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
中国
区域
发展
谋略
朱翔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朱翔著新时代中国区域发展大谋略书名新时代中国区域发展大谋略责任编辑武巧燕责任校对胡婷出版湖南教育出版社(长沙市韶山北路443号)网址http:/电子邮箱微信服务号贝壳导学客服电话 0731-85486979发行湖南省新华书店印刷湖南天闻新华印务有限公司开本787mm1092mm16开印张14字数252000版次2019年7月第1版印 次 2019年7月第1次印刷书号ISBN 978-7-5539-4599-6定价42.00元如有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湖南教育出版社联系调换。联系电话:0731-85486979著作权所有,请勿擅用本书制作各类出版物,违者必究。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新时代中国区域发展大谋略/朱翔著.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9.7ISBN 978-7-5539-4599-6.新.朱.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国.F127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129080号目 录第一章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1一、国内外研究综述/1二、区域协调发展思路/4三、区域协调发展重点/8四、四大板块协调发展/13第二章 我国城市群建设17一、新型城市化/17二、城市群建设/19三、我国城市群与大都市带建设/21第三章 东部转型升级26一、北京市/28二、天津市/30三、河北省/33四、山东省/36五、江苏省/38六、上海市/41七、浙江省/44八、福建省/47九、广东省/50十、海南省/531目 录十一、香港特别行政区/56十二、澳门特别行政区/57十三、台湾省/58第四章 中部开放崛起61一、山西省/64二、河南省/67三、安徽省/69四、江西省/72五、湖北省/75六、湖南省/78第五章 东北振兴82一、辽宁省/84二、吉林省/87三、黑龙江省/91第六章 西部大开发95一、四川省/97二、陕西省/99三、甘肃省/102四、青海省/105五、云南省/108六、贵州省/111七、重庆市/114八、广西壮族自治区/117九、内蒙古自治区/121十、宁夏回族自治区/124十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28十二、西藏自治区/1322新时代中国区域发展大谋略第七章 建设海洋强国137一、中国的海洋/138二、海洋权益/144三、我国沿海港口/146第八章 新时期国家重大发展战略152一、“一带一路”建设/152二、京津冀协同发展/160三、长江大保护/163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172第九章 国家安全问题181一、概述/181二、耕地与粮食安全/182三、水资源安全/183四、矿产资源安全/185五、石油安全/187六、地质安全/189七、生物入侵与安全防范/193八、网络信息安全/195第十章 建设美丽中国198一、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分析/199二、工作重点/200参考文献2103目 录第一章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基本特征有整体性、层次性、差异性和可变性。根据属性,区域可划分为自然区域、行政区域、经济区域和文化区域。关于区域发展,有平衡发展理论和非平衡发展理论。平衡发展理论注重公平,谋求缩小区域差距,强调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的平衡,但难以兼顾经济收益。不平衡发展理论主张优先发展经济效益较好的区域,短期内谋求尽可能多的收益,再辐射带动相关地区的发展。区域有不同的类型和尺度,科学认识区域,需要进行多维观察和综合分析,了解区域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区域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主体内容各有不同。粗放式的区域开发,不仅掠夺资源,而且损毁生态,更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科学的可持续的区域建设,尊重大自然的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谋求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协调人地关系,是区域发展的关键所在。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日益深刻,人地关系协调显得愈发重要。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要 GDP,更要绿色 GDP;要发展,更要可持续发展;要当代,更要子孙后代。发展是硬道理,控制更是硬道理;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为在先为在后。区域协调,包括经济协调、社会协调和生态环境协调,是多维的协调,更是整体的协调。一、国内外研究综述1.国外研究综述1826 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农业区位理论,至今近 200 年来,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26 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古典区位理论发1第一章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展阶段,研究领域主要是企业、产业的区位选择、空间行为和组织结构等。第二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至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是传统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发展阶段,学界普遍关注区域经济政策和发展问题,提出了一些代表性的理论和模式。第三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至今)是新区域理论发展阶段,学界普遍关注空间区位问题。古典区位理论 1826 年杜能提出农业区位理论,1909 年韦伯提出工业区位理论,1933 年克里斯泰勒提出中心地理论,1940 年廖什提出市场区位理论。区域均衡增长理论 在市场的作用下,各区域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会导致各要素收益平均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增长。主要代表有罗丹的“大推动理论”、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主张优先发展具有带动性的部门,再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其中,一类是无时间变量的,代表者有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以及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等;另一类是有时间变量的,代表者如威廉姆森的“倒 U 型理论”。近些年来,国外关于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相对活跃,许多学者开展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独到和有创造性的见解。比如 Short J R.,Scott A.,Sassen S.关于大都市区的研究,Ciccone A.,Duranton G.,Puga.D.关于集聚影响、城市职能和城市群经济的研究,Pamela M.,Maria J.,Junjie H.,Brun J.F.,Combes J.L.关于区域发展与城市建设的研究,Clark W C.,Reid W V.,Chen D.,Habitat U.,Kates R.,Clark W.,Corell R.,Manuel C.,Sung K.,Nam T.,Pardo T A.关于人居环境、聚落建设、可持续发展、低碳城市、智慧城市的研究。2.