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国传统
政治思想
中的
公共
观念
研究
刘学斌著
目录/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公共观念研究刘学斌著图书在版编目()数据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公共观念研究/刘学斌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6(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书系.政治思想与比较政治文化系列)ISBN 978-7-201-13849-7.中.刘.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国古代.D092.2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18)第 161691 号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公共观念研究ZHONGGUO CHUANTONG ZHENGZHI SIXIANG ZHONG DE GONGGONG GUANNIAN YANJIU出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 版 人黄沛地址天津市和平区西康路35号康岳大厦邮政编码300051邮购电话(022)23332469网址http:/电子信箱策划编辑王康责任编辑郑玥装帧设计卢炀炀印刷高教社(天津)印务有限公司经销新华书店开本787毫米1092毫米 1/16印张20.25插页2字数250千字版次印次2018年6月第1版2018年6月第1次印刷定价79.00元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图书如出现印装质量问题,请致电联系调换(022-23332469)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书系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院 天津人民出版社编委会顾 问:徐大同 赵宝煦主 编:高建 马德普学术委员会(姓氏笔画排序):马德普 王浦劬 王乐理 丛日云 任剑涛 孙晓春朱光磊 何包钢 应奇 肖滨 张凤阳 张桂林杨龙 杨海蛟 周光辉 林尚立 徐湘林 徐勇高建 韩冬雪 葛荃 谭君久编辑委员会:高建 马德普 余金成 吴春华 常士訚刘晓津 佟德志 王存刚 刘训练 王康目录第一章绪论/1第一节问题的提出/1第二节相关概念梳理和界定/8第三节公共性的方法论意义/33第二章至善之境中国传统公共观念的集中体现/46第一节秩序与和谐/47第二节优良道德生活/63第三节富强/79第三章因道顺人中国传统公共观念的施政原则/101第一节因顺之道/103第二节因顺为政/113第四章以道制君中国传统公共观念的制约机制/135第一节道、天/136第二节先王、祖制/156第三节礼法/174/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公共观念研究第五章明君良士(臣)中国传统公共观念的社会依托/205第一节明君/206第二节良士良臣/235第六章公私之辨中国传统公共观念的核心议题/261第一节公私之诠/263第二节公私之用/271结语/309后记/3162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问题的提出本书旨在从公共性角度重新审视和评估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系统发掘和整理其中的公共观念,并探求其现代价值,从而合理地解释中国传统与现代政治文化之间,特别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问题。具体则包括一系列小的问题:公共观念指什么?哪些观念属于公共观念?公共观念的判别标准是什么?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政治文化中哪些观念是具有公共性的观念?中国传统公共观念集中体现在哪里?中国传统公共观念在国家治理中有何反映?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如何应对公共性受损?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家公共性的依托力量是什么?中国传统公共观念的特征是什么?在中国历史思想史发展、历史演变中的作用是什么?产生、存在、延续的社会条件是什么?本书所说的公共观念是体现出较多公共性的观念,即围绕公共事务、反映公共利益,以公共利益的维护、实现、增进为价值取向的观念,既包括以理论化形式出现的观念,也包括制度、事件等所体现出来的观念。本书所说的“传统”大致指中国古代。这一问题的提出当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基于长期以来对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文化的思考,同时也是基于对传统与现代关系以及中国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公共观念研究首先是来自于解释中国的文明传统的需要,即如何在理论上解释中国传统文明的文明性。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而且中国文明长期延续、至今犹存,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近代以前的中国文明属于传统文明,在时间范围上对应于中国的传统社会。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这是一种前现代文明。这样一种文明在形式、内容、特征等诸多方面与现代文明都有显著不同,同时与现代社会、中国现代化的需要也多有不合之处,因而是一种古老而“落后”的文明。那么对于这一种属于过去时的文明在理论上应如何分析和解读?它是否具有一定的文明性?如果它有一定的文明性,那么它与现代文明的文明性的区别是什么?如果视再收缩一些,集中到政治领域,那么就有一个同类的问题: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的文明性问题。即产生、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的传统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是否具有一定的文明性?如果有,它与现代政治的文明性的区别是什么?中国传统政治在制度上主要表现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在思想、文化上则表现为以儒家思想和文化为主干,具有强烈世俗性、道德性、政治性的思想文化。无论就政治制度还是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来看,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都有明显的差别。如果从现代政治所要求、所追求的民主、法治、现代性来看,中国传统政治、传统政治思想、传统政治文化,都与现代相去甚远,甚至格格不入。那么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是否就因此而不再具有任何文明性。若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政治文化不具有任何文明关于中国文明产生时间以及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一直存在争议,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以及之后进行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都旨在探索中国早期文明的情况。应该说中国文明的起源是比较早的,只是具体情况还不清楚。曹桂岑指出:“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文明的步伐应与古代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相同,即应从古城的出现开始。而一些学者所说的中国古代文明始于夏王朝,我认为夏代已经进入文明的高度发展时期,统一了全国,以九州取代了城邦割据,确立了奴隶制社会的王权。而夏王朝绝对不是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的开始,所以,我认为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的时间应该提前,应该从炎帝时代开始,把 五帝时代 包括在内。”(参见 曹桂岑考古文集,科学出版社,2012 年,第 55 页。)2第一章绪论/性,那么中国传统政治如何能够存在、延续,并在大多数时候为大部分社会成员所接受,而且在某些时间段还形成被史家称颂的开明之治?对于这些问题,显然都不能想当然地或基于某种预设立场予以简单回答,而需要进行深入、复杂的理论工作,以求在事实和逻辑的基础上给出较好的解释。