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节日的视觉盛宴_中国贺岁电影研究.pdf
下载文档

ID:2348965

大小:35.06MB

页数:26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节日 视觉 盛宴 中国 贺岁 电影 研究
目录目录 山西大学建校 110 周年学术文库序!言001序!言001第一章重构的电影文!化001后现代语境下的消费文!化002消费语境中的电影文!化006电影文化中的权威消!解010电影文化的艺术性重!构015被误读的商业!性021第二章消解与重构的贺岁!片034被定义的“贺岁片!”039被误读的“贺岁片!”040去边缘与重构边!缘045去仪式与重构仪!式045去民族与重构民!族048去历史与重构历!史051第三章重构的电影产!业053电影产业结构现状剖!析053001电影产业结构发展剖!析061第四章品牌价值与营销战!略090电影品!牌090营销传!播095电影整合营!销098第五章年度贺岁档期研!究11120032004 年贺岁档期综!述11120042005 年贺岁档期综!述11420052006 年贺岁档期综!述11620062007 年贺岁档期综!述11920072008 年贺岁档期综!述12120082009 年贺岁档期综!述12420092010 年贺岁档期综!述12720102011 年贺岁档期综!述132第六章冯小刚贺岁电影的叙事策!略136冯小刚电影的价值导!向137冯小刚电影的叙事策!略142冯小刚电影之“他说!”151第七章贺岁片观众心理研!究160电影心理学概念及特!点161电影观!众163电影观众测量与评!估166贺岁片的观众心!理169第八章贺岁片个案解!读178十年电影!梦178002目录看与被看的视阈变!化182镜花水月的感!动187走不出的柏拉图洞!穴192无极之外复无!极199弑父与惩罚背后的权威话!语203身体话语与性别空!间210时空的对!话216“木兰从军”母题演变的互文性阐!释221中小成本电影生存之!道228“文明”的悖!论234程婴之!死240惨白的爱情惨痛的婚!姻244动画电影贺!岁248插图索!引254附表索!引255003 山西大学建校 110 周年学术文库序言 山西大学建校 110 周年学术文库序言2012 年 5 月 8 日,山西大学将迎来 110 年校庆。为了隆重纪念母校 110年华诞,系统展现近年来山西大学创造的优秀学术成果,我们决定出版这套 山西大学建校 110 周年学术文库。山西大学诞生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晚清时代,在“西学东渐,革故鼎新”中应运而生,开创了近代山西乃至中国高等教育的先河。百年沧桑,历史巨变,山西大学始终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进行了可歌可泣的学术实践,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办学业绩。百年校庆以来,学校顺应高等教育发展潮流,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引领改革创新,实现了新的跨越和腾飞,逐步成长为壹所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实力雄厚的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谱写了兴学育人的崭新篇章,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大学因学术而兴,因文化而繁荣。山西大学素有“中西会通”的文化传统,始终流淌著“求真至善”的学术血脉。不论是草创之初的中西两斋,还是新时期的多学科并行交融,无不展现著山大人特有的文化风格和学术气派。今天,我们出版这套丛书,正是传承山大百年文脉,弘扬不朽学术精神的身体力行之举。山西大学建校 110 周年学术文库的编撰由科技处、社科处组织,将我校近 10 年来的优秀科研成果辑以成书,予以出版。我们相信,山西大学建校110 周年学术文库对于继承与发扬山西大学学术精神,对于深化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对于促进山西高校的学术繁荣,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001谨以此丛书献给历经岁月沧桑,培育桃李芬芳的山大母校,祝愿母校在新的征程中继往开来,永续鸿猷。二一一年十一月十日002序言序言毛正天(湖北民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明芳的学术专著 节日的视觉盛宴即将出版了,可喜可贺。近年来,贺岁片热已成电影文化的一道景观,贺岁片自身的艺术品质与创作规律以及贺岁片热的文化背景与接受心理等也成为富有学理价值与现实意义的论题。节日的视觉盛宴是意在对贺岁片全面深入探讨的一部用心的学术专著,也是近期该项研究中的难得的成果之一。有三大特点彰显了该著的学术品位与价值。第一,结构完整、资料翔实。该书围绕贺岁片相关论题从电影文化、产业、贺岁片的内涵和特点,贺岁片的观众心理,冯小刚贺岁片和个案分析展开,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学术框架。