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采访
写作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新闻采访与写作/许颖著 郾-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郾 10ISBN 978-7-81127-348-9玉郾 新摇 域郾 许摇 芋郾 淤新闻采访-高等学校-教材 于新闻写作-高等学校-教材摇 郁郾 G212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11)第 182292 号新闻采访与写作著摇 摇 者摇 许摇 颖策摇 摇 划摇 董媛婷责任编辑摇 吴摇 磊责任印制摇 曹摇 辉装帧设计摇 魏摇 东出 版 人摇 蔡摇 翔出版发行摇出版社社摇 摇 址摇 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 1 号摇 摇 邮编:100024电摇 摇 话摇 010-65450532 或 65450528传真:010-65779405网摇 摇 址摇 http:/www郾 cucp郾 com郾 cn经摇 摇 销摇 全国新华书店印摇 摇 刷摇开摇 摇 本摇 730伊988 毫米摇 1/16印摇 摇 张摇 25郾 25版摇 摇 次摇 2011 年 10 月第 1 版摇 2011 年 10 月第 1 次印刷ISBN 978-7-81127-348-9/G348定价:49郾 80 元版权所有摇 摇 摇 翻印必究摇 摇 摇 印装错误摇 摇 摇 负责调换目摇 摇 录摇殷1摇 摇 摇 摇目录绪论第 1 章第 2 章第 3 章第 4 章理解新闻摇/1第一节摇 变化中的新闻特性摇/1第二节摇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传播活动的起点和媒介产品生产的龙头摇/10第三节摇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关系摇/12理解新闻采访摇/16第一节摇 新闻采访性质及特点摇/16第二节摇 新闻采访的任务摇/22第三节摇 新闻采访中的记者和采访对象摇/29新闻的发现与选择摇/34第一节摇 新闻的发现力摇/34第二节摇 获得新闻线索:采访的起点摇/40第三节摇 新闻选择:把关人与把关摇/45新闻报道策划摇/50第一节摇 新闻报道策划的类型、原则与方法摇/50第二节摇 案例:从新闻线索到策划报道摇/59新闻采访的准备摇/63第一节摇 消息源的确立及取得摇/63第二节摇 拟定采访提纲摇/73第三节摇 特别的采访准备摇/832摇 摇 摇 摇殷摇新闻采访与写作第 5 章第 6 章第 7 章第 8 章第 9 章第 10 章第 11 章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摇/91第一节摇 访问采访法摇/92第二节摇 观察采访法摇/106第三节摇 文献研究法摇/118新闻采访的特殊方法摇/123第一节摇 隐性采访摇/123第二节摇 体验式采访摇/126第三节摇 基于社会科学研究法的采访摇/129第四节摇 在线采访摇/134采访素材的整理与分析摇/138第一节摇 采访素材整理与分析的意义及程序摇/138第二节摇 采访素材整理与分析的方法摇/146形成报道思路摇/153第一节摇 确定报道体裁摇/154第二节摇 设计报道结构摇/162第三节摇 选择新闻角度摇/164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摇/171第一节摇 价值律 通过新闻写作显现新闻价值摇/171第二节摇 真实律 新闻真实性对写作实践的要求摇/175第三节摇 效果律 基于传播目标的写作摇/177第四节摇 客观律摇/178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摇/183第一节摇 用事实说话摇/183第二节摇 新闻跳笔摇/189第三节摇 白描语言摇/194消息写作(上)摇/202第一节摇 消息及其基本构成元素摇/203第二节摇 消息导语的写作摇/211目摇 摇 录摇殷3摇 摇 摇 摇第 12 章第 13 章第 14 章第 15 章第 16 章第 17 章消息写作(下)摇/229第一节摇 主体的建构摇/229第二节摇 消息的背景摇/245广播电视消息写作摇/256第一节摇 适合口说耳听的写作摇/257第二节摇 广播电视消息的导语与主体结构摇/262第三节摇 音响、解说与画面的关系及脚本写作摇/268网络消息写作摇/279第一节摇 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心理与行为方式特征摇/279第二节摇 在线写作程序摇/281第三节摇 非线性结构摇/284第四节摇 