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道哲学阐释_刘学智著.pdf
下载文档

ID:2343924

大小:17.40MB

页数:43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儒道 哲学 阐释 刘学智著
书书书儒 道 哲 学 阐 释(修订版)刘学智著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儒道哲学阐释 刘学智著.修订本.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儒.刘.儒家哲学思想研究道家哲学思想研究.中国版本图书馆 数据核字()第 号儒道哲学阐释(修订版)作者:刘学智出版发行:西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地址:西安市太白北路 号邮编:电话:-经销:全国新华书店印刷:陕西博文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开本:毫米 毫米 印张:.字数:千字版次:年 月第 版 年 月第 次印刷书号:-定价:.元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联系调换,电话 。初版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基金资助修 订 版 由 陕 西 出 版 资 金 资 助序中国哲学与思想文化史,由先秦百家之学奠定了基础,儒、墨、道、法、名、阴阳,各有所长,在相互争鸣中,相互吸收,又相形见绌,到战国末期则出现思想交会融合的趋势。在秦汉大一统的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墨学“中绝”,法儒合流,名家被肢解,阴阳家被儒、道吸收,后来凸显出来的是儒、道两家。汉代,儒家虽被定为一尊,但道家始终与其并存互补。汉魏时期经由西域传入并得以初步传播的印度佛教,在此后的进一步发展中,又与儒、道并存纷争,形成三教交融的思想新格局,这一思想格局基本上持续到隋唐五代之后,三教合一,理学产生。魏晋玄学可视为儒、释、道三者相融的第一次重要尝试。而其深度的融合是在唐代,并最终导致了宋明理学这一儒学新体系的产生。所以,研究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不能脱离这一思想发展的主线,尤其应关注儒、道两家。刘学智同志多年致力于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对儒、道、释三教皆有所涉猎,更着力于儒、道哲学。这本书是他在多年研究和发表论文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通览全书,一个突出的印象是作者对哲学研究方法论的思考。这样的思考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如何解决在中国哲学的研究中,既要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系,又要保持中国哲学自身特点的问题。作者认为,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系研究和建构中国哲学体系,是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不能回避的问题。有了新的参照系,我们才可以高屋建瓴地把握中国哲学。但是必须注意不能生硬地照搬西方哲学范畴来套解中国哲学的观念和体系,不能以西方哲学的既定模式剪裁中国哲学,不能脱离中国哲学特有的思维方式、特点和规律建构体系。他特别强调不能以西方的逻辑思维序方式和概念系统来诠释中国的悟性思维方式和那些既具体又抽象的概念系统。在这一方法论基点上,他提出的“中国哲学没有不可知论传统”的观点、儒家“天人合一”不能简单诠释为“天人和谐”等观点就值得重视。二是对如何以恩格斯所说的“哲学基本问题”来研究中国哲学的问题。他认为,以“唯物”与“唯心”的对立思维研究中国哲学,要依据不同情况具体对待。此方法对于中国哲学史上那些以“求真”为特征的自然哲学体系也许是适合的,但对于占主导地位的以道德心性为依归、以价值论哲学为特征的哲学体系,则不完全适用。这对于长期以来在中国哲学研究中争论不休的一个方法论问题,即“哲学基本问题能否指导中国哲学研究”的问题,提出了颇有价值的看法。出于这种考虑,他对学界曾流行的以唯物和唯心对立的思维模式,对哲学史人物简单地采取画线站队的做法提出了不同看法,并具体地应用于老子、王充、张载、二程等人的思想研究中。三是如何正确把握中国哲学的价值形上学特征,如何坚守哲学的人文阵地问题。他认为,西方哲学的形上学是实体的或认知的形上学,中国哲学的形上学主要表现为价值的或境界的形上学;西方哲学是以逻辑思维方式为主,遵循的是“本体现象”的运思范式,中国哲学是以直觉思维方式为主,遵循的是“本体工夫”的运思范式,即主要解决道德的或精神的形上学与精神修养之间的矛盾。该书在具体地研究每一人物或体系时,都体现着他对中国哲学这些特征的理解,将其贯穿在多项专题研究中。该书虽然是在论文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但由于作者多年形成了明确的指导思想,所以在研究儒、道哲学时,都尽可能采取中国哲学的话语方式,运用中国哲学自身的概念系统,关注中国人的问题意识,尤其注意体现中国哲学“体用一源”“天人合一”等思维范式。