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养老研究——以Y安置小区为例_陶贞瑛.pdf
下载文档

ID:2348339

大小:1.03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城镇 进程 失地农民 养老 研究 安置 小区 陶贞瑛
75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养老研究 以 Y 安置小区为例 陶贞瑛16(山西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237016)摘 要: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发展,农村土地的不断征收,使得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加,年长的农民在土地征收后,生活方式和养老问题成为了城镇化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进一步完善Y安置小区失地农民养老问题提供决策依据。鉴于此,以Y安置小区为例,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现阶段失地农民养老问题进行分析,其次采用参与式访谈对该地区失地农民土地征收情况、衣食住行以及养老诉求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征地补偿、加强社区归属感建设,健全和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体系,为提升失地农民养老能力和丰富晚年生活提供借鉴。关键词:城镇化;失地农民;养老保障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1047(2023)02-0075-04 DOI:10.3969/j.issn.1672-1047.2023.02.17 收稿日期:2023-03-16 作者简介:陶贞瑛,女,山西榆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2017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泰民安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阵线战略1。从1953年到2020年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城镇化比例不断提高。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城镇人口为90199万人,乡村人口为50979万人,城镇人口比过半,高达63.89%2。可见,农民身份的转换和“村落的终结”,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但城乡二元分割的障碍,农民大多数外出务工,由于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限制了务工者在城市定居的想法。而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由此也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是必须直面的问题,特别是其养老保障问题,更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山西省政府为带动本地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加速推进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投入资金新建山西大学创新园区,坐落于晋中市榆次区城北。一期项目总共面积9900亩,入驻太原理工大学等十多所院校。自2011年4月15日开始奠基施工,至2013年1月19日第一所高校太原理工大学正式进驻,两年的时间里,在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城北,太榆同城化中心地带的近万亩土地上,山西高校新城拔地而起,蔚然成型。山西高校新城的建设,造成大批失地农民,他们在失去土地、融入城镇化的过程中,生存状况如何?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失地农民当前生活成本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在慢慢降低,补偿金的长期保障能力有限,养老保障问题成为了失地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一、现阶段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面临问题的调查分析 榆次小南庄村作为“消失的村庄”于2011年征地,2012年整村搬迁,2014年底分房,2015年开春回迁小南庄安置小区。Y安置小区内,村委会位于小区进门左手边,有专门的物业公司管理安置小区,为村民提供服务。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文艺室,健身器材,象棋馆,乒乓球和篮球场等应有尽有。