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高中语文
第四
单元
11
中国建筑
特征
课时
解析
人教版
必修
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素材思悟]
建筑宗师梁思成
峥嵘岁月,在他的身上,凝聚着那个动荡的时代里知识分子艰辛与辉煌、抗争与无奈的缩影,他值得我们慢慢地精心品读,回味。
今天我们每一个人无不为他的魅力所折服,感动于这位上个世纪伟大的建筑家留给我们的一切,无论是他与妻子在历史大厦栋梁之间攀爬的身影,或是在教育战线上呕心沥血的奋斗所显现的辉煌,还是那为守护古建筑而拼搏的抗争与无奈,更有那学贯中西、博爱宽厚、科学严谨、坚韧不屈的精神品质。
他就是近代建筑学的一代宗师——梁思成。
中国建筑与民族情感
《中国建筑的特征》标题“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阔,表现了梁思成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在文中,梁思成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中国的建筑承载了作者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建筑:文化的大一统观
梁思成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进行对照联系。他曾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形象地阐述了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亲缘关系,并在理论上提出“可译性”概念,辩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可从中感受到梁思成作为一代建筑宗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文化观。
[小试身手]
从课文中寻找素材,以“教育”为话题,写一段有深度的议论片断,200字左右。
答:
答案 (示例)我们的教育应该具有个性化。多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强调的是“传统美德”“群体共性”,把千差万别的学生都套在一个框子里。这种教育上的“共性”,强求一律,对我们学生的健康发展只能起到抑制的作用,说的夸张些,就是一种摧残!就连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论述“冰冷”的中国建筑时都能将建筑的外延延伸到文化层面,然后进行对照研究,辩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建筑尚且有共性、个性之分,更何况教育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呢?总之,一切成功的教育应该是爱护与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为21世纪中国的发展输送合格的人才。
1.[高考源点:归纳内容要点]结合文中关于建筑的“文法”和“词汇”的说法,分析为什么说中国的建筑艺术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答:
答案 (1)作者认为建筑如文章一样,也有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手法,参照写作的手法,可以称之为建筑的“文法”。每种建筑都有其特定的构建特色,形成了自己的建筑法式,遵照这种传承下来的法式,结合各国的历史文化特点,每个地区、每个国家都会有独特的建筑式样。
(2)从中国建筑来看,其“文法”是独特的,主要采用了木框架结构法;其“词汇”也是独特的,主要采用了木框架而非砖石,而木框架结构方法的运用使中国的建筑区别于其他建筑体系,同时发展了我国的新建筑。中国建筑的词汇如梁、柱、枋等又是独特的,它遵循中国建筑的框架、轮廓等“文法”创造出独特的中国建筑体系。
2.[高考源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习本文后,你对中国建筑与中国文化的相关性有着怎样的理解?
答:
答案 (1)中国建筑源远流长的历史深深地烙刻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迹。如:中国建筑的主体部分基本上是坐北朝南,这就与中华文化中以南面为尊相呼应。
(2)中国建筑体现着“中庸”思想,表现为不求外显而求内涵的特点。中国建筑往往把精华和高潮放到最里面,放到最后面,而前面则只是质朴的墙。“庭院深深深几许”,其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内蕴之中。“中庸”思想决定了中国古建筑必然要选择这种重感悟、重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
3.[高考源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作为一篇科技论文,科学、严谨的说明是为文的基本要求,作者主要的任务是介绍科学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可本文有很多句子带有浓烈的抒情成分,应如何看待这些抒情语句?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答案 21世纪,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一个缺乏科学教育的民族是很难强大起来的,一个缺乏科学素养的人是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的,一个没有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的人是不会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的。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带有浓烈的抒情成分,是为了告诉我们,中国建筑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他的用意就是用强烈的民族情怀来感染人们,引领人们进入高尚的审美境界。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毛主席故居,土木结构,依山而建,坐南朝北,湖南山乡常见的“凹”字型建筑,有十三间半大。屋前的左下方是毛主席小时候游泳的清水塘,和房屋的右上方的一条山谷 ,谷中是毛主席家的水田。我正隔着水塘眺望故居,天空忽然飘起了细雨,在水塘里溅起了一片小珍珠。我看得很真切,故居一侧排队等候参观的长龙,依旧 ,一丝未乱,更没有一个人撤出来。我 地顶着细雨沿着水塘边的小路走过去,加入到那条长龙里。队伍缓慢地向前移动。人很多,多得 ,但是声音很少,很小,和我在别的地方所见截然不同。我终于走进了故居。( ),过了毛主席父母的卧室便是毛主席的卧室。这里摆着一张陈旧的木床,床上面撑着质料很差的很粗糙的蚊帐。往下毛主席兄弟的卧室也是一样的。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毛主席故居,坐南朝北,土木结构,湖南山乡常见的“凹”字型建筑,依山而建,有十三间半大。
B.毛主席故居,依山而建,坐南朝北,土木的结构,湖南山乡常见“凹”字型建筑,有十三间半大。
C.毛主席故居,坐南朝北,土木的结构,湖南山乡常见“凹”字型建筑,依山而建,有十三间半大。
D.毛主席故居,依山而建,坐南朝北,土木结构,湖南山乡常见的“凹”字型建筑,有十三间半大。
答案 D
解析 A项,不合逻辑,应先说“依山而建”,再说“坐南朝北”。B项,成分赘余,应将“土木的结构”中“的”字去掉;暗换主语,应在“湖南山乡常见”后加上“的”。C项,成分赘余,应将“土木的结构”中“的”字去掉;暗换主语,应在“湖南山乡常见”后加上“的”;不合逻辑,“依山而建”应放到“坐南朝北”前。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形亲之国 有条不紊 毫不犹豫 不计其数
