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狭义语言主观性理论探索_黄蓓著.pdf
下载文档

ID:2342452

大小:10.67MB

页数:27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狭义 语言 主观性 理论 探索 黄蓓著
内容提要本书为“当代外语研究论丛”系列之一,针对当代语言学研究中“主观性”概念泛化的倾向,提出狭义语言主观性理论。本书立足认知语言学框架,坚持形式与意义并重的理念,在反思主观性概念泛化的基础上,围绕主观性在语言中的表征方式进行了新的思考,提出狭义语言主观性的概念,并建构了其运作机制,超越了以往对语言主观性表现形式的简单描写,对主观性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也为主观化与语法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借鉴思路。本书适合认知语言学研究者、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以及对句法、语义研究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图书在版编目(C I P)数据狭义语言主观性理论探索/黄蓓著.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 0 1 9I S B N 9 7 8-7-3 1 3-1 6 8 8 6-3.狭.黄.认知语言学-研究.H 0-0 6中国版本图书馆C I P数据核字(2 0 1 9)第0 2 2 8 6 0号狭义语言主观性理论探索著 者:黄 蓓 出版发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地 址:上海市番禺路9 5 1号邮政编码:2 0 0 0 3 0电 话:0 2 1-6 4 0 7 1 2 0 8印 制:江苏凤凰数码印务有限公司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开 本:7 1 0 mm1 0 0 0 mm 1/1 6印 张:1 7.2 5字 数:3 8 1千字版 次:2 0 1 9年3月第1版印 次:2 0 1 9年3月第1次印刷书 号:I S B N 9 7 8-7-3 1 3-1 6 8 8 6-3/H定 价:9 8.0 0元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告读者:如发现本书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印刷厂质量科联系联系电话:0 2 5-8 3 6 5 7 3 0 9前 言长期以来,客观主义的意义观在西方哲学及语言学中占据统治地位。在其影响下,意义超越了其使用主体“人”的限制,变得高高在上,有如“上帝之眼”,而未能考虑概念化主体如何生成、理解并组织概念。客观主义意义观最致命的弱点在于否认了人的理解之于意义的作用。这一观点始于1 7世纪培根的经验主义原则,该原则奠定了对主客体的认识基点,确立了“主客二分”的方法论原则。这种方法旨在排除主体的主观状态,以经验及研究对象的属性本身为依据,力求做到价值中立。在近代科学刚刚确立的时代,主客二分原则作为研究方法上的突破有其重要价值,但也无形中把作为“客观存在”的主体的情感和信念拒之于科学研究的大门外。近代科学将主观性视为“异端”而将其排除在科学研究的范围之外,然而主体的情感、信念、认识的存在毕竟是不争的事实。作为科学研究的方法自然要最大限度摒弃主体的主观情感和信念,然而作为主体鲜活经验的一部分,情感和信念称得上一种客观的存在,并且在语言中有鲜明的反映。如果说主观性不符合我们对科学的定义,那么首先应该修改的是我们对科学的定义,而不是主观性的存在这一客观事实。令人欣慰的是,情况正如L a n g a c k e r(2 0 0 6:1 7)指出的那样,“主观性与主观化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家中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我们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谈论语言的主观性这一主题。在当前非客观主义意义观兴盛的背景下,主观性作为对抗客观主义意义观最有力的砝码,在当代语言研究中日益得到重视,成为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及语用学领域中一个举足轻重的概念。当代语言理论的核心要义之一正是对语言使用主体的高度重视。