国内研究综述我国学者对于区域发展的研究 以厉以宁、吴敬琏、陆大道、王一鸣、杨开忠、樊杰、方创琳、魏后凯、仇保兴、李国平等学者为代表,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从城市、城市群、经济带、四大板块、全国五个层次,对区域识别、区域发展、区域差距、区域协调、区域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宏观理论研究 区域协调发展,着眼于缩小经济社会差距,谋求幸福、高效、创新、集聚、绿色。跨区域产业转移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产业西进、2新时代中国区域发展大谋略人口东移,培育新兴的增长极和产业带,实施东西并重、内外联动的全方位开放战略。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大都市区是导致中国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主导因素。要重视内地发展,促进地区合作,按功能区对地域空间实施管制。城市多规合一,可解决由于多规分治导致的空间冲突问题。产业转移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实施主体功能区划战略,有利于促进结构有序,优化国土开发。科技创新能力会强化“沿海内陆”梯度,需要培育中西部科技创新能力,出台差异化区域政策体系。城市群发展 政府干预对城市群功能分工与地区差异产生影响,可采取多中心网络开发模式,在中西部和东北培育新增长极与经济支撑带。实行资源和产业重组,构建城市群分工新格局,是促进城市群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鄂湘赣携手,合力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共同打造经济发展第四极。我国城市群存在着高密度集聚、高速度成长、高强度运转的“三高”特点,将形成由城市群、都市区和产业带组成的城市群空间结构体系。城市群应分级发展,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我国重新划分了大中小城市的规模标准,认为应严格控制超大和特大城市,合理发展大城市,鼓励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形成城市群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新型城镇化 目前城镇规模两极分化严重,城镇化要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提高大都市区综合承载力,增强小城镇吸纳能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重视城镇特色培育和品质提升。“产业西进”和“人口东移”,是优化城镇空间格局的战略重点,要以产业聚集引导人口集聚。推动城乡二元体制改革,解决农民工在城市的住房问题,推进农垦地区城镇化,实现双向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不可恋旧,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城市与农村互补协调发展,适度提高城镇空间密度,保护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用“深度城镇化”解决“广度城镇化”,实现城镇“内涵式”提升。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向我国内陆深度推进城市建设。培育东部大都市连绵区,建设海岸新城镇集聚带,合理布局内陆城镇群。稳步推进农区城镇化,探索山地丘陵城镇化路径,推动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搞好沿边城镇建设,形成城镇人口分布和资源环境相均衡、城镇化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城镇化空间布局。3.借鉴意义古典区位理论为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当时西方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在某些方面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仍有一定3第一章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借鉴意义。然而,由于受到当时客观条件的局限,这些理论都只是从经济人的角度去分析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采用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在既定的假设前提下进行纯理论推导,以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价格理论为基础来研究单个厂址的最优区位选择,具有静态与均衡的特征。平衡发展理论注重于促进社会公平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强调了部门和产业之间的发展平衡,而且强调了区域内部和区域间的发展平衡,使生产力布局在产业和空间上达到均衡,以最大的限度缩小区域差距,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实现区域和产业的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平衡发展理论强调欠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时资本的重要性、优先发展基础设施等观点在当今仍然具有其合理成分。然而它们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表面镶上了“机遇平等、公平发展”的光环,过分强调了地区间的公平和产业间的平衡,可是在实际应用中,却忽视了区域发展中的效率问题、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忽视了不发达国家通常不具备平衡发展条件这一前提。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主张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发达地区,再来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该理论在提高区域经济效率方面效果显著,特别是对于发展中的大国。不平衡发展理论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的选择依据,也对我国 20 世纪 8090 年代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不平衡发展理论具有局限性,没有明确区分平衡与不平衡的界限,未能妥善处理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容易导致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当不平衡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发达地区积累了较强的经济实力,为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从而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从不平衡向平衡发展转变奠定了基础。二、区域协调发展思路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区域发展战略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的不平衡发展体现在多个方面,区域不平衡发展、地区发展差距大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如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发展严重滞后于东中部地区,区域整体性贫困问题突出,当地群众生活水平亟待提高。这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性问题,需要大力4新时代中国区域发展大谋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尤其是公共服务差距,使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富裕,让改革发展成果能够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区域协调发展、城市群建设、陆海统筹、点轴开发、老少边穷地区建设,都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