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传承
信仰
力量
芭蕾舞
2021
传播
文化
建构
婵娟
Creation Studies创作研究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22年第7卷第3期60刘婵娟【内容摘要】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是中国芭蕾民族化探索的里程碑,经过50余年的传播与发展,为红色经典作品的当代传播与文化建构提供了范式。一方面,文章追溯“红色娘子军”的形象来源,梳理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在不同时期的创作要求下的历史形态与文化建构。另一方面,重点论述20112021年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在“国家在场”与“社会在场”的两种传播导向下,通过大型庆典性或纪念性演出、节日献礼演出、“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基层慰问演出和公益教育演出等方式,深入人民群众,增强民族身份认同。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所承载的集体记忆与民族精神在当代不断延展,与其他红色经典作品共同承担起艺术美育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是中华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驱动力。【关键词】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传播方式;民族精神;文化交流【中图分类号】J7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084(2022)03006010【DOI】10.20070/ki.cdr.2022.03.007【Title】Heritage,Faith and Power The Communication Mode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Ballet The Red Detachment of Women from 2011 to 2021【Author】Liu Chanjuan【Abstract】The ballet The Red Detachment of Women is a milestone in the nationalization exploration of Chinese ballet.After more than 50 years of dissemination and development,it has provided a paradigm for the contemporary dissemination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red classics.On the one hand,this article traces the revolutionary image source of the“Red Detachment of Women”and sorts out the historical form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ballet The Red Detachment of Women under the creative requirements of different periods.On the other hand,it focuses on the 20112021 ballet The Red Detachment of Women under the communication guidance of“national presence”and“social presence”.Through art activities such as large-scale ceremonial or commemorative performances,festival performances,“elegant art into the campus”performance,grass-roots condolence performances,public education performance etc.,the ballet goes deep into the people and enhance the national identity.The collective memory and national spirit carried by the ballet The Red Detachment of Women continue to extend in contemporary times.Together with other red classic works,it undertakes the mission of artistic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which is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dissemination and exchange of Chinese culture.【Keywords】ballet,The Red Detachment of Women,mode of communication,national spirit,cultural exchange传承、信仰与力量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20112021年的传播与文化建构【作者简介】刘婵娟,女,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舞蹈理论与美学。1964年9月26日,李承祥、蒋祖慧、王希贤编导的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在北京天桥剧场正式公演。红色娘子军 自诞生以来,作为红色经典艺术作品,承载着弘扬革命精神的历史使命,在50余年的传播过程中,早已成为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红色文化,红色经典有其独特Heritage,Faith and Power传承、信仰与力量Contemporary Dance ResearchVolume 7,Issue 3(2022)61的传播价值和文化意义,在当代社会传播语境下,更需要不断探索新的传播路径,丰富作品的时代内涵。红色娘子军 在20112021年十年间的传播,证明其仍能保持活力、与时俱进,它不单单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产品”,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勇于抗争、坚贞不屈、团结友爱的集体记忆,弘扬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本文一方面追溯 红色娘子军 的历史形态与精神之源,另一方面分析其十年间的传播方式和文化建构,最后总结其民族精神的延续与当代转化,以此探讨红色经典舞剧在新时代的传播与文化内驱力。