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高中语文
课后
作业
边城
解析
人教版
必修
课后作业3 边城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支军队只有指挥体系健全顺畅、全体将士________,才会形成强大的战斗力。中国古代军事家高度重视军队组织和指挥系统的建设,其中就包括金鼓制度的建立和训练。但是,由于古代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使许多人形成了中国古代军队作战时似乎只有进攻和后撤两个指挥信号。在一些________的影视作品里,中国古代军队作战很像散漫的武装游行:一大批毫无组织纪律性的战士在各种乐器的伴奏下前行,等贵族车战或骑兵将领对决分出胜负后,所有人一拥而上或一哄而散。在这些作品里,大批步兵只是作为战争的陪衬而存在,金鼓制度__________。( )。不说别的,古代军队中单是鼓的使用就非常繁杂,传递着丰富多样的指挥信息,比如通过鼓的大小和音调不同体现指挥号令的级别,通过击鼓的不同频率来指导不同的进攻速度,用不同的击鼓次序指挥不同的兵种,如此等等,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令行禁止 粗制滥造 形同虚设 不一而足
B.令行禁止 粗枝大叶 徒有其名 不一而足
C.雷厉风行 粗枝大叶 形同虚设 不胜枚举
D.雷厉风行 粗制滥造 徒有其名 不胜枚举
解析:令行禁止:指下令行动就立即行动,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形容法令严正,纪律严明,执行认真。雷厉风行: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文中说的是全体将士应严格遵从指挥,选“令行禁止”恰当。粗制滥造:指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行事。粗枝大叶:比喻工作粗糙,不认真细致。文中指一些制作粗劣的影视作品,应选用“粗制滥造”。形同虚设:指形式上虽有,却不起作用。徒有其名:指有名无实。文中指金鼓制度不起作用,应选“形同虚设”。不一而足:指同类的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不胜枚举:指无法一一全举出来,形容为数极多。文中指各种古代军队中鼓的使用非常繁杂,无法列举,应选“不一而足”。故选A项。
答案:A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古代小说中经常出现“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使许多人形成了中国古代军队作战时似乎只有进攻和后撤两个指挥信号的印象。
B.古代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击鼓进军”“鸣金收兵”,许多人形成了中国古代军队作战时似乎只有进攻和后撤两个指挥信号的印象。
C.古代小说中经常出现“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使许多人形成了中国古代军队作战时似乎只有进攻和后撤两个指挥信号。
D.由于古代小说中经常出现“击鼓进军”“鸣金收兵”,许多人形成了中国古代军队作战时似乎只有进攻和后撤两个指挥信号的印象。
解析:本题画线句子成分残缺,“由于……使”,造成主语残缺,应删掉“由于”或“使”;“形成”缺少宾语中心语,在“信号”后加上“的印象”。
答案:D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然而,古代军队的金鼓制度绝非如此,这需要我们仔细考察一下历史事实
B.然而,历史事实绝非如此,这需要我们仔细考察一下古代军队的金鼓制度
C.而且,训练一支具有完善指挥体系、战斗力十足的军队,金鼓制度不可或缺
D.而且,金鼓制度不可或缺,这正是出于古代将领对完善军队指挥体系的考量
解析:本题根据下文“不说别的,古代军队中单……”可知,上下文应为转折关系,据此可排除C、D两项。括号前是“金鼓制度”,括号后的文字是对金鼓制度的阐释,据此可排除A项,答案为B项。
答案:B
4.下面是一封自主招生的自荐信,其中格式及内容有五处错误,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自荐信
北京大学招生办:
我是华清学校高三(6)班学生王梓。鄙人学习成绩优秀,综合素质突出,喜好文学,酷爱写作,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文章发表在省级文学刊物上,现惠赠拙作一篇,盼望能得到你校文学院的垂怜。
此致
敬礼
华清中学 王梓
2023年年1月15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称呼“北京大学招生办”应为顶格;“鄙人”,知识浅陋的人,谦辞,对人称自己,此处是“自荐信”,改为“本人”;“惠赠”,称人赠与的敬辞,改为“随寄(寄送,寄呈)”;尊称他人的学校,改为“贵校”;“垂怜”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怜爱或同情。用于此处不得体,此处是希望自己能得到××大学文学院的爱护重视。可改为“垂爱(垂青,青睐)”。
答案:①称呼“北京大学招生办”改为顶格;②“鄙人”改为“本人”;③“惠赠”改为“随寄(寄送,寄呈)”;④“你校”改为“贵校”;⑤“垂怜”改为“垂爱(垂青,青睐)”。
5.将下面的一段话改写为句式整齐的一段话。(可适当更换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边城是一幅五彩的画,她如诗,她又像一曲婉转的歌。假如置身其中,浑身的污垢自然澄清,日常的烦恼可以洗尽。她可以冲散劳累和忧愁,她还能滋润我们的心灵,留下甜蜜与欢乐。我爱边城的美,也爱她的奉献与辛勤,同样也爱她的有滋有味与不倦拼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整句和散句的转换能力。修改后要求语言形式上匀整,结构上大致相同,修辞上可运用对偶、排比等。表达要富于节奏,音韵和谐,表意强烈,有气势。
答案:边城真美啊!美得像一幅五彩的画,又像一首抒情的诗,还像一曲婉转的歌。这种美澄清了我们浑身的污垢,洗尽了我们日常的烦恼,冲散了我们的劳累,带走了我们的忧愁,滋润了我们的心灵,留下了甜蜜与欢乐。我爱边城,爱她的美,爱她的奉献与辛勤,爱她的有滋有味,爱她的不倦拼搏。
