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麦积山石窟考古断代研究
后秦开窟新证_夏朗云著
山石
考古
断代
研究
后秦
开窟新证
夏朗云著
责任编辑:马强封面设计:王林强麦积山石窟考古断代研究后秦开窟新证夏朗云著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730030兰州市南滨河东路520号)甘肃光子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印刷开本710毫米1020毫米1/16印张13.25插页2字数260千2010年12月第1版2010年12月第1次印刷印数:1 1000ISBN 978-7-226-04030-0定价:46.00元图书在版编目(C I P)数据麦积山石窟考古断代研究:后秦开窟新证/夏朗云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11ISBN 978-7-226-04030-0.麦.夏.麦积山石窟研究.K879.244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10)第 225006 号代序麦积山早期洞窟的考古工作中,对其现存早期洞窟的代表 78 窟之内容时代的判定,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主要是两种对立的说法,一个是现存北魏洞窟内北魏塑像说,一个是现存后(西)秦洞窟内后(西)秦塑像说。本书认为,两者都偏颇,应取中间,即现存后秦洞窟内北魏重塑说。对麦积山后秦开窟现象,本书主要从以下思路进行证明:(一)绕开关于 78 窟的争论,初步证明麦积山西崖大立佛(98窟)是十六国后秦的遗迹。观点主要受炳灵寺西秦大立佛启示,并辅以 98 窟与周边洞窟的层位关系分析为基础,配合文献记载。这样就找出了另外一个洞窟是后秦洞窟,并其中的塑像被后代重修的例子。由此窟立定精神,为其他早期洞窟提供了参考。(二)绕开“单纯”对 78 窟的争论,从 90、165、74、78、51 等窟普遍存在最早焚烧层情况,判断它们为一组太武帝灭法之前的洞窟。(三)从最早开窟有条件占据最好的崖面位置判断说明,98、90、165、74、78 窟乃占据古代麦积崖最好崖面最中间位置,故根据类型排比推测这些洞窟乃最早人工大规模开凿的洞窟,印证文献中后秦始凿大规模窟的记载,即应是后秦所凿窟。同时通过考察,认为龙门等石窟均存在类似的最早开窟位置方面的共性佐证。(四)从 90 窟、165 窟的焚烧层直接在现存最早塑像之下被叠压的情况看,并结合 78(有北魏题记)、74 窟也存在类似情况,推知190、165、78、74 窟现存最早塑像当为灭法后重塑的北魏塑像。进而推知,北魏全面重修了被破坏的十六国后秦洞窟。同时通过考察,提出莫高窟也存在北魏全面重修十六国洞窟的共性佐证。(五)通过考察云冈昙曜五窟,亦看到麦积山后秦开窟的佐证。麦积“姚秦五龛”与云冈昙曜五窟属于前后关系,前者影响了后者。麦积姚秦五龛由现象上看,乃为后秦五帝王所造龛,麦积山石窟后秦所造大龛(包括 98 窟)初步判断,乃中原北方地区皇家石窟的初祖。(六)后秦长安佛教界亦存在僧肇的“当今佛”的理论,麦积山姚秦五龛的开凿,自有其理论基础。(七)阐述了类型传播的文化现象,肯定了麦积山石窟后秦洞窟的地位。因此,本书初步梳理出麦积山后秦开窟的事实轮廓。后秦洞窟现存窟内文物都已经是北魏重新塑绘以后的面貌了,但可透视出后秦的原始开窟因素,并初步注意到,后秦开窟因素在历史上的作用。本书提出了新的看法,为石窟开创史或许能够补充一个缺少的纽带。书中关于麦积山早期洞窟讨论的内容有的是过去陆续公布过的,有的是新加入的,渐能形成系列,大略能构成一个自成体系的论证框架,故以此为基础出版。重排的内容有些部分略修改了文字和增加了图片。文稿最初撰写时限于麦积山山中资料有限,时间仓促和本人识见,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叙述较少,不够面面俱到,此次出版又未便作大的改动,属于在主要方面点到为止的主旨之论。虽然尚粗糙,论证上有所瑕疵和纰漏,仍不揣冒昧,主要因为多是由第一手材料出发,自信观点多是新的,可以抛砖引玉。作为石窟中人,也有义务提供原始证据,以供大家参考。