小区内有地下停车场,共500个车位,每户免费可分得一个车位。同时设置非机动车停车棚,内设插头,电动车可免费充电。调查显示,在此阶段,失地农民养老问题出现的新特点,包括:(一)土地的养老保障功能丧失 贺雪峰在书中提出“农村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农村是缺少进城能力和进城失败农民的退路”4。在全球老龄化形势逼近的时代,我国农村的老龄化问题尤其突出,农村养老保障的满足关系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与完善。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即便是城镇的快速建设,农村人口仍然占全Vol.25 No.2Apr.2023第 25 卷第 2 期 2023 年 4 月 黄 冈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Huanggang Polytechnic 76 国人口的36%以上,土地不作为养老保障的最后一道保护伞是不行的。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消失的村庄”已经成为常态化趋势,失地农民成为一个新兴的群体。老一辈农民俨然没有动力与能力出去务工,对于土地的征收意味着断了老一辈农民的生计。土地补偿款仅仅能够从短期内使农民手中有钱,同时,农民的理财观念使得农民有闲钱时大多数是选择存放于银行,增值保障功能有限。即使政府针对失地农民生计颁布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措施,但也无法从根本上解除失地农民对于瞬息万变的未来生活的担忧。(二)生活成本提高 山西大学新城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民的非农业收入。由于地理位置的便捷优势,与他人相比,失地农民会优先知道和拥有校内工作岗位。但是由于这些农民从记事开始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无专业技能的提升,只能从事一些无技术含量的生产项目。报酬相对较少,但可替代性强,因此工资不固定成为此类情况的代名词。同时,大多数的用工单位不会给临时工缴纳保险费用。上世纪90年代与现阶段的生活成本相比,生活成本呈现出指数级的增长,进而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普遍下降。(三)社会地位边缘化 城镇化后,失去耕地后的农民原有经营模式和生活模式都发生了改变,进而,传统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居家养老逐渐淡化。从户籍来看,农民依然享有农村户口,但是居住环境趋向于城镇化,失地农民很难迅速满足作为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由于失地农民大多没有一技之长,缺少固定的经济来源以及稳定的工作环境,从而不能享受到较为稳定的社会保险福利。(四)参保养老保险意识低 农民在政府征地后的生活,除了可以得到一笔较为丰厚的征地补偿金外,大多缺乏再就业的专业技能,生活保障能力较弱。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的农民习惯于将现金攥在自己的手中或存到银行,风险意识和投资观念薄弱,很少主动购买养老保险。同时,农民的主要信息来源于村委会,有的村委会对于养老保险的宣传服务不到位,导致农民对于养老保险缺乏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这也是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低的原因之一。二、现阶段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存在的困境 通过此次的调研发现,失地农民面临的突出养老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经济上的压力;二是地缘、血缘情感关系的危机;三是文化的断层。在城镇化进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现阶段失地农民在养老方面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收入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差 案例1:CFS,72岁(1951年出生),读过几年书,已婚,育有两儿三女,年轻时在村里担任村干部。俩儿子均在南方城市发展,大女儿和自己居住在同一单元楼,其余俩女儿均住在邻近的村里。与自己的亲兄弟们均住在小南庄安置小区内,同时将自己的征地补偿款贴补给了子女们。有时候,大女儿送大孙子去幼儿园,经常老两口也需要帮着照看重孙。老两口身体健康,无慢性疾病,每月均可享有300元失地农民补助金。在个案访谈中,被访者这样向调查者描述他的生活:“孩子的教育水平越高,孩子越不想呆在小地方。孩子生得多,不如政府的政策好。小区一出门就是社区医院,村里负责新农合医疗保险的部分缴纳,乡镇医院两病一补,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的报销,还会定期组织免费的体检,没啥小毛病,大毛病就怕自己看不起啦。”案例2:FJQ,57岁(1966年出生),小学四年级学历,已婚,家中老人均去世。