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叔本华的辩论艺术中德双语版_(德)叔本华著;许楠译.pdf
下载文档

ID:2344371

大小:19.02MB

页数:20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叔本华的辩论艺术 中德双语版_德叔本华著;许楠译 叔本华 辩论 艺术 双语版 许楠译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叔本华的辩论艺术:汉、德/(德)叔本华著;许楠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8.10 ISBN978-7-229-13598-0 .叔.叔许.叔本华(Schopenhauer,Arthur1788-1860)辩论语言艺术汉、德.H019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18)第 227768 号叔本华的辩论艺术(中德双语版)SHUBENHUA DE BIANLUN YISHU(ZHONGDE SHUANGYU BAN)德 叔本华 著 许 楠 译责任编辑:李 梅责任校对:李小君装帧设计:九一设计 出版重庆市南岸区南滨路 162 号 1 幢邮政编码:400061http:/重庆市国丰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印刷重庆出版集团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发行E-MAIL:邮购电话:023-61520646全国新华书店经销开本:889mm1194mm 1/32 印张:6.5 字数:160 千2019 年 3 月第 1 版2019 年 3 月第 1 次印刷ISBN978-7-229-13598-0定价:35.00 元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向本集团图书发行有限公司调换:023-61520678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目 录争证辩证法 /1辩证法的基础 /17辩论三十八计 /21残 篇 /92文末注 /98DIEKUNST,RECHTZUBEHALTEN /1091争证辩证法a“争证辩证法b1”是一门有关辩论的艺术。在辩论艺术2中,无论辩论者有理还是无理,都能高声断言自己是正确的。因为就事情本身而言,客观上我可能没错,但对于倾a说明:本书页末脚注,为本书译者、编者所加,文中使用符号为、;本书中文部分文尾附注,为本书作者所加,文中使用符号为 1、2、3。b争证辩证法(Eristische Dialektik)也可直译为“厄里斯式辩证法”。希腊词 (eris),原意为“打仗”或“冲突”,因古希腊神话中的纷争女神厄里斯 (Eris)而得名。据说,厄里斯在帕琉斯和忒提斯的婚礼中未被邀请,愤怒之下往宴席上投了一个金苹果,金苹果上面刻有“赠给最美丽的美人”,由此引发众女神之间的纷争,进而导致特洛伊战争。由此也可以看出,争证志在争执,挑起嫌隙或制造争端,为特定的狭隘目的服务。引自舒国滢亚里士多德论题学之考辨2叔本华的辩论艺术(中德双语版)听者来说,我却不对。当对手通过反驳我的论据来推翻我的论点时,事实上还有其他论据可以证明我的断言是正确的,这时候他正好走向了事实的对立面,换句话说,他主观上认为自己没错,但客观上却不符合事实。也就是说,辩论者和倾听者所追求的命题的客观真理性和有效性,其实不是一回事(而命题的有效性才是辩证法的追求目标)。是什么造就了这种矛盾性?原因来自人类与生俱来的劣根性。如果不是因为存在着这种劣根性,我们会坦诚相待,在任何辩论中只坚持真理,至于这个真理是否符合我们或他人所持的观点,我们都不会去考虑:这些观点已变得不重要,或者至少退居其次。而正是因为这种劣根性的存在,使得错误的观点在我们的心目中已跃居事实之上。由于我们天生虚荣,这使得我们的理智受到妨碍,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而别人却是对的。每个人都在致力于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是,大多数人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会变得多嘴多3舌和不坦诚。他们总是未经过深思熟虑就脱口而出,即便事后才发现自己的观点存在着错误,而且毫无道理,但他们仍然会坚持己见,据理力争。我们应当本着追求真理的唯一目的去提出一项论断,并证明其真理性。但是,由于存在着上述情况,虚荣心占了上风,使真理退居其次。