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物馆在数字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创新案例及建议_窦文龙.pdf
下载文档

ID:2348469

大小:1.79MB

页数: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博物馆 数字化 建设中 面临 问题 创新 案例 建议 窦文龙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9(2)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doi:10.16703/ki.31-2111/n.2023.02.008窦文龙.博物馆在数字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创新案例及建议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2):46-53.博物馆在数字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创新案例及建议窦文龙中国国家博物馆1我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需注意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让文物活起来”日渐成为文博事业的工作导向。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R/VR、5G 移动互联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发展,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在展示场景上逐步实现了文物信息的可视化传播、原生情境的具象化重构与观展体验的沉浸式营造。虽然技术路线在不断迭代提升,但许多博物馆在数字化技术应用及发展理念上仍面临一些问题。1.1数字化技术开发着重于信息的单向展示,观众体验及文化传播效度有待提升博物馆工作的核心是对文物所蕴含丰富价值的研究与传承,这一点不能因技术而改变。苏东海先生曾指出,技术只是方法,而不是目的,要警惕技术主义1。但近年来,由于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自身专业人才匮乏等原因,部分博物馆存在陈列展览制作中过度依赖展陈公司的现象。这些公司通过大量使用多媒体等高成本辅助展具设施以确保利润空间2。在此背景下,博物馆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普遍采用以文物呈现为主体的高清投影、全息成像、“观众触摸屏幕反馈”等单向的传播模式,缺乏对观众兴趣的主体性激发与认知建构特点的关照。当展览过分依赖于声、光、电等技术,易让观众眼花缭乱、注意力全部集中于视觉特效,出现技术喧宾夺主的现象,从而影响展品文物魅力的展现与价值信息的传递。有研究表明,人认知事物最底层的作用机制是“隐喻”(相似性)和“转喻”(相关性)3。若无法建立新科技设备所传达的文物信息与观众自身相似或相关的人、事、物的认知联系时,则无法激发他们进一步浏览与探究多媒体的兴趣,利用科技使文物所承载信息活化的使命也无从实现。1.2数字化建设支持仅依靠政府单一主体,文物数据开发的动力不足我国博物馆行业各项业务工作的推进主要依靠政府提供财政资金、人力与技术保障,存在支持力量过于单一的问题。国有博物馆资金主要有四部分来源:一是本级财政预算;二是财政部每年下达的中央补助地方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专项资金;三是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可获得中央财政的专项经费摘要为了增强新技术“让文物活起来”的作用力与有效性,我国博物馆应当积极借鉴国内外同行的先进案例,在数字化建设中践行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建立以观众认知体验为中心的研发视角以提升文化传播效能,搭建移动互联的众包平台以促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物数字化建设,推动文物数据资源开发共享以拓展文化传播渠道与文化消费场景,更好地达成文化资源为社会发展的使命愿景。关键词博物馆数字化观众体验文化46-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9(2)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目前全国范围内只有 11 家);四是其他专项资金4。因涉及藏品管理、展览展示、观众服务等多个层面,博物馆数字化耗费的资金量较大,但我国大多数博物馆仍处于资金吃紧的现状。作为非营利组织,博物馆受限的资金与紧缺的人力极大阻碍了庞大数量的藏品与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开发与利用。