一、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的 历史形态与精神之源“红色娘子军”革命形象的艺术演进最早可追溯到1957年8月刘文韶在 解放军文艺 上发表的报告文学 红色娘子军,这部作品使“红色娘子军”的英雄事迹广为流传。1960年梁信编剧、谢晋导演的同名电影 红色娘子军 的公映又引起巨大轰动,为其后的舞剧改编奠定了文本基础与价值导向。舞剧的主题音乐也于此时期奠定,1959年为同名电影创作的主题曲红色娘子军军歌(梁信填词、黄准谱曲),以磅礴的旋律和铿锵的节奏讲述了“娘子军”饱受压迫和苦难后,投身革命的英雄事迹,遂移植为舞剧的主题乐曲。1964年,又有专为舞剧而创作的歌曲 万泉河水清又清,由吴祖强作词,吴祖强、杜鸣心共同作曲,是舞剧第四场的重要曲目。歌曲描绘了“军民鱼水一家亲”的美好图景,与“斗笠舞”共同刻画“娘子军”质朴、柔美的女性群像。上述与“红色娘子军”相关的文艺作品的传播,均为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的创作与上演奠定了广泛的受众基础。下文将重点梳理在以革命叙事为主体的文本框架下,早期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形态与精神内涵。(一)1964年:以“三化”为创作导向的“革命芭蕾舞剧”“1964年1月,由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舞蹈家协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首都音乐舞蹈工作座谈会。由于会议内容主要讨论音乐和舞蹈的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问题,故又简称 三化座谈会。”“三化座谈会”之后,舞剧 红色娘子军 诞生。此前,1963年周恩来总理在观看北京舞蹈学校的芭蕾舞演出时,就已经指示“是不是可以创作一个革命题材的剧目?或者,你们可以创作苏联的十月革命,或者是法国巴黎公社?”李承祥等几位主创“有了要创作出革命的芭蕾舞剧的决心”,因此,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不仅是一部记录革命历史的舞剧,也是中国第一部“革命芭蕾舞剧”。以“三化”为创作导向,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创作组一方面为符合“革命化”“群众化”的要求,创作之初便秉承“向生活学习,向劳动人民学习”的原则,共赴海南岛调研,了解“娘子军”的历史、海南人民的风俗习惯,学习民间歌舞,这些都为舞剧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艺术体验。在创作过程中,编导们以同名电影为蓝本,遵循原作所体现的时代特性、地方特色、风格样式和思想主题,保留了六个主要人物,即吴琼花、洪常青、连长、小庞、南霸天和老四。为贴合舞剧的革命叙事逻辑,编导将琼花两次出逃以及洪常青两次进南府的电影情节皆改为一次;琼花路遇红莲一起投奔红区的情节变成了洪常青与小庞救起琼花,为其指路;琼花与洪常青分界岭相遇的情节被删去;琼花因违反组织纪律打伤南霸天而被关禁闭改编为上党课;琼花目睹洪常青就义,改为了娘子军消灭南霸天后才知晓“常青就义”,并设置了“大刀舞”“枪舞”等舞段,突出洪常青英勇就义后,琼花化悲痛为力量,以“接班人”的身份继续革命事业的决心与意志。这些剧情和舞段的设计无疑是非常“革命化”的。编导之一李承祥认为,“群众化”就是要“贴近群众,使他们能看懂、能喜欢,能够对我们戏里展现出来的艺术魅力有所感动”。因此,在琼花这个极具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上,编排了一场情绪强烈的“琼花诉苦”舞段:她扒开袖口,露出手臂上血迹斑斑的伤口,质朴的生活化语言引起了当时纺织女工的强烈共情。另一方面,琼花不论是直线式的调度,还是始终挺拔的上身,都突出她坚韧不屈的性格和反抗的决心,呈现鲜明的个性,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18401996年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268.转引自:李承祥.情倾五十载 红色娘子军 C/欧建平.中国芭蕾的丰碑:纪念 红色娘子军 首演五十周年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23.李承祥.破旧创新,为发展革命的芭蕾舞剧而奋斗 J.舞蹈,1965(2):16.李承祥.破旧创新,为发展革命的芭蕾舞剧而奋斗 J.舞蹈,1965(2):16.李承祥.情倾五十载 红色娘子军 C/欧建平.中国芭蕾的丰碑:纪念 红色娘子军 首演五十周年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27.Creation Studies创作研究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22年第7卷第3期62努力还原娘子军的真境遇,做到了“群众化”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创作导向,引起极强的共鸣。为解决芭蕾语言“民族化”的问题,李承祥认为,“首先从作品的内容和人物出发,运用芭蕾舞原有的特点和舞蹈技巧,并使它与中国的民族、民间舞相结合;同时要从生活出发,大胆创造新的舞蹈语汇”。在具体实践中,一是通过实地考察与体验生活,实现“芭蕾和军事动作的结合”,主要表现为提炼战士日常的训练动作,创作了“练兵舞”“射击舞”“投弹舞”“劈刺舞”“大刀舞”“进军舞”等舞段,彰显“娘子军”们饱满的集体群像和不畏险阻、只求解放的感情。二是以民族舞蹈语言为基础进行结合,即“中国民间舞、古典舞与芭蕾的结合”,如将“探海翻身”“倒踢紫金冠”“串翻身”“乌龙绞柱”“小蹦子”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戏曲和武术动作,以及“黎族少女舞”“斗笠舞”等民间舞蹈运用到舞剧中。正如李承祥所言:“我们排练 红色娘子军 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反复斗争过程也是芭蕾舞艺术破旧创新的过程。”在“三化”精神的指导下,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与同名电影具有共同的革命精神指向。与电影相比,舞剧精简了叙事,对人物形象的筛选与剧情提炼,既保留了电影所刻画的受压迫的妇女形象,也更有利于集中彰显女性在革命斗争中的个人成长与信念坚守。同时,在舞蹈语言上的大胆借鉴与融合,是中国芭蕾舞剧“民族化”之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体现了中国芭蕾舞剧的创新精神。(二)1966年:在“三突出”要求下的“革命样板戏”舞剧自1964年9月首演以来,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人民群众和外国来宾的一致好评。1966年,江青等人从服饰、音乐到动作对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