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建史问答.docx
下载文档

ID:2347693

大小:37.64KB

页数:7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5-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建史 问答
1、 中国古代建筑的建筑特征 1) 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取材方便,易于加工,富有自然天趣和人情味。 2) 保持构架制原则,以柱、梁屋架等组成的结构骨架与墙体等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内部空间可自由分隔,门窗设置不受限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3) 创造斗拱这一独特的结构形式 4) 采用模数制的方法,各种构架可标准化批量制作并进行现场拼装,大大加快了施工速度,并有助于各种工作之间的整体协调。 5) 有较好的整体结构性能,抗震效果良好。 6) 单体建筑标准化,其外观均由阶基、屋身、屋顶三部分组成,屋顶形式为显示建筑特点的重要标志,因此形成外部轮廓特征明显,迥异于其他建筑体系的特质。 7) 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布局原则是内向含蓄的,多层次的,力求均衡对称。 8) 运用色彩装饰手段,木结构建筑的梁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发展成中国特有的建筑油饰、彩画。 木构建筑体系也存在一些缺点,如破坏生态环境,不易形成大跨度空间,耐久性、防腐性、防潮性较差,且易于失火。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来看,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基址的选择,甚至出现了风水术,讲求与环境的和谐,采用因地制宜的手法来营造建筑。 2、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征: 1) 注重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强调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 2) 淡于宗教而浓于伦理的文化传统,使得中国古建筑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和社会性。 3) 具有“亲地”和“恋天”的倾向,建筑不同于西方的石构建筑体系,不盲目追求高峻而遵循“百尺为形”的人性化尺度,以“和”为美而非以“崇高”为美。 4) 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和“实用理性”精神,一般性建筑不求万世永存但求满足现世需要,以木构为主流的建筑传统可以反映这种文化心理,而陵墓、佛塔等一些有永恒含义的建筑则用砖石建造。 5) 对“精神居住”的关注基于“物质空间“,物质空间是有限的,而其所表达的文化意境是无限的,后者正是中国古代建筑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6) 注重建筑群体的“整体协调“,单体建筑的”个性表达“服从前者”。 3、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特征 1) 它们都是显示建筑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装饰的式样、色彩、质地、题材都服从于建筑的社会功能。 2) 它们大多数都有实用价值,并与结构紧密结合,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物。油饰彩画可保护木材。 3) 它们大部分都趋于规格化、定型化,通过搭配取得不同的艺术效果。 4) 它们的艺术风格有鲜明的时代性、地区性和民族性,唐代浑放开朗,宋代流畅活泼,明清严谨典丽。北方朴实,彩画砖雕成就高,南方丰富,砖木石雕成就高。各个民族也在各个方面具有不同的艺术成就。 4、 汉代建筑艺术成就 1) 汉代是封建社会前期的建筑高潮,中国建筑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到汉代已基本确立,木构架体系,院落式布局等特点已基本定型。 2) 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 3) 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 4) 多层木架建筑已较普遍,木架建筑的结构和施工技术有了巨大进步,但还没有解决大空间建筑的技术问题。 5) 作为中国古代木架建筑显著特点之一的斗拱形式虽不统一,但在汉代已普遍使用。 6)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特色之一的屋顶,形式也多样起来,当时以悬山顶和庑殿顶为最普通,歇山和囤顶也已应用。 7) 在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方面,汉代有了巨大进步。西汉时除了空心条砖,还创造了楔形砖和有榫卯的企口砖。墓室中出现了砖砌筒拱、砖穹窿顶。筒拱顶有纵联砌法与并联砌法两种。石建筑主要是石墓和石祠,石墓有崖墓、石拱券墓和石梁板墓。墓穴上出现了石阙、石兽及石墓表等石建筑。 5、 唐代建筑艺术成就: 1) 宏大严整的城市规划,其都城长安是构图最为严整的里坊制城市典范。 2)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唐代宫殿、陵墓等建筑群体的布局突破了汉代重要礼制建筑纵横对称的形式,更加强调纵轴方向的空间序列,这些特点对后世直至明清的建筑群体布局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3)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大明宫麟德殿面积相当于明清故宫太和殿的3倍。当时木架结构——特别是斗拱部分,构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 4) 设计施工水平提高。都料: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并以此为生。 5) 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主要是砖石佛塔增多。目前我国保存下来的唐塔全是砖石塔。唐塔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楼阁式砖塔系由楼阁式木塔演变而来,可供登临远眺,又较耐久,如西安大雁塔;密檐塔平面多作方形,外轮廓柔和,多用叠涩法砌筑,如西安小雁塔;单层塔多作为僧人墓塔,规模小,数量多,如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 6) 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唐代建筑色彩明快端庄,琉璃瓦件增多。 6、 宋代建筑艺术成就: 1) 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取消了里坊制度和夜禁,取而代之的是开放的街巷制,形成商业城市的面貌。 2) 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北宋,在政府颁布的建筑预算定额——《营造法式》中规定,把“材”作为造屋的尺度标准,即将木架建筑的用料尺寸分成八等,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官式建筑做法共3272条,都是可以操作的实际经验总结,并附有大量精致的图样,使后人得以全面了解宋代官式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状况。著书人是将作李诫。《营造法式》是王安石推行政治改革的产物,目的是为了掌握设计与施工标准,节制国家财政开支,保证工程质量。这本书不仅对北宋末年京城的宫廷建筑有直接影响,南宋时还影响江南一带,以后历朝的木架建筑都沿用相当于以“材”为模数的办法,直至清代。 3) 建筑群体空间组合方面,进一步发展了隋唐以来强调纵深轴线的做法,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一些单体建筑的体量及屋顶组合复杂,显示了极高的建筑技艺。 