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庄论道.pdf
下载文档

ID:2348836

大小:1.66MB

页数:15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论道
目录目录上部老子论道一、老子其人其书0031 老子其人0 0 32 老子 其书0 0 8二、老子之道0121 道的原始含义0 1 22 道是事物的本根0 1 33 道是天地万物的主宰0 1 74 道不可道0 1 9三、老子论自然0221 道法自然0 2 22 自然是道的本性0 2 63 老子的社会理想0 2 8四、老子论无为0301 无为也是自然0 3 012 君道无为,臣道有为0 3 33 无为是达到自然的一种途径0 3 44 无为也是一种美味的生活0 3 5五、老子论无为而无不为0371 无为可以无不为0 3 72 无为不是目的而是结果0 3 9六、老子论贵柔处弱0461 反者道之动0 4 62 弱者道之用0 4 8七、老子的影响0521 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0 5 22 老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0 5 4八、老子之道的现代意义0591 人与自然的关系0 5 92 人与人的关系0 6 13 领导和下属的关系0 6 24 个人的精神状态0 6 3下部庄子论道一、庄子其人其书0671 庄子其人0 6 72 庄子 其书0 6 92目录二、庄子哲学的基本课题0751 庄子所处的时代0 7 52 庄子思想的出发点0 7 73 寻求人的精神家园0 7 9三、庄子之道0821 庄子对老子思想的继承0 8 22 庄子对老子思想的发展0 8 33 道不可言0 8 64 道与人的精神生活0 8 8四、庄子论人性0901 老庄人论的差异0 9 02 人的自然本性0 9 13 自然也是自在与自由0 9 64 人的本性虚静恬淡0 9 85 自然、自在、自由、自性1 0 3五、庄子论人生1061 儒道人生论的不同1 0 62 人自身的存在与发展1 0 93 庄子的追求不同于杨朱1 1 14 自由与洒脱1 1 35 精神的宁静与淡泊1 1 96 庄子的人格理想1 2 1六、庄子论天命1231 关于天命的观念1 2 332 命不可违1 2 53 安命达德1 3 1七、庄子论生死1371 死是一种悬临状态的存在1 3 72 死生为昼夜1 3 83 生劳而死息1 4 1八、庄子齐物论1451 以道观物1 4 52 心斋与坐忘1 5 0附录一史记 老子传 1 5 3附录二史记 庄子传 1 5 44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本书围绕老子思想的几个核心观念,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老子哲学的基本精神。道、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贵柔处弱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抓住了这样几个基本观念,也就把握了老子哲学的基本精神。上部老子论道LAO ZI LUN DAO一、老子其人其书内容提要:对老子其人和 老子 一书作大体的介绍和说明。以 史记 老子传 为基础,结合其他历史材料,确认孔子确实曾经向老子问过礼,老子比孔子年长,是生活在春秋末期的人物,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一书现在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版本,传世 老子,帛书 老子 和郭店楚墓竹简 老子,郭店楚墓竹简 老子 只是一个节选本。研究老子,首先应当对老子这个人和 老子 这本书作出一个说明。老子这本书是一部子书。子是对于男子的敬称,子书是以作者之名命名的书。著名的子书除 老子 外,还有 庄子 孟子 荀子 墨子 韩非子 等。1.老子其人关于老子这个人和 老子 这本书,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这种争议可以概括为三派观点:第一派观点认为,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物,比孔子要早。老子 这本书,基本上体现的是老子的思想。第二派观点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的人物,老子 一书形成于战国中期。第三派观点认为,老子 一书出现得很晚,它只是春秋战国时代各种学说的一种总结、遗说,这本书大概形成于秦汉之间。关于这种争议,应当有一个基本的历史依据。这个历史依据,就是 史记中司马迁对于老子的记述。如果后代的人,后代的思想家、学问家,发现司马迁对于老子的记述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可以纠正司马迁的观点。如果我们没有足上部老子论道003够的历史证据,推翻司马迁对于老子的记述,那我们还应当维持司马迁在 老子传 中对于老子的说明。那么,我们看一下司马迁对老子是怎么记载的,史记 老子传 全文一共有五百多字。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之史也。接着讲到“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来,向老子问礼。老子对孔子讲了一段话,含有提示和教导的意思。孔子离开老子后,对他的弟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见鸟,都可以看见鱼,但是关于龙,我们并不能有机会看到全龙。我们可能会看到龙的一角、一爪、一鳞,但是要见到全龙肯定很难。今天我见到老子,我就有这种感觉:老子,他可真是一条龙!这种记述,本来是非常清楚的,但是在 史记 中,关于老子的事迹,还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或曰:老莱子亦楚人,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还有一种说法: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秦国出现了一个人物,这个人物叫太史儋,“或曰儋即老子”。这样就出现了三个老子:老聃、老莱子、太史儋。所以,有人认为,在司马迁写 史记 的时候,老子这个人已经不清楚了。其实,问题并不是这样,司马迁为什么又提到老莱子和太史儋呢?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做 史记,有一种基本的史学的方法,这也是他做历史的基本原则,这就是:“信以传信,疑以存疑”。就是说,司马迁认为真实可靠的,他就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如果他认为是有疑问的,他会把它作为一个辅助的材料,把它作为一个附录,补充进去。我们认为,这两个“或曰”,可以说是一个附录,是作为“疑以存疑”所做的附004录,附加在 老子传 中的。为什么这样说呢?看来在历史上,在司马迁之前的时代,被人称作“老子”的,并非只有老聃一人,老莱子也曾被人称作“老子”,太史儋也曾被人称作“老子”。司马迁怕人们将这三人混在一起,故有这样一种记述。在司马迁那里,这三个人原来就是三个人,司马迁并没有将三个人混在一起。在 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 中,司马迁说:“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楚,老莱子。”