当然,由于这些问题涉及许多重要而复杂的内容,不是本书所能够完全解答的。但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使我想到了本书。本书所能做、所打算做的是从一个角度来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传统政治文化,从而间接地对这些问题给出一个初步的、尝试性的、特定角度的回答。这个角度就是公共性,即考察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的公共性。其次是求解、评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当代中国发展的价值的需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包括传统的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产物,在今天,它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延续土壤。不过,由于思想、文化的特殊性,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包括传统的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并没有,也不会立刻、彻底消失,而是以某些方式顽强地遗留下来,并产生影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一些内容,如某些观念、思维方式等进入到文化传统中,构成了中国人的民族心理,从而得以留存下来,并隐含、持续地发挥作用。这些思想文化的遗存一方面可能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可能影响到人们对当代中国实际情况、发展趋势以及现代价值理念的认知。所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并不是在空白的思想文化条件下展开的,而是无法脱离、回避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于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就构成了当代中国发展的一个约束性前提。对于这一给定的前提,必须正视,认真研究评估,妥善处理。一般而言,事物都是具有双重性的,既有其先进性,也有其局限性,既有正面作用,也可能有负面作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于今天中国的发展、成长同样也应该是具有双重作用的。即它有利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进一步走向现代社会,另一方面由于它本身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并没有考虑到现代社会的需要,所以它必然会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构成一定的阻碍。当然,这3/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公共观念研究只是一种一般的、笼统的概括,对于问题的解决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无论是从实际需要还是从理论需要来说,都必须对该问题作出深入、细致的分析。而这种分析必须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或运用合理的分析框架才可以。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立场,所选用的理论工具、所提出的分析框架也会有所不同。本书就是寻求这样的理论工具、分析框架的产物。本书认为,借助于公共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该问题,可以较合理、科学地评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意义。再次是回应基本的理论问题。前面所说的是现实需要,在此之外,本书也与对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有关。如文明的实质是什么?文明的文明性体现在哪里?如何评估一种文明、文化的文明性程度?人类文明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古今中西的文明之间有无共通之处?各种文明之间交流、沟通、比较、借鉴何以可能,其基础是什么?这些问题构成了对文化、文明的基础理解,也是建立对文化、文明的基本分析框架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此之上,才有可能合理地、逻辑一致地对文明、文化的有关基本问题作出统一解释。当然,笔者所关心的不是一般性的文化和文明问题,而是其中的政治文化、政治思想、政治文明的问题。政治文化、政治文明是整体文化、文明的必要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既集中反映一种文化、文明的特质,又对文化、文明的存在、延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对政治文化、政治文明的研究上,同样要面对前面提到的一般文化、文明研究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政治文化、政治文明研究与一般文化、文明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基本一致,只是具体地聚焦在政治文化、政治文明上而已。这些问题同样构成了政治文化、政治文明研究的基本问题。对它们的研究关系到对政治文化、政治文明的基础理解,也关系到对政治文化、政治文明统一性分析框架的构建。当然,文化、文明乃至政治文化、政治文明都过于宏大,不是本书所能解决的。只是本书源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本书所拟提出的是一种思路,即以4第一章绪论/公共性作为政治文明的基本性质,以公共性的展开、完善作为政治文明发展进步的标志,以公共性作为各种文明之间沟通、交流的基础。循此思路,本书试图回顾整个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发掘其具有公共性、文明性的一面,总结、论述其公共观念。实际上,另外也有学者提出以公共性来求解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关系。王超说:“目前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可概括为两对关系: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无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在努力探求协调这两对关系的药方。公共性就成为其中之一。”不过该研究还比较简单,深度也较浅,本书则将精力集中于政治思想、政治文化领域,致力于以公共性解决其中的古今中西问题。最后是现有研究存在着不足。目前没有从公共性角度系统解读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发掘和整理其中的公共观念的研究。但其他角度的研究和成果则很多,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1.对公共性、公共领域的研究此类研究十分丰富,涉及其产生、演变、内涵、特性等方面。本书不研究公共性本身,而是以之为理论工具,所以此处不再详细总结,在正文中涉及有关方面时会具体论述。2.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公私观的探讨由于公共性概念来自西方,是现代观念,所以我国大部分学者并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公共观念。少数认为有的也主要是强调与西方的不同。陈赟认为中西政治哲学中的公共性有很大不同,前者以“公”为中心,后者偏向于汉语的“共”。胡群英从公共性的角度分析古代的公观念,指出“中国古代的公范畴、公观念和公共性思想是现代中国社会转型和公共治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来源”。目前,涉及中国古代公共观念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公私观,如公私观念的社会基础,古代公私观念的类型和境界,公天下观念与帝王超:现代化语境下中国“公共性”之困境及其再生产,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 1 期。5/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公共观念研究王观念,传统公私观念的偏向与缺陷,公私理念与思想启蒙,明清之际私观念的兴盛,近代公私观念的变化,中西公私观念比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