4) 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木架部分采用各种华丽的彩画,室内已主要采用木装修,《营造法式》列出的42种小木作制品充分说明宋代木装修的发达与成熟。 5) 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这时的砖石建筑主要仍是佛塔,其次是桥梁。 6) 园林兴盛,建造了大量宫殿园林,“艮岳”更是皇家园林的经典之作。 7、 元代建筑艺术成就: 1) 元代在建筑上的一个重大成就是大都城的兴建,其规划设计人又刘秉忠和阿拉伯人也黑达尔,城市水系的设计者为郭守敬。 2) 元代的木构建筑趋于简化,用料加工都比较粗放,斗拱缩小,柱与梁多直接联络,常用彻上露明造及减柱法。 3) 宗教建筑异常兴盛,代表者如山西洪洞广胜下寺(其正殿用减柱法)和永济永乐宫(其壁画为元代艺术的典范),藏传佛教建筑兴起,如北京西得妙应寺白塔,位于元大都的一座喇嘛塔,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建造的。 4) 此外河南登封建造的观星台是现存最早的天文台。 5) 元代在城市中突出了钟鼓楼的地位,多将其置于市中心或城市的中轴线上,许多小城市则建“市楼”作为商业中心的标志。 8、 明代建筑艺术成就: 1) 明代的北京城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集大成者,宫城紫禁城更是院落式建筑群得最高典范。 2) 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明以后普遍采用砖墙,由于明代大量应用空斗墙,从而节省了用砖量,推动了砖墙的普及,砖墙的普及为硬山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明代砖的质量和加工的技术都有提高。出现了砖砌的长城,无梁殿。 3) 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如山西大同九龙壁。 4) 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少,梁柱构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 5) 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来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杰出实例。 6) 官僚地主私园发达。出现了《园冶》这样的造园专著。 7) 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彩画以旋子彩画为主要类型。 8) 著名的工匠有徐皋和 祥,出现了《鲁班营造正式》的木工行业术书。 9) 明代还增加了金刚宝座塔这一新的佛塔类型,典型者如北京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 9、 清代建筑艺术成就: 1) 园林达到了极盛期,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十分兴盛,其影响远及欧洲。 2) 藏传佛教建筑兴盛,顺治二年开始建造的西藏拉萨布达拉宫,既是达赖喇嘛的宫殿,又是一所巨大的佛寺。出现了汉、藏建筑式样相结合的新型建筑,如承德“外八庙”。 3) 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4) 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清朝官式建筑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定型化,出现了官方规范《工程做法》,列举了27中单体建筑的大木做法,并对一些做法、用工、用料做了规定。改宋代的“材”、“栔”模数系统为“斗口”模数系统,出现了“样式雷”等建筑世家。 5) 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采用了水湿压弯法,对接与包欀法等。 10、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四个阶段: 1) 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城市带有氏族聚落的色彩。 2) 第二阶段是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发展高潮期,产生了新的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 3) 第三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开创了布局规划严整、功能分区明确地里坊制城市格局。 4) 开放式街市期。相当于宋代以后,形成开放式的城市格局。 11、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四个阶段: 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在瓦没有发明之前,既是最隆重的家庙、宫室,也用茅草盖顶,夯土筑基。夏商两代宫室处于“茅茨土阶”时期。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春秋战国时瓦广泛用于宫殿,与此同时,各诸侯国竞相建造高台宫室,加上春秋战国时的建筑色彩已很富丽,配以灰色的筒瓦屋面,使宫殿建筑彻底摆脱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 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秦统一中国后,在咸阳建造了规模空前的宫殿,各宫之间布置有池沼、宫殿、树木等,格局自由,富有园林气息。 4)纵向布置“三朝”阶段,隋之后各宫城基本纵向布列“三朝”。 12、汉、唐、明三代宫室发展趋势: 1)规模渐少。汉长安长乐、未央两宫占地分别为6.6及4.6平方公里;唐长安大明宫为3.3平方公里;明北京紫禁城仅0.73平方公里。 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 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汉未央宫、唐大明宫台殿池沼富有园林气氛。 13、北京天坛建筑艺术成就: 1)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位于北京正阳门外东侧。 2)天坛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主要建筑物都在内坛。南有圜丘、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座30米宽的甬道相连接。 3)天坛在设计意匠上主要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具体表现在“形、色、数”的象征。 “形”的象征:天坛基址平面接近正方形,但两重墙北端的角均做成圆弧形,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天坛建筑群中主要建筑物,如圜丘、祈年殿及皇穹宇等,平面皆为圆形,屋顶形式为圆攒尖,这些都是以平面和空间造型来象征“天”的意向。 “色”的象征:明代大享殿三重檐攒尖顶的上、中、下檐分别用青、黄、绿色琉璃以象征天、地与万物。清代重建三檐均用青色琉璃,只取其象征“天”的意象。再如皇穹宇也为青色琉璃攒尖顶,有同样的喻意。 “数”的象征:天坛主要建筑中圜丘与祈年殿是主体。圜丘坛设计在采用数字上均符合“阳数”,中国以奇数为阳数又称“天数”,其中九为“极阳数”。祈年殿为三重台三重檐金色宝顶青琉璃瓦攒尖圆殿,十二根檐柱承下檐,十二根金柱承中檐,四根龙井住承上檐,结构布置合理。它的造型有层层收进的台阶、层层收进的屋檐、攒尖顶构成的外观给人一种强烈向上与天相接的感觉。它室内空间高,彩画绚丽。 4)天坛除运用象征手法外还有如下艺术特色和建筑成就: 成功的选址:天坛位于北京南郊,这既符合古制,又因其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建筑群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由于全区遍植柏树,为建筑群提供了肃穆静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