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居民公共安全感的空间格局分布研究_张秋涵.pdf
下载文档

ID:2348216

大小:897.01K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城市居民 公共 安全感 空间 格局 分布 研究 张秋涵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张秋涵(),女,山东枣庄人,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急管理信息化。:.移动扫码阅读:.张秋涵,熊亚超,祁慧.城市居民公共安全感的空间格局分布研究.华北科技学院学报,():,.,():城市居民公共安全感的空间格局分布研究张秋涵,熊亚超,祁 慧(.华北科技学院 安全工程学院,北京 东燕郊;.中国矿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华北科技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东燕郊)摘 要:遵循公共安全感的多维性,从城市治理、社会发展及居民日常生活等角度构建了公共安全感的测量指标体系,基于 年 的调研数据资料,观测居民公共安全感的空间格局分布样态。结果表明:公共安全感的权重表明公众的安全需求集中在自然灾害、交通、治安及社会保障等领域;城市居民公共安全感总体偏低,且各地区间差距明显;不同维度的公共安全感亦呈现出复杂的现实格局。基于此,提出以提高居民安全感知绩效为抓手,从“重监管、促公平及精细化”三方面给出公共安全感的提升路径。关键词:城市居民;公共安全感;熵权法;空间格局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第 卷第 期 年 月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引言城市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构成部分,它能够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当前中国正处在波诡云谲的全球风险社会以及自身社会转型的交叠期,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各类矛盾的夹杂共生,而城市日趋复杂的运行系统使其成为各类不安全因素的聚集地。因此,如何消弭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频发的矛盾与冲突,成为当前城市治理中不可忽视的现实课题。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安全感是提升公众获得感及幸福感的基础,而公共安全感作为安全感的一种外延,是公众对于当下存在或可能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的综合心理反应,是居民对现实公共安全现状的一种直接评价。居民的公共安全感不仅是政府公共安全治理成效的“晴雨表”,更是衡量社会治安、群众健康、生命及财产安全等一系列生活质量因素的关键指标。此外,公共安全感是城市居民对政府治理效能满意度的集中体现,也是考量政府在直面安全风险时是否具有理性思考及人文关怀的重要尺度。公众的公共安全感受到经济保障、生存空间、危机管理、信息环境及社会干预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现阶段我国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格局加速了城市居民公共安全感的空间分布的异质性样态。因此,从区域发展不均衡的角度出发,观测不同维度下的居民公共安全感,有利于从需求侧揭示不同区域及维度下公众公共安全感演变的现实规律,进而为社会风险治理提供理论及现实依据,为提高人民安全感提供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本文主要以 年 调研数据为基础,将 个省会城市以及部分副省级城市从地域上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区域,运用熵权法计算出它们的居民公共安全感空间格局分布状况,进而为路径选择提供现实依据。文献回顾现有的文献研究大都以思辨的视角对城市居民公共安全感的内涵、测度指标及提升路径予以探讨。公共安全感是公众对社会公共安全现状的主观感受及评价,这种主观感受是基于社会环境因素与社会系统内部因素产生的。早期公共安全感的测量主要围绕犯罪恐惧感展开。从适用情境来看,从情感、生理及财产等方面对街道犯罪恐惧感展开了测量,则对盗窃、诈骗、殴打、性侵及抢劫等犯罪行为的恐惧感加以测量。从测量工具开发角度来看,从测量对象界定、情境设置及题项选定等方面提出了公共安全感测量的五项原则。提出公共安全感测量需要涵盖封闭式与开放式两类题项。此外,学者们从人口统计变量、环境因素及社会经济因素等角度对犯罪恐惧感的影响因素予以探究。国内早期公共安全感的测量主要以社会治安感为主,代表性研究是公安部围绕“社会治安总况”、“是否敢于独自夜行”、“执法效能感”等指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调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基于社会学及公共管理学学科视角不断扩大公共安全感的涵盖范围,社会环境、社会人际变迁及政府管理等内容均被囊括其中。尉建文提出除了治安安全外,家庭安全与饮食安全也是公共安全感的一部分。钟君等从财产安全、社会治安、交通安全、灾害事故及食品安全五个维度对公共安全感进行了测量。而经济安全、政府保障及心理素质等维度也被纳入公共安全感范畴加以实证检验。此外,公众在不同生活场所的综合安全感也被认为是居民安全感的构成之一。综上所述,早期公共安全感的测量侧重于对犯罪恐惧感的评价,而早期公共安全感的研究主要针对社会治安感。随着研究的深入,多学科视角下的公共安全感的研究范畴不断拓展,研究的焦点不仅仅局限于社会治安,更多的社会及心理要素被囊括其中加以考量,现有测量体系较少体现公共安全感的“公共性”,即测量的某些领域的安全感受并不是公众所共有的,且已有研究区域性特征较强,缺乏大规模的实证调研,无法从全局角度去分析公共安全感的总况与差异。为了回应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居民在需求侧对公共安全的诉求,本研究构建了大安全观下的指标体系,并基于大范围的调研数据测绘出居民公共安全感的空间格局,以期观测不同维度下居民公共安全感的空间格局及现实状况,并以现实依据为基础提出居民公共安全感可持续增长的对策建议。第 期张秋涵等:城市居民公共安全感的空间格局分布研究 研究设计.研究数据本文 采 用 了 中 国 城 市 公 共 安 全 数 据 库()中 年的调研数据作为数据来源。该调研使用多阶段随机抽取样本的方法。多段随机抽样法可综合各类抽样方法,适用于研究范围较大、单位较多及情况复杂的调研,且抽取的样本越多,其代表性及解释力越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该次调查采用了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在目标城市发放纸质或电子版问卷,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该数据共计收集有效问卷 份,有效样本数量及分布详见表,从问卷的具体分布上来看,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地区城市的问卷数量分别为、,样本比例符合人口分布特征,能够有效地反映城市居民安全感的综合状况。