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产教融合视域的高职院校专业群治理模式及路径_王亚南.pdf
下载文档

ID:2349297

大小:1.64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融合 视域 高职 院校 专业 治理 模式 路径 王亚南
收稿日期:2 0 2 2-1 2-2 6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双高 时代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成效评价及推进机制研究”(2 2 N D J C 0 3 9 Z)作者简介:王亚南,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邵建东,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执行负责人。产教融合视域的高职院校专业群治理模式及路径王亚南 邵建东【摘 要】高职院校专业群治理应遵循产业需求、人才培养、组织运行三重逻辑内在要求。基于实践样态归纳分析,专业群治理模式可进行“产业聚焦深度”“利益牵绊程度”“组织管理强度”三维度分类。“利益牵绊程度”为逻辑主线,另两个维度为支线,专业群治理可分为“实体融合”“联盟协作”“院校主导”三种模式,每种模式的专业群产教协同关系、组织形态、课程体系架构与教学运行机制存在鲜明差异。专业群治理创新应科学建构与区域产业集群耦合匹配的专业群,搭建产教协同的育人治理平台,优化专业群组织管理体系。【关键词】专业群治理 产教融合 治理模式 “双高计划”启动以来,政府和高职院校都聚焦于人才培养改革层面,普遍将专业群组建、课程体系变革、教学资源整合、师资队伍建设等作为专业群建设的核心任务。然而,专业群不仅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单元”,也是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的“新单位”,专业群资源集聚效应、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等功能的有效发挥,不仅取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也取决于专业群为核心的内部治理体系的结构合理性与运行有效性。本研究拟以产教融合为逻辑主线,阐述高职院校专业群治理内在逻辑,归纳专业群治理的典型模式及特征,探寻专业群治理的创新路径。一、产教融合视域的高职院校专业群治理逻辑专业群是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基本载体,产教融合是专业群治理的逻辑主线。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群治理体系与机制建构应遵循专业群的职业属性、知识属性和组织属性等内在要求与规约。(一)产业需求逻辑: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从专业群职业属性看,专业群同区域产业集群服务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存在互为映射的关系,专业群治理必须吸纳行业企业等主体参与并充分考虑区域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特征。“专业是教育部门根据劳动市场对从事各种社会职业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需要以及学校教育的可能性所提供的培养类型。”1“专业是对真实的社会职业群或岗位群所需要的共同知识、技术和能力的 科 学 编 码,是 职 业 行 动 体 系 归 纳 的 结果。”2高职院校专业群治理主体、治理样态及治理过程受职业性原则的内在规约。行业企业是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专业群建设重要事项须依赖行业企业相关问题的利益关切与诉求表达,也是专业群制度规范、管理运行机制及质量评价体系的参与者。(二)人才培养逻辑:铺设学生发展的生涯成长通道从专业群知识属性看,专业群是不同类型课程聚合的人才培养基本单位,专业群治理须充分考虑学生生涯发展需求。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群治理的核心目标,也是衡量与判断专业群治理水平与能力的关键指标。“专业群的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办学理念层面,唯有以 群 为口径,重构课程体系,才有可能充分发挥专业群的聚集与扩散效应。”