多种符号与元素的组织及配置摇/290新闻特写摇/295第一节摇 特写及其特点摇/295第二节摇 特写的取材摇/298第三节摇 特写的叙事摇/300人物专访摇/303第一节摇 人物专访概说摇/303第二节摇 人物专访的分类摇/307第三节摇 人物专访的消息源摇/309第四节摇 人物专访的写作摇/312调查性报告摇/318第一节摇 调查性报道概说摇/319第二节摇 调查性报道的结构摇/320第三节摇 调查性报道的写作摇/321第四节摇 调查性报道的陷阱摇/3274摇 摇 摇 摇殷摇新闻采访与写作第 18 章第 19 章第 20 章第 21 章深度报道摇/330第一节摇 深度报道概说摇/330第二节摇 深度报道的特点摇/331第三节摇 深度报道的写作要领摇/335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的写作摇/343第一节摇 广播电视专题及其分类摇/343第二节摇 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的特点摇/348第三节摇 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的表达手段及其常用结构摇/350网络新闻专题制作摇/366第一节摇 网络新闻的专题产生及其特点摇/366第二节摇 网络新闻专题的结构与布局摇/368第三节摇 网络新闻专题的多媒体表现摇/374第四节摇 网络专题的制作程序摇/379在媒体实习和工作摇/383第一节摇 如何选择媒体摇/384第二节摇 如何写好求职信和个人简历摇/385第三节摇 如何准备笔试及笔试应试策略摇/386第四节摇 面试临场策略与技巧摇/389第五节摇 如何顺利渡过实习期摇/392摇参考文献摇/397摇后摇 记摇 摇/399绪论 理解新闻摇殷1摇 摇 摇 摇绪论 理解新闻2008年的“两会冶的新闻发布会上,来自网络的记者、编辑格外抢眼。只见一名网络摄影记者坐在第一排,负责抢拍记者会的主角和提问者的照片,全程记录新闻人物的现场表情,然后将数码相机的储存卡递给坐在后排的一位网络编辑;这位编辑随即换给他一张新卡,同时马上把储存卡导入置于膝上的手提电脑,在电脑上挑选出有价值的新闻照片,并加注标题说明,与此同时,通过无线网络,这些照片立刻传送回网站,挂到网上的两会直播窗上。而网站通过无线网络与记者会现场的编辑同步联系、发出指令,如需要某位回答问题者侧面的照片,或要会场的全景,现场记者、编辑可以立刻执行,几分钟后,新的照片就出现在网上。两个储存卡、一部手提电脑、十只上下翻飞的手指,这就是网络现场直播的核心设备;每次提问、抢拍、交换、挑照片、挂上网,都在几分钟之内完成,网民几乎可以同步在线观看。这种速度让新闻发布会上来自其他媒体的记者们望尘莫及。关于媒介,最近几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注意力被聚焦到这样一些事件:中国网民人数突破亿人,网络广告强劲增长;“超级女声冶节目的短信收益与广告收益等量齐观;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手机报纸、电子报纸等新的媒体概念层出不穷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杂志泾渭分明的界限正在被消解,媒介之间日益出现融合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的特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又有什么是不变的呢?作为新闻传播中最基本环节的采访与写作又将如何胜任这些新的变化?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第一节摇变化中的新闻特性“随时随地,信息由我选择冶,这在过去似乎是遥不可及的想象。而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满足受众这样的需求并非纸上谈兵。报纸、广播、电视、电脑、手2摇 摇 摇 摇殷摇新闻采访与写作机这些媒体都作为信息的终端出现,受众只要想获得信息,便可以自由地选择任何一个最适合自己所处的位置与需求的媒体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日本电通公司2003 年在一份媒体接触行为的调查中勾勒了一幅日本上班族接触媒体的典型画面:清晨起床后,电视和报纸是受众获得信息的首要来源;上班途中,报纸、杂志和广播三分天下,同时,用手机看新闻在青少年中势头正劲;上班时,网络是工作之余获取新闻的最佳接触点;午餐休息时,手机和网络平分秋色;下班途中,再次重演上班途中的一幕,人们在报纸、杂志、广播的陪伴中回到家中;晚上,电视与网络占据了很多人的休闲时间直到一天结束淤。