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世界第一
无足轻重
波兰
石油
产业
曲折
龚建伟
58石油知识 双月刊产油国与石油组织/OIL-PRODUCING COUNTRIES AND OIL GROUP目前,波兰的石油产量微不足道,其产量仅能满足自身需求的不足5%。但在历史上,波兰曾经是举世闻名的产油地区,同时也是欧洲大陆石油开采的先行者。当年的波兰不仅在石油开采方面占据了先机,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以伊格纳齐武卡谢维奇为首的石油科学家和企业家。考察波兰石油产业的兴与衰有助于帮助我们了解欧洲大陆石油开采的历史,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领会到石油产业的发展并不单纯取决于自然因素,也不能仅考虑经济因素,其他因素不但有可能影响石油产量,同时还影响着开采石油的决策。波兰石油产业的萌芽期1854年以前现代意义上的波兰石油产业始于1854年,但早在1854年以前波兰人就意识到了石油的重要性。根据历史记载,在13世纪,波兰的加利西亚地区居民就已经发现地表有渗出的石油,并且将这些渗出的石油用于轮式推车的轴承润滑。第一个有关当地石油渗出的可靠记载存在于1534年于克拉科夫出版的关于药水及其效果一书当中,作者在该书中专门撰写了名为“石头中流出的油”的一个章节,并且认为这种油可以用于医疗用途。此后数百年中波兰有关石油的记载堪称层见叠出,除去医疗用途(此时的波兰人认为石油可以用于治疗皮肤病)和润滑之外,波兰人还研究出将渗出的石油与亚麻籽油混合以用于照明等用途。石油的应用并不局限于民间,当时的波兰统治者也已经认识到石油的价值。1771年,波兰的卡卢什地区内比利夫(Nebyliv)村除传统的封建义务之外,每家人还必须缴纳14桶原油,这意味着石油的应用在此地已经是相当普遍的事情,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均可从中获益。1795年,波兰被彻底瓜分,曾经属于波兰的加利西亚地区被奥地利帝国吞并。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奥地利当局注意到了石油的价值,虽然此时的工业并不需要石油,但是照明、手工业等方面的需求促使奥地利当局将其纳入管制范围。根据记载,19世纪上半叶在加利西亚开采石油与水的混合物需要奥地利帝国批准,而沥青开采则由奥地利国家垄断。虽然此时的加利西亚石油渗出已经广为人知,但是受限于开采能力,此时的石油并不能被用于满足工业需求,开采本身仍然是小作坊式的边缘活动。波兰石油产业的发展与巅峰期18541918年1854年对于波兰石油产业而言是划时代的一年。1853年12月,波兰石油产业的先驱伊格纳齐武卡谢维奇获得了石油蒸馏的专利。1854年,武卡谢维奇和他的友人一起在克罗斯诺县的博布尔卡村建起了一口油井,据说是“世界第一口油井”,这一点存在相当大的争议,但无论如何,这口油井是世界上最早一批油井之一,这一点毫无疑问。石油产业从小作坊走向正规化不能仅靠炼油技术,开采技术也同样重要。1859年美国人在宾夕法尼亚首次应用自由落体钻井系统开钻油井,这一技术于1862年传到了加利西亚;另一项技术突破是加拿大石油巨头威廉亨利麦加维带来的,他将源自加拿大的杆式工具钻探系统引入加利西亚,这大大提升了石油钻探的深度与速度。美国和加拿大技术的引入掀起了加利西亚石油产区的技术革命,许多在过去被认为是无法开采的油田如今也重新变得有商业价值。奥地利帝国此时的法律客观上也鼓励石油勘探与开采,1854年,奥地利建立相关法律允许个人寻找自然资源,而1884年对该法律的进一步修订使得石油与天然气资源均可供土地的所有者使用。在先进的技术配套和有利的政策扶持之下,波兰地区(主要是加利西亚地区)的石油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1885年,麦加维和他的商业伙伴从“世界第一”到无足轻重:波兰石油产业的曲折之路 龚建伟图1 伊格纳齐武卡谢维奇画像2023 年第 1 期592023 年第 1 期在加利西亚打出了第一口对他们而言具有商业价值的油井,加利西亚的石油产业自此蓬勃发展。1887年,第一口使用了加拿大钻井技术的油井被钻出,深度达到378米,麦加维也在同年开办了炼油厂。在接下来的十年当中,麦加维等人下令开凿了多达370口井,合计深度达10万米。