本书内容主要是对麦积山石窟早期洞窟的研讨,还涉及了其他石窟的早期洞窟研讨,主要是炳灵寺石窟、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吐峪沟石窟,它们与麦积山石窟早期洞窟的研究存在着较直接的重要联系。书中还附录了对陇东石窟早期洞窟的研讨,主要梳理了其开窟次2第、名称因缘、文化因素,它们与麦积山石窟同属今甘肃省地界,亦同属古代关陇地区,存在着地缘文化联系。本书还附录了对麦积山古代地理背景方面的研讨,试着为麦积山石窟及其所在地天水,开拓切实的历史地理视野。有关绘画史的研讨,本书附录了古文献中某某重要绘画名词术语定义方面的考释,及画论中某某重要成说正确与否的探索,意在结合敦煌壁画、麦积山石窟壁画等古代绘画因素,在颇具争议的学术氛围中,直抒自家之言。宏观注意共性,微观发掘层次。能就近梳理,放眼指引,以趋合理,是所愿也。附:邓健吾先生(又名东山健吾,日本成城大学教授)曾猜想,麦积山石窟中如 78 窟的北魏塑像有可能不是原窟中的原作,有后秦或西秦开窟,北魏于灭法后重塑的意思,但一笔带过,未作论证,并希望以待来日解决(见于文物出版社、平凡社,1987 年、1988 年版 中国石窟 麦积山石窟 载邓健吾:麦积山石窟的研究及早期石窟的两三个问题 ),因他自己未曾找到新证据,后竟不守,只好认同 78 窟乃北魏开窟,北魏塑像的观点(见于文物出版社,2010 年版 麦积山石窟研究 ,载东山健吾:麦积山石窟云海中微笑的众佛及其谱系 )。而本书中的主要论点,同邓健吾先前的猜想一致,并且更加把观点挑明和肯定得更具体、更广泛。故本书所列的相关证据和所作的相关论证,可作为上述先前邓健吾猜想的一个注释和发挥,乃邓健吾猜想的初步解读、初步证明、初步肯定性回答。夏朗云2010.8.203目录第一章从文化层位上看麦积山石窟后秦开窟炳灵寺第 1 窟对麦积山西崖摩崖大立佛龛断代的启示以麦积山西崖立佛龛与周边洞窟的层位关系为基础推断/麦积山早期大龛下层焚烧痕迹的考察麦积山后秦开窟新证/第二章从石窟文化共性上看麦积山石窟后秦开窟龙门“宣武斩山”对麦积“姚兴凿山”位置的启示今龙门奉先寺与代京灵岩寺石窟与云冈第3窟与麦积山74及78等窟/麦积对莫高早期洞窟断代问题的启示麦积、莫高均存在北魏时全面重修十六国洞窟的情况/麦积“姚秦五龛”对云冈“昙曜五窟”的启示麦积山、炳灵寺早期大龛是昙曜五窟开创理念和形制的主要借鉴/后秦长安佛教界亦存在“当今弘道人主即当今佛”思想麦积、云冈石窟初期所实践的共同理论/第三章从文化类型传播上看麦积山石窟后秦开窟炳灵、麦积早期半偏袒袈裟西渐高昌从5世纪初的关陇石窟到5世纪末的新疆吐鲁番石窟/1002017035047078091064黄河以东中原北方地区炳灵、麦积、云冈、龙门四大石窟早期洞窟形制的自然因素麦积山石窟后秦洞窟是佛窟中国化的重要纽带/附录:(一)历史地理研究1.“天水”名考/2.嶓冢山名考嶓冢山 鲋鱼山 麦积山/(二)绘画史研究1.也谈麦积山壁画 睒子本生 与王宁宇先生商榷/2.莼菜条、陁子头、道子脚的历史形态和创新从古文献、出土文物、石窟、传世品的有关因素和图像谈起/(三)陇东石窟研究1.南北石窟早期洞窟杂考/2.南北石窟早期洞窟续考/3.楼底村 1 号窟与王母宫石窟中的稍细密并行线装饰性衣纹的考察北朝陇东石窟和石刻中的关中及道教因素蠡测/后 记/2109126130138151165173184 196第一章从文化层位上看麦积山石窟后秦开窟炳灵寺第1窟对麦积山西崖摩崖大立佛龛断代的启示麦积山早期大龛下层焚烧痕迹的考察炳灵寺第 1 窟对麦积山西崖摩崖大立佛龛断代的启示以麦积山西崖立佛龛与周边洞窟的层位关系为基础推断前言关于麦积山石窟是否现存在着十六国时期的遗存,学术界历来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对第 78 窟开窟时代的判定上,形成主张北魏开窟和十六国开窟的两派分歧。分歧是学者们对第 78 窟仇池镇供养人题记(北魏时期)与洞窟的关系有不同的认识所致。一派认为题记时间表明开窟时间,窟内塑像基本是北魏时期的;一派认为题记时间乃重修时间,窟内塑像基本是十六国时期的。目前,两种意见相持不下,给麦积山石窟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历史价值的定位带来困惑。