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时代改土归流后黔中少数民族区域社会的变迁——以黔东及黔东北地区宗族为例.pdf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明清 时代 改土 归流后黔中 少数民族 区域 社会 变迁 东北地区 宗族
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明清时代改土归流后黔中少数民族区域社会的变迁 以黔东及黔东北地区宗族为例高应达 著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明清时代改土归流后黔中少数民族区域社会的变迁:以黔东及黔东北地区宗族为例 高应达著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ISBN 明 高 民族地区 社会变迁 研究 贵州省 明清明代 K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第 号明清时代改土归流后黔中少数民族区域社会的变迁 以黔东及黔东北地区宗族为例高应达 著责任编辑 周卫群封面设计 刘依群出版发行 浙江大学出版社(杭州市天目山路 号 邮政编码)(网址:http:www zjupress com)排 版 杭州中大图文设计有限公司印 刷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盛元印务有限公司开 本 mm mm 印 张 字 数 千版 印 次 年 月第 版 年 月第 次印刷书 号 ISBN 定 价 元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印装差错 负责调换浙江大学出版社发行部邮购电话 ()引 言我国是一个在历史上长期形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种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形成,是在历史长河中,活动在中华大地上的各个民族在长期的碰撞、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完成的。由于地处四川、湖南、广西、云南之间,南方古代“四大族系”均在贵州交汇,使贵州在历史上从秦汉至宋元时期曾突显为民族大迁徙、大分化、大融合和大发展的特点。特别是汉晋以来,“濮僚”渐渐衰落,“氐羌”东进,“南蛮”西移,“百越”北推,汉民南迁,相互对流,互为穿插,分化、融合的现象极为明显。唐宋时期,西南地区逐渐形成了若干民族,元代蒙古民族的进入为贵州民族增加了新的成员。元王朝时代,“大体上讲,贵阳以西,罗罗为夥,而黑罗为悍,其次是宋家、蔡家、仲家、龙家、僰人、羿子;在贵阳以东,苗为夥,而铜苗为悍,又有仡佬、佯黄、八番子、土人、峒人、蛮人、冉家蛮、抚水蛮、杨保等。”秦汉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纳入中央王权的控制范围,中央一直对西南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元代实行土司制度,明承元制。随着明王朝数十万大军把残存于西南的蒙古人势力平息后,明中央决定把数十万将士留在西南,特别是在贵州,实行军事屯田,设立卫所,彻底改变了历史以来贵州的民族生存和分布格局。随后的六百年里,贵州的历史走上了由从民族对立到民族融合的历史时期。在这六百年中,贵州的历史究竟发生了些什么重要的变化?年出版的由贵州通史编委会编写的枟贵州通史枠,把近百年来对贵州历史的研究进行高度归纳,从宏观上对贵州明清近六百年的历史提出了总结性的定位:“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二百七十余年中,贵州的社会及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并把这种变化归结为六个方面:一是交通状况改善;二是移民就宽乡,“与当地少数民族错杂相居,在经济上互相促进,在文化上互相交流,并且互通婚姻,从而造成各族人民共同开发贵州的新局面”;三是贵州“开发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四是社会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五是大规模贵州通史编委会:枟贵州通史枠(第一卷),枟远古至元代的贵州枠(第四章)民族状况(第一节)元代贵州的民族分布,当代中国出版社 年版,第 页。改土归流;六是建省以来文教渐兴。这些变化,“构成了明代贵州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时期贵州历史的基本特点”。清代“同明朝相比,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这主要表现在:(一)封建地主制经济继续扩大发展;农业生产在耕地面积、作物品种、耕作技术等方面都有了扩大和提高,手工业和商业也有了新的发展。清末还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新式工矿企业。(二)行省制进一步完善,中央政府通过直接任命文武官员对全省进行统治,土司被削弱或取消,结束了司府军卫并治的多元局面。(三)全省人口显著增加,到清末已达八九百万。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四)贵州同全国各省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省内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也进一步紧密”。