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明末清初
诗学
研究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明末清初虞山诗学研究/赵炜著.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1.2(灯下学术文丛)ISBN 978-7-5500-0081-0I明赵古典诗歌文学研究中国明清时代IVI207.22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011301号出版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社址南昌市阳明路310号邮编330006电话07916894736(发行热线)07916894723(编辑热线)网址http:/E-书名明末清初虞山诗学研究作者赵炜经销全国新华书店印刷南昌市红星印刷有限公司厂址南昌市民营科技园民营大道69号开本880mm1230mm1/16印张10.25字数250千版次2011年6月第1版印次2011年6月第1次印刷定价29.80元ISBN 978-7-5500-0081-0赣版权登字:05-2011-21(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图书若有印装错误可向承印厂调换倡扬学术原创精神活跃当代人文社科灯下学术文丛 专著系列第一辑诗性的燃烧张承志论黄发有著在现实与文学中的爱余凤高著困惑与冲突当代中韩女性小说之比较陈铉美著历史想像的现实诉求中国当代小说历史观的承传与变革路文彬著世纪彷徨:老舍论孙洁著奇谲的心灵图影野草意识与无意识关系之探讨刘彦荣著“我”是谁新时期小说中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研究易晖著时与光20世纪中国文学史格局中的徐讠于研究陈旋波著盗火者的足迹与心迹论鲁迅与翻译刘少勤著纪实与纪虚中西叙事文学研究王成军著第二辑现代主义小说学王洪岳著在历史缝隙间挣扎19101920年间的小说月报研究柳珊著20世纪台湾文学史论方忠著禅宗生态审美研究邓绍秋著归趣难求中国古代文论“趣”范畴研究胡建次著吊诡的新人新文学中的小资产阶级形象研究郑坚著心理教育活动课程原理与实施裴利华著语法修辞新论王占馥著越中人文精神研究祝兆炬著323明末清初虞山诗学研究第三辑自由与反讽纳博科夫的思想与创作李小均著水浒传名物典章研究谭武群、侯绍庄著晚清古文研究以陈用光、梅曾亮、曾国藩、吴汝纶四大古文圈子为中心柳春蕊著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六十年李运抟著异向共建梁启超、王国维与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于闽梅著当代文学的现代历史叙事流变颜敏著词人家庭与宋词传承以父子词人为中心刘学著北宋文人的经济生活叶烨著明代科举与明中期至清初通俗小说研究叶楚炎著明末清初虞山诗学研究赵炜著灯下学术文丛 文献系列日本学者中国古典诗学研究主要文献目录(19002007)胡建次、邱美琼编译梅庵琴派史料严晓星编临江三孔诗歌评注陈莲香评注丛书策划:张国功联系方式:33006江西南昌市阳明路310号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电话:07916894723、8309247E-mail:324目录绪!论1一、研究对象、范围及意!义1二、前人研究综述与本书研究思!路6第一章虞山文化与虞山诗!学14一、虞山的古学之!风14二、藏书、刻书业的繁!盛25三、各种艺术门类的发!达31第二章钱谦益和虞山诗学的兴!起39第一节从汤显祖到钱谦益:一种“诗道”观念的复!归40第二节钱谦益的“通经汲古”之!学56第三节以“诗言志”为中心的诗学体!系73第四节钱谦益影响下的虞山诗!学100第三章海虞二冯和虞山派的建!立132第一节二冯诗学的渊源与特!征133第二节二冯的诗学!观148第三节诗学宗法统系的确立和虞山派的形!成169第四节二冯诗学之差!异1881明末清初虞山诗学研究第四章虞山诗学的流变与衰!败206第一节赵执信进京与二冯诗学的传!播206第二节虞山诗学在“艺”、“道”间的再次转!向234第三节王士祯诗学之称雄与虞山诗学之式!微260第五章明清诗学视野下的虞山诗!学275第一节虞山诗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明清诗学演进中之地!位275第二节虞山诗学演进之内在规律及意!义285第三节关于虞山派的问!题304结!语313主要参考书!目3152绪论一、研究对象、范围及意义本书旨在论述明末清初虞山(常熟古称)诗学兴起、演变以及衰退的历史脉络。首先对研究对象的范围加以界定。“明末清初”这一概念,学界说法不一。关于明末,大多数学者将万历至崇祯末的一段时期称为明末或明季。