3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底层共享、中层互融、高层分立”的基本原则进行构建,该体系既能培养学生宽厚的职业素养及基础能力,又能为不同学生成长提供个性化通道。唯有通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才能有效满足不同治理主体的利益诉求,才能维持和深化不同利益主体的有效协同。041(三)组织运行逻辑:破解资源整合融通的组织壁垒从专业群组织属性看,专业群是特定组织发展愿景下人财物等资源聚焦的组织实体,专业群治理须充分考虑组织运行绩效。专业群是不同身份、角色的人按特定规范与程序,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形成的系统集合,专业群建设目标优先于群内各专业建设目标,且为达成该目标,专业群组织内部形成了严密分工与协作。“专业群的组建与优化必然涉及院系的调整与重构,打破现有学院、专业等组织、制度、资源的限制和约束。”4“边界是存在于不同组织之间的障碍,不能采取有效措施 跨越 这些障碍,会导致组织反应迟钝、不灵活、缺乏创新,从而影响组织间的合作效果。”5高职院校专业群治理有效性达成需要打破群内专业间组织壁垒,将专业群建设职责在组织内部进行合理分配;打破学校与企业间的组织壁垒,实现相互协同与合作,共同创建人才培养的产教合作平台。二、高职院校专业群治理的典型模式基于专业群治理实践样态的归纳分析,从“产业聚焦深度”“利益牵绊程度”“组织管理强度”三个基本维度将专业群治理可分为若干模式,每种治理模式的校企协同关系、专业群组织形态、专业群课程教学运行体系都呈现鲜明差异性。(一)专业群治理模式分类维度1.产业聚焦深度:服务面向上向特定产业领域及区域聚焦深度“产业聚焦深度”是高职院校专业群服务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向特定区域范围、特定产业领域进行集中的程度。“专业群建设需细致分析产业群的结构,锚定优势产业,截取产业链条中合适的节点,合理整合岗位群,明晰专业群与岗位群映射关系。”6专业群服务地方产业人才需求时呈现了各不相同的形态特征,专业群所服务面向的产业领域及聚焦深度的不同是专业群间最显著的区别。根据专业群服务面向产业领域聚焦深浅的不同,可将专业群分为三种层次(见图1):一是深层次聚焦,该类专业群所有专业在服务面向上都向区域特定产业聚焦,专业群服务于特定物质产品生产领域和特定服务提供领域,如机械制造类专业群专注聚焦本地汽车制造产业;二是浅层次聚焦,该类专业群所有专业向两个以上产业进行聚焦,服务于多个特定物质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领域,如机械制造类专业群服务于本区域的农机装备、电动工具、汽车配件等产业;三是无聚焦,该类专业群所有专业不向特定产业领域聚焦,人才培养上将学科知识传授和技术理论知识学习作为重心,重在培养学生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知识,该类专业群一般为学术型、应用型高校所开设。图1 专业群服务面向聚焦深度图2.利益牵绊程度:合作基础上同企业所形成利益关系的紧密程度“利益牵绊程度”是高职院校同行业企业协同参与专业群治理形成的利益关联紧密程度。利益关联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可分为三个层次(见图2):一是基于稳固利益基础的实体化产教协作关系,行业企业同学校的组织目标完全一致,双方具图2 专业群利益牵绊程度图有共同的利益基础,通过建立实体化合作平台有效打通学校和企业的组织壁垒,人财物等资源在共同组织愿景下实现高度整合,基于资产联结的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是该类型专业群的典型代表;二是基于阶段性利益基础的联盟式协作关系,行业企业同学校的组织目标部分一致,双方具有部分利益基础,通过建立联盟式合作平台有效融通学校和企业的组织壁垒,人财物等资源实现一定程度的互融互通,基于契约关系的职教集团(联盟)是该类型专业群的典型代表;三是基于暂时性利益基础的院校主导型产教协作关系,行业企业同学校组织目标并不一致,双方缺乏长期稳固的利益基础,校企在保持双方各自组织边界独立性的基础上展开浅层次人才培养合作,人才培养主要依托学校已有教学资源,基于校企负责人间人141产教融合视域的高职院校专业群治理模式及路径图3 专业群组织管理强度图情关系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是该种专业群治理的典型代表。3.组织管理强度:内部治理上对群内专业资源整合的强度“组织管理强度”是院校内部对专业群治理采取的组织样态及对群内不同专业人财物资源整合统筹的强度。