这样一来,就变得真假难辨。坚持自己都怀疑其真理性的论断,这种不坦诚的做法并非没有原因:刚开始时我们常常对自己的论断笃信不疑,但对手的反驳使这种论断的真理性受到挑战,如果我们当即否定他们提出的所谓客观事实,那么我们随后会发现自己的论点可能并没有错,只是论据不合适,还可以找其他论据来进行论证,只不过我们一时没有想出来罢了!这时我们得出一条结论:即便反对者的论据看似正确且言之有理,但我们仍可以坚持到底,因为他们的论据只是看似正确,而在论辩过程中,我们仍可以找出一个论据,这个论据可以扭转乾坤,4叔本华的辩论艺术(中德双语版)证明他们错误,而我们正确。正因为如此,我们很难做到坦诚,至少这种不坦诚的本性会影响我们的思辨方式。理解力的偏差和意志力的薄弱相互交织,影响着我们的表达方式。显然,辩论者进行辩论的出发点并不是追求真理,而是为自己的观点做辩护。正如不管是对是错,他们都秉承“为了上帝和国家”的目的来进行辩论,除此之外别无选择。从原则上说,人人都希望能坚持己见,即便自己的论断在当前看来可能存在着疑问,或者甚至可能是错误的3。对于这一点,是因每个人存在着狡诈险恶的天性,都会努力为自己做辩护,而这些也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辩论时的经验所得。这就好像每个人天生就懂得怎么去辩论,且天生就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和逻辑相比,辩证能力远远没有那么可靠。对大家来说,要想违背逻辑法则去进行思考或做出推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但在结论上很难出错。也就是说,一个人很难缺乏逻5辑,但很容易缺乏辩证能力。人和人的辩证能力存在着差异(关于这一点,判断力和理性也是如此,存在着差异)。这是因为,我们常常会发现,有时候我们的论点是正确的,但是却受到似是而非的论据的反驳,或者整个论证过程含糊不清,反之亦然。在论辩过程中,那些抱有必胜心态的人,往往不是因为他们的判断力有多么正确,而是因为他们会利用自己的小聪明,懂得怎么去捍卫自己的论断。在这一方面有天赋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4。如果没有这种天赋,就要通过后天的练习,对如何驳倒对手或如何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多加思考,如此一来,就能使自己成为这方面的高手。所以,即便逻辑对你毫无用处,辩证法肯定能帮助你在辩论中胜出。我认为,既然亚里士多德把逻辑学(分析论)视作辩证法的基础和准备,因此在他看来,辩证法才是最重要的。逻辑只是提出命题的形式,辩证法才赋予命题以内容和含义,也就是命题的实质。所以,必须要先6叔本华的辩论艺术(中德双语版)考虑作为共相的形式,再来考虑作为殊相a的内容。对辩证法的目的,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像我一样做出明确的界定。尽管他认为,辩证法的主要目的在于“辩论”,不过在他看来,辩证法还有个目的就是“发现真理”(论题篇第一卷第二节)。接着在论题篇第一卷第十二节中,他又提出:从哲学的角度,人们判断一个命题主要看它是不是真理,而从辩证法的角度,人们判断一个命题主要看它的假象,看它是否获得足够的支持和他人对之抱有什么样的观点。尽管亚里士多德明白“命题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有效性”或者“是否得到他人的支持”是存在着差异和区别的,但如果认为辩证法的目的就是“使命题得到他人的支持”,那么亚里士多德所做出的区分显然不够明晰5。所以,他将“是否获得支持”和“是否具有真理性和有效性”混淆在一起。我认为,他的任务并没有完成6。a这里的殊相和前面的共相分别指特殊性和普遍性。译者注7在论题篇中,亚里士多德秉承科学精神,对辩证法的组成部分进行了条理化、系统化的归纳。虽然从书里看来,这个目的并没有完全得到实现,但这种做法的确令人钦佩。他在分析篇中从纯粹形式的层面观察了概念、判断和推理,接着进入到内容部分。在内容部分,他只是谈到了概念,因为概念包含内容。命题与推理是纯粹的形式,而概念则是其内容7。亚里士多德这样写道:每场论辩都有一个主题或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是在形式上存在着差异),并会产生一个命题来解决这个主题或问题。这里其实就是概念之间的种种关系问题。首先,概念之间存在着四种关系。更准确地说,我们会设法找到概念的:一、定义;二、属;三、特性,即固有属性;四、偶性a。它们象征着概念的某种属性(不一a偶性这个概念是亚里士多德首先在形而上学里提出的,是指不影响一个事物本质的元素。