表明老莱子和老子并不是一个人。讲到老子的时候说:“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讲到老莱子的时候说:“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说明司马迁在其他的地方,认为老子和老莱子,并不是一个人。关于太史儋,那就更与老子没有多大关系了。后代的人总是把老聃和太史儋放在一起。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关于老子的记载有“老子西出关”。老子西出关的时候,那必然要向西行。而太史儋要到秦国去,也要出关。因为两个人都要出关,所以这两个人是一个人。还说“儋”和“聃”这两个字音相近,既然相近可以相通。这都是一些牵强附会之词。这两个人没有什么关系,时间相距一百多年,把这两个人扯在一起,是没有道理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很多人否认这件事。但是在历史上,在儒家的文献中,对这个事情也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比如 礼记 曾子问 中,就提到了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如果有人讲,道家人士为了抬高老子的地位,说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还曾经是老子学生,向老子问过礼,这样也许会有争议。但是用儒家的经典 礼记 来证明这一点,也许更具有说服力。我们知道 礼记 是儒家的经典,是 十三经 之一。在儒家的文献中,在 礼记 中,对于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有详细的记载,这个记载是这样的:有一次,孔子与老子助葬。助葬在过去来讲,就是在埋葬人的过程中,要有一个主持的人。也许是孔子走在前边,老子就向孔子发了一个命令,要他把队伍暂时停下来。为什么要停下来呢?因为当时出现了日食。孔子在这个事情结束以后,就问老子:送葬的队伍一旦出发,在中途是不能停的。今天为什么要停下来呢?老子向他解释说:诸侯朝见天子,都是白天走路,晚上休息。送葬也是要在上部老子论道005白天进行。在夜间赶路,只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奔丧的人,一种人是逃犯。现在出现了日食,太阳看不见了,那跟夜间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按照礼的规定,我们应当在这个期间停下来,等日食过去了以后,我们才可以继续前行,这也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孔子听了这样的话,觉得老子讲得很有道理。有关孔子向老子问礼这件事,在这个事件之外,礼记 曾子问 提到的还有三处,三处均提到孔子向他的弟子讲“吾闻诸老聃曰”,看来孔子向老子问礼,并非只是一次。一次是说,他听老子讲过:依照礼制,天子、国君驾崩,则取各庙先君之牌位集于祖,一起祭祀;第二次是说,他听老子讲过,大夫史佚有子而死,因墓地较远,在征得周公同意后,将棺材停于宫中;第三次是说,他听老子讲过,周公之子伯禽,在居父丧其间,不得已而领兵平息叛乱,但这实在是不得已的事。可以想象,孔子居周肯定有一段时间,与老子相见而问礼,亦不可能只限于一两次,定然有很多次接触。由此亦可看出,孔子问于老子的礼,基本内容大体上是有关国家和上层贵族的礼仪规范。但对老子而言,孔子这种对于政教礼乐的热心,显示出一种危险的倾向,所以老子不得不告诫孔子: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史记 老子传)孔子与老子别,老子相送之以言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史记 孔子世家)据历史记载,鲁昭公2 4 年,孟僖子刚死,他的儿子,年仅十三岁的南宫敬叔,向鲁国的国王提出:孔子是我的老师,他一直想到周朝的都城去观礼,但没有路费。我希望国王能够资助,赞助我的老师孔子到周朝都城去观礼。006后代有人对这一事件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南宫敬叔当时十三岁,并且他的父亲刚刚去世,他不可能跟随孔子一起去周朝的都城。史记 孔子世家 对这一事件,是这样记载的: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请与孔子适周”,意思是“请资助孔子适周”,并不是“请允许我与孔子适周”。这从“鲁君与之一乘车”等是可以得到证明的。南宫敬叔时年十三岁,刚刚遭遇父丧,不可能与孔子一起适周。因为南宫敬叔没有跟随孔子,所以孔子不可能适周,这样一种说法其实是有问题的。历史上只说南宫敬叔向鲁国的国王提出资助孔子,并不意味着自己一定要跟随孔子一同前往。如果孔子适周这件事是没有疑问的,那么,由此引出的孔子向老子问礼一事,也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孔子向老子问礼这样一件事,并不损害、也并不妨碍孔子的崇高与伟大。因为孔子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还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好学多问,向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问礼,这件事,并不损害孔子的形象。很多人时常将孔子和老子对立起来,其实本不应当如此。我们在 论语 一书中看不到任何批评老子的语句,在 老子 一书中,也看不到任何批评孔子的语句。有人可能会说,老子 第十八章讲:“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第三十八章讲:“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孔子提倡仁义礼智信,老子认为更应当提倡道德,因为没有道德了,所以不得不讲仁义了。“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不是说礼是社会混乱的根源,而是说,礼的出现,意味着忠信已经很淡薄而社会混乱已经开始。相反,我们从 论语 中看到不少孔子受到老子思想影响的话语。老子 第二十七章讲“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论语 里仁 篇引孔子之言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老子 第六十三章讲“轻诺必寡信”,论语 里仁 篇引孔子之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老子 第五十七章讲“我无欲而民自朴”,论语 颜渊 篇讲“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从这些对照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孔子思想与老子思想上部老子论道007的相关性。老子与孔子思想虽不同,但将两者完全对立起来是有问题的。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基本上还是回到了 史记,回到了司马迁对于老子的记述。我们认为,老子这个人,是春秋时代的人物,比孔子年长一些。如果从老子对孔子说话的口气来判断,老子应当比孔子年长二十岁左右。孔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