育有一儿,31岁,已婚。两代人共同居住农村八十平方米自建房中,主要以务农为生,粮食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生计,无多余存款。小南庄搬迁后,分的经济补偿款和两套楼房,和妻子单独居住90平方米,儿子一家居住150平方米。从2011年到某安置小区当保安,工作时间从中午12:30到下午6:30,工作任务主要是引导地下停车场出入口行走人员注意安全,同时对进出车辆刷卡出入,早上将孙子送到小区门口,坐校车上学。下班回家吃完饭后到小区内台球室打台球。妻子为家庭主妇,主要接送孙子上下学。上述案例比较直观反映出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由于年龄、身体状况及技能的缺失无法参与到现在的生产过程中,即使有收入,也具有不稳定性、无保障和收入微薄的特点,经济主要来源于子女们的补贴和失地农民补偿金,并没有很好的弥补失地农民日常开销所带来的缺口。同时,相比于之前的农村生活,也增加了物业费、水费和垃圾处理费等其他开支。而第 2 期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养老研究 第 25 卷 77 且,子女们不在身边,没办法依靠子女的及时照料,作为天然的养老单位在此家庭中呈现失效的状态。(二)地缘、血缘情感关系淡化,孤单感增强 案例3:WCY,62岁(1961年出生),文盲,育有一儿一女。女儿31岁,现在太原市某小学担任小学老师;儿子25岁,现为个体户。小南庄拆迁前,村里自建房90平方米,同子女共同居住,和丈夫两人种10多亩玉米为生,仅够维持生计,无需交水费,冬天时需要自己烧暖气。小南庄拆迁后,家中分得经济补偿金和三套楼房,面积分别为110平方米,130平方米和150平方米,自搬迁后和丈夫单独居住110平方米楼房,需自己交物业费,供暖费和水费。从2013年开始,自己到与小南庄村相近的村开小卖部,主要售卖各种农作物种子、化肥和农药等产品。在与被访者交流时,对于此生活状态她感慨道:“现在一出门就有各种商铺,从日常饮食到吃穿用度应有尽有,购物非常便利,而且小区内绿化率高,不是之前一出门就是红砖路。但是对于自己农转非的转变还不是很适应,没有之前到自家院子的热闹,更多的是不曾谋面的邻居。相比于现在的生活环境,还是更喜欢之前的生活状态,邻里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从与被访者的交流来看,失地农民进入到社区后,虽然原有的邻里仍然居住在同一小区内,但出门就碰面的概率明显下降。生活环境的改变,使得失地农民在入住新房后也会保持市民进门换鞋、穿拖鞋的习惯,保持住房的安静卫生,进而导致很多邻里之间不会像之前主动而频繁地“串门”。而且相比于之前经过一天的农忙之后,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在自家大门口搬凳子吃饭,邻居们也会形成一定的默契,在一起吃饭,唠家常,形成紧密的地缘关系,这种落差感也使得失地农民在进入社区后变得不适应。同时,“孝”文化的影响和住房的紧张,以前已婚子女也均会选择和父母共同居住,而现在子女大多数会选择入住安置房中,生活重心更多地放在自己的小家庭里去。(三)风俗习惯改变,担心出现断层 案例4:SYH,82岁(1941年出生),文盲,未婚,无儿无女,身体健康,无任何慢性疾病。左眼有眼疾,十六岁骑自行车摔倒致伤,因无钱医治导致左眼失明,从十多岁开始以放羊为生,六十多岁驾驶电动三轮车时不小心翻车导致右小腿微瘸,接着到邻村水泥厂看门56年。本村庄搬迁前,居住10平米窑洞一间,晚上一般放羊回来就早早睡觉,基本无娱乐活动。小南庄搬迁后,单独一人居住在90平米的搬迁楼中,基本生活用品齐全,早中晚饭均由隔壁单元侄儿送到家中(侄儿48岁),每天下午两点多,拎着小马扎出来聊聊天,到小区周边听听唱戏、讲座。在与被访者交流时,对于此生活状态他说:“我这一辈子无妻无子女,羊是我最忠实的伙伴,放羊回家我直接就洗漱睡觉了。现在老了老了,身边全是热热闹闹的,对于我这个孤寡老人来说是最大的安慰了。但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百年之后的事情。”在中国,最为典型的文化习俗就是“婚丧嫁娶”。农村的婚礼大多数会选择在村里的马路上搭建临时的红棚,大摆筵席。邻里亲朋欢聚一堂,周围的邻居多为义务帮忙,共同为新婚的人给予最真挚的祝福和帮助。入住到安置小区后,地理位置的局限,噪音过高和物业公司的管理都无一不影响摆宴席的场面。在农村流传着“死者为大,入土为安”的一种习俗,或者说是一种文化,在之前,农村家庭都会选择土葬方式,在自己所有的土地中,挑选一块地理位置最优的土地安置自己家的祖坟,但目前土地不断减少,土葬很有可能会在未来逐渐消失。三、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 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弱势群体,失地农民作为城镇化建设中必然出现的群体,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萌芽与探索阶段,推动失地农民生活保障体系的完善,需要政府、村委会和失地农民三方的共同努力,使农民相信政府有能力让他们即使失去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仍然可以保障他们的生活与收益。(一)进一步提高征地补偿 农民的日常生计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