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有为集_郑力民著.pdf
下载文档

ID:2347383

大小:42.21MB

页数:401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有为 郑力民著
康有为集郑力民 编广州大家文存本项目受广东省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资助出版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康有为集/郑力民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1(粤派评论丛书)ISBN 978-7-218-12152-9康郑康有为(1858-1927)文集 B258.1-53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257614号KANG YOUWEI JI康 有 为 集 郑力民编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出 版 人:肖风华责任编辑:谢尚古海阳装帧设计:张绮华排版:广州市奔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责任技编:周 杰 易志华出版发行:广东人民出版社地 址:广州市大沙头四马路10号(邮政编码:510102)电 话:(020)83798714(总编室)传 真:(020)83780199网 址:http:/印 刷:珠海市鹏腾宇印务有限公司开 本:787毫米1092毫米 1/16印 张:25.25 字 数:390千版 次:2018年1月第1版 2018年1月第1次印刷定 价:88.00元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出版社(020-83795749)联系调换。售书热线:(020)83795240“粤派评论丛书”编辑委员会(按姓氏音序排列)学术顾问:陈思和温儒敏总 主 编:蒋述卓执行主编:陈剑晖郭小东贺仲明林岗宋剑华编委:陈剑晖陈平原陈桥生陈小奇古远清 郭小东贺仲明洪子诚黄树森黄天骥 黄伟宗黄修己黄子平蒋述卓林岗 刘斯奋饶芃子宋剑华谢有顺徐南铁 许钦松杨义张柠1总序近百年来中国文坛,“京派批评”“海派批评”以及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闽派批评”已是大家公认的文学现象,但“粤派评论”却极少被人提起。事实上,不论从地域精神、文化气质,还是文脉的历史传承,抑或批评的影响力来看,“粤派评论”都有着独特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有它的优势和辉煌。只不过,由于历史、现实、文化和地域的诸多原因,“粤派评论”一直被低估、忽视乃至遮蔽。有鉴于此,我们认为,以百年粤派文学以及美术、音乐、戏剧、影视等评论为切入点,出版一套“粤派评论丛书”,挖掘被历史和某种文化偏见所遮蔽的“粤派评论”的价值,彰显粤派文学与文化的独特内涵和深厚底蕴,不仅能更好地展示广东文艺评论的力量,让“粤派评论”发出更响亮的声音,而且有助于增强广东文化的自信,提升广东文化的影响力,促进区域文化的繁荣发展。出版这套丛书,有厚实、充分的历史、现实、文化和地域等方面的依据。第一,传统文化的影响。岭南文化明显不同于北方文化。如汉代以降以陈钦、陈元为代表的“经学”注释,便明显不同于北方“经学”的严密深邃与繁复,呈现出轻灵简易的特点,并因此被称为“简易之学”。六祖惠能则为佛学禅宗注进了日常化、世俗化的内涵。明代大儒陈白沙主张“学贵知疑”,强调独立思考,提倡较为自由开放的学风,逐渐形成一个有粤派特点的哲学学派。这种不同于北方的文化传统,势必对“粤派评论”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二,文论传统的依据。“粤派评论”的起源可追溯到晚清,黄遵宪的“诗界革命”,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的倡导,开创了一个时代的风潮,在康有为集2全国产生了普泛的影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黄药眠在创造周报发表大量文艺大众化、诗歌民族化的文章,风行一时。钟敬文措意于民间文学,被视为中国民间文学的创始人。新中国建立后的“十七年”,“粤派评论”的代表人物有黄秋耘、萧殷、梁宗岱等人。新时期以来,“粤派评论”也涌现出不少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艺评论家。如饶芃子、黄树森、黄修己、黄伟宗、洪子诚、刘斯奋、杨义、温儒敏、谢望新、李钟声、古远清、蒋述卓、陈平原、程文超、林岗、陈剑晖、郭小东、宋剑华、陈志红等,其阵容和影响力虽不及“京派批评”和“海派批评”,但其深厚力量堪比“闽派批评”,超越国内大多数地域的文艺评论阵营。如果视野和范围再开放拓展,加上饶宗颐、王起、黄天骥等老一辈学者的纯学术研究,则“粤派评论”更是蔚为壮观。第三,地理环境的优势。从地理上看,广东占有沿海之利,在沟通世界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广东处于边缘,这既是劣势也是优势。近现代以来,粤派学者在中西文化交汇的背景下,感受并接受多种文明带来的思想启迪。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不安现状,积极进取,敢为人先,因此能走在时代变革的前列。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们秉承中国学术的传统,又开创了“粤派评论”的先河。这种地缘、文化土壤的内在培植作用,在“粤派评论”的发展过程中是显而易见的。“粤派评论”有属于自己的鲜明特点。第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写作,是“粤派评论”最为鲜亮的一道风景线。在这方面,“粤派评论”几乎占了文学史写作的半壁江山,而且处于前沿位置,有的甚至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高地。比如20世纪80年代,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联合发表的著名论文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其中陈平原、黄子平均为粤人。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以方法先进、富于问题意识、善于整合中西传统资源和吸纳同时代前沿研究成果著称,它与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被学界誉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南北双璧”。杨义的三卷本中国现代小说史是比较方法运用在文学史写作的有效实践,该著材料扎实,眼光独到,分析文本有血有肉,堪与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比肩。