二、课内文本阅读
阅读课文中“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至“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完成6-9题。
6.“翠翠明白了,更紧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一句中,“翠翠明白了”,但为什么“更紧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这道题目需结合上下文以及人物的性格特点作答。
答案:因为翠翠和祖父一样,是一个不爱财的人,对别人的施舍,不愿意接受。
7.“那些人于是全笑着走了”一句中,那些人为什么“笑”?体现了作者的什么理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那些人“笑”的是什么,祖父和翠翠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施舍,显示了纯洁的人际关系和朴素的风俗,其中寄寓了作者的美好理想。
答案:那些人因为这种纯洁的人际关系和朴素的风俗而笑。从笑声中,我们可以看到湘西淳朴的民风与渡船老人和孙女的高洁人格,这中间体现了沈从文“美”和“爱”的理想。
8.祖父的“狡猾”体现在什么地方?怎样理解“狡猾”一词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狡猾”在这里并不是贬义词,而是贬词褒用,更能体现祖父的淳朴、实在。
答案:祖父的“狡猾”体现在留了卖皮纸的年轻人一枚铜子,却送给他一把烟叶。“狡猾”在这里并不是贬义词。祖父不计报酬,别人给他的钱,他设法偿还,这正是祖父淳朴性格的表现。
9.翠翠为什么请祖父吹《娘送女》的曲子?试结合选文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需根据上下文分析个中原因所在。听到端午的鼓声,“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听着迎亲的唢呐,翠翠“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这些语句写出了翠翠对朦胧爱情的憧憬,而出于少女的羞涩与矜持,“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翠翠只能请祖父吹《娘送女》的曲子来寄托自己的少女情怀。
答案:又闻端午的鼓声,又见迎婚的喜轿,这些都勾起翠翠两年前与傩送相识的记忆,也让她有了对朦胧爱情的憧憬。少女的羞涩矜持又让她难于向爷爷倾吐心事。唢呐声远时,翠翠便请祖父吹《娘送女》的曲子,以寄托自己的少女情怀。
三、课外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2题。
在沈从文先生墓前
①凤凰城的喧嚣留在了身后,沿着沱江边窄窄的石板路,按着路标的指引,我和妻子虔诚地前往听涛山寻找心中的圣地。拜谒沈从文墓,这是萦绕在心中多年的愿望,现在终于有机会走近这位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大师灵魂栖息的地方了。
②听涛山既不高,也不陡,平平缓缓,多像沈从文先生平和的性格。八十六级“之”字形的石级,湿漉漉的,象征先生走过的八十六个岁月。路旁有一株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天的讯息。而更多的树木,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但几丛翠竹挺拔着,几丛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游人稀少,在我们的前面,只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静静地走着。我们也尽量放轻脚步,怕打扰沈从文先生的安息。
③墓在山腰。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坟茔了吧?坟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坟,沈从文先生的骨灰直接撒入山上的泥土中,这位自然之子最后彻底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就如石级边的一块石碑上写的: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是沈从文的表侄、大画家黄永玉送给他的。从凤凰出发,经过沅水流域,然后到了北京、上海、昆明,复又回到北京,这是他的人生轨迹,现在他回家了。听涛山是幸运的,它容纳了蜚声海内外的一位士兵,一位作家,一位学者,一位“乡下人”。
④墓碑也是奇特的,一块粗糙的五彩石,正面写着几行小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应该是先生自拟的碑文吧?墓碑顶上,放置着一个小小的花环,花瓣上凝着水珠,有一点儿落寞。而墓碑下,插着三炷香,香早已燃尽,剩着几截竹签和一点点灰烬。传统的和新潮的祭奠方式就这么巧妙地汇聚在了一起。碑的后面,刻着沈从文的小姨子张充和题的一句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算是对其姐夫最深刻的理解、最恰当的评价。走在我们前面的那位女孩儿,低头读着碑上的文字,她忽然一回头,乌黑的眸子一闪一闪,我的思维触电似的拼接起一些记忆的碎片:渡船上的翠翠,守着碾坊的三三,做着“女学生梦”的萧萧,橘子园里的夭夭……
⑤水,是理解沈从文的最佳途径。他自己就曾经说过:“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印象实在不少。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沈从文是顽皮的逃学大王,枯燥的私塾和新式的学校都吸引不了他,他总是逃学去看河中的行船,船上的水手;看河岸的树木,林中的小鸟;看河边的小城,城中的针铺、伞铺、皮靴店、染坊、豆腐坊、冥器铺。哪怕是因逃学而被罚在孔夫子牌位前跪着,他脑中呈现出的,仍是河中的鳜鱼被钓起、风筝飞满天、黄鹂在山中歌呼、树上果实累累的情形。他就这样读着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