这些成果有利于认识和了解贵州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历史,可是,这对于认识贵州各民族间的演变和融合,特别是民族间的交往与冲突、民族习俗的演变、民族意识的发展以及国家认同,让人获得历史的具象,显然存在不足。中国境内任何一个民族都不是单纯、孤立地发展的,中华各民族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长期交融过程。人类学家也认为,民族或社会群体间的接触,特别是民族中宗族与宗族的接触,所导致的文化传播是造成某地或某个民族文化和社会变迁的主要根源之一。加强对少数民族各个宗族社会变迁史的研究,有利于通过审视历史,探求各民族发展的内在规律,发现民族社会发展的历史内涵,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历史的经验和启示,以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和促进少数民族社会和谐发展和进步,提供历史的借鉴。从宗族或家族研究出发,探索区域社会史的研究在国内东南地区、云南以及西北地区都已有成果展现,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这无疑对我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些成果对我的研究也有明灯引路之功。如常建华在枟明代宗族研究枠中认为“宋以后中国社会具有的重要特征是出现了新宗族形态”,这种“新宗族形态就是在明代形成并普及的”,所以“宗族在明代的发展值得研究”,提出了“宗族乡约化的概念并提示了祠庙祭祖与宗族组织普及化的关系”。郑振满在枟明清福建家族组织及社会变迁枠著作中,通过考察明清时期闽台地区的家族组织,2斕 明清时代改土归流后黔中少数民族区域社会的变迁 贵州通史编委会:枟贵州通史枠(第二卷),枟明代的贵州枠,导言(二),当代中国出版社 年版,第 页。贵州通史编委会:枟贵州通史枠(第三卷),枟清代的贵州枠,导言(二),当代中国出版社 年版,第 页。对我国宗族社会研究和区域社会研究,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参见常建华著枟明代宗族研究 引言枠(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版)部分和郑振满在枟明清福建家族组织及社会变迁 学术史的回顾枠(湖南教育出版社 年版)部分。探讨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其演变趋势。他认为明清时期的家族组织处于中国从传统向近代转变中,福建的家族组织是东晋以降陆续南迁的中原家族的遗俗遗制,同时又适应山、海的新环境独立发展,形成区域性的特色。这为本课题研究明清两朝贵州少数民族各个宗族社会变迁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不过,所有这些成果几乎都是以汉族宗族发展历史研究为主。重点探索了汉民族宗族或家族在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代的形成、发展及其所发挥的社会调适功能,而少有对少数民族区域社会的变化研究。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宗族组织在明清时期才进入形成阶段。明以前,其社会组织以民族部落为主。在各个民族部落中,少数部落首领建立了以血缘为主的较大的氏族部落组织,其所发挥的作用在于有效地控制整个部落社会和部落的生存和发展,而不在于调适本宗族族众的利益。明代中央王朝在贵州设置军事卫所,实行屯田制度,大量中原民众的进入,使少数民族宗族组织结构在汉族的影响下在贵州兴起,这显然与明代专制王朝支持和鼓励族权以及维护族权加强专制集权分不开。由于明代黔中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的长期对立,宗族组织的发展并不强劲。清王朝时代,贵州各民族在康乾盛世的影响下,各个家族或宗族人口激增,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各地形成了所谓的大姓大族。可是,随着国家权力的全面渗入,以及近代化历程的发展,这种宗族组织的发展也不健全,并很快随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衰落而丧失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这一切在枟贵州通史枠中并没有作出深入的探索,还没有学者进一步涉猎。原因是研究难度大,特别是明清时代,贵州各民族社会变迁纷繁复杂,又没有更多的史料供人们参考。这也是作者在此课题中大量采用民间传说的重要原因。故本课题意在尽可能使用有限的史料同时,通过大量田野调查,努力呈现明清两朝贵州少数民族区域社会变迁之梗概,以求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对贵州少数民族区域社会变迁史研究的重视。本课题试图通过重构 世纪长达六百年间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原民族与少数民族交融和社会变迁的历史,展现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与国家权力及其引起社会变迁的图景,以加深对各民族区域社会“大杂居”“小聚居”生存格局的理解,重新思考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社会变迁的历史。