此外,温儒敏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古远清的港台文学史写作,也都各具特色,体现出自己的史观、史识总序3和史德。第二,“粤派评论”注重文艺、文化评论的日常化、本土经验和实践性。粤派评论家追求发现创新,但不拒绝深刻宽厚;追求实证内敛,而不喜凌空高蹈;追求灵动圆融,而厌恶哗众取宠。这就体现了前瞻视野与务实批评的结合,经济文化与文艺批评的合流,全球眼光与岭南乡土文化挖掘的齐头并进,灵活敏锐与学问学理的相得益彰,多元开放与独立文化人格的互为表里。粤派评论家有自己的批评立场、批评观念,亦有自己的学术立足点和生长点。他们既面向时代和生活,感受文艺风潮的脉动,又高度重视审美中的文化积累和文化传承;既追求批评的理论性、学理性和体系建构,又强调批评的实践性,注重感性与诗性的个性呈现。我们认为,建构“粤派评论”,不能沿袭传统的流派范畴与标准,它不是一种具有特定文化立场、一致追求趋向和自觉结社的理论阐释行动。它只是一个松散的、没有理论宣言与主张的群体。因此,没有必要纠结“粤派评论”究竟是一个学派,还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粤派评论”已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文化实体,即虽具有地方身份标识,却不局限于一地之见的文艺理论家、批评家群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广东省委宣传部策划、组织、指导编纂出版“粤派评论丛书”,是贯彻落实十九大关于文化建设发展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的一次文化实践。我们坚信,扎根广东、辐射全国的“粤派评论”必将成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其中一块最稳固的基石。“粤派评论丛书”编辑委员会康有为像6编者简介:郑力民,1952年出生于广东梅州的山城大埔县。1968年初中毕业后,先后被上山下乡大潮卷到大埔县一个偏僻山村和海南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十年间,务过农,做过工,当兵未遂,再入黉门,于恢复高考后先后就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和复旦大学古文献研究班。曾在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岭南文学组从事学习与研究。著有南园后五先生诗(校注)、元好问诗选译(译注),并曾参与岭南文学史、广州城坊志、粤诗人汇传的少量工作。1前言1论传统学术与朱一新论学书牍(1891年夏、冬间)2新学伪经考(节选)(1891年)33春秋董氏学(节选)(1893年至1897年)80孔子改制考(节选)(1892年至1898年)90中庸注叙(1901年3月)174孟子微序(1901年)176礼运注叙(约1901年至1902年)180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自序(1893年至1895年)182大学注序(1902年8月)186论语注序(约1915年)187论中国文化戒缠足会启(1883年)192目 录2与黄仲弢编修书(1888年)194笔记官制科举(1888年前后)196与沈刑部子培书(1889年9月前)199卢怀慎论(1891年前)204请照经济科例推行生童岁科试片(1898年4月10日)206请正定四书文体以励实学而取真才折(1898年6月1日)208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1898年6月17日)211请变通科举改八股为策论折(1898年6月17日)215请废八股以育人才折(1898年6月22日)217大同书(节选)(1902年后)219保存中国名迹古器说(1913年4月)235致齐照岩总长书(1921年10月30日)244论文学现象笔记文章(1888年前后)246笔记修词(1888年前后)250笔记词赋(1888年前后)258广艺舟双楫(节选)(1890年)263诸夏音转为诸华诸华音转为支那考(1900年2月后)275答某君书(1903年)279人境庐诗草序(1908年6月22日)280朱九江先生佚文叙(1908年10月)282梁启超手写南海先生诗集序(1908年11月2日)284留芳集序(1908年)2863与梁启超书(1910年4月12日)288与梁启超书(1910年7月16日)289与梁启超书(1910年7月21日)291与梁启超书(1910年8月5日)293致梁启超书(1910年秋)295邱菽园所著诗序(1910年)297致罗掞东论书法书(1915年)299致朱师晦书(1915年)300清词人郑大鹤先生墓表(1918年11月)301题郑叔问手写诗稿(1918年)303题潘若海遗墨(1920年冬)304赠刘海粟创办美术学校序(1921年夏)305审安斋诗集序(1921年9月21日)307粤二生诗词集序(1921年12月)308邱菽园集叙(1922年7月)310跋汉甘陵相博碑(1923年春)312复吴秋辉书(1923年6月11日)313江南万里楼词钞序(1924年夏)315复支伟成书(1926年6月21日)317论学诗318论中西文化比较与洪右臣给谏论中西异学书(1891年)326请译日本书片(1898年6月1日)3294请广译日本书派游学折(1898年6月1日)331请开学校折(1898年6月)334请改直省书院为中学堂乡邑淫祠为小学堂令小民六岁皆入学折(1898年7月3日至9日间)336波兰分灭记序(1898年8月)339欧洲十一国游记序(1904年12月22日)342英国监布烈住大学华文总教习斋路士会见记(1904年)3441前言 郑力民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生、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人称康南海,是我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今佛山市南海区)丹灶苏村一个以理学传家的仕宦家庭。他好学聪颖,博闻强记,在家庭文化氛围的影响下,从小就广读诗书,博览典籍,接受了比较正规而完整的传统文化教育。据说,他四岁时已能诵读唐诗数百首,六岁又开始攻读大学、中庸、论语、朱注孝经,年仅十一岁,便已写得一手好文章。光绪二年(1876),康有为应乡试不售,回乡师从广东硕儒朱次琦攻读周礼、仪礼、尔雅、说文、水经注、楚辞、汉书、文选诸书,以及顾炎武、钱大昕、赵翼等人的历史论著,“大肆力于群书”,并因而“议论宏起”。在崇信宋明理学的朱次琦影响下,他摒弃了所谓汉学家的烦琐考据,转向程朱理学,企图开辟新的治学道路。但一段时间之后,国家危亡的现实,又使他对“仅言孔子修己之学,不明孔子救世之学”的理学乃至对传统的文化学术发生了怀疑。他逐渐厌倦了“日埋故纸堆中,汩其灵明”的治学方式,于是开始大量阅读各种经世致用的书籍,如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等,并曾游历香港,大开了眼界。光绪五年(1879),康有为开始接触西方文化,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