟“创造成平等”其实有着微妙的差别。“生而平等”可以被理解成只是生下来的时候是平等的,那么长大以后是否还继续平等呢?而“创造成平等”,则没有这种歧义。当然,枟独立宣言枠所说的只是应然、即“应该如此”,而非必然;因为我们知道,即使是现在,事实上美国也还远远没有真正达到人人平等的地步,更别说当初了。但是枟独立宣言枠至少说了应该人人平等。从这里还可以推出: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做到人人平等,那显然是有违造物主的初衷的,因而是非正义的。有了这一条,方向就定下来了,即使一时还实际存在着许多的不平等,那也只是过程性的现象,这些不平等应该被去除,也终将被去除。可是这里有个问题。说上帝使人人生而平等,对于信上帝的人自然没有问题,可是不信上帝的人怎么能接受呢?退一步说,只要是信仰宗教的人,尽管信的并非基督教的那个上帝,也还可以把“造物者”理解成别的宗教里的什么绝对权威,但是无神论者怎么办?唯物主义者怎么办?美国枟独立宣言枠的这个说法毫无疑问是唯心的,作为唯物主义者自然无法接受。对于无神论者,或许可以把它解释成一个先验的、无需证明的原则,但是这仍然是唯心的,因为得不到客观事实的支持,也无法验证。于是,信者固然可以作为一种信念接受这个原则,不信者却完全有理由不接受这个原则。还有一种办法是把这里的“造物者”理解成“自然”,而把“人人生而平等”理解成一种“自然法”。西方思想史上对于自然法有几种不同的学说,例如同为 世纪哲学家的格劳秀斯和霍布斯的说法就不同,并且大多本身就是唯心的,所以唯物主义者们只能把它理解成“自然规律”。可是这里又有问题,“人人生而平等”说的是一种社会关系,而不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自然学科方面的定理定律,这又怎么能解释成自然规律呢?或者,反过来说,是哪一些自然学科方面的规律使“人人生而平等”成为必然,或者成为应然呢?这里显然缺少了一种唯物主义的证明。如果能对此有个唯物主义的解释和证明,并进而对自由和博爱也有唯物主义的解释和证明,则整个自由主义价值观就有了坚实的唯物主义基础。既然是唯物主义的解释和证明,当然必须以可以观察、可以验证的客观事实为基础。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实3论 平 等践,因而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必须能在实践中找到依据,还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还有,我们讲的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而不是机械唯物主义。比方说,我们在讨论平等的问题时,就要有量变与质变的观念,而不能把这个问题绝对化。事实上,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有的,世上没有两片绝对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绝对相同的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世上就不能有平等,或者根本就没有平等这么一回事。不过,唯物论的反映论并不意味着事事都要我们亲身实践,一些已经为别人的实践所反复证明了的事物和规律,是我们可以接受作为前提的,但是对于什么样的东西可以接受作为前提则需要有个明确的界定。在本书的讨论中,除一般自然科学所揭示的原理和规律外,我们特别接受作为前提的还有以下几条。首先是人类具有多种本能。本能是人生而有之、先天就有的能力和性状,而且是全人类所共有的。生物学家们认为人的本能取决于基因,并通过基因遗传,这些本能是在人类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并固化的。但是究竟是哪一些基因决定着哪一些本能,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机理决定这些本能,则现在还不十分清楚。不过,人有某些本能这一点是反复为人们的观察所证明了的。比方说,凡是哺乳动物,不仅仅是人,生下来就有从母体身上寻找乳头并吸吮乳汁的能力。要是没有这样的能力,那么这种动物想必就会灭绝。然而,如果从机械和自动控制的角度去考察这种能力,那么新生儿所具有的智能就已经是很惊人的了。哪怕是现在,要造一台具有这种能力的机器人恐怕也并非易事。这种能力具体是怎么来的呢?我们还不清楚,我们只知道这是本能。除此之外人还有别的本能,例如模仿的本能,这都是可以反复观察验证的,所以我们把人具有各种本能这个事实接受下来作为前提。但是,要说人天生就具有“理性”,这就是另一回事了,因为我们在新生儿身上根本就观察不到理性。有人说,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渐“回忆”起理性;虽然这为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有了理性这么个事实提供了一种解释,但却不是唯一的解释,因为显然也可能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理性,而不是回忆起理性。这两种解释,都是无从证明的,就看你信哪一种,这正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分野所在。作为唯物主义者,我们接受人具有本能作为我们的前提,却不接受人天然具有先验的理性作为我们的前提。第二,在人的各种本能中,有一种本能是特殊的,那就是在行为和结4引 子果之间,或者不同的现象之间,在头脑中建立起因果的联系,形成逻辑推理的能力,并产生关于客观世界的意识,这就是一种认识上的“飞跃”。正因为这样,人才可能通过经验认识客观世界,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则又反过来加强运用逻辑进行推理和产生更多“飞跃”的能力,这就是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础。人的这种能力,以及由此而积累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是唯物主义者所谓的“理性”,这跟唯心主义者所说的先验理性截然不同。第三,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偏好,这也是人的本能之一。说人有趋利避害的偏好大家都容易理解,但是为什么说这也是人的本能呢?我们在给婴儿喂奶粉时,里面放一点糖,孩子就喜欢喝;但是如果给婴儿喂药,就会遇到抵抗。这显然是因为糖的甜味使婴儿舒适,因而是“利”,而药的苦味则使其不适,因而是“害”。婴儿的这种行为不一定是有意识的,特别是初生的时候更是无意识的,因而可以断定是本能。到了孩子长大一点,形成了意识之后,就成了有意识的行为,那时候孩子一听说要吃药就会哭闹或抵抗,这时候就不完全是出于本能了,再说这时候的“利”和“害”也比较复杂了。但是,这种意识显然是直接来自本能,可以认为是本能的延伸。另一方面,如上所述,人有在行为和结果之间建立起因果联系的本能,这种本能会与趋利避害的偏好结合在一起。比方说,一个婴儿把一块糖放进口中,就有了一种美好的感觉,就是甜味。这样的事情反复发生几次,这个婴儿就在行为和结果之间建立了因果联系,再加上趋利避害的偏好,就有了吃糖的要求,或者进一步有了看到糖就抓住不放的行为。一旦成为要求,严格说来就是一种意识,而不再是本能了,但是这种意识非常接近于本能,因而大体上仍可视之为本能。这几个前提就像平面几何中的平行线公理一样直接来自观察,除此之外所有的论点都需要有论据支持,而论据只能来自对客观存在的观察和逻辑的运用。这样,我们就可以着手证明:即使对于唯物主义者,“人人生而平等”和“自由、平等、博爱”也都是应有之义,在这方面我们与唯心主义者殊途同归,虽然出发点不同,论证的途径也不同,结论却是一样。我在这里刻意避开了“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这是因为,中国现代史上在这方面有过教训,当年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把五十多万人打成了“右派”,过了二十多年之后又几乎全数改正。既然如此,那么当初摆的是否事实,讲的又是什么道理呢?这说明,所谓“摆事实、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