永乐十一年(年),明王朝废除思州、思南二宣慰司,以其地分为八府,即铜仁、思南、思州、镇远、黎平、新化百阡、乌罗,加上贵州宣慰司及安顺、镇宁、永宁等州,设立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贵州省的建立,标志着中央对贵州的行政控制由传统的“以土官治土民”政策,进入了“改土归流”,即把少数民族社会纳入国家的权力控制之中的历史进程上来。从此,贵州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进入了历史性的全面演进时代。3 引 言 斕现在的贵州是一个多民族交错杂居和少数民族相对成片聚居的地区,全省共有 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 畅,有 个族种人口超过 万。全省有 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个自治县,个自治乡,民族自治地方土地面积占全省 。贵州各民族,是从古代众多的民族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传统上认为现在贵州的先民是仡佬族,他们是先秦时期文献中记载的濮人,后来文献中称之为“僚”、“仡僚”、“仡佬”演变而来。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苗族,是“三苗”的后代,从先秦时代开始迁入贵州,逐渐迁居到全省各地,主要聚居区为黔南、黔东南、黔东北山区。清王朝时代,常把“苗”作为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泛称。人口位居第二的布依族,是“骆越”人的后代,史书常以濮、僚、蕃、番称之,主要聚居范围是黔南、黔西南一带。侗族人口位列第三,也是由“僚”人发展而来,历史上曾被称为“峒人”、“峒蛮”、“峒苗”,主要聚居范围在黔东、黔东北、黔东南一带。土家族人口位居第四,传说为巴人廪君的后人,历史上称为“蛮”、“土人”,元明时遍布全省,现主要聚居区为黔西北、黔北、黔东北一带。彝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春秋前后迁居于贵州西北部。水族的祖先约在唐宋年间从广东、广西迁入贵州南部。回族则是元代时迁入贵州。汉族占贵州总人口 畅,遍布于全省各地。从秦汉时期开始,随着贵州与中原地区的联系逐渐增多,逐渐有汉族迁入贵州,特别是明清时期,随着中央权力的渗入和对贵州“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汉族迁入人数增多,逐渐成为贵州人口最多的民族。贵州民族居住存在着“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由于贵州地理环境的不同,“大杂居”的特点是汉族主要居住于河谷坝子、盆地一带,少数民族大部分居住在山谷之中和高山之上。即民间常说的“汉住坝,侗住腰,苗蛮住在山旮旯”。“小聚居”的特点不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常常多以宗族一姓族众聚居而为村为寨。加强对少数民族社会史的研究,有利于通过审视历史,探求它的内在规律,发现民族社会发展的历史内涵,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历史的经验和启示,为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和促进少数民族社会和谐发展和进步,提供历史的借鉴。本课题以黔东及黔东北地区的宗族文书、碑刻、传说,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探索了明清以来贵州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以及历史上生活于少数民族区域社会中的各民族在构建和谐的区域社会、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促进各民族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脉络,探求明清两代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社会生活的真实,认识和了解我国古代各民族在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本文中所用“苗”“苗民”“苗人”,依明清时代的语义,如“赶苗夺业”中的“苗”,泛称明清时贵州所有的少数民族;“苗族”实指民族识别后的族种。4斕 明清时代改土归流后黔中少数民族区域社会的变迁 孔令中:枟贵州教育史枠,枟绪论枠贵州民族组成,贵州教育出版社 年版。目 录第一章 明初军屯与黔中少数民族区域社会的剧变一、明初的军事屯田与“赶苗夺业”的传说二、明代的屯田与卫籍三、明初卫所屯田与黔中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大变迁四、明初黔中社会结构的特点探索第二章 明中后期屯田的破坏与多民族地区宗族社会的兴起一、屯田制的破坏与新兴宗族的兴起二、屯军家族的“夷”化,即少数民族化三、明中期的民屯与“赶苗夺业”的传说四、少数民族的艰难生存和发展历程与反抗五、明初以来黔中少数民族区域社会变迁的特点第三章 明末清初黔中区域社会的剧变及其特点一、明末清初黔中区域社会的剧变二、明末清初黔中区域民族社会的特点第四章 清王朝时期黔中少数民族社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