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城市
马拉松赛
我国
大学
校运会
改革
启示
周华锋
4042023年第 期田径教练员天地摘 要:通过对城市马拉松赛与大学校运会的赛事特点分析,发现大学校运会采用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但却严重忽视参赛学生的身心体验和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提出校运会的比赛是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结果,它的根本目的是在参与体育的过程中育人。校运会的进一步发展,应该是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强化赛事体验和竞技精神的培养。关键词:马拉松赛 大学校运会 启示校运会是一个舶来品。1840年鸦片战争后,伴随着大量教会学校的成立,西方近代体育思想涌入中国。1890年上海圣约翰书院举办了以田径项目为主城市马拉松赛对我国大学校运会的改革启示在跳远训练中,运动员的专项助跑速度是在一般速度训练中慢慢地提高起来的。运动员在专项助跑速度训练过程中是不能直接把自身速度能力转化为专项助跑速度能力的,而是应该以自身的速度训练为基础,然后以跳远助跑速度的动作技术要领为主要依据进行训练,把自身速度和专项助跑速度充分结合起来,最终才能够真正使自身专项助跑速度能力得以提高和有效改善。跳远运动员专项助跑速度的训练方法:按照运动员自身的素质进行安排训练,初期运动员在进行专项助跑速度训练时,应该根据自身的30米、60米、100米、立定跳远和十级跨步跳成绩进行专项助跑速度训练,测试出自身的步长和短距离爆发的成绩进而进行专项助跑速度训练,每次专项助跑速度训练应该在速度训练课时安排30米5组训练和60米4组速度训练,以此为基础来提高自身速度。中期跳远专项助跑速度训练应该按照初期的成绩进行自身的跑动技术改进,从而进行更有效的爆发性训练,提高步长和身体的连贯性。后期专项助跑速度的训练应该进行全程跳远训练,在训练阶段要进行跑步点最少3次,全程助跑起跳6次,根据踏板情况分析出专项助跑速度和跑动技术的问题,进而安排积极有效的训练。(二)专项绝对速度的训练方法跳远助跑是在自己的助跑距离中发挥出最大速度的,当自身绝对速度越快时,即使自身跳远技术粗糙,运动员跳远的成绩也会随之相对提高。所以跳远运动员应积极的提升自身的绝对速度和运动能力,绝对速度的训练方法有:(1)后蹬跑、跨步跳、台阶跳、行进间高抬腿等各种形式的快速爆发性练习。(2)蹲踞式或站立式5060米冲刺跑训练。(3)25米4快速折返跑。(4)负重跑和看标记加速跑。(5)直线加速跑、间歇跑和高强度速度耐力跑。(6)负重拉力带快速爆发跑。(三)助跑和起跳衔接性的训练方法采取全程性跳远助跑与衔接技术的训练,而不是单纯的几步助跑起跳的练习。助跑速度与起跳衔接技术的练习在于全程性助跑能够有效地使运动员感受到起跳瞬间助跑速度给身体带来的惯性,所以在进行助跑和起跳衔接训练时,应该进行全程性加速助跑起跳,使自身能够习惯快速助跑后带来的惯性和踏板的反作用力。具体训练方法为运动员在进行全程性起跳时要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尤其是膝关节、踝关节等。测量步点应该在3组之间发挥出自身的最好速度状态。利用小跨栏架摆放在沙坑里,使运动员在起跳时有充分的起跳高度,从而感受腾空带来的身体控制和速度带来的惯性,踏板阶段应在踏板上铺上一层橡胶,最大限度的保障运动员的安全,进而使运动员在安全的情况下感受踏板起跳时最好的角度和腾空的高度。上下肢协调训练应采用基础专门性协调训练和专项协调性训练,基础专门性协调性训练可采用绳梯、栏架、鳄鱼趴等基础训练手段,专项协调性训练可采用单杠悬挂腾空练习、拉力带、三步行进间起跳练习等,从而有效的发挥出专项助跑速度。四、结论与建议助跑速度对于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来说具有很大的作用,快速爆发的助跑速度有助于提高跳远运动员的运动成绩、速度的利用率、踏板跳跃的精准度及成绩的保持。运动员绝对速度的训练能使专项助跑速度更加优越,从而在比赛中创造更加优异的成绩。与此同时,在进行跳远运动项目的训练时,要充分训练专项助跑速度和绝对速度,并且在训练过程中应根据运动员的自身情况合理安排训练,使运动员熟悉并掌握自身有效的速度(文转38页)4142023年第 期田径教练员天地的运动会,这是史料记载的我国最早的近代学校运动会。至此,校内竞赛开始由教会学校向其他学堂和社会传播,它的社会教育功能也逐渐显露。胡适在任中国公学校长时,曾提出“运动会是一种教育,是一种训练,不是一种游戏”,鼓励同学们踊跃参赛,正确对待胜败,“要光荣的胜,光荣的败”,这一思想至今都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进入新世纪,大学校运会的竞技项目设置却越来越少,个别学校出于安全考虑甚至取消了长跑项目的比赛,但参与和关注校运会的学生人数却不见增长,校运会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部分学校甚至办成了趣味运动会。