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文化之于现代化_姜鹏.pdf
下载文档

ID:2349038

大小:2.04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传统文化 现代化 姜鹏
传统文化之于现代化姜鹏专栏题:扶风逸语姜鹏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院信息室主任,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主要从事城乡规划、旅游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等。微信:Hai_JP【开栏语】脑洞大开,只为表明一种态度;落锤有逸,只为发出一种声音。任何国家能繁衍绵延,必有一套文化传统在背后支撑,社会上方方面面的生活综合起来,即形成该国的文化1。国中之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塑造人之国度。农业伊始,东西方文化就分道扬镳,西方文化趋于外向引入,中国文化不断融合内生2。不管是奔袭而至的外来民族,抑或风情万种的异域文化,只要迈入中国大地,最终都被纳入中国文明,受其小农经济的哺育与制约3。现代化之于中国文明一个老外,耗费了大半个人生来研究中国,历时三十五年对一本书进行了三次再版修订,只为能从中国自己的历史中发现和理解中国,强调将中国的现实变革与其长期历史相结合,更试图将孤立的中国历史置于多元冲突的世界格局中重新审视,也强调二手中国思想传入对16-18世纪欧洲发展的影响3,但其书中弥漫的“西方中心观”却令自身思想体系一直充满矛盾4。在这本名为 美国与中国 的书中,费正清阐述了其“冲击-反应”模式,用以解释中西文明的冲突3,引发了极大争议5。历史上,西方文明剧烈冲击了近代中国以及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当“西学东源说”粉墨登场之际,清政府已变得迟钝与封闭,被迫作出种种反应,相对近代日本确实错失良机;但该理论无法解释中国已然发生的系列变革,以及中华文明演进的内因6。后来,在其弟子保罗柯文提出“中国中心观”后,深陷漩涡中的费正清颇受触动,在其1983年修订的第四版该书中引用了弟子的观点,并指出19世纪的中国必须回应整个局势,西方影响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且处于清政府长期关注事项的边缘3。晚年的费正清自认为,仍不确定该如何叙述中国文化7。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殖民,西方文化渗透到每个国度,他者文化面临严峻挑战。东方传统文化从未甘心落败,也曾以广阔乡村为屏障进行过艰辛的努力,但因历史制约终未成功8。己未风雷推翻了帝制,却也让中国开始割裂传统,自我否定、全盘西化等倾向日渐显现。正如毛泽东于1942年所指出的,不研究中国特点,只照搬外国东西,根本不可能解决中国问题9。不管是受先前的“欧洲中心论”,抑或替而代之的“美国至上”的影响,人们总习惯于将欧美模式当成后起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不二路径。在以古代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各国在面对西方冲击时,都曾希冀借助于对传统文化的再创造,来构建自己的当代价值观10。纵观日本近现代史,正是文化的“西洋化”与“日本化”的交替往复11;韩国将儒学传统纳入当代生活的柔性做法也堪称道12。而自上世纪80年代起,即便西方的狄百瑞等汉学家也主张,不尊重和了解传统中国,就无法理解近代中国,主张重新挖掘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13。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着人的思维与行动,传统思想是刻印于国人灵魂深处的文化基因,其文化精髓或争议之源可能在于社会伦理与人性制衡,但整个中国的为人处世甚至资源调配都已深受这些因素的熏陶与影响14。这种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共同形成的认同与纽带,即为中国人的文化认同15;中国传统文化留有许多精华,更曾对民族生存与国家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16。文化是个不断积淀的历史过程,当下既有强烈的外部冲击,更有内在的自我贬低17。许多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不自信,甚至压根就没了解过这些文化,更勿论认知与传承了。只有重新审视历史与传统,才能回应和解决现实问题。北京规划建设 189OBSERVATION 观察儒家文化的历史演进提到中国传统文化,自然绕不开孔子与儒家。有别于墨家等学说,儒家并非以孔子的姓命名,而是后人整理其言行才将该学说尊为儒学,“儒”正是源于孔子的职业;曾为鲁国史官的孔子收集先秦文献,删述六经以私学传礼,更携众弟子游说列国,凭一己之力使“儒”字脱离了当时对祭祀术士的泛称18。