该著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都对贺岁片相关资料进行过系统的梳理,且翔实可靠,显出厚实。第二,注重思辨,富有学理。不仅全书的架构注重理论性,更为突出的是作者讨论相关问题时总能从一个较高的思想维度尤其是哲学维度来关注相关问题,论辩交互,颇具理论色彩。第三,视野开阔、视角多维。该著研究内容虽然较专,但著者总能开放视野,纵横捭阖,特别是该著第二章和第八章广泛运用人类学、文化学、精神分析和社会学等学术观点对相关问题和个案进行较深入全面的解读,尤其是贺岁片的个案解读,是该书分量最大也是最出彩的部分,其间有些学术观点堪称精辟。表现出作者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丰厚的学术素养。由于上述特点,该著所收获的学术结论就成为贺岁片研究的一种创获。同时在我看来,该著更是提出了一个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贺岁片相关问题的研究可以有不同视域,但最为重要的是必须围绕“贺岁”二字展开。该书作为该项研究的先行的一批,关涉较广,虽涉及“贺岁”的探究,难免失之简001略,大有再集中探讨的空间。理解“贺岁”有两个维度,一是民族的维度,二是人性的维度。民族的维度意味着贺岁片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作者比较过中国电影和外国电影的档期差异,也得出了合理的结论。但是贺岁片毕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此,假使以“乐感文化”作为理论分析的切入点,对于把握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将具有更高广的理论视域。而且要指出的是,如果从此一视域观照这个问题,如该书第七章所论及的关于贺岁片心理研究就可以从社会心理学或国民性的角度来阐释,毕竟仅仅从纯粹的电影观众的角度即观众心理学的角度,很难凸现贺岁片的独特的观众心理特征。另一方面,如果将贺岁片这个问题进一步深化的话,我们发现贺岁片本质仍然是人类狂欢化的生命展开的方式之一。因为我们应该更进一步追问的就是为什么人类漫长的生命史一定需要这种独特的生命呈现。进一步从哲学人类学的视野加以观照,会开拓出更阔大的境界。对贺岁片的研究虽然必须有广泛的关涉,但重点仍需落脚在对作为文化生命存在的人本身的思考上。也就是说,贺岁片所代表的人类那种不可遏制的狂欢感,无论如何都是人类的必须而有价值的生命呈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该书第二章所表述的关于贺岁片的内涵和特征,使本书研究的价值得到更加彰显。当然,这只是一部著作给我启动的一些思索,并不表明该著怎样的价值折扣。任何一项研究的成果,除了本身的结论价值,更重要的是对研究问题引发的进一步思考。每个研究者可以选择自己的角度,每部著作可以只达至某种结果,都可以构成推进学科进展的某个链环。电影研究需要推进,节日的视觉盛宴自然值得期待。是为序。002第一章重构的电影文化第一章重构的电影文化在电影大师英格玛 伯格曼看来,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像电影那样,超越一般感觉,直接触及我们的情感,深入我们的灵魂。尤其是今天的电影,已经不再是问世之初追逐光影变幻的记录者,而是形成一种独特的视听文化,演变为透视人们灵魂和思想的探寻者。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电影融合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于一身,是一种独特的综合艺术形式,加之电影的文化符号囊括剧本(故事)、影像(色彩、光影)、音响、时空等,当然还有画面呈现及组织背后的导演独特的处理手法等。这些作为电影艺术本体形式而存在的符号,凝结在电影作品中便形成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社会境况,使得电影在漫长而艰难的跋涉之路上,不仅集合了人类数千年的文化成果,也映照了此间各个时期的文化心理变迁,成为社会文化现象的总和。正如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克里斯丁 麦兹指出:“人们通常称作 电影的东西,在我看来实际上是一种范围广阔而繁复的社会文化现象,一种在毛斯的意义上的 总体社会事实,有如人们所说,它包括有重要的经济与财力问题。它是一种涉及许多方面的整体。”可以说,电影作为文化载体的一种样式,反映了特定时代、国家、民族、地域的社会文化现象,表现出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在作为文化载体的同时,又因其生产过程包括生产、消费、影响、研究等诸多环节,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教育、艺术、风俗等各个领域,因此电影本身也形成一高晓娜,从新时期中国电影看电影符号的文化内蕴,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 6 期.