1.3数字化资源的利用趋于保守,文物资源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有待挖掘博物馆的公共性是其作为非盈利机构的核心属性,而将其收藏的文物数字资源信息进行在线展示与利用成为公共信息民主化的重要一环。目前,博物馆文物数字资源开放已经成为行业的大趋势。许多世界知名的博物馆机构都相继加入了由知识共享组织(Creative Commons)发起的“CC0 无权利保留协议”(Creative Commons Zero),即放弃对于作品或藏品的著作权财产权利,公众可任意下载艺术品图片而不用支付版权费。一些博物馆公开的文物数据资源数量如下:美国史密森尼博物学院(450 万张图像)、荷兰国立博物馆(60 万张)、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49 万张)、卢浮宫博物馆(48 万张)、洛杉矶盖蒂博物馆(16 万张)、台北故宫博物院(7 万张)等。与国际同行相比,我国博物馆在文物数字资源开放共享方面的力度有待增强。据统计,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共公开 346 万件可移动文物数据信息,仅占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量的 3.2%。不同场馆依据自身文物数据资源所创建的云展览、数据库、云课堂等公共文化产品及衍生的文化产业商品在数量与质量上存在较大差别,文物资源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挖掘。2国内外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创新案例及启发2.1以先进交互技术塑造观众的个性化体验2.1.1以视觉与语音识别技术构建观众与文物的关联与对话美国博物馆学会(AAM)发布的 2015 年美国博物馆发展趋势 一文中指出,在后工业化时代产生的“民众个性化”趋势,将在个性化商品的生产、个性化内容的过滤、个性化体验的创造三个领域表现出来。未来的观众希望博物馆的产品、传播和体验能够根据他们的兴趣和需求量身定制5。一些海外博物馆已经开始利用大数据收集分析、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室内 GPS 定位系统等手段,根据用户画像和档案,开发智能推荐引擎,使博物馆资源与观众需求精准匹配,在参观路线、展品推荐、知识获取、语音导览、深度研究等多方面提供分众化与个性化的服务,帮助观众建立属于自己的收藏库,开辟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为观众定制博物馆体验。例如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Gallery one 交互系统6包含“做个鬼脸”功能,可通过面部识别软件,将观众的表情与馆藏文物图像进行匹配;而“摆个姿势”功能是屏幕上呈现一个馆藏雕塑,并请观众模仿该姿势(见图 1),程序内置的骨骼匹配软件通过 Kinect 感应器对观众模仿姿势进行完成度打分。观众可以把模仿动作的图片分享发送给好友,或者看看其他人的图片。图 1观众在体验“摆个姿势”功能7美国佛罗里达州圣彼得堡的达利博物馆使用基于 AI 的尖端技术,创造了“Dali Lives”体验,采用机器学习让达利神秘“复活”。观者通过屏幕得以跨越时空,直接与艺术家本人对话(见图 2)。作为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和超过 1 000 小时的机器学习产品,这个“以假乱真”的达利可以与客人互动,分享他的生活故事,聊聊天气等。“真实达利”人工智能系统分析了超过 6 000 帧的达利,学习了他的身体动作和习惯。该技术成功构建了“提问回答”等直观的双向传播模式,让文物的创作者本人现身,启发与回应观众的思考与需求。2.1.2以“亲历者”视角激发观众的主体性探索李德庚指出,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文化的影响下,民众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成长,会对权威教化模式产生反感,追逐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新技术应协47-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9(2)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助展览“用亲历者的视角去叙事”9,为观众搭建一个与文物本体、展厅环境、历史人物和背后故事产生直接交互与对话的空间。在爱尔兰移民博物馆(EPIC)互动式展览中,观众在屏幕上选定自己的祖国,从而定制其要看的内容。通过不同的选择,观众被引导着一步步走向不同的移民历史故事。这种个性化设计为观众提供更多代入式的任务或活动,使其“自选”文物故事的内容和结果,以移情式体验获得自己与文物的个人关联,从而加深对文物本体背景与历史信息的认知与理解,进一步强化了博物馆的理念:爱尔兰人迁徙的故事就是参观者自己的故事。荷兰莫瑞泰斯美术馆联合设计机构 Capitola 开发了一款名为“Rembrandt Reality”的 APP。