儒家源于孔子,儒学经由其门生及历代学者不断发扬与诠释,流传至近现代,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世人也惯称读书人为儒生。儒家学说并非一成不变。孔子对当时动荡的社会现状极为不满,向往恢复周礼,其理论多聚焦于“仁”,但列国君主礼遇孔子却多弃用其言;孟子提出“性善”论,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的民本思想影响深远;荀子驳击诸家,重整儒家典籍,功不在孟子之下,但其主张的“性恶”恰与孟子相反;秦汉时尚有新儒家,先融会儒道,再贯通百家,以 易经十传和中庸传世;中国思想起码在表象上以儒学为主19。所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遂成正统,这些只是门面话。汉武帝看重的是阳儒阴法、王霸结合的帝王之术,也希望借助儒生入仕来抗衡地方权贵割据;因此武帝高度重视董仲舒主张的“三纲五常”与“大一统”,却对其试图制约皇权的“天人感应”予以怒斥20。不管怎样,儒学成为治世之术,文官制度得以延续,儒生学而优则仕,朝廷得人才独多;但许多人勤奋读书只为求取功名,淡忘了“治国”与“平天下”21,22。后来,儒学慢慢沦为经学23,万般知识皆须于经学中先行印证,经中有据方可为人信服24。现实中的儒家主张早就偏离了创立时的设想,内容渐趋包罗万象。董仲舒虽于百家之中独尊孔子,但他也承袭阴阳家之说来讲天人感应,更以经典注释替代思想,以事象比附替代证据,遗害甚远19。东汉时,儒家经典已经僵化为学问,无法印证指导百姓生活;历经唐宋发展之后,儒学才真正开始成熟;但宋代重新诠释儒家经典时无法避免政治化倾向,难以称为单纯的学术传承22。至明清,儒家“经世致用”之说更强调史书考证与经典诠释,而非社会改造与自然探索25。明代僵化的儒家思想至清代仍难改变,儒学完全丧失了活力22。近百年来,儒学命悬一线,引发诸多论辩,“原教旨”与“毒瘤”论针锋相对23。而在当下,种种所谓儒家观念,往往均非出自儒学经典26,社会上时常提及的所谓儒家文化,也并非真的特指儒家,儒家只是传统文化的代称。中国传统文化系由儒、释、道长久争斗融合而成,三者间相对独立又互为借鉴,并不断回应世俗文化27。儒家作为其中表率,不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认同不可或缺,更曾致力于将现代观念融入传统思想28。如今,面对全球在地化浪潮,当代新儒家也在积极尝试与世界其他文明进行接触和对话29。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在人类学中,文化一词越来越指向地方性,而文明一词则更兼具世界性;全球化时代正迈向一种全球文明的新框架,理性客观且互相尊重,过去的各种文明成为和平交流的地方性文化30。人类当下面临种种共同挑战,愈加希望能够相互依存,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基于这种现实写入了联大一委三项决议。只有文化能跨越时空,民族的复兴最终还是要落在文化;实现文化自信,首先得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然后才可能继承与发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史书典籍浩如烟海,更留有无数宝贵遗存2。“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 文王),文化有其内在生命1。所谓诸子百家,不应被视为彼此独立的思想流派,而应被视为历经长期激辩交织而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21。“和合”是中国文化的独有概念,儒家作为明面上的主流文化,必然兼收并蓄各时期的百家文化,虽然自身创造之源长期备受抑制,与百姓生活也不够贴近,但总归要对现实种种有所回应。古代中国一直是农业立国,百姓唯勤唯俭,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便是这种农耕社会的产物31。在同时代的人类社会中,秦汉人民的生活方式堪称优裕,这也奠定了此后两千年的社会形态21。而在历史长河之中,没有哪个文明能一直进步与开放。欧洲文明在漫长的中世纪曾一直淹没于基督教的阴影之中,人性与自由受到禁锢32。那是一个真实而黑暗的时代,没出现过一项有助于提高人类尊严与幸福的发明,没有为古代智慧增添过一个新思想33。启蒙运动冲破的只是教会的专断与腐败,基督教精神至今弥漫在西方世界各处,这是西方外在超越型文化的价值之源34。梁漱溟较早注意到宗教在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性,认为中国文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才是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凡其种种都与宗教神性相悖35。不少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较重内在,价值之源落在心性,所以近代中国较易接纳西方科学,而中国文化更得以延续数千年不断34。