对于清初的理解,学界常将顺、康两朝八十年左右的时间视做清初,因为这段历史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剧烈动荡走向稳定统一的时期,同时也是文化学术转型而趋于繁荣的时期。合而观之,一般所说的“明末清初”大致是从万历元年前后至清康熙后期一百五十年左右的时间。学界的这一划分标准,当有其内在的逻辑支持。在这一大体时限内,本书根据虞山诗学发展的特点,对“明末清初”的概念再作进一步的细化。依据虞山诗学的基本资料,我们将明李圣华晚明诗歌研究所引陈垣、嵇文甫、章培恒、徐朔方等人均将万历至明亡的一段历史时期统称晚明。(见李圣华晚明诗歌研究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另,樊树志也以万历元年(1573)至崇祯十七年(1644)为明末。(见樊树志晚明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如李世英清初诗学思想研究(绪论,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朱则杰清诗史(第八章,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严迪昌清诗史(第二编引言,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均持这种划分标准。1明末清初虞山诗学研究末考察的重点定于天启、崇祯两朝。民国人张鸿在常熟二冯先生集跋中云:“启、祯之间,虞山文学蔚然称盛”,此实已标明虞山诗学兴起的时间范围。不仅如此,钱谦益作为虞山诗学勃兴之领袖,其诗学成熟期也在启、祯之间。如其云:“仆年四十,始稍知讲求古昔,拨弃俗学。门弟子过听,诵说流传,遂有虞山之学。”可见,钱谦益诗学之成熟与虞山诗学的兴起过程基本上保持同步。在入清之后的七十年间,虞山诗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同时也生出不少流弊。至迟到康熙末,如钱陆灿、冯武、钱曾等老一辈诗学名流退出诗坛,虞山诗学遂风流歇绝,失去昔日的盛况。若从地域的角度言之,此时以王士禛、赵执信为代表的齐鲁诗文化圈逐渐成为诗坛的领跑者,虞山诗坛渐受其影响,无论是创作还是理论均丧失自身的鲜明特色。据此,本书所言之“明末清初”,主要指从明天启到清康熙末期一百年左右。本书研究的对象是虞山诗学观念流变的历史过程,其中兼及对此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现象与文学思潮的考索。就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的角度来看,虞山诗学对清代诗学产生的影响不容低估,这也成为我们致力于探讨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认为,地域诗学观念的演进不仅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亦取决于诗学群体之审美理想与创作风尚的转变。因而,对虞山诗学的历史考察,主要是对虞山诗人群体的整体把握,是对该群体之诗学观念变迁过程的综合性研究。目前,学界大多数研究者习惯将该群体称为“虞山派”。然本书主张在对“派”的使用上,应持谨慎的态度。有些学者所言之“派”乃非常宽泛的概念,基本可概指某些松散的诗学群体,大凡诗人之间存有唱和而又雅张鸿:常熟二冯先生集跋文,民国14年铅印本。钱谦益生于万历十年(1582),四十岁左右当在启、祯年间。钱谦益:复李叔则书,有学集卷三十九,钱牧斋全集(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343页2绪论集某地形成一定规模,均可以“派”相称。本书则与此不同,倾向于较为严格的诗派标准,基本赞同陈文新在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中所提出的三个必备要素:流派统系、流派盟主和流派风格。若以此衡量之,虞山诗学之庞大群体又是否符合诗派的标准?从外延上讲,是否所有的虞山诗人均可归属于虞山派?虞山诗人的范围与学界通常所言“虞山派”之范围是否重合?古人最早使用的“虞山派”一语到底是指虞山诗人之全体抑或其中的一部分?这些均是有待于细致辨明、逐步澄清的重要问题。正因为如此,本书将研究对象命名为“虞山诗学”,而非“虞山派诗学”,旨在避免缩小研究指涉的可能性,同时也有利于根据实际情况对虞山派的问题作出科学的论断。换言之,“虞山诗学”所指涉之外延至少不会小于虞山派的范围,这将扩大研究的广度。若作一适度比照,虞山诗学所包含的诗学群体大致相当于郭英德所定义的一般文人集团,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真正的“派”,“乃文人社团的高级形态”,“必须由一个实体性的作家陈文新认为,任何一个文学流派的成立都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流派统系、流派盟主和流派风格。