比如黑色丝袜,其中的黑色就是偶性,因为即使是变为白色,也不妨碍它发挥它自己的作用。然而黑板的黑色,你就很难说它是偶性,因为如果它不是黑色,便会影响它的功能。译者注8叔本华的辩论艺术(中德双语版)定是唯一属性),即某种述语a。每场论辩的主题都跟这四种述语中的某种有关系。这也是辩证法的基础所在。论题篇共有八卷,亚里士多德在里面列举了概念在四种述语中形成的所有关系,并对之赋予了一些规则,比如某个概念怎么才能和其他概念形成“固有属性”“偶性”“属”或“定义”的关系,在关系的形成过程中容易出现哪些错误,有哪些注意事项,以及对别人建构的这种关系如何进行反驳。他将分类概念彼此之间形成的规则或一般关系的结构称作“场所”(希腊文为“”,拉丁文则为“locus”,原意是“展开论证的场所”,引申为“论题”),并整理了 382 个这样的论题规则。所以,这本书被称作论题篇。在论题篇中,亚里士多德还加入了一些有关论辩的一般规则,只不过这些规则还不够详细。a亚里士多德在论题篇中写道:“任何命题和任何问题所表示的或是某个定义,或是某个特性,或是某个属,或是某个偶性。”定义、特性、属、偶性本身不是命题和问题,而是它们的“述语”,任何命题和问题都是由这些“述语”构成的。所以,述语即主词和谓词之间的关系。译者注9论题的规则并不是纯实质性的,并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的对象或概念。实际上,论题总是和整个分类概念有关系,如果我们从上述四种述语的角度来进行观察,就会发现,许多概念之间都存在着这种关系,且在每场论辩中都会出现。我们还可以对这四种述语进一步进行细分。在辩证法中,这些述语涉及到概念的内容,只不过以形式的方式出现,而不是像在逻辑学里,以纯形式来表现。更准确地说,从这些形式可以看出,概念 A 的内容与概念 B 的内容必须处在何种状态中,才可以使概念 A 成为概念 B 的“属”“特性”“偶性”或“定义”,或者根据它们的子概念来形成“对立”“原因和结果”“具备和缺乏”等关系。每场论辩中都存在着某种这样的关系。亚里士多德将大多数规则视作“论题”,那些概念都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这些规则即概念关系的内在本质。每个人都对它们心知肚明,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对手也应当遵守这样的规则,就像在逻辑方面一样。在特殊情10叔本华的辩论艺术(中德双语版)况下,我们更容易想起这些规则,或发现它们受到忽略,而不是上升到去考虑它们的抽象论题。所以,这一套辩证法其实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亚里士多德所要表明的道理其实已无数次得到事实的证明,一个人若拥有健全的理性,自然会去遵守这些规则。举个“属”的例子,论题篇的第 9 个论题指出:“如果一项陈述涉及到某个属,那么它也会涉及到这个属的某个种,否则的话,这项陈述就不正确。比如说:如果我们提出灵魂是运动的,那么我们就必须根据运动的某个属性(比如飞翔、行走、增加或减少等等)来判断,灵魂是否真的是运动的。换句话说,假如某个事物不属于某个属,那么它也不属于某个种。”这项论题对于立论和反驳都是适用的。同样可以反过来说,如果某个事物不具备某个“属”的性质,那么它也不具备某个“种”的性质。比如,我们听说甲说了乙的坏话,如果我们可以证明,甲什么也没说,那么他说乙的坏话就明显不成立。因为,如11果“属”不存在,那么“种”也就不可能存在。在“特性”这个类别中,第 215 个论题指出:“要想做出反驳,我们首先要看对方在描述特性时是不是只提到感官所感知到的东西。如果是这样,那么对方并没有将特性正确地表达出来。这是因为,一切感官所感知的东西一旦脱离了感觉范围,就会变得模糊不定。比如,如果有人在形容太阳的特性时说,太阳是运转在地球上空最为耀眼的星球a,那么他并没有将太阳的特性表达清楚。因为我们并不确定,太阳落山后是否还继续在地球上空运转,而这已超出了我们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范围。其次,在提出自己的论断时,有没有正确地描述出特性,还要看对方所描述的特性是否只能被感官所感知,或者虽然被感官所感知,但也客观存在。比如,把事物表面的特性描述为无论什么东西是可见的就是颜色,a古希腊当时信奉地心说,地心说最初由米利都学派形成初步理念,后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然后经亚里士多德、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译者注12叔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