表 调查省份及有效样本量区域样本分布及数量东北 吉林()、辽宁()、黑龙江()华北 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内蒙古()华东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华中 河南()、湖北()、湖南()华南 广东()、广西()、海南()西南 四川()、贵州()、云南()、重庆()、西藏()西北 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概念测量安全感这一概念兼具心理学与社会学双重属性。心理学认为安全感是“摆脱恐惧与焦虑而带来的稳定、自由及安全的感觉”,马斯洛较为系统地提出了个体安全感的构成,并从人际关系、归属感、世界观、社会参与度等 个方面对安全感进行了测量。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安全感被认为是个体主观感知与客观环境共同作用的心理活动,并逐渐显现出社会学的属性,并主要聚焦于公共安全领域。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食品、交通、环境等领域充斥着各类不安全因素,公众安全感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其内涵及构成在不同学科及情境中不断充实。为确保概念测量的准确性,此次调研对已有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结合前期在政府、居民层面的访谈材料初步构建了城市居民安全感的评价体系,进一步邀请领域内专家予以打分评价,最终确定了自然安全、社会治安、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生态安全、公共设施安全、社会保障、信息安全及生产安全十个二级指标。基于范维澄提出的公共安全三角形理论模型,从灾害诱因、承灾能力及应急管理三个方面将二级指标继续细化,最终确立了 项三级指标,详见表。.研究方法城市居民安全感的评价体系中存在着较多变量,为了使最终的评价结果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不同区域居民的安全感水平,本文将使用熵权法来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熵权法是一种综合各个因素所提供信息量为基础进而计算综合指标权重的数学方法,其基本原理如下:首先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同时进行数据平移,消除负数,具体公式如下:,;,()()式中,是标准化后的各指标值,是第 个评价指标的均值,则是第 个评价指标的标准差。则是数据平移后的指标数值,而 是其平移的幅度,且为任意的正实数。第二步是计算第 个指标在第 个方案中所占比重,进一步计算各指标的信息熵:()()最后则通过确定差异性系数 来计算出评价指标的熵权:()()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年第 期在通过熵值法计算出各级指标的权重后,使用加权平均法构建了城市居民安全感的综合评级函数,详见公式()。其中,表示各个指标的熵权,则表示各个指标的平均得分。(,)()研究结果与分析为了有效观测自然安全、社会治安及生产安全等十个领域中城市居民安全的空间现实情况,首先基于上述公式()()计算出各三级指标的信息熵值与权重系数,并进一步计算出其对应二级指标的权重,计算结果详见表。将权重系数与指标得分代入公式()得到城市居民安全感的评价结果,图 呈现了东北、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及西北地区城市居民公共安全感的空间格局。表 公共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二级指标(权重)三 级 指 标熵 权 法熵值权重二级指标(权重)三 级 指 标熵 权 法熵值权重自然安全(.)生命财产安全.防范灾害设施的可靠性.灾害及时救助.自然灾害问题严重度.公共设施(.)人员密集场所的管控.市政设施的可靠性.公共设施安全前景.疏散及救援能力.生态安全(.)污染对人健康的影响度.生态资源短缺程度.政府的治理效能感.未来生态问题的状况.社会治安(.)独自夜行时治安状况.暴力冲突事件的威胁.居民受保护状况.未来社会治安状况.公共卫生(.)对传染病发生的担忧.慢性病的影响.疫情的控制力.城市医疗卫生状况.社会保障(.)养老现状.医保现状.社会救济状况.未来社会保障状况.食品安全(.)外出就餐卫生状况.农贸市场食材卫生状况.食品的污染状况.食品安全的担忧程度.信息安全(.)个人隐私安全状况.个人账户密码被盗取.遇到信息骚扰.信息犯罪会更猖獗.交通安全(.)市内出行安全感.公共交通系统可靠性.交通事故救援的时效性.未来城市交通安全状况.生产安全(.)生产对居民的影响.工伤事故的担忧程度.工伤事件的救助现状.未来安全生产状况.总体安全感如图 所示,区域视角下的安全感得分处在中游水平,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华中、华北、西南、东北、华南、华东、西北,总体上呈现出“中部突出,东西凹陷”的格局。城市居民的安全感指数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并未呈现出正向的线性关系,经济较为发达的华东、华南地区仅列第、名,而发展水平整体处在中上水平的华中、华北区域居民安全感得分为前两名,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西北地区居民的安全感最低。不难看出,城市居民安全感与城市的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出“倒 型”的趋势,即在城市化发展的初期,城市职能的集中效应会使得居民的安全感随着城市的发展水平会不断提高,但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 第 期张秋涵等:城市居民公共安全感的空间格局分布研究运行系统不断复杂化,新的安全风险不断衍生,且城市安全管理水平不能匹配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求,频发的风险事故给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威胁,使得城市居民的安全感有所回落。图 城市居民公共安全感的区域分布.不同维度的安全感通过公式()分别计算出各区域二级指标的得分,其空间分布见表。表 各维度公共安全感的等级分布指标 地区华中 华北 西南 东北 华南 华东 西北自然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卫生(.)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公共设施(.)社会治安(.)社会保障(.)信息安全(.)生产安全(.)信息安全感、社会保障感及食品安全感二级指标综合得分相对较高。其中信息安全感得分最高,各区域信息安全感综合指数皆处在中等偏上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指导发布的 年全国网民网络安全感满意度调查统计报告指出,公众的网络安全感呈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趋势,多数公众对自身信息安全的感受表示一般,该结论与本文亦有着相同之处。社会保障感综合得分位居第二,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出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