这样的研究,应该说路子是对的,所涉及的也大都是一些较为深层的问题。虽然该书研究的重心是儒与道,但作者绝非孤立地去进行研究,而是注意将其放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与哲学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进行。在古代,儒、道哲学与外来哲学文化发生的第一次大碰撞来自与佛教的交会。所以,作者对儒与佛、道与佛之间的相互冲突与交融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心性论:“三教合一”的义理趋向一文,揭示出三教之间的融合与会通在义理上趋向心性论的基本走向,这为宋明理学之所以不断向内在的心性开拓,做出了富于历史渊源性的解释。在近现代,中国哲学又面临着西方儒道哲学阐释哲学与文化的冲击,这是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的交会。传统的儒、道哲学在总体上虽已解体,但其作为传统不仅仍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在社会生活中也仍然有着潜在的影响。所以中、西的问题又凸显出来了。中西融通:世纪之交中国哲学的主调一文,提出了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交融会通,将是中国哲学在世纪之交的基本走向的观点,文中特别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的诸多方法论问题。可以看出,作者的研究有着广阔的文化视野。学智同志有着相当严肃的治学态度,这从该书的整理可以看出来。书中大多是作者近十多年来发表的论文,许多观点在当时都产生过一定影响,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但由于时间的推移,一方面,随着学术重心和问题意识的不断变化,新出土的文献也愈益丰富,有些观点需要重新认识;另一方面,作者的研究也在深化,有些观点也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这是合理的、无可非议的。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有些自认为观点无误的研究做了一些必要的修改、充实,对一些需要深化的观点,为了尊重历史,作者除做了一些细微修改外,一般只在注释中做必要的说明和交代。例如,作者曾发表了数篇有关 老子研究的文章,随着近年郭店楚简的出土,作者对先前的文章重又加以审视,并在注释中分别做以交代。这些都体现出其严肃和负责的学术态度。任何研究成果都不可能做到十分周全。由于该书是在多年研究论文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所以内在的联系往往不能明显表现出来,其中也不可避免地会有缺环,如对汉代儒学,书中就反映得很不够,相信学智同志会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弥补。张岂之 年 月于清华大学序自序尽管人们对中国哲学中何者为“主干”的问题有着不同的说法,但没有人会怀疑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主要的两个并存互补的体系。极言之,整个中国哲学史几乎可视为原始儒、道思想的诠释史。历史上对原始儒学的诠释,形成汉儒、玄儒、宋明儒几个有特色的阶段。对原始道家的传统诠释,也形成庄子、黄老、玄学等几个阶段,同时也不应忽略道教系统的宗教化阐释。但真正对其思想进行科学、客观的研究和诠释,则开始于现当代,特别是中国人有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来哲学的参照系之后。只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研究儒、道哲学的过程中,由于受“左”的思想干扰,也曾走过一段弯路,付出过代价。所以真正理性的、科学的儒、道哲学研究,始于 年以后的近二十余年,而我恰是在经过“文革”十年动乱之后的 年年初才步入大学,真正认真地学习和了解中国哲学则是在大学毕业之后。加之自己早年的成长学习,又是在“要与传统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的文化环境中度过的,国学的训练本有一种先天的不足。好在“文革”之后,有了能静下心来读书和思考的社会环境,虽然未能“笨鸟先飞”,但可以尽力去“笨鸟疾飞”,把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都用于读书和研究,二十多年来,以一种既紧迫而又平静的心态,就这么走过来。克尼雅日宁说过,“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又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这实际是说读书的三个自序因本次修订在内容结构上做了一些必要的调整、修改和补充,所以本 自序中的有关内容也在原基础上相应地做了变动。层次。洛克也说过,学习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东西”。