今天,这样的画面对于中国的受众而言也并不陌生。在多种媒体并存、多种媒体竞争的时代,媒体会调整自己对新闻所下的定义,从而调整内容配置,以满足目标受众的需要。在这样的时代,新闻的消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新闻的特性有哪些变与不变呢?一、新闻消费方式的变化1郾 从独立式消费到参与式消费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受众地位已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受众已不满足于传统媒介单向的“独立式冶消费模式,更追求双向互动的平等传播。获取新闻和信息一度只是强势机构的特权,只有他们才有权利和财力去主宰信息的发布。而如今新的信息访问和传播方式给人们上网发布消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移动电话、短信、图像电话等传播科技进入寻常百姓家,为受众提供和发布新闻给予了技术上的支持,使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跟专业记者有同样的机会通过他们的个人电脑发布新闻,使受众从信息的消费者变为信息的提供者成为可能。关于这一点,草根媒体的作者丹恩吉尔莫尔总结得十分直接,他说:“我的基本看法是,如果人们拥有创建新闻内容的工具,他们就会这么去做,从而逐渐出现一种全球性交谈。冶目前,在互联网上,用户自创内容与专业内容的融合趋势已经开始显现。MySpace的前任董事长理查德罗森布拉特(Richard Rosenblatt)表示:“专业内容与用户自创内容相结合,将成为 2007 年的重大主题。冶他认为,人们将希望在网络上建立个人“频道冶,在此,他们能够将业余材料与专业材料结合起来。而他的新公司迪蒙德传媒(Demand Media)正投资 2 亿美元进行相关尝试于。2郾 从信息“超市冶型消费到信息“专卖店冶式消费目前的受众越来越不满足信息同质的大众化传播,更喜欢提供适合小众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而受众细分使媒体纷纷推出个性鲜明、具有针对性的信息,使受淤于钟智知株值至社MCR2003谁 将 成 为 新 的 网 络 赢 家 2007 三 大 预 测 趋 势 预 测,http:/ 理解新闻摇殷3摇 摇 摇 摇众更容易识别适合自己需要的信息内容。以网络媒体为例,网民每天面对铺天盖地的各种新闻,选择就成了费时费力的苦役,因此,提供个人定制服务,即根据受众个人需要对新闻进行筛选、过滤、整理、加工和定向提供,那么新闻就会变得更有价值。于是网络可以提供点对点的传播方式,加速了传播小众化和分众化的进程。这样的转变对于媒体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媒体必须考虑,决定新闻信息产品市场表现的核心因素已经由产品质量向信息服务质量转移。因为,信息销售规律是:信息的价值不决定于信息本身的价值,而是决定于信息提供者以往所提供的信息给接受者所带来的快感和收益。具体对一条新闻信息产品的价值进行判断是很困难的,市场价值的确定与价格定位的真正完成在其传播以后,而不是传播以前。传播以后,人们因此信息获得了收益或经济学意义上的福利,人们感到物有所值,愿意向上次的信息提供者购买其新闻信息产品。这时,信息销售规律在真正发生作用。更仔细地分析其内在规律,就会发现,人们这时向上次的信息提供者购买的已不是新闻信息产品,而是提供新闻信息产品的服务。人们这时并不确知将要提供的新闻信息产品有什么样的价值,但知道其具有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产品的能力,因此,愿意购买这样的服务。这样的运作多了,特别是信息的搜集加工销售工业化、电子化、信息流化以后,人们更加难以确定具体新闻信息产品的价值,只能是购买、依赖其提供的服务。从客户的眼光看来,更是这样。即使具体的新闻信息产品的价值与客户的需求不够吻合,但信息仍能以他们感觉方便、快捷、可靠、以信息流的方式提供,客户仍会感到一定程度的满意。3郾 信息消费的碎片化与散点化“碎片化冶,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零片或零块,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常见于“后现代主义冶研究文献中。“后现代冶是与现代的断裂和折裂,更多强调的是对现代的否定,是一种认知的扬弃,它肢解或消解了“现代冶的一些确凿无疑的特征淤。在传媒领域,随着电视频道日益增多、广播媒体开始复兴、报纸版面极大扩张、专业杂志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