李幼蒸,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年,第 12 页.001种文化,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又进一步推动着文化观念的再生产。当然,无论电影作为文化载体还是文化本身,自其诞生伊始,就与消费、大众联系在一起。尤其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化全球化的浪潮给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越来越强调文化的制作性、商业性和消费性,电影由于其天然的大众文化性质,能够更迅速地融入人们的文化生活,并对受众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电影文化在后现代的语境中,面临着新的解读。后现代语境下的消费文化从时间上来说,后现代文化思潮大致出现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美,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逐渐在其他地区和国家出现;从时序上来说,后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之后。哈维在解读后现代理论时,强调“后现代理论需要面对的是它的思想根源20 世纪后期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转化”。并指出,晚期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转变,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存在的基础,如果说现代主义的基础是资本的福特式积累,其轴心原则是功能理性,调节方式是秩序和纪律、节俭和勤奋,在文化上则体现为对“元叙事”和基础理论的强调;后现代状态则是一种随着从福特主义向弹性积累的组织转变,以及经济动力变化而发生的社会转变,是由时空压缩引起的世界巨变所呈现的一种社会状态。由于转变过程中伴随着相当程度的通货膨胀,以及混沌无序的社会状态,因此多表现为去中心性、瞬间变异性、差异性以及不确定性和多元性等特征。G.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华夏出版社,2003 年,第 235 页.福特主义以刚性积累为特征,其特点是追求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和消费,这是一种运用集体力量,将经济视作整体进行管理与控制的刚性组织方式,其目的是刺激有效需求,进而重建商业和市场信心.是劳动过程、劳动力市场、产品和消费模式的弹性。它以出现全新的生产部门、提供金融服务的新方式、新市场的出现,以及商业、技术和组织创新速率的极大强化为特征.时空压缩 compression%of%time%and%space,一种研究因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进步而引起人际交往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变化的理论.002第一章重构的电影文化哈维以政治经济关系入手去解读后现代主义现象,而英国社会学家迈克 费瑟斯通也未从“后现代”本身,而是用“一种具有反思性的观点”,从消费文化的视角来探索后现代主义,解释“人们之所以能够肯定地接受后现代概念以及后现代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文化形象出现之可能的那些条件”。并认为,后现代的理念中“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被消解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层次分明的差异消除了,人们沉溺于折中主义与符码混合的繁杂之中。赝品、东拼西凑的大杂烩、反讽、戏谑充斥于市,对文化表面的 无深度感到欢欣鼓舞:艺术生活者的原创性特征衰微了,还有,仅存的一个假设,艺术不过是重复”。据此推断,后现代大致有以下三个特征:1.被复制的艺术艺术品在印刷术、木刻术、铜版、石刻等物质媒介的推动下,尤其是在摄影术和电影发明以后,就能像生产其他商品一样,不断地复制出来。复制的艺术品进入大众领域,大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触眼即是的景观,也就有了艺术品被展示的可能性。于是,艺术品的展示价值逐渐代替膜拜价值,瓦解了艺术的神秘色彩和神圣地位,使艺术欣赏成为人人皆可参与的活动,开启艺术大众化和文化民主化之路,使得民众有了参与文化建设的机会。在科技高度发展和教育广泛普及的今天,借助技术与市场的力量,普通百姓可以更轻松地接触到高科技产品,并使用它们创造出属于个人的艺术,如摄影、电脑绘图等等,随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