作为引领校园体育发展的风向标,大学校运会的改革与发展已迫在眉睫。马拉松同样是一个舶来品,严格意义上我国的第一场城市马拉松始于1981年的北京马拉松赛,当时的比赛只对专业运动员开放,参与人数较少,赛事发展缓慢。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及市场准入机制的开放,近年来我国城市马拉松赛发展迅速。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2019中国马拉松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境内共举办与马拉松相关的赛事1828场,参与人次达到712万。短短40年不到的时间,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部分赛事甚至出现了抽签决定参赛资格的局面。同样是田径项目,大学校运会是无人问津,看台空旷;城市马拉松赛却一票难求,万人空巷。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入分析。一、城市马拉松的赛事特点(一)空间开放马拉松项目利用城市的交通干道进行比赛,在线路设计上以展现城市的人文与自然景观为主。伴随着赛道两侧观众的涌动及成千上万运动员奔跑的节奏,媒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赛事和城市进行多方面多维度的报道和宣传。这种开放的赛道,不仅增加了现场观众的容纳数量,给予市民近距离观看优秀运动员比赛的机会,而且可以让参赛运动员欣赏到城市的美景,并与赛道两侧的观众近距离互动,增添了比赛的娱乐性。(二)赛事包容城市马拉松是一场大众与职业运动员同场竞技的体育比赛,同时设有残障运动员的专属名额。不管出于什么理由,只要你报名,就有机会和所有人一样,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完成相同距离的比赛。城市马拉松的参赛者大部分为普通业余运动员,他们参赛主要以健身或体验为目的,保证了赛事的广泛群众性;少数职业运动员的参赛以创造优异成绩,获取高额奖金为目的,提升了赛事的竞技水平和知名度;而业余精英运动员的参赛,保证了赛事的整体竞技水平。无论从竞技水平,还是从参赛人员层面,都体现出赛事的包容性,更多的突出了大众参与。(三)强调赛事体验组织一场城市马拉松赛,牵涉到的协作部门非常多,比赛方案一经确定,几乎不存在更改的可能,大风大雨天举行马拉松赛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也正是赛事的定期强制性举行特点,保证了比赛的严肃性,吸引了大量的运动员积极备战与参与。赛事以运动员为载体实现其扩大城市影响力及唤醒城市居民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双重目标,因此完整的赛事体验就成了城市马拉松赛的重点考虑事项。从报名时的健康安全提醒、备战计划的制定到参赛当天的全程安保、补给站、医疗站的设立以及拉拉队的表演和围观市民的加油呐喊,给了参赛者以宾至如归的感觉。当运动员通过终点线后更是会得到英雄般的待遇,志愿者会为他们戴上奖牌,披上毛巾,这种强烈的外在仪式给了参赛者极大的成就感。赛道终点各种人性化的服务、带有游戏性质的娱乐互动及马拉松晚会的举行等,使一场赛事的体验达到了极致,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磨砺,更是心灵上的洗礼,使参与者流连忘返。(四)重视赛事培训马拉松是一项对身心承受能力要求非常高的运动,参赛者需要在赛前进行大量的体能、技能方面的储备,并接受必要的培训与指导。主办方会在赛前发布参加马拉松赛的相关注意事项及训练方法,比赛中会安排不同水平的领跑员全程领跑,赛后会有志愿者协助拉伸或放松指导等。为此衍生出大量的公益性或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参与马拉松运动,这些组织在参与赛事,服务运动员的同时,更是直接促进了马拉松赛事的文化宣传与实践指导。二、大学校运会的赛事特点(一)空间封闭校运会以竞技比赛的形式举行,比赛地点固定在田径场。由于竞赛项目的特殊性,现场观众与运动员分区域进行管理,两者间互动较少;由于间隔距离较远,部分田赛项目更是不便于现场观看,导致现场观众人数受限,观众流失较大,致使赛事的关注度下降。作为一个基层运动会,校运会应该营造一个运动员与观众互动交流的空间,活跃赛场氛围,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参与为目的。(二)赛事排他大学校运会的参赛运动员以二级学院的选派为主,(文转44页)4442023年第 期田径教练员天地强调的是争金夺银,为集体争得荣誉。赛事严格按照竞技比赛的规则进行,实行名额限制,将绝大部分学生排除在外。且严格地将教工与学生单列、男生与女生分组,致使整个赛事缺乏包容性、娱乐性、互动性,忽略大众参与体育的广度和深度。(三)忽略参赛体验高校年年都在举办校运会,但规模与形式、口号与内容届届相同,校运会成了流水账,就是一个过程而已。