B.形亲之国 井然有序 坚如磐石 灿若星汉
C.山水相连 井然有序 毫不犹豫 不计其数
D.山水相连 有条不紊 坚如磐石 灿若星汉
答案 C
解析 ①形亲之国:边界相邻而友好的国家。山水相连:边界连接在一起。根据语境,此处应选“山水相连”。②有条不紊:形容做事、说话有条有理,丝毫不乱。井然有序:做某件事有条理;整齐而有秩序。一般多用于人很多的场合。故此处应选“井然有序”。③毫不犹豫:形容人在处理事情上非常果断,没有片刻迟疑。坚如磐石:像大石头一样坚固。比喻不可动摇。结合语境,此处应选“毫不犹豫”。④不计其数:没办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灿若星汉:像天上的银河一样灿烂。对象是“人”,故此处应选“不计其数”。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继续向里走去就是卧室了
B.向里继续走去就是卧室了
C.陆续向里走去就是卧室了
D.迎面的是卧室,继续走去
答案 A
解析 B项,语序不当,“向里”作为方位趋向词,应修饰限制动词“走”,故应调至“走”前。C项,搭配不当,“陆续”,前后相继,时断时续。指多人,此处指“我”,根据句意,应改为“继续”。D项,逻辑不当,应先“走去”,再“迎面的是卧室”。
4.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将下面这段文字重组为三个句子,每句均以“静”字为开头。
中国古典园林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都要以“静”为自己独特的韵律。有了“静”,全部构建会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而失去了“静”,它内在的整体风致也就不可寻了。
答:
答案 “静”是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的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韵律;“静”能使全部构建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静”一旦失去,园林内在的整体风致也就不可寻了。
解析 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变换句式应遵循三个原则:①符合改句的句式特点;②变式不变意;③变式不漏意。原句陈述的是“中国古典园林”以“静”为自己的独特韵律的特点,强调“静”对于园林的重要意义。答题时应注意题目以“静”字为开头的要求。
5.根据下面一段文字,在“设计理念”“住宅特点”下的方框内填写恰当的词语。(每空不超过5个字)
设计理想住宅,应从科技服务于人类出发,以人类的健康幸福与文明发展为核心。按照上述理念进行设计,住宅区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林、溪流、湿地形成有机整体,为人们提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良好生态环境;采用高科技的毛细管冷暖传递系统调节室内空气,为人们提供恒温、恒湿、“恒氧”的舒适生活空间;采用雨水收集和生活用水净化处理系统以实现水资源的多次使用,高效采集太阳能以满足家庭用电需求,为人们提供最佳的节能生活方式。
答:
答案 ①以人为本 ②生态和谐 ③空间舒适 ④生活节能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从题干中看,①处于一个总括句的位置,在语段的前面,可将语段第一句“设计理想住宅,应从科技服务于人类出发,以人类的健康幸福与文明发展为核心”进行压缩,得出“以人为本”。后面的语句用两个分号隔开,说了三个方面的意思,第一层意思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林、溪流、湿地形成有机整体”,可压缩为“生态和谐”;第二层意思是“采用高科技的毛细管冷暖传递系统调节室内空气,为人们提供恒温、恒湿、‘恒氧’的舒适生活空间”,可压缩为“空间舒适”;第三层意思是“采用雨水收集和生活用水净化处理系统以实现水资源的多次使用,高效采集太阳能以满足家庭用电需求,为人们提供最佳的节能生活方式”,可压缩为“生活节能”。
二、拓展提优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天坛之美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天坛,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它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精邃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象。
天坛的意境美,可以归纳为:高、圆、清。
“高”是天的一种特性。天坛的建筑是连续性的逐渐上升的完整体,从南北中轴线上看,南端的圜丘高5.18米,皇穹宇高19.2米,祈年殿上升到38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故宫太和殿是永乐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而祈年殿比太和殿还高出3米,成为天帝的象征。
祈年殿的主体建筑四周,墙体低矮,空间开阔,祈年殿和圜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天空连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上也好像升上青天。天坛的崇高感中,蕴含着敬天的思想。
“圆”不仅指外形,而且是一种哲学境界。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圆代表着生命流转,蕴含着宇宙万物,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思想以及祥和的精神。
天坛建筑群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大量圆的造型。圜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圆,一直扩展到与穹隆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融的整体。
“清”是天的一种特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例如清新、清真、清淡、清妙等。“清”由“青”而来,通常我们称天是“青天”“蓝天”“苍天”。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不论是天空还是琉璃瓦都属于青色。“青”是祥和、安宁的象征,也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
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蓝色琉璃瓦,深蓝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反过来天的澄清、明朗,又与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唤起观赏者的审美想象。
以上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的崇高、祥和、清朗的独特意境。如果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气势取胜,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故宫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为特点,而天坛以天高地阔的开放式为特点;故宫的空间造型是方的,而天坛则是柔和的圆;故宫的颜色以红为重,而天坛则是幽静的青绿色。天坛之美,耐人深思。
(取材于杨辛《天坛》)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