最终,他们在1895年成立了加利西亚-喀尔巴阡石油公司,公司运营的第一年就生产了3500万千克原油,这在当时是相当惊人的数字。1895年以前,波兰地区的石油开采更集中于加利西亚西部,麦加维的第一口油井也是在西部开挖的。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加利西亚东部显露出了更高的开采潜力。应该指出的是,加利西亚东部的石油开采具有一定偶然性,麦加维曾经一度想要放弃在多罗毕其油田继续尝试开采石油,但是他手下的员工依然坚持继续开采。最终,成功挖出了四口750米深的油井,每天可产40吨原油。东加利西亚的原油生产集中于多罗毕其油田的小城鲍里斯拉夫,此地的石油产量在1899年仅占全加利西亚的5%,但是到了1908年,这一数字变为了86%。加利西亚开采的石油主要用于城市照明所用的煤油灯,然而随着城市照明的电气化,煤油的需求开始变得越来越少。此时的加利西亚石油生产呈现出一种无序性,原油年产量从1875年的2.2万吨增加到了1900年的34.7万吨,这一时期的加利西亚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基本保持在1%左右。然而接下来的几年与此前大不相同,石油年产量在1905年增加到80.2万吨,又在1909年迅猛增加到207.7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也自此上升到了5.22%。1909年的加利西亚石油产量位居世界第三,第一和第二则分别是美国和俄国。但如此之高的产量并没有带来对应的利润,过大的生产规模也意味着运行成本的增加在20世纪初,加利西亚的石油产业雇佣了大约14000名工人。盈利的需求促使石油生产商选择减产,加利西亚的石油产量也在1913年迅速回落到了100万吨出头。虽然产量降低了,但石油的总价值反而增加,从3220万克朗上升到5720万克朗,这表明减产增利的措施是有效的。虽说减产了许多,但这个产量比起1900年的产量还是显著高出不少。加利西亚当时如此之高的石油产量离不开充足的管理人员。1900年,当地只有385名石油管理人员;而1910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975人。加利西亚的石油增产同样对其他产业造成了影响,譬如说煤产量随着石油产量上升一同上升,而金属矿石的开采量则呈现出下降趋势。究其原因,这些煤大多被用于炼油或者冶金,而冶金厂很大程度上也服务于采油与炼油工具的冶炼,因此石油产业的扩张带动煤炭产业的发展并不奇怪。金属矿石的开采量下降同样可以说得通,因为加利西亚的金属矿大多属于低品质的铁矿石,既然石油开采更有利可图,那么为什么还要死守着没有利润的铁矿不放呢?1909年以后,加利西亚地区的石油减产并不完全是人的意志驱动的,当地石油重镇鲍里斯拉夫在1909年就面临严重的卤水问题,石油钻井极有可能遭受含盐地下水的侵蚀,而当时的人对此束手无策。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最终促成了加利西亚的石油减产。只是当时的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次减产是永久性的。1909年的207.7万吨产量将是加利西亚石油生产的巅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加利西亚也成为了奥俄交战的前线。战争给加利西亚的石油产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俄军短暂地进入了加利西亚,并且在撤退时炸毁了绝大多数油井。许多熟练的石油工人乃至鲍莱斯瓦夫克罗帕切克这样的石油专家也在战争中应召服役,最终一去不返。俄国撤退之后,奥匈帝国和德国尝试重建加利西亚的石油产业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伤痕终究难以完全修复,加利西亚再也没有回到过1909年的石油产量。独立之后波兰石油产业的曲折期波兰在1918年11月正式恢复独立,但此时的波兰还没有确定的国界。1919年,波兰地质研究所的专家首次提出了石油勘探与开采的问题,图2 位于波兰戈尔利采的煤油路灯,此时波兰开采的石油大多用于照明图3 1911年的明信片上绘制的鲍里斯拉夫油盆地画像60石油知识 双月刊产油国与石油组织/OIL-PRODUCING COUNTRIES AND OIL GROUP并且在接下来数年针对可能的含油区域绘制了地质勘探图。