校运会的主办目的没有与时俱进,学生的参赛目的就是争金夺银,最终导致校运会成了个别学生的成长舞台。校运会的参赛标准及要求在执行力度上没有明确,若遇到风雨天气,比赛随时可能被取消,忽视了学生对比赛的参与体验;当比赛结束后,对获胜运动员采用统一发放奖品的方式,忽略其他完成比赛的运动员,这种没有仪式感,缺乏文化底蕴的赛事很难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四)缺乏技能指导校运会项目设置以田径为主,但大学的体育课已很难找到田径项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对田径比赛规则的理解及技术的掌握仅仅局限在中小学的知识层面。学校层面很少有专门的田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或指导,赛前也只是发布比赛通知,提醒大家何时举办运动会而已。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技术培训或赛前指导,以至于经常出现站在起跑线上的参赛运动员不知道如何使用起跑器等问题。三、大学校运会的问题(一)忽视了体育训练的系统性马拉松跑者为了参与一场赛事,至少需要准备36个月的时间,有时会更长。这个准备期间不仅包括技术的学习与掌握,还包括体能的储备与获得,更有成千上万次的反复练习。大学校运会以田径项目的比赛为主,但在实际的大学体育课堂上却很难觅到田径项目的教学内容,普通学生更是很难接触到田径项目的日常训练与比赛,学生对田径项目的理解与认知少之又少,但在校运会的比赛中却又极力突出田径项目的重要性。“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想要得到一件东西,一定要先付出一些东西。没有经过长期系统的学习与训练,却想通过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来启迪或激励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和比赛,严重忽视了体育训练的系统性。(二)忽视了体育育人的长期性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给人的意义不仅仅是强身健体,更是在奔跑的过程中赋予身心的启迪与体验,通过长年累月的训练与比赛,实现体质的改善与内心的升华。校运会是体育育人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学校教育的一个过程,但却被错误的认为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将校运会比赛作为检验教学与训练成果的标杆,而忽视了广泛的群众参与性;或是将运动会办成了娱乐与游戏的形式,失去了体育比赛的竞技性与严肃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育育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而仅仅依靠几天的比赛就想达到预期的效果,未免过于急功近利。以培育社会精英著称的英国公学,要求学生每天下午都要参与体育锻炼或比赛,从体育运动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或人格魅力,经过长期的体育熏陶,公学为英国社会培养了众多的精英人才。(三)忽视了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重在参与”是竞技体育的核心理念。参与有直接参与(运动员)、间接参与(志愿者、裁判员、组织者等)之分。传统的校运会以争金夺银为目标,重视运动员的直接参与,忽略运动会其他工作人员的间接参与及未能获奖运动员的比赛体验。而校运会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唤醒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使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感受运动带来的乐趣,从而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运动中来。唯有全身心的参与进来,方可体验到体育的魅力。四、大学校运会的发展定位校运会的比赛是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目的。校运会的终极目的是育人,我们不能将校运会的举办孤立于学校教育之外,而应将校运会与德育、智育结合起来,在育体的过程中育人。体育育人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仅以竞技体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规划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