高职院校内部对专业群治理所采取的组织样态并不完全相同,可将专业群治理采取的组织样态分为三种类型(见图3):一是将所有专业群纳入同一院系进行组织管理的“以群建院(系)”模式,该模式专业群同院系实现“合二为一”,作为组织管理单元的院系和作为人才培养单元的专业群实现真正的统一,群内不同专业间的组织壁垒较容易打破,人财物资源能充分整合;二是以院系内若干专业为主、其他院系相关专业为辅,组成跨院系专业群,该类专业群通常采取“主辅式跨院系”组织管理模式,专业群人才培养功能需跨院系合作才能够实现;三是若干院系的若干专业共同组成跨院系专业群,该类专业群通常采取“松散式跨院系”组织管理模式,专业群人才培养功能同样需跨院系合作才能实现,相较于前者,群内专业分散于三个以上院系,缺乏主导院系。(二)高职院校专业群治理模式分类理论模型基于专业群“产业聚焦深度”“组织管理强度”及“利益牵绊程度”三维度差异,可将专业群治理分为若干典型模式。“产业聚焦深度”(O A轴)、“利益牵绊程度”(O B轴)、“组织管理强度”(O C轴)是专业群治理模式分类的主要依据,依据以上三个维度构建专业群治理模式的理论模型(见图4)。基于此模型,专业群治理实践样态的丰富性、多样性,实质上,是不同学校基于三维度的不同抉择而形成。该模型为高职院校专业群治理实践样态提供了基本分析框架,基于该框架不仅可将专业群治理实践样态概括为不同类型,而且可对不同治理模式的组织形态、运行特征展开理论演绎,为高职院校专业群治理模式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图4 专业群治理模式分类的理论模型(三)高职院校专业群治理模式及特征以“利益牵绊程度”为专业群治理模式分类的逻辑主线,以另外两个维度为支线,按利益牵绊程度将专业群治理模式分为三种典型治理模式,基于另两个维度进一步分析三种治理模式的子类型。1.实体融合模式:基于资产联结的校企实体化合作根据产教利益牵绊程度,实体融合模式是高职院校专业群治理中产教利益关系最紧密的模式,该模式下学校和企业间以专业群为载体、以资本为纽带、以共同利益为基础,通过建立实体化人才培养组织机构,打破产教壁垒,实现校企资源互融互通,产业学院是该模式的典型实践样态。根据产业学院产业聚焦深度的不同,专业群治理实体融合模式可划分为地方特色产业学院、区域产241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 0 2 3年第2期业学院两种类型。地方产业学院同区域产业学院的最大区别在于专业群服务面向聚焦的产业深度不同,地方特色产业学院精准对接、无缝服务地方特色产业人才需求,根据地方特色全产业链条人才需求布局产业学院专业体系;区域产业学院则服务面向区域优势、主导产业人才需求,根据区域产业链人才需求量大且稳定的产业链片段布局专业体系(见表1)。两者的不同在于,地方特色产业学院服务的区域范围相对较小,产业学院所在地一般为中小城市,产业结构单一且聚集性较好,为满足地方特色产业链不同人才需求,群内不同专业间通常横跨多个专业大类和学科类别。相较于前者,区域产业学院所服务的区域范围相对较大,不会将服务范围聚焦于地方特定产业链条,而面向区域多个产业链条中共同的局部片段,区域产业学院内部专业通常处于同一专业大类下,具有共通的学科技术基础。表1 专业群实体融合治理模式类型及特征专业群治理模式的要素专业群实体融合治理模式的主要类型地方特色产业学院以群建院主辅型区域产业(技术)学院利益牵绊校企行等多元主体、多种资本混合的教育实体组织产业面向精准对接、无缝服务地方特色产业人才需求,根据地方特色全产业链人才需求布局专业体系服务面向区域优势、主导产业人才需求,根据区域产业链人才需求量大且稳定的产业链片段布局专业体系组织管理以专业群为载体组建产业学院以产业学院为主 体,其 他 学院参与配合以专业群为载体组建产业学院治理主体学校、企业、行业、政府等(治理主体间合作方式有“1+1”模式,即产业学院由学校和当地龙头企业组建;“1+1+N”模式,即产业学院由学校和行业企业及多个企业联合举办;“N+N模式”,即产业学院由多个学校和多个企业联合举办)治理结构理事会或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对重大问题进行审议、决策、检查、指导、咨询、监督和协调,院长在理事会领导下执行决策校企合作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师资共培、实习就业共担案例广东某高职院校古镇灯饰学院开设灯具设计与工艺、产品造型设计、灯光工程与控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灯具检测方向,灯具电子商务方向等,形成跨学科、跨专业大类全产业链专业群江西某高职院校迅方技术学院依托移动互联网、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