在这一背景下,主观性研究异彩纷呈,涌现出众多流派,分别以当代功能-话语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研究为依托,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然而,理论视角的异质性造就了对研究对象大相径庭的认识,各学派各执一端,在一些重要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从而带来了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纵观现有主观性理论研究,存在三个主要问题:第一,对主观性缺乏统一、明晰的界定,对其内涵认识不清;第二,对主观性的作用层面判断不一;第三,在主观性研究思路上表现出个体观和分解论倾向。这些问题共同导致了主观性概念的泛化和滥用,使得主观性研究面临着“三难”:难以给主观性下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难以划定主观性范畴的边界;难以确定具体主观性范畴的外延(N u y t s,2 0 1 2)。这说明当前主观性研究尚处于较为混沌的状态,本书的目标在于尝试从混沌中寻找秩序。针对当代语言学研究中“主观性”概念泛化的倾向,本书在对其加以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狭义语言主观性的思想。关于主观性概念之所以存在种种争议,很大程度上源于2 狭义语言主观性理论探索现有研究多将主观性视为一种纯意义现象,使得对主观性的判断缺乏可靠的形式标准。鉴于意义本身特有的模糊性、歧义性及私有性,单纯从语义上解读主观性本身即充满了“主观性”。同时,各派学者出于不同的理论诉求,对主观性进行了合乎自己理论目标的解读,从而使得对主观性的定义莫衷一是。本书主张语言主观性的研究必须立足语言本身,脱离语言形式谈论主观意义,意义不大。要避免主观性范畴的过度增生,摆脱直觉式的分析方法,厘清各派争议,还语言主观性之本来面目,唯一可取的方法是将其与语言形式挂钩,发掘其结构证据。这是本书提出狭义语言主观性理论的初衷。本书首先梳理了主观性概念泛化的倾向,从哲学角度解析了当前主观性泛化的根源;接下来分别从概念外部与概念内部寻找主观性的限定因子,试图走出主观性的泛化倾向;而后尝试对主观性的内涵进行限定,明确主观性与其他语义属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对主观性概念进行了分层,首先以语言为切入点,区分了非语言主观性、前语言主观性与语言主观性;而后以作用层面为切入点,在语言主观性内部区分语言(l a n g u e)主观性、言语主观性、语篇主观性与元语言主观性。本着对语言形式与意义并重的理念,本书将研究范围限定在语言(l a n g u e)主观性层面,提出狭义语言主观性的概念。我们论证了主观性对组合语境的敏感性,并从三个公认的主观性标记 情态、认知动词、第一人称主语 出发,论证并不存在单一范畴与主观性内在相连。在此基础上,提出狭义语言主观性的基本假设,界定其内涵、作用层面、作用方式、语义及结构轴心;而后提出界定主观性标记的四大标准:结构标准、语义标准、功能标准及真值标准,从而离析出不同的主观性范畴;接下来,基于修正后的L a n g a c k e r“概念内容-识解”主观性模式,对各主观性范畴加以认知解读。基于对传统主观性研究中个体观取向的反思,结合狭义主观性思想,本书提出了主观性的词项-构式互动观,主张主观性的解读无法单纯归结为词项或构式的属性。我们对认知(构式)语法的词项-构式互动观进行了细化,区分了构式对词项主观性的凸显作用与词项对构式主观性的浸染作用,并讨论了两者的互动效果,及其造就的主观性构式的涌现。最后,本书勾勒了主观性的结构与分布模式,围绕主观性的结构选择限制、主观性的强弱与左向分布、主观性的结构辖域、主观性的宏观结构特征、主观性的宏观分布特征分别进行了探讨。可以看出,本书的安排大致遵循了问题求解型的思路,针对当前主观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思路。本书从主观性概念泛化的现状出发,立足认知语言学框架,以寻求主观性概念的限定方法为指南,以形式与意义并重为理念,以构建狭义语言主观性理论为目标。各部分内容层层推进,由浅入深,从研究现状引出研究问题,提出新的概念,就其运作机制加以阐释,最后落脚到形式层面,回归本研究“从语言中来,到语言中去”的思想。本书是在笔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是对本人多年来主观性研究的总结。作为对主观性解读的一种新的尝试,本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探索性的,难免存在不成熟之处,其中的观点也只是作为基本思路和原则提出来的,其有效性尚待更多语言事实的检验。由于时间与学养所限,书中观点难免有纰误之处,希望能得到学界同行的批评指正。