通过这个程序,观众将走入 尼古拉斯 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 这幅画,前往现场观看一群外科医生完成解剖课(见图 3)。为了使观众的体验感更为真实,美术馆特意邀请专业演员来扮演画中的角色,并对画中的服饰、道具、布景、光线等进行了完美还原10。观众由此从观看者转换为亲历者的视角,仿佛走入故事之中。APP 通过数次扫描与建模,才诞生了这个 360 度的解剖室空间。有几个“点”被特地标记了出来,这些是第一眼无法看到的具体细节,用户可以通过放大更深入地探究。它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双向关系,增强了藏品的体验感与吸引力。2.1.3多人互动功能满足观众的社交体验随着互联网 3.0 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上的互动、分享和参与成为当今信息化发展的特点。据携程网发布的 2021 年上半年文博游大数据显示,在该平台博物馆预订人群中,90 后及 00 后的年轻人群已成为第二大主体,占比之和达 37%,仅次于 80 后的 41%。主打 Z 世代(19952009 年间出生的人群)互联网社交 App“Soul”的 CFO 指出,Z 世代非常注重共同体验。他们希望在线上可以快速沉浸到一个社交游乐园里,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玩12。高小燕指出,应引导观众完成互动与分享的需求,通过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模式中的互动、共享和参与实践活动,实现文化遗产信息与价值的“二次传播”,从而持续扩大和深化其传播的广度和深度13。因此,博物馆数字化应当关注观众在技术体验中与同伴的互动需求。在 2021 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南开大学博物馆团队借助移动式 VR 头盔、AR 沙盘、MR 混合现实设备营造出大空间、多人、自由的协作式交互体验,把北京故宫、云冈石窟、南越王墓等不可移动文物与遗产现场都“搬”进了校园14。参与者可以进入广州西汉南越王墓中游览,亲眼目睹墓葬的复杂结构,并借助手柄拿起墓中的文物进行观察。而以“飞夺泸定桥”为场景的多人协同交互项目在报名通知推出半小时内就已经预约满员。体验者们一同化身“飞夺泸定桥”的英勇战士,重回战火纷飞的年代,在枪林弹雨中俯身攀爬铁索,在夜色灰蒙中英勇杀敌(见图 4)。2.2利用“互联网+”邀请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数字化建设2.2.1工作众包博物馆智慧化的前提是数字化。通过 5G 等移动互联网技术,博物馆可以把自身藏品的基本信息图 2人工智能向导 Dali Lives8图 3“Rembrandt Reality”APP 三维画面效果1148-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9(2)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图 4同学们在南开大学体验“飞夺泸定桥”场景15及图片发布到一个开源平台上,征集有一定文博专业基础的不同地域的志愿者,以网络形式协助完成词条录入、图像分类、数据编目等文物数字化的工作。2013 年,大英博物馆联合有关机构发起了“Mi-croPasts”一个基于互联网众包模式的研究项目。该项目以分布式协作方式,将历史研究人员、博物馆志愿者以及感兴趣的民众等多股力量聚合在一起,开展历史、考古、文化遗产等领域的研究16。在此背景下,数千名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志愿者参与到馆藏文物的数字化加工工作中:对 30 000 张手写的藏品编目检索卡片进行数字化录入;对 5 787 张文物照片开展 3D 建模前的预处理17。此外,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苏格兰国家博物馆等机构也在该众包平台上发布了自己的科研项目。截至 2023 年 2月,全世界有 3 996 名志愿者参与项目,该平台完成有关史前史、埃及考古学、近东考古学、近代史等领域的 319 个项目,共计 159 630 个任务18。2.2.2知识众创随着互联网及移动物联网的发展,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爆炸和知识民主的时代。正如简 基德所指出,博物馆应妥善利用资源及权利,主动地、合法合规地将专业知识向大众传播,鼓励用户创造内容和大众叙事,例如:数字档案积累,社会性博物馆中的交互,具有移情作用的博物馆在线游戏和混搭博物馆19。维基百科(Wikipedia)授权公民阐述和组织其自身对于世界的理解,未来智慧化博物馆也应当充分开放对于文物数字资源的阐释权利,引导公众自发成为发掘、研究博物馆文物知识资源的终身学习者。因为古代文献著录不足等原因,文物的研究还面临很多缺环与空白,学界也存在着有争议的观点。博物馆不妨授权跨学科、多视角的受众书写自己对于文物的理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