流派统系,表现为文学主体对以往经典的主动选择,此可成为他推进文学事业的有效手段;流派盟主指每一个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而一个流派的地位高下,与其理论主张、创作水平密切相关;流派风格是文学流派的基本标志,没有独特的风格就没有流派。(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7页)胡幼峰以海虞诗苑、江苏诗徵为据,列举四十人为虞山诗派成员,而诗人之间风格差异较大,实际上很难以“派”而统称之。(胡幼峰:清初虞山派诗论,台北“国立编译馆”1994年版)罗时进又根据海虞诗话补录陈煌图等人,甚至将乾嘉时期的一些虞山诗人也归入虞山诗派。这种去取的标准,实有泛化诗派的倾向,似乎在虞山诗人与虞山派诗人之间本无太大差异。(罗时进:清初虞山派及其诗文化圈,苏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郭英德先生认为:“集团是为一定目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社会团体。中国古代文人集团是一种文化职能集团,它是由知识阶层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为了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进行文化活动的社会集团。文人集团包括侍从文人集团、学术派别、政治朋党、文人结社和文学流派。”(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页)3明末清初虞山诗学研究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3页。群体构成,而且还必须具有非实体性的创作风格和理论主张”。因而我们可以将虞山派视为虞山文人集团发展至特定阶段的产物,在描述虞山诗学观念流变的同时,兼及对虞山派的考辨,以期在虞山诗人和虞山派诗人之间划出一定的界限。本书题目所谓“明末清初虞山诗学研究”中的“诗学”,并非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所解释的包括一切文艺形态在内的广义“诗学”,而是有关诗歌这种特定艺术体裁的理论。明末清初虞山诗学研究,旨在探讨虞山诗歌理论的变化发展过程,同时涉及与诗学相关的各种学术思潮。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形而上层面涵盖有关诗歌性质、功能、价值的认识与观念,形而下层面包括诗歌的创作方法、韵律格调、师法宗尚等问题。本书兼而取之。就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将明末清初虞山诗学之进程约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从天启至顺治初,以钱谦益(15821663)为核心,以冯舒(15931645)、冯班(16021671)、瞿 式 耜(15901650)、毛 晋(15991659)、严 熊(1626?)、陈式、陈璧(1605?)、陈煌图(16181694)、陆贻典(16171686)、孙永祚、何云、邓肯堂等人为辅翼。该期诗学侧重对七子派、竟陵派诗学的抨击,倡导通经博古、诗本性情等主张,虞山诗风总体趋向多元化。第二期大致从顺治初至康熙中叶,二冯(主要是冯班)成为诗坛领军,以钱曾(16291701)、钱龙惕、钱孙临、冯武(1627?)、陈玉齐、陈协、陈涛、陆贻典、孙江(?1665)、龚庸、戴淙等人为辅翼,推崇晚唐,效法西昆,形成巨大声势,虞山派得以形成。但同时也有别调独弹者,如陈瑚(流寓虞山)、钱陆灿(16121699)、瞿有仲、孙旸等人,反对师法晚唐、西昆的主张,对虞山诗坛也产生了4绪论一定影响。第三期为康熙中后期,代表人物有钱兴国、蒋廷锡、邵陵(16431707)、王应奎(16831759)等。这一时期,虞山诗学全面衰退,神韵说逐渐主导诗坛风尚。当然,由于虞山诗人频繁、复杂的交往关系,诗人不断变化的诗学观念以及他们在年龄、性情、地位上的差异等因素,我们对虞山诗学的发展脉络只能作出比较粗略的描述。故上述划分只能作为研究虞山诗学的一个简要坐标。本书将明末清初的虞山诗学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出于如下考虑:第一,清代诗学处于中国古代诗学的成熟阶段,其学术积累最为丰厚,治学品格最为精审,然学界对于清代诗学的研究仍然相对薄弱。本书以明末清初虞山诗学为研究论题正是出于增补这方面研究的考虑。通过对虞山诗学产生、发展以及衰落的历史性论述,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虞山诗学百年间的基本走向,同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