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一个
两个
主义
中国化
时代化
生成
逻辑
从“一个行”到“两个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生成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1 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马克思主义行”这一重大论断,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文/于建玮克思主义行。”1党的二十大增加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个新的重大论断,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在认识上的重大突破。“一个行”和“两个行”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包含着一系列中间环节,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生成逻辑。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生成逻辑,对于我们更加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使其产生强大的真理性力量摘要:从“一个行”到“两个行”,体现出由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和现实逻辑共同构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生成逻辑。理论逻辑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使其产生强大的真理性力量,它居于基础地位,是生成逻辑的根本前提;文化逻辑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濡化,它居于枢纽地位,是生成逻辑的关键;现实逻辑是指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不断回答中国的时代之问,它居于中心地位,是生成逻辑最终的落脚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生成逻辑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内在要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要求。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生成逻辑;理论;文化;现实中图分类号:D61;A81DOI:10.13784/ki.22-1299/d.2023.01.002长春市委党校JOURNAL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ANGCHUN MUNICIPAL COMMITTEE112023.1/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Study and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从“一个行”到“两个行”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为逻辑起点的,这种真理性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根本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生成的理论逻辑。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向世人充分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力量,“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力”2。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力量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发展的理论,集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不是基于道德上的义愤或者纯粹的思辨,而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果,对自然界、人类思维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形成正确而深刻的认识,“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在自身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地坚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对不同时代的现实状况得出切合实际的真理性认识,使得自身的理论建构始终保持正确、缜密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和很多其他理论相比,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它不是站在少数剥削者的立场上,或者用华丽的语言为少数人的剥削、奴役、掠夺进行理论上的辩护,或者为剥削者提供维护自身利益的方案;而是自觉而坚定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这一边,用深切的情怀和深刻的理论思考为广大人民群众发声,为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解放全人类、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出明确的方案。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进程中,从最初的指引欧洲工人运动,到今天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种立场一直在不断丰富和强化。也正是由于这种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始终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拥护和支持。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中的理论,其创立和发展均与实践紧密结合。对于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明确的认识,“理论的方案需要通过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3。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深刻地认识到,理论的正确与否,不能完全依靠理论的自洽性来说明,而是要让理论回到实践当中,在指导实践的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凡是把理论诱入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4。在 200 多年的发展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没有成为与实践相脱节的思想学说,而是成为始终能够对实践产生巨大指导作用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静止的绝对化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对于理论自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同样持这种态度。他们一向反对把自身视作教条,而是坚持让自身随着实践与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做到“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5。马克思主义创立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它在帝国主义时代发展成为列宁主义、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则发展成为毛泽东思想等,都是其发展性的有力佐证。正是发展性这种理论品格,确保了马克思主义能够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科学地回答时代课题,永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而不是陷入停滞与僵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使得马克思主义不仅在理论上是深刻的,而且在实践中是管用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两大功能,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后者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学12/2023.1说的根本特征”6,这样,马克思主义就能产生巨大的真理性力量、焕发出巨大的真理性光芒。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力量在中国得到了鲜明的彰显。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正是马克思主义让在黑暗中探索、在苦闷中挣扎的中国人找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钥匙。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四个历史时期的实际,让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的理论品格得到坚持和巩固,推动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丰富和发展,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长足进展,推动百年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二、文化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濡化“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必要前提,马克思主义的“行”需要在中国本土得到确证。换言之,只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我们才能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行”的。一 百 多 年前,伴随着先进知识分子的接受与传播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被中国人所了解和认同,并成为指引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有力理论武器。在这个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一个重要因素,发挥了巨大的濡化功能。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1,这也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生成的文化逻辑。作为系统化的观念体系,理论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归入狭义文化即观念形态的文化范畴。狭义文化所关涉到的是人们的思想观点、精神状态,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人心”。任何一种外来文化如果和本土文化相抵牾,它就会和本土的“人心”发生冲突,人们就会对这种外来文化产生“排异”反应。一种外来理论能不能被本土所接受,同样要遵循这一规律。回顾“西学东渐”的历史,对于进入中国的各种社会思潮,中国传统文化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过滤阀”作用。例如,自由主义进入中国后,除少数思想观念西化程度较高的知识精英群体较为认同外,多数中国人对此并不认同。从文化上看,这主要是由于自由主义对政府持有的保留性态度和分权的政治主张与中国人古已有之的“忠君”心理以及由此衍生出对政府的认同感、中国人追求大一统的观念等文化心理背道而驰。和这些社会思潮相比,马克思主义并没有遇到本土文化的“排异”,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契合的关系,这种契合关系使得本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濡化成为可能。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上有鲜明的体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格物致知的传统,主张“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认真深入地探究事物的规律,这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相契合的。早在夏商周时代,我们的先哲就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要求统治者敬畏人民,即“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这种民本主义思想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每一个时期,这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相契合。中华民族有很强的实践观,春秋时期即认识到想要了解事物,必须依靠实践,即“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左传昭公十年),这种实践观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后来形成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即“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王阳明传习录),也就是要让认识(知)与实践(行)有机结合,而不能让“知”成为空谈,这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品格相契合。中国人始终有发展变化的思想,认识到各种事物的存在离不开发展,即“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周易坤文言),长春市委党校JOURNAL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ANGCHUN MUNICIPAL COMMITTEE132023.1/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Study and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思想同样如此,它要随着现实的发展而发展来保持自身的活力,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其一)。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性,使得马克思主义在进入中国后能够顺利地通过文化这道“过滤阀”的检验,让中国人对它产生亲近与认可,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各项主张,“二者相互契合的内在基因,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与历史主体的共同作用之下,实现改造中国的革命主张”7。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生成的文化逻辑,还要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本土文化资源的吸纳与升华。这并不是说要用马克思主义“吃掉”中国文化,而是坚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批判地继承之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相对于本土文化来说,马克思主义不是被动地适应,而是主动地吸收,这种吸收是一个双向的文化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得到了更加适应中国文化土壤的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获得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蕴。如“实事求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本是治史的原则,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赋予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内涵,将其升华至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同时,中华优秀文化中求实的传统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可见,这种双向的文化建构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马克思主义以其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以其丰厚的思想财富涵养了马克思主义赖以扎根生长的文化沃土”8,这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更加深刻的认同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三、现实逻辑: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不断回答中国的时代之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濡化,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行”的文化动因,它说明的是马克思主义存在被中国人所认可的文化可能性。完全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行”,还需要进一步在中国本土的现实语境中得到具体的确认。也就是说,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真正解决中国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才能完整地表明它“在中国”是“行”的。一方面,现实问题是在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等实践中遇到的;另一方面,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所面临的现实状况以及现实问题也都会发生变化。而实践的发展又以不同的时代为表征,这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生成的现实逻辑就表现为马克思主义要回答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问题,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