中国文化在神灵方面没有偏颇,孔子不信鬼神,但对天存有敬畏之心32。这里的“天”非指神灵,而系最根本的重要事物,始于西周时期的“以人为本”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这些明显有别于西方坚持的由人主宰天地、物欲横流的“人类中心主义”27。中国文化一直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27;而西方文化更看重人生外相,强调物质文明进步1。现代城市发展到巨大规模,常常以无序、痛苦的方式进行36。工业革命在推动社会转型的同时,也导致信仰缺失和社会失范37,物质丰裕与精神贫困在现代社会形成尖锐对照。进入20世纪下半叶,西方许多著名学者开始质疑科技发展与经济增长34。科学受到基督教轻视自然观念的影响,难以破解生态环境危机;许多西方人的基督教信仰开始动摇,并将目光投向了东方文明38。进入21世纪,旧世界分崩离析,很多欧洲人更加不知所措39。早在18世纪后期,西方学者开始基于欧洲视角研究中国,试图抹杀和否定古老东方文明的现实与未来,这种状况直至二战后始有改观40。费正清们进一步将中国在近代的落后与衰退归咎于自身儒家文化的封闭与僵化,并将之视为阻碍中国社会前行的文化根源41。而在近现代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也长期沦为190 北京规划建设观察 OBSERVATION进步的反面典型,传统与现代的对立撕裂程度,远甚他国;面对现代化转型中日益暴露的不确定性、自我迷失和社会断层,传统文化的力量再次备受重视42。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了全新复兴阶段。推动社会发展变迁的终极力量始终来自中国内在的历史逻辑,而非舶来的所谓“译语”43。一百年前,伯兰特罗素初到中国访问即指出,当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华,引发剧烈争议;罗素回国后出书强调,西方文明为避免毁灭,必须借鉴中国的智慧44。一百年后,另一位英国学者指出,中国之所以能取得超越西方的成就,得益于自身流传千年的传统思想45。恰如季羡林所断定,21世纪终是东方文化的时代,东西方文化互补才能将人类文化推向更高阶段46。现代化道路并非仅有西方模式,中国正在积极拥抱现代化,吸收现代文明的有益成果,打造契合自身的特色路径37,47。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仅传统的复兴成为重大命题,历史的新生也同样重要。回归中国式历史观,需先走出西方话语体系48。对中国文明和历史的评价,终需由中国人自己决定40。参考文献1钱穆.中国文化十二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2021重印):2-3,7,130.2陈胜前.人之追问:来自史前考古学的思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141-142,257.3费正清.美国与中国(第四版)M.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2019重印):11,132-158,163-165,179,182-203,432-433,444-452.4黄涛.美国中国学研究的真相探索与现实关怀:以费正清为中心的考察J.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21(06):85王新谦.对费正清中国史观的理性考察J.史学月刊,2003(03):13-18.6李帆.韦伯学说与美国的中国研究以费正清为例J.近代史研究,1998(04):242-257+2.7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M.陆惠勤,等,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483.8许纪霖.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之争历史评述J.学习与探索,1985(04):126-131+30.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7.10 贺圣达.东亚文化圈和东亚价值观的历史考察以中日韩(朝)越为主体的历史分析J.东南亚纵横,2010(04):26-36.11 周学军,周黎民.儒家传统的自我更新与日本经济的飞跃发展J.社会科学家,1986(02):89-95.12 王曰美.韩国对儒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析J.孔子研究,2022(03):126-133+160.13 陈君静.大洋彼岸的回声:美国中国史研究历史考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29.14邓国营,王思远,田袁果.儒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