要急起直追,只能是选定目标,找准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于是,我就从精读 论语和 老子及其历代不同系统的注疏开始,并尽量去努力领悟“书上所没有的东西”。所谓读懂“书上所没有的东西”,据我粗浅的理解,一是读懂“内蕴”,即明白其深层的东西;二是读懂作者的“弦外之音”;三是读懂作者想说而未说,或想说但还说不出,或读出作者应该进一步说却未说的东西。这第一种,也许就是如冯友兰所说的“照着讲”,而第二、三种,则是如其所说的“接着讲”。我以为,读书似应该在第三层即读懂“书上所没有的东西”上下功夫,这样才有可能在“照着讲”的同时“接着讲”。有价值的论文应该主要是“接着讲”,即有所创造。今天,对儒、道二家的研究而言,就是要在深入挖掘中国古代哲学文献内蕴的同时,尽可能与当今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特别是要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解决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解决好这一关系,我觉得就要处理好如张岂之先生所说的“三个结合”,即“思想史与学术史的结合”“思想史与社会史研究的结合”“思想史研究与多学科的结合”。这个“与多学科”研究的结合,也许还包括文化史的研究等。近年的研究我已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但先前应该说处理得并不好。拙作主要是在多年思考和论文写作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所以没有建立起形式上的体系。而且依据自己的学术研究状况,我主张还是如胡适所说“多研究些问题”为好,但他的后一句话可改成“少建构些体系”,况且自己目前尚无能力建构起某种新体系(虽然我曾在 中国哲学的历程一书中,“建构”了一个“体系”,但自认为并不成功)。不过为了叙述的方便,本书还是将多年思考的内容做了相应的安排,将其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思考,其中包括从哲学的本性看中国哲学、中西哲学融通以及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等问题;第二章,主谈心性学说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影响及现代价值,同时也把与此相关的魏晋“才性”问题的讨论置入此章,虽然这一问题并不一定属于儒学的范围,有的还体现着道家的精神,但这可从一个侧面说明心性问题在此一时期也有一定影响;儒道哲学阐释张岂之:五十年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载 中国史研究,年第 期,第 页。第三章,主论 老子“道”论及道家的文化价值,对如何认识 老子的现代价值也提出了一些看法,对郭店楚简 老子也做了一点分析和评论;第四章,对魏晋隋唐学术思想的变迁、儒学的历史作用做了必要的叙述和分析,对儒、释、道三教的交融会通做了简要的分析;第五章,立足于关学,集中对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大影响的理学重要一支即张载及其创立的关学一派的思想特征、关学宗风及与之相关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我在前面讲到自己走过的学术研究之路,不是要让读者宽容或谅解自己书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恰恰相反,而是希望大家发现和指出拙作的错误和不足,这无论对我本人还是对作为“天下之公器”的崇高的学术,都是非常有益的,况且我毕竟还有一段学术之路要走。刘学智 年 月自序目录序()自序()第一章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思考从哲学的本性看中国哲学()中西融通:世纪之交中国哲学的主调()中国古代哲学没有不可知论传统()应在多维文化视野下治周秦汉唐史()第二章儒学的道德心性论儒家的“天人合一”:旨趣是道德心性论()从 礼记儒行看儒者的人格和精神境界()孟、荀人性学说及其同异()名理学与魏晋“四本才性”之辩()心性论与当代伦理实践()张南轩“儒佛之辨”刍议()第三章 老子的“道”论及其文化价值阐释 老子的“道”“德”范畴系列()目录 老子“道”论的逻辑矛盾辨析()郭店楚简 老子杂议()老子及道家学说的双重文化价值()老子哲学体系的二重性及其历史影响()如何认识老子哲学的现代价值?()儒、道哲学生态观之比较()第四章儒学与释、道的交融会通玄学“天人”新义与人生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历史作用()两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振兴儒学的努力()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思想说要()隋唐儒家学术思想之变迁()心性论:“三教合一”的义理趋向()儒道释交融与理学的形成及特点()南传佛教概说()佛教空宗概说()第五章张载及关学的思想特征与宗风张载及其关学研究的方法论与研究走向探析()从张载及关学思想中汲取营养,努力提升大众人文素质()关于张载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