我们认为,第 78 窟作为一个孤例,对它观察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可能性,故难以说明孰对孰错,如果仍纠缠于对第 78 窟的争论,将不会有大的进展。因此,我们是否可以将目光从它们身上移开到另外的窟上呢?我们可将目光关注到麦积山西崖摩崖大立佛龛,即麦积山石窟第 98 窟。同时,由于为了解决北魏与十六国的时代分歧,我们需要十六国时期的题记这种直接的证据,因为麦积山石窟缺乏十六国时期具有题记的考古学标型洞窟,我们不得不将目光从麦积山移向具有十六国西秦建弘元年(420 年)题记的炳灵寺石窟第 169 窟,并连带地移向炳灵寺第 1 窟大佛龛。这样,我们就在麦积山石窟本身和麦积山石窟之外开拓了视野,或许将有利于我们解决上述争论,将石窟研究深入下去。代表著作如国家文物局教育处:佛教石窟考古概要,文物出版社,1993年11月。宿白、马世长、邓健吾(最初不是此种观点)、张宝玺(最初不是此种观点)等先生基本持此种观点。代表论文如阎文儒:麦积山石窟的历史分期及其题材,载于阎文儒主编:麦积山石窟,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阎文儒、金维诺、步连生、张学荣、董玉祥、李西民等先生基本持此种观点。第一章 从文化层位上看麦积山石窟后秦开窟002麦积山石窟考古断代研究一、炳灵寺的摩崖接引佛首先,我们看炳灵寺石窟第 1 窟。该窟位于炳灵寺下寺西南端的姊妹峰下,型制为对天然悬崖稍事修整的摩崖大龛。此窟利用天然悬崖横向凸脊部分作窟檐并将悬崖稍事凿平作为此窟的正壁,顺便减地凿出佛的石胎,再上薄泥塑出佛像。龛中原存 1 立佛 2 胁侍立菩萨,表面明代重修,(图1)后来,剥离出立佛底层塑像。(图 2)底层立佛高 4.6 米,高肉髻,发较薄,发髻上为浅阴刻线的水圈纹,面相丰阔,长眉大眼,抿嘴,唇较细长,嘴角上翘,双耳长而垂肩,颈粗壮,躯体健伟,着通肩袈裟(透体),衣纹呈 V 字型。立佛手及小臂残失。炳灵寺寺沟的走向是东北(高)、西南(低)方向。第 1 窟的位置在炳灵寺石窟寺沟的西南端的西北坡山崖上。故当古代信徒由西南端自下而上进入寺沟拜佛的时候,首先于左手上方的西北坡上山崖,第一眼看到的是此炳灵寺石窟西方姊妹峰下之第 1 窟立佛。第一:因为此立佛在整个石窟寺的西端或西部、西崖。第二:此立佛位于迎接众信徒的地位,凡从寺沟进出的人,都要从此佛的脚下经过。图1炳灵寺石窟第1窟图2炳灵寺第1窟西秦立佛003故此立佛有可能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或无量寿佛,从天空而降,立于空中高处,接引众生往生西方净土的形象,即“接引佛”的形象。那么此立佛的时代是什么呢?根据此立佛的形象与炳灵寺石窟第 169 窟的西秦立佛,如第 7 龛的立佛极为相似,故也应为西秦立佛。这在学术界基本得到公认。如甘肃省博物馆等单位编的 炳灵寺石窟 图录中,将第 1 窟立佛的时代标明为西秦;又如宿白先生“凉州石窟遗迹与凉州模式”一文第三部分中也记有:“炳灵寺西秦龛像主要有 1 窟通肩立佛一身和 169 窟中的若干龛像。”另外,无量寿佛这个题材在西秦时代也是一个流行的题材,现按照 炳灵寺第 169 窟 一书对西秦无量寿佛或阿弥陀佛题名的登记统计如下:1.北壁(左壁)上层最西侧编号 1 的浅龛中绘有一佛结跏趺坐于覆莲上,禅定印,着通肩袈裟,彩绘背项光,面积约 0.200.20 平方米,其东侧墨书榜题:“陀之像”。笔者按,题记当为“阿弥陀佛之像”字样。2.北壁中层崖壁编号 6 的凹龛内泥塑主佛东侧上方墨书题名“无量寿佛”。右侧泥塑胁侍菩萨题名“得观世音菩萨”,左侧泥塑胁侍菩萨题名“得大势至菩萨”。3.第 6 龛东侧较高处,依崖壁插木桩,以横竖相间的树枝,和草拌泥而做成莲瓣背屏式,编号为 7 的龛中,东侧有一方壁画,残宽 0.75 米,高 0.65 米,中绘一小坐佛,墨书题名“阿弥陀佛”。4.上述第 7 龛壁画阿弥陀佛坐佛右侧原绘一佛二菩萨,现只存一菩萨,题名“大势至菩萨”。故其主尊亦当为“阿弥陀佛”。5.在第 7 龛下,在不平整的崖面上敷泥绘制编号为 11 的壁画。自上而下分为 4 组。第 3 组西侧画面宽 0.50 米,高 0.41 米,绘一佛二菩萨,其西侧菩萨左上方有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