受惠于一战中同盟国对采油设施的修复,波兰的石油产量在短短数年中恢复了许多,1925年的年产量达到了81.2万吨。但产量并不意味着自主,刚刚诞生的波兰国家并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石油开采,因此波兰此时的石油产业相当程度上被外国所控制,50%的资本为法国所有,15%为美国所有,波兰自身所有的仅占20%。此处的美国资本主要是洛克菲勒所控制的标准石油公司,其在波兰的油井年产量高达6万吨以上,同时他们还在波兰建设了首批民用加油站以进一步获取利润。波兰政府意识到了石油产业被外国资本所控制并非好事,但1926年以前的波兰政府频繁更迭,无力处理这一问题。当时的波兰自主掌控的石油产业管理形式为行政控制,先是隶属国家石油管理局,然后由国家采矿和冶金工程总局管理,接下来由工业和贸易部采矿和冶金司管理。混乱的管理与低效的行政使得波兰自身资本在石油开采中不占优势,因此1926年政变之后上台的毕苏斯基决定将其改组。1927年,毕苏斯基下令将Polmin石油公司从国家行政机构当中分离出来并将其商业化,使其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本质上来讲,此举实际上将Polmin公司变为了更加现代的石油产业辛迪加,并将其作为组织原油及其衍生物内外贸易的工具,这使得波兰资本在接下来十多年当中更具竞争力。该公司控制的油田年产量约13.515万吨,且拥有当时欧洲最大最为现代化的炼油厂之一。不仅如此,Polmin公司还为员工提供了在当时看来极为优厚的福利待遇(免费交通、报销水电费、登山旅行等),充足的福利与高薪(每月6002000兹罗提),使得该公司成为波兰国内享有声誉的企业,也为波兰的石油产业赢得更好的名声。但石油产业的发展并非完全取决于自身。首先,波兰当时的石油出口面临重重困境,中欧和南欧国家更倾向于向罗马尼亚购买石油而非向波兰购买,因此波兰的大部分石油只能就近出口给捷克斯洛伐克(1933年占比为43.3%)或者但泽自由市,并由但泽自由市二次出口。其次,鲍里斯拉夫的地下卤水问题日趋严重,波兰政府出于种种考虑并未扩大生产,罗马尼亚和苏联的石油产量却与日俱增。19221938年,罗马尼亚的石油产量增加了6倍,达到了每年660万吨;储量丰富的苏联更是增加了7倍,达到了每年2890万吨。波兰的产量相较过去不但没有增长,反而降低到了1909年产量的四分之一(每年50.7万吨)。此时,波兰的石油产量已经被德国超越,在欧洲只能位居第四。二战中的波兰石油产业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波兰的石油产业也在此时遭遇了灭顶之灾。Polmin的工厂在1939年9月10日被纳粹德国的空军轰炸,这出乎所有石油工作者的意料。人们普遍认为此地是波兰石油产业的中心,在战争中理应被重点保护,因此不太可能没有足够的防空力量。然而事实证明他们错了,Polmin工厂周围的波兰防御力量相当弱小,没有能力阻止德国人的空袭。空袭过后,Polmin从受人尊敬的波兰国企变成了一堆瓦砾和冲天的浓烟,厂长下令召集剩余的员工前去避难,因为轰炸仍有可能在之后继续到来。战火燃烧了很久,即使是80千米外的利沃夫也可以望见,这场火灾直到苏联红军到来才扑灭,客观上也说明了波兰完全没有做好应急预案与消防准备。Polmin石油厂在这之后被重建,因为无论是苏联人还是德国人,都非常需要石油以供战争所需。重建并不意味着曙光的到来,而是第二次灭顶之灾的预告。第二次轰炸发生在1944年6月26日,72架波音B-17轰炸机和58架P-51野马战斗机对重建后的Polmin石油厂投下了140吨炸弹,工厂被彻底摧毁,约120人在空袭中遇难。这次轰炸彻底毁掉了Polmin,Polmin公司再也没有被重建,而是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二战之后的波兰石油产业1945年同盟国一致确定了波兰的新国界,这意味着波兰失去了战前绝大多数的石油产地:1938年,波兰的石油产出主要来自三个地方,其中多罗毕其油田产出为32.5万吨,亚斯沃油田13.6万吨,斯坦尼斯瓦沃夫油田4.6万吨,只有亚斯沃油田在1945年之后还属于波兰。虽说过去的波兰曾经拥有世界第三的产量,但如今的波兰发现自己反而成为了石油进口国。今天的波兰石油生产主要来自波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