前 言3 我的学术探索道路离不开各位师长的熏陶与提携。感谢导师张建理教授和文旭教授的谆谆教导,是他们引导我在主观性探索的道路上执着八年不言弃。在鲁汶大学从事本书写作期间,曾多次受教于D i r k G e e r a e r t s教授与D i r k S p e e l m a n副教授。此外我还有幸得到杨炳钧教授、刘辰诞教授及杨成虎教授长期以来的关心和帮助。本书得以顺利出版,要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何勇编辑的悉心审阅。付梓在即,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黄蓓2 0 1 8年1 2月于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目 录1 绪论1 1.1 主观性概念的嬗变/11.2 语言主观性的学科基础/41.3 选题的缘起/91.4 研究目的及意义/1 11.5 研究对象与范围/1 31.6 研究思路与方法/1 41.7 本书的章节结构/1 52 当代主观性理论评述1 7 2.1 早期主观性思想/1 82.2 功能-话语学派的主观性思想/2 42.3 语用学派的主观性思想/3 52.4 认知学派的主观性思想/4 42.5 当代两大主观性(化)思想:比较与启示/6 02.6 本章小结/6 63 主观性概念的泛化及其限定6 9 3.1 主观性概念的界定问题/6 93.2 主观性概念的泛化及其根源/7 13.3 对主观性的概念外部限定/7 83.4 对主观性的概念内部限定/8 43.5 对主观性内涵的限定/9 63.6 主观性的概念分层/1 0 33.7 本章小结/1 1 44 狭义语言主观性及其运作机制1 1 5 4.1 回归语言:狭义语言主观性的提出/1 1 52 狭义语言主观性理论探索4.2 主观性对组合语境的敏感性/1 1 94.3 狭义语言主观性的基本假设/1 3 24.4 判断主观性标记的标准/1 3 94.5 对各主观性范畴的认知解读 基于修正的认知派主观性模式/1 4 54.6 主观性范畴的内部分层/1 5 14.7 本章小结/1 5 75 主观性的词项-构式互动观1 5 8 5.1 超越分解论/1 5 85.2 词项与构式的主观性定位/1 6 25.3 走向主观性的词项-构式互动观/1 7 15.4 词项-构式主观性的互动效果/1 8 55.5 主观性构式:主观性的构式化/1 9 35.6 本章小结/1 9 86 语言主观性的结构与分布模式1 9 9 6.1 主观性的结构选择限制/1 9 96.2 主观性的强弱与左向分布/2 0 16.3 主观性的内部结构:辖域/2 0 46.4 主观性的宏观结构特征:标记性/2 2 76.5 主观性的宏观分布特征:主客互补分布/2 3 16.6 本章小结/2 3 87 结论2 4 0 7.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2 4 07.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2 4 37.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2 4 47.4 未来研究展望/2 4 57.5 结束语/2 4 7参考文献2 4 8 索引2 6 3 1.1 主观性概念的嬗变“主观性-客观性”(s u b j e c t i v i t y v s.o b j e c t i v i t y)的二元对立思想在人文思想领域早已深入 骨 髓。在 牛 津 英 语 词 典(T h e O x f o r d E n g l i s h D i c t i o n a r y)(第 二 版)对o b j e c t i v e/s u b j e c t i v e的定义中,其哲学层面的意义包括:古义“o b j e c t i v e”指作为意识的对象而存在,被视为仅存在于头脑中;“s u b j e c t i v e”与这一概念相对,指作为自身(i n i t s e l f)。今义“o b j e c t i v e”指感知或思想的对象,即被视为外在于心灵的或真实的实体;“s u b j e c t i v e”则指感知或思想的主体。作为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指标,“客观性”通常可追溯至西方的实证主义传统,“主观性”则通常使人联想到个人性的见解、信念和态度,因而通常被视同某种个人偏见,甚至为科学研究所不耻。事实上,人文主义的先驱洪堡特(W i l h e l m v o n H u m